第693章:全局觀

字數:4961   加入書籤

A+A-




    翟耀東選擇一處前不久發生戰鬥的戰場引領著趙三本去現場視察,在介紹情況時翟耀東說:“實際上我們的地麵部隊隻有零星的交火並沒有激烈的戰鬥,這一個連隊的作用就相當於偵查兵和觀察哨了,雖說他們也出擊了,可那是追擊殘敵,也相當於打掃戰場,嚴格地說算不上什麽戰鬥。”

    趙三本正手舉著望遠鏡在觀察,他問道:“嗯?仔細說說。”

    翟耀東和參謀們介紹的戰鬥過程是這樣的:

    地麵部隊裝備的通信設備都是當前最先進的,近距離可以語音通話,遠距離用無線電報。因此他們與空中的航空兵和海上的軍艦都保持著聯絡,不斷地互相通報情況。

    戰場距離海岸不遠,當時沿海有一艘航母帶領的小艦隊,航母上起飛的六架戰機就在天空監視著戰場。

    這裏的地理特點就是熱帶植被茂盛,非常的茂盛,人或馬鑽進樹林草叢就消失的無影無蹤,所以在天上的飛機什麽也看不到,偶爾發現什麽都屬於地麵上日軍不小心露出的破綻。在這種情況下人力的觀察才是最好的手段,因此具有地勢高度,視野比較好的觀察哨再加上隱蔽前出的偵察兵才是最好的偵查手段。

    行進中的日軍在這裏遇到了阻擊,他們必然會組織進攻,要進攻就要集結兵力,還要建立炮兵陣地進行炮火支援。這些戰術動作就會被空中的飛行員或者地麵的觀察哨們發現,獲得情報的艦隊就用大口徑艦炮來炮擊日軍的目標。炮擊要比飛機投彈準確的多,經過地麵觀察修正,也會越打越準。

    這一批日軍大約兩三百人,相當於一個中隊。對於艦炮來說,兩百毫米以下就算小口徑了,所以艦炮的威力遠遠大於陸地的火炮。軍艦上的炮,機械設備齊全,填裝炮彈都是機械化的,因此射速快。一陣猛烈的炮擊,兩百多人的一支小部隊很難承受,損失巨大。如果從作戰成本上說,用艦炮打擊兩三百人的小部隊是過於奢侈了,是高射炮打蚊子,可眼下來說這的確是最有效的,可以避免殘酷陣地戰的傷亡,人的生命才是無價的。如此一來日軍哪裏還能指望發動進攻啊?隻能乘著炮擊的間歇盡快逃走。天上有飛機監視著,撤退的日軍還要時刻防空。

    日軍在東印度也有飛機,甚至有軍艦,他們為什麽沒有出現呢?

    這是因為日軍在東印度的航空兵力量太弱,根本就不敢出擊交戰,在蘇門答臘島的西部,東印新軍用強大的空中力量取得了絕對的製空權。

    形成空中力量差距的原因是,此地不是日軍的主戰場,僅僅是日軍的占領區,此前也沒有這麽危機的局麵,日本人也就不會投入太多的海軍和空軍力量。現在東印新軍來得突然,日軍若想抵擋住進攻就要從國內抽調海陸空三軍的力量以加強東印度的駐軍,現在世界大戰已經全麵爆發,幾處戰場都是兵力吃緊,他們就是決策調兵也不是馬上就能辦到的。

    ......

    就這樣,地麵部隊還沒有像樣的交鋒,一場戰鬥就結束了。

    仗打贏了當然要乘勝追擊,追擊的戰鬥是最占便宜的,可以抓俘虜收集戰利品,更何況還有擴大占領區的任務呢?於是連長指揮部隊出擊,追擊逃走的日軍。實際上他們就是做了打掃戰場的事,根本就沒有激烈的交鋒。

    這就是戰鬥的全過程,很平淡,沒什麽出奇的,就是消耗一批軍火彈藥而已。強大的軍隊憑著軍威克敵製勝,不需要多少謀劃,也沒有精彩的戰功,就這麽勝利了!甚至參戰的官兵都沒什麽興奮的感覺。

    ......

