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1節 預備役(2)

字數:5994   加入書籤

A+A-




    蔣緯國知道自己“人微言輕”,但還是要為這件大事盡到自己的最大努力,既為了祖國抗戰,也為了減少同胞們的苦難。為什麽國軍征兵隻能靠“武力抓”和“繩子綁”?蔣緯國和蔣百裏反複分析,得出五個原因:

    第一,民眾對政府缺乏好感。人民受到國家的保護,得以安居樂業,一旦國家遭到危難,人民就會為保護國家以及自身利益,從而相應國家號召,流汗流血。如果國家並不愛惜人民,甚至本國政府對本國人民比異國侵略者更凶狠殘暴,那人民為什麽還要擁護這個政府、保護這個國家?梁啟超曾說,“長期殘忍地壓製人民,使人民變成奴才,讓人民的脊梁日益彎曲,在麵臨外敵入侵、大亂當頭之際,既指望人民在自己麵前繼續彎腰當奴才又要求人民在外敵麵前直起腰反抗,這不是白日做夢是什麽?”蔣緯國對此深以為然,曆史上的“河南大饑荒”就是最好的例子。國民政府對爆發大饑荒的河南視而不見、置之不理,甚至還繼續進行敲骨吸髓式的橫征暴斂,導致河南全境民怨沸騰,進攻河南的日軍一邊攻打國軍一邊給饑民發糧,使得走投無路的饑民站在了日軍那邊,反過來繳國軍的械;

    第二,民眾受教育水平很低,壯丁們大部分都目不識丁,不具備“民族意識”;

    第三,政府沒有建立一套完善而可靠的“戶籍製度”;

    第四,軍人待遇隨著戰爭持續而急劇惡化,壯丁們當兵的收入還不如在老家種田;

    第五,從後方通往前線的道路太過於艱難。壯丁們從後方挺向前線基本上隻能徒步前進,沒有火車,沒有汽車,更加沒有飛機,體力消耗極大,食物匱乏,缺醫少藥,衛生條件很差,這些進一步降低了壯丁們從軍報國的信念。

    曆史上,因為軍閥割據、派係林立等原因,國民政府在抗戰前始終未能建立起“義務兵”製度。抗戰爆發時,國軍的正規軍約200萬,預備役兵員隻有50萬,經過戰爭初期的幾場大型會戰後,正規軍損失慘重,預備役消耗殆盡。抗戰期間,西南幾省是中國的抗戰大後方,但當地的各軍閥為維持本省軍事力量的“私有化”,極力抵製國民政府推行的“義務兵製度”,導致國民政府在抗戰期間始終嚴重缺乏預備役部隊和後備兵員,無奈之下,隻能拉壯丁充軍。

    蔣緯國和蔣百裏花了好幾天的時間來研究這個問題。

    眼下,真正被國民政府控製的地區共10個省:江蘇、浙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福建、貴州、廣東(包括海南島)。所幸的是,這十個省大多數是中國的“精華地區”,人口稠密。江蘇人口約3300萬,浙江2100萬,安徽2300萬,江西1800萬,河南3300萬,湖北2700萬,湖南3100萬,福建1500萬,貴州1200萬,廣東3400萬,總計約2.5億人。由於蔣百裏是戰略學家,蔣緯國是“戰略天才”,因此兩人不謀而合,認為日軍若大舉侵華,主要進攻路線肯定是一北一東,華北戰場上,山西、河北、山東三省首當其衝,華東戰場上,江蘇、浙江、安徽三省首當其衝,但晉冀魯三省都是當地軍閥的地盤,國府在這三省境內肯定無法組建預備役部隊,因此華北戰場的“預備役基地”是河南省,晉冀魯三省在前麵撐住,河南在後麵輸血,晉冀魯三省垮了,河南就要頂上去;華東的情況要比華北好很多,蘇浙皖三省都是國統區;華南雖然可能在開戰初期不會成為主戰場,但也要防患於未然,粵閩兩省必須承擔起華南前沿堡壘的重任;因此,綜上所述,第一批預備役部隊應該建立在豫蘇浙皖粵閩六省,六省裏,豫皖兩省最為重要,晉冀魯垮了,河南頂上去,蘇浙垮了,安徽頂上去,並且豫皖二省是接壤的,二省也能互相馳援、互相救助。晉冀魯淪陷後,河南就會唇亡齒寒,河南子弟兵們肯定會奮勇作戰;江浙淪陷後,安徽同樣城門失火、殃及池魚,安徽子弟兵們肯定同樣會奮勇作戰;河南安徽第一,江蘇浙江廣東福建第二;至於第三,就是華中的湖北、湖南、江西、貴州,這四省會是第二梯隊的戰略預備役部隊的來源地。至於其它省份,都在那些軍閥地頭蛇的手裏,肯定不能指望了,起碼是不能完全指望。

    之所以把豫皖二省作為第一梯隊,是因為蘇浙(主要是浙北)二省在開戰後過不了多久就會淪陷,在這兩省內即便建立預備役部隊,也沒有時間和條件來進行係統性的訓練,所以要把位置靠後一點的豫皖二省作為真正的第一梯隊。畢竟抗戰是一場持久戰,需要長期考慮。

