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0節 全麵戰(2)

字數:4601   加入書籤

A+A-




    老北平人、著名文學家舒慶春在他的《八方風雨》裏寫道:“…7月27日的平津大空戰,我們都在高處觀望,看到日軍飛機被我們飛機打得狼狽不堪,有的當空爆炸,有的拖著黑煙逃竄,逃著逃著,化為一團紅光落下去,我們的空軍勇士們猶如披堅執銳的飛騎兵,剿殺著日機,我們真興奮啊、痛快啊…”空戰時,這位大文豪特地爬到自家院子圍牆上,像孩子般為本國空軍勇士們拍手鼓掌、又蹦又跳,因為太興奮,一不小心從圍牆上摔下,險些跌斷腿。

    天津住著一位北洋耆宿,此人曾是直係軍閥首領,並且曾靠賄選而成為中華民國第五任大總統,就是大名鼎鼎的曹錕。已經七十五歲的曹錕在空戰爆發時,用梯子爬上自家屋頂上興高采烈地觀看,看得他讚不絕口,並且說:“我還就不信我們泱泱中國打不過那小小日本!”

    這場空戰雖然是中國空軍大獲全勝,但也有著美中不足。高誌航在返航後說道:“我們清清楚楚地看到野地上有大批的日軍、大量的軍械、堆成小山的物資,還有日軍雲集的唐山,如果我們能有一百架…哪怕五十架轟炸機,狠狠地轟炸日軍,該多好啊!必然能給日軍造成極其重大的死傷和損失。”這雖然令人深感遺憾,但卻是必然的,中國空軍不具備轟炸能力。

    中國空軍的傑出表現讓國軍地麵部隊歡聲大作、士氣大振,反之讓日軍在士氣和鬥誌上確實遭到了一定的挫傷。上午十點,日軍第一軍三個師團以排山倒海之勢撲向平津外延據點,薊縣、香河縣、寧河縣。在日軍山洪海嘯般的攻擊狂潮中,駐薊縣的孫殿英部第181師僅僅堅持了半個小時就全師崩潰。這也不奇怪,第181師是由石友三的“冀北保安軍”改編成的,石友三被蔣緯國除掉後,這個師由孫殿英擔任新的師長,孫殿英原本是“察北保安軍”司令,因此第181師是由“察北保安軍”和“冀北保安軍”合編成的。第181師在人數規模上確實很龐大,全師兩萬多人,但絕大部分成員是土匪、惡霸、流氓、兵痞,因為孫殿英急於擴充自己實力,所以饑不擇食、見人就收,使得第181師的兵員素質堪稱慘不忍睹,加上該師的武器裝備十分低劣落後,因此這個師是不折不扣的烏合之眾。日軍在開戰後隻派出一個聯隊進行一輪衝擊,第181師就化為了鳥雀散,並且奉命在薊縣附近盤山一帶機動遊弋作戰的鄭大章部第9騎兵師對連連求援的孫殿英裝聾作啞、見死不救,從而加速了第181師一敗塗地。

    輕取薊縣後的日軍馬不停蹄,隨即對北平北部屏障香河縣、天津北部屏障寧河縣展開了瘋狂進攻,駐守這兩縣的於學忠部、吳克仁部、馮欽哉部、孫蔚如部展開頑強抵抗。香河縣和寧河縣在攻防雙方的血戰中迅速化為了天昏地暗的廢墟瓦礫,屍山血海間,進攻的日軍和防禦的國軍猶如兩股鋼鐵浪潮般撞擊在一起,殺聲震天、血肉橫飛,兩縣齊齊變成不斷吞噬人命的血肉磨坊,光是第一天,國軍就傷亡了將近兩萬人,日軍也付出五千餘人的死傷代價。

    蔣緯國雖然不在平津前線,但他跟在前線的杜聿明等人一樣時刻密切地關注著這場風雲狂起的平津會戰。讓蔣緯國感到欣慰的是,日軍在會戰中不太具備空中優勢,日軍轟炸機群狂轟濫炸國軍的場景在戰場上很少出現,不過,日軍在重炮、戰車、兵員素質、彈藥補給等方麵仍然具備著強大優勢,國軍在愛國精神刺激下,士氣不輸給日軍,同時擁有平津冀北的上千萬本國民眾的支持,但是,國軍不太具備地理優勢,因為平津和冀北處於華北大平原上。離開城市本身,國軍在野外與日軍展開廝殺隻能靠戰壕,當日軍戰車群漫山遍野地衝過來時,當日軍炮群轟射出的炮彈猶如雨點般落下來時,依托戰壕的國軍確實難以抵擋,打得很艱苦。

    除此之外,蔣緯國也在平津戰場上發現了一個“具有中國特色”的情況:越是嫡係部隊,就離最前線越遠,位置就越安全。國軍在平津戰場上的五十多萬大軍主要分五種:中央軍(薛嶽的第19集團軍、湯恩伯的第13軍,以及蔣緯國的第918團和第10炮兵團)、大西北軍(宋哲元的第29軍、孫連仲的第1軍團、龐炳勳的第40軍)、小西北軍(馮欽哉的第7軍以及孫蔚如的第38軍)、東北軍(萬福麟、於學忠、劉多荃、吳克仁、繆澄流、何柱國的6個軍)、晉綏軍(孫楚的第33軍)。雖說宋哲元是前線總指揮,但他肯定指揮不動中央軍,他也不會把他自家的第29軍頂在最前麵,東北軍領袖張學良已經被軟禁,小西北軍領袖楊虎城已經被放逐海外,這兩支部隊沒有領袖在上麵罩著,沒有強硬的後台靠山,自然成了沒娘的孩子,於是被推到香河縣、寧河縣第一線跟日軍死拚;孫連仲的第1軍團和龐炳勳的第40軍畢竟跟宋哲元一起出身於大西北軍,大西北軍領袖馮玉祥是軍委會副委員長,雖說已經沒有實權,但餘威尚在,宋哲元看在昔日情分上,也會照顧孫連仲和龐炳勳的,因此這兩支部隊被放在第二線;中央軍直接受蔣介石遙控,我行我素,根本不睬宋哲元的調遣,當然不會在最前線,晉綏軍聽命於閻錫山,也不睬宋哲元的調遣,都沒到平津去,而是落在保定磨磨蹭蹭不上去,任憑