    占領區在逐步擴大中,對此趙三本給出訓示:“我軍的動作要穩,不要冒進貪多。現在最需要的是選擇適合建立穩固防線的位置,以保證占領區的穩定。隻要我們站住腳,就是勝利。因為現在的位置已經威脅到了馬六甲海峽的航道,雖然在海峽出口的外側,位置還不是特別的理想。但是我們對日本國的南洋印度洋戰略已經構成威脅,這已經足夠了,暫時不要過分,要懂得過猶不及的道理。”

    蘇門答臘島的西端{就是他們現在占據的位置}已經是馬六甲海峽西出口的外側了,距離海峽最狹窄關鍵部位有800多公裏,這個距離超出了此時飛機的作戰半徑。因此說構成了威脅但不是非常關鍵,日軍如果足夠強大也是可以防範的。趙三本所說的過猶不及就是要把握一個度,如果真的占領了關鍵部位,嚴重地威脅到海峽航道,就必將招致日軍全力反擊,那就給自己找麻煩了,畢竟南洋艦隊還是弱小的。

    趙三本問道:“耀東,你說說看,在南洋和印度洋地區,日軍的主力部隊在哪裏呢?”

    翟耀東:“當然是在緬甸了,他們在哪裏的陸軍有三個師團,並且都是主力部隊,還有一個陸軍的航空隊,大約一百架飛機。海軍有一個艦隊,就是整天在咱們眼前跑的,有航母還有戰列艦。以上這些不都是為緬甸戰場的嗎?就是不知道最近又增加了沒有。”

    趙三本:“你說對了,並且如果日軍繼續增兵,其方向還是緬甸。我們現在經營蘇門答臘,其中一個重要的目的就是威脅馬六甲海峽,實質上就是威脅入侵緬甸的日本侵略軍的後路。我再問你一個問題,如果日軍感受到了有被截斷後路成為孤懸海外的一支孤軍的時候,當他們感受到威脅的時候,就必然要謀求退路了。我的問題是:緬甸的這一支日軍主力部隊他們將撤退到哪裏呢?”

    翟耀東露出了驚異的臉色,他說:“回趙總的話,這是明擺著的呀,當然是東印度啦。這裏有我們新軍和李家的自衛軍攪合得他們不能安寧,也是日本人感到最危險的地方。他們真的來了對於我們可不是好事,要不是趙總提醒我還真的沒想到啊。”

    趙三本:“日本人冒著巨大的危險偷襲了珍珠港,然後擊敗了在東方的英美聯軍,這才占領了南洋地區。他們不惜巨大代價占領南洋為的是什麽呢?首要的是這裏的資源,南洋重要資源有這麽幾項:稻米、棉花、石油、煤炭和礦產,其中石油、煤炭、鐵礦、鋁礦的產地就集中在東印度和它的周邊。這都是日本最需要的,他們是不會輕易地放棄的。這就是侵緬日軍如果撤退就必然來東印度的原因。日軍撤出緬甸對於英國中國都是好事,可是卻給我們南洋艦隊增加了負擔,東印度的局麵將迅速惡化。各盟國可以在物資上援助我們,並且是無私的援助,可是讓他們調動軍隊就不可能了。因此,搞不好我們還要從蘇門答臘撤出來。”

    聽了這話翟耀東更是驚愕,他心裏不得不佩服總司令官的全局觀。

    翟耀東說道:“趙總的分析有理有據,屬下十分佩服。緬甸的日軍真的來到東印度我們也隻能撤退了。可是我想,這關係到緬甸的局勢,也是英國人的利益所在,英印軍能袖手旁觀嗎?近在眼前,他們難道不能出兵支援我們?”