    想要建立完善的預備役部隊,決心是其次的,最重要的是要有一套合理的製度。蔣百裏、蔣緯國以及十多名被蔣百裏邀請來一起參與的高層將領經過反複的研究、討論、修改、補充、精簡,最後向蔣介石遞交了眾人嘔心瀝血一個多星期才完成的《建立國軍戰略預備役部隊之大綱草案》,該大綱草案的主要內容是:

    一,軍政部兵役司擴建為軍政部兵役署;

    二,在蘇浙粵閩四省建立國軍正規軍的後備部隊,預定人數50萬;

    三,在豫皖二省建立國軍正規軍的第一梯隊預備役部隊,預定人數100萬;

    四,在鄂湘贛黔四省建立國軍正規軍的第二梯隊預備役部隊,預定人數150萬;

    五,在時間和重心上,豫皖第一;蘇浙粵閩第二,鄂湘贛黔第三;屆時戰事開啟,蘇浙二省後備兵員可直接參戰,豫皖二省預備役兵員可就近開赴華北、華東戰場,鄂湘贛黔四省預備役兵員可在沿海地區淪落敵手後就近開赴華中戰場;

    六,在兵役署外設立獨立而專門的監查部門,部署建立全國性“兵役監查網”,培訓“兵役監查員”,分派到各地各兵役管區進行監督調查,嚴厲杜絕可能發生的各種違法舞弊事件;

    七,兵役署組建“思想工作隊”,對後備部隊和預備役部隊的兵員們進行愛國思想教育,從而灌輸並強化兵員們的“民族意識”;

    八,建立完善而可靠的“戶籍製度”;

    九,保障現役軍人、後備軍人、預備役軍人的待遇,薪餉水平要超過務農收入;

    十,後備軍人和預備役軍人從後方開向前線的交通線上每隔十公裏設立休息區、招待所、衛生站等設施,提供休息場所和飲食醫藥,確保後備軍人和預備役軍隊在路上不會因為饑餓、疾病、勞累而死傷。

    把這份大綱草案送給蔣介石的“重任”當然是蔣緯國去幹,蔣百裏等人都知道,蔣介石對這個小兒子的疼愛程度是與日俱增的,話由蔣緯國去說,事由蔣緯國去辦,肯定事半功倍。打個比方,跟蔣介石要二十萬經費,別人去要肯定打折,頂多從蔣介石牙縫裏撬出十萬八萬,如果換成蔣緯國出馬,不但不費吹灰之力就能搞定,說不定還能超額完成一下子要來三十萬。

    當蔣緯國把這份大綱草案遞給蔣介石後,蔣介石還是很重視的,他粗略地看了看,目光立刻被那幾個數字給套住了。“這麽多?”蔣介石吃驚不已,“蘇浙粵閩五十萬,豫皖一百萬,鄂湘贛黔一百五十萬,加起來整整三百萬人!太多了!太多了!”他連連搖頭,“人數太多了!”

    “父親!”蔣緯國立刻抖動他的三寸不爛之舌,“後備部隊和預備役部隊的重要性,相信父親您肯定是非常清楚的,三百萬人確實很多,但是,第一,這項練兵工程是一步一步來的,沒打算在一朝一夕或一年半載內就完成,畢竟咱們跟日本人開戰,戰爭必定是持久而漫長的。根據計劃,時間上,蘇浙粵閩豫皖六省第一,立刻著手,鄂湘贛黔四省第二,一年後再開始;重點上,豫皖鄂湘贛黔第一,蘇浙粵閩第二,說白了,豫皖鄂湘贛黔是要精心地建立大部隊,蘇浙粵閩隻是臨時組建,到時候直接參加第一階段作戰,豫皖部隊是要慢慢地訓練好後參加第二階段作戰的,鄂湘贛黔部隊同樣是要慢慢地訓練好,然後參加第三階段作戰。中日戰爭,第一階段必然是敵攻我防、敵進我退,第二階段是拉鋸爭奪、比拚消耗,進入僵持對峙態勢,第三階段就是我方展開戰略反攻。國軍後備部隊和預備役部隊的‘三步走’計劃是根據這個戰爭宏觀發展態勢而對症下藥的;第二,三百萬人,確實很多,但民兵並不算正規軍,他們是半民半兵,一邊正常耕種勞動一邊接受軍事訓練,周一至周五掄鋤頭,周六周日集中起來拿槍進行訓練,所以國府不需要像養正規軍那樣養他們,當然了,還是要給予補貼的,比如每個民兵每個月發放三元錢薪餉以資鼓勵,因此國府肯定要額外掏錢,但沒那麽巨大,並且這三百萬人也不是一下子全部就都組建起來的,初期先一百萬,中期一百萬,後期再一百萬。”

    蔣介石一邊看著一邊思索:“緯兒啊,組建這麽多後備軍和預備軍,資金和器材先不談,人員呢?誰去訓練那些剛放下鋤頭的民兵?”

