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0節 預備役(1)

字數:4168   加入書籤

A+A-




    十月中旬和下旬,蔣緯國沒呆在部隊,他整天東奔西跑,今天視察這裏,對這個做出“重要指示”,明天觀摩那裏,對那個進行“重要指導”,需要他操心的事情實在太多了。雖說蔣緯國以一個區區陸軍上尉的軍銜去操“軍國大事”的心,未免顯得有點“鹹吃蘿卜淡操心”,但這就是他的“天賦使命”。操心完空軍操心海軍,操心完軍工業操心化學兵,操心完航空公司操心煉油冶鐵采煤,操心到最後,蔣緯國開始操起陸軍的心。此時的中國陸軍用後世的話說,“令人蛋疼”,蔣緯國很不想去操心,因為他知道國軍陸軍的內部非常複雜、非常混亂,各種問題盤根錯節、糾纏如麻,蔣介石操了幾十年心都沒用,更何況蔣緯國,但不管怎麽說,蔣緯國還是要盡到自己所能的,畢竟陸海空三軍裏,陸軍是根本。麵對排山倒海而來的日寇,海空軍固然都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最終,主要還是靠陸軍的血肉之軀去抵擋外敵的鐵蹄。

    中國陸軍的弊端可以說是多如牛毛,最大弊端就是內部派係林立,同床異夢、各懷鬼胎,甚至勾心鬥角、爾虞我詐。為了讓中國陸軍能洗盡沉屙、脫胎換骨,早在1933年,來華的德國軍事顧問團團長漢斯·馮·塞克特上將便為中國陸軍量身打造地製定了《中國陸軍改革建議書》,對他極其信賴的蔣介石欣然接受了他的改革計劃,隨後,國民政府公布《陸軍師暫行編製表》並耗費巨資開始著手把龐大臃腫、龍蛇混雜並且編製混亂、裝備落後的國軍(包括中央軍和地方軍閥部隊)分批進行旨在全麵打造現代化軍隊的大整頓、大清理,負責這項浩大工程的部門是“陸軍整理處”,處長是蔣介石素來非常信任的“土木係”首腦陳誠中將。

    蔣緯國來到陸軍整理處後,翻閱了很多資料,對中日軍隊(陸軍)的差距有了更深體會。

    先說日本陸軍。日軍的基本戰略單位是“師團”,基本戰術單位是“聯隊”,而師團之下、聯隊之上,是“旅團”。日軍師團在編製上可以分兩種,一種是四聯隊製,一種是三聯隊製,前者每個師團轄2個旅團,每旅團轄2個聯隊,因此每個師團有4個聯隊,總兵力2.5萬餘;後者每個師團直接轄3個聯隊,總兵力1.5萬餘。日本陸軍現有17個師團,都是四聯隊製,每個師團不隻是兵員滿額,並且清一色都是久經訓練、技能過硬的老兵。在單兵作戰技能上,日軍向來狠抓“彈無虛發”和“刺刀見紅”這兩大方麵。日軍在射擊訓練上初步要求:對於射程300米的伏靶,不僅5發子彈要全部命中,並且至少要有3發子彈集中在一個拳頭大的麵積上;達到這個程度後就展開限時射擊,一開始要求在4秒內擊中300米外標靶,然後會要求在2秒內擊中300米外標靶。按照這個要求訓練出來的日軍步兵,幾乎個個都是狙擊手。至於白刃戰,這是日軍的看家本領,無需多言;除此之外,日軍的“獨家武器”擲彈筒同樣不容小覷,日軍的擲彈筒手大多數都是“神炮手”,在400米內的命中率能達到八成五以上。

    在兵員質量上,日軍已經占據了極大優勢,而在兵員數量上,人口數量是日本六倍半的中國還是落下風。中國現在約有4.5億人口,日本現在有7000多萬人口(日本本土),但是,日本擁有完善的兵役製度,除了現役的17個師團、50萬正規軍兵力外,日本擁有150多萬跟正規軍一樣訓練有素的預備役兵員;至於中國,中國陸軍現在共擁有200多萬兵力,但是,正規軍的軍事素質就已經是良莠不齊,至於預備役部隊,基本沒有,戰時正規軍如果打光了,隻能靠拉壯丁來補充,用幾乎沒接受過完善的、嚴格的軍事訓練的壯丁新兵去填補前線窟窿,無異於負薪救火。武器彈藥方麵,此時的國民政府隻儲備了可供20個師消耗3個月的彈藥。

    陳誠此時負責的這項工程的主體是建設60個整編師,所謂的“整編師”就是在原部隊內部人事關係不變動的情況下進行整頓編合而成;除了“整編師”外,還有“調整師”、“整理師”、“新編師”。這些師都是兩旅四團製,每個師下轄兩個旅,每個旅下轄兩個團,全師共有四個主力團,總兵力1.4萬餘。這項工程眼下隻進行了三分之一,剩下的起碼還要兩年。

    蔣緯國此時更擔心軍隊的預備役部隊,如果中國有200萬正規軍,同時又有500萬訓練有素的預備役部隊,那戰事就好打多了,正規軍部隊損失多少,預備役部隊立刻就補充多少,從而保證正規軍一直都人力充足、戰力高昂。但是,訓練幾百萬預備役部隊談何容易,需要足夠的時間、專業的人員、完善的製度,以及大量的武器彈藥。預備役部隊的士兵們總不能拿著燒火棍練槍法吧?可實際上,國軍眼下的武器彈藥供應給正規軍還不夠,哪裏有多餘的供應給預備役部隊。巧婦難為無米之炊,蔣緯國對此一籌莫展。