    在印度,英國人的軍隊有多少?作為高級將領的翟耀東應該能知道大概,當然這也要看他對於外國、外軍的關注程度。趙三本了解的很清楚,那是因為他有現代裏的信息知識,這一點別人是比不了的。

    趙三本隻能給他解釋,趙說道:“現在歐洲戰爭已經打得白熱化了,英國本土已經十分危急了,德國對英倫三島猛烈進攻,每天都有大批的飛機進行轟炸,規模都是上百架的飛機,甚至幾百架。稍有鬆懈德軍就可能登陸。麵臨這種嚴峻的局麵英國從世界各地的殖民地調集物資和兵源來支持戰爭,印度是他們最大的殖民地,凡是可以調動的都會去支援本土。因此在印度可以投入戰場的部隊已經不多了,並且,這不多的部隊還要保衛印度。在這種情況之下他們哪裏有餘力支援我們呢?

    “還有一個情況你是知道的,在日軍向南洋進軍的過程中與英美聯軍展開了從海洋到陸地的決戰。美軍的力量在珍珠港事件中幾乎損失殆盡,在南洋已經沒有多少兵力了。而英國則調動了他們在這個地區的主力抵抗日軍,結果在大馬的戰場上英軍大敗,光是被俘虜的英軍就有10萬之眾,這種失敗在英國的曆史上也是僅此一次。因此,英印軍早就元氣大傷了。”

    的確如趙三本所說,英軍在南亞的失敗太屈辱了,是英國的曆史上的一個大汙點。這段曆史對亞洲影響很大,我們需要簡潔地說一下。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英國人傷亡上百萬,極為慘痛。不過在二戰中,英國全國死亡約30多萬人,這數字還包括了平民。考慮到無論規模和強度二戰都遠超過一戰,可以說二戰英軍打得還是不錯的。相比較之下大馬的戰役就太突出了,是出醜都出了奇。

    是役,英軍消滅的日軍才1萬多人,而英軍有數萬人陣亡,並且竟然有10萬人被迫投降做了俘虜,一次損失這麽多的有生力量是英國曆史上唯一的一次,創了曆史記錄。還有海軍方麵著名的“威爾士親王號”等兩艘戰列艦被擊沉,遠東的艦隊遭到重創。

    被俘的這10萬英軍從構成上說基本上都是殖民地的軍隊,印度兵最多,其次還有澳大利亞、新西蘭、緬甸、大馬的士兵,英國本土士兵相對比較少。殖民地的軍隊缺乏訓練,武器裝備也比較落後,更重要的是缺乏海空掩護。而日軍一方則是百戰的精銳,並且采用了偷襲的戰術,這種偷襲令英國人不齒。而日軍方麵的海空配合較好,所有的這些因素導致了英軍的慘敗。

    我們假設:此戰假如不是這樣的結果,比如說英軍敗的沒那麽慘,能守住幾處戰略要地,或者是把失敗的軍隊撤出了戰場等等。總之結局稍微的好一點,那麽整個亞洲戰場的結局就完全不同了。日軍不要說進不了印度洋,在南洋也不能安穩地獲取資源,沒有戰略物質支持的日本國,其經濟會很快崩潰。沒了經濟能力,哪兒來的軍事實力呢?國力才是決定戰爭勝負的關鍵因素。在這種情況下,根本就不會發生慘烈的太平洋戰爭。同理,在中國也就不會有持續八年的艱苦抗戰了,因為中國能夠獲得更多的國際支援,缺乏物資的日軍也會削弱很多,中隊也就可以早早地把日本侵略軍趕出去。

    另一方麵,如果小日本沒有南洋戰場那麽大的勝利,野心也會有所收斂,也不會那麽狂妄。可是事實上他們打贏了,而且戰績輝煌,於是就自以為是趾高氣揚了。精神上的作用對於戰爭也是不可低估的。

    未完待續。

    ---693end---(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