    蔣緯國笑著道:“父親,您以前不是曾組建了一個‘廬山軍官訓練團’嗎?我覺得這個做法非常好啊,也可以用於建立後備軍和預備軍的工程。組建一百萬民兵,需要很多的教官,教官就從國軍正規軍裏抽調基層軍官去擔任,也可以讓那些在過往戰鬥中斷手斷腳了的傷殘軍人承擔,既可以讓他們發揮餘熱,繼續為黨國效力,也能解決他們退伍後的生活收入問題,當教官,一個月能有二三十元薪餉,豈不是一舉兩得?五十個民兵兩個教官,按照這個比例,一百萬民兵也就需要四萬名教官,難道國軍連幾萬軍官或傷殘老兵都抽調不出來嗎?父親,舉個例子,假如有個縣,抽調出一千個壯丁組成該縣的民兵隊,這支民兵隊需要四十個教官,國府就派四十名教官前往該縣,住在當地,甚至,教官的工資都可以由該縣自己承擔,反正又不多,一個縣難道養不起幾十個人?負責民兵的訓練事務,等戰事爆發了,這一千個接受過一定訓練的民兵再打散掉,三四百人補充給這個師,二三百人補充給那個旅,就不會形成太大的小派係勢力,另外,在那個縣的四十個教官也有了練兵經驗,既可繼續留在當地訓練下一批民兵也可以調往後方省份參加第二梯隊或第三梯隊的練兵事務,形成一個良性循環。”

    蔣介石聽得微微點頭。

    “當然了。”蔣緯國補充道,“另外還需要一個專門機構進行這項工程的監督調查事務。”

    蔣介石在反複思索後回答道:“好,那就先試試看,效果好的話,再進行大規模的擴建。至於這個監查機構…”他看了看蔣緯國。

    蔣緯國頓時感起了興趣,他確實也該組建一個特工機構了。“父親,交給我吧!”蔣緯國很躊躇滿誌、信心十足地主動請纓,“組建國軍的後備軍和預備軍,是關係到國家抗戰成敗、民族生死存亡的頭等大事,我保證鐵麵無私、執法如山,絕不會讓任何人敗壞這件黨國大事!”

    蔣介石用一種十分古怪的目光看著蔣緯國,沒說話。

    蔣緯國有點愣住了,因為素來對他“百依百順”的蔣介石第一次露出這種很詭異的神色。

    幾十年後,根據被公布的《蔣介石日記》,事實真相才被外界所知。蔣介石對兩個兒子都是寄予厚望的,經天緯地、經文緯武,蔣經國從政,蔣緯國從軍,一個搞政治一個搞軍事,珠聯璧合、相輔相成,以後分別繼承蔣介石手裏的政權和軍權。按照蔣介石的設想,蔣經國以後當政壇領袖,蔣緯國以後當軍隊首腦,因此,蔣緯國怎麽搞軍事,蔣介石都是大力支持,但是,蔣緯國想搞特工機構,蔣介石就擔憂了。因為這樣發展下去,蔣緯國左手幾十萬軍隊,右手十幾萬特工,他哥哥蔣經國就是當上了國家元首,也可以輕而易舉地被蔣緯國給搞下去。蔣介石隻希望蔣緯國當一個純粹的軍人,不希望他摻合特工部門。手上有軍權的將軍,依舊聽命於手上有政權的政治家,但手上又有軍權又有特工的將軍就發生質變了,軍人不搞暗殺,而特工是可以搞暗殺、搞陰謀詭計的。中國跟美國不同,在美國,有了政權,才會掌握軍權,在中國,有了軍權,就可以奪取政權。蔣介石不希望蔣緯國“逾越”一個軍人的本分,作為父親,他肯定萬萬不願意看到兩個兒子手足相殘。李世民就是幹掉他哥哥李建成,取而代之,當上了皇帝。蔣介石可不想看到蔣緯國變成李世民,蔣經國變成李建成,而他自己成了李淵。蔣介石希望自己是曹操,蔣經國是曹丕,蔣緯國是曹彰。但蔣介石轉念又一想,假如蔣緯國真的樣樣都強過蔣經國,那為何不讓蔣緯國當自己的唯一繼承人呢?自己沒必要一直死抱著蔣經國這個“皇長子”成為“皇太子”,雖說“廢長立幼”向來是皇室禍亂根源,但也不是沒有可取之處。不過,蔣介石發現蔣緯國搞軍事確實是頭頭是道,但他從來沒覺得蔣緯國有搞政治的頭腦,起碼他一直還沒發現蔣緯國有行政管理的天賦。如果,蔣經國擅長行政管理,適合當國家領袖,蔣緯國搞軍事在行,搞特工也在行,但偏偏沒有搞行政管理的能力,那麽,蔣緯國有能力有野心造他哥哥的反,卻又沒能力管治好國家,他把他哥哥取而代後,豈不是國家的一場災難?

    房間裏,蔣緯國大惑不解地看著陷入沉思中的蔣介石,他腦子簡單,哪裏會知道蔣介石在短短幾分鍾內居然想了這麽多、想了這麽遠。(m.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