    “我認為應該效仿李宗仁和白崇禧在廣西的做法。”當蔣緯國把這個重要問題跟蔣百裏進行討論時,蔣百裏不假思索地道,“建鎬,還記得一個多月前的兩廣事變嗎?廣東垮了後,廣西成了孤家寡人,委員長調遣五十萬大軍準備解決廣西,廣西在事變前隻有十萬餘正規軍,但在事變末期即將背水一戰時卻突然間增長為二十萬軍隊,多出來的近十萬兵員是從何而來的?拉壯丁嗎?不是。桂軍在事變末期的兵力一夜之間翻了一倍,但軍隊戰鬥力卻毫無下降,因為多出來的這近十萬兵員也都是訓練有素的。白崇禧這個‘小諸葛’難道真的能撒豆成兵?我研究過,廣西全省人口約1100萬,全省被劃分為44個縣,李宗仁和白崇禧在廣西實行‘藏兵於民’的民團製度,桂軍除十萬餘正規軍外,每個縣都成立一個民團,民團成員半民半兵,一邊正常耕種勞動一邊接受軍事訓練,這44個民團就是桂軍的後備部隊,一旦正規軍需要,這些民兵立刻就能補充進正規軍並且不會因為後備兵員素質不高而導致正規軍戰鬥力下降。李白二人搞得這個民團製度確實很好,國府應該學習。”

    “那我們還等什麽?”蔣緯國十分急切地道,“趕緊效仿廣西那一套,建立國軍的戰略預備役部隊呀!”

    蔣百裏無奈地道:“話是這麽說,但是…這種‘民團製度’在一個省內搞搞還是可以的,但如果在全國範圍內搞,很容易形成新的地方派係勢力。建鎬你想啊,比方說湖南省,假如國府在湖南省搞這套‘民團製度’,湖南省有100多個縣,一個縣建一個民團,幾十萬民兵,那麽,問題就來了。幾十萬紮根於本省家鄉的湘軍子弟兵,聽誰的?名義上肯定是聽中央的,可地方上天高皇帝遠,誰能保證這幾十萬湘軍民兵不會形成第二個湖南省軍閥派係?把他們安放在本省家鄉,容易與本省各方麵勢力混和起來變成割據一方的新勢力;把他們調離本省,那就不是民兵了,因為他們沒法在家鄉參加耕種勞動,就是純粹的軍人,就需要中央花錢養,豈不是跟‘藏兵於民’的宗旨背道而馳?如果派軍隊去監管,反而削弱了正規軍的現有力量。”

    “我靠!”蔣緯國算是聽明白了,自己老爹不組建國軍的戰略預備役部隊,不是他糊塗,也不是他短視,恰恰相反,是因為他很精明,並且精明得過了頭。蔣介石花了這麽多年時間,費盡九牛二虎之力,才把全國各地大大小小的軍閥勢力掃蕩得七七八八,並且眼下還有很多地頭蛇沒能鏟除,自然而然,蔣介石不會容忍有可能導致新一番地方軍閥勢力“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的事情。蔣緯國很無奈,也感到很無語,中國很多事情都這樣,因為想得太多,所以搞砸了。

    “權宜之計隻能是折中施行。”蔣百裏跟蔣緯國感同身受,“我們還是拿湖南省來舉例吧!湖南省目前人口3100萬,按道理,三千多萬人,組建起五十萬民兵完全不成問題,但容易產生新的地方勢力,所以打個折扣,並且還要打大點,組建十萬民兵,並且分散在全省各縣,一個縣也就千八百人,到時候以營甚至連為單位,打散後補充進天南海北的不同前線部隊裏,即便原本有什麽地方勢力,也被稀釋掉了。”

    蔣緯國愈發無語:“一個省就組建十萬預備役部隊?滿打滿算,國統區也就組建一百萬。兩百萬正規軍拚光了,這一百萬預備役部隊再拚光了,接下來呢?”

    蔣百裏苦笑:“接下來隻能臨時抱佛腳,組建第二批預備役。當然了,到時候戰事如火、軍情緊急、前線吃緊,哪兒有那麽多時間來訓練第二批預備役?跟拉壯丁也沒什麽區別了。”

    蔣緯國心情很沉重,愈發覺得這件事已經刻不容緩。

    曆史上的八年抗戰,中國軍隊(國軍和共軍)累計死亡約380萬人,中國平民死了多少?這個問題已經無法得到精確而詳細的數字,但不管是哪種統計數據,都慘不忍睹。保守估計,中國平民約有900萬人死於戰爭,另有800萬人死於其它因素。根據民國著名教育家蔣夢麟先生的說法,“抗戰八年期間,有1400萬壯丁還沒有上戰場就死於饑餓、疾病、勞累、虐待”,這個數據可能有些偏大,學術界主流說法認為“抗戰八年期間,沒有上戰場就死於各種因素的壯丁起碼有350萬,另有240萬人逃亡或失蹤,還有340萬人傷殘”。蔣夢麟給蔣介石的來信裏寫道:“…夢麟此次視察,沿途所見之落伍壯丁或麵黃肌瘦、骨瘦如柴,或臥病道旁、奄奄一息,或狀若行屍、躑躅山道,或倒斃路旁、任犬大嚼。廣東壯丁三百,至貴陽時隻剩二十七人;江西壯丁一千八百人,至貴陽時隻剩一百五十餘人。十壯丁,三死、三病、三逃,真正入伍者僅十分之一。”毋庸置疑,這些數據和這個現狀是非常令人痛心的,中國人不缺愛國熱血,但卻因為各方麵因素而被糟蹋了。(m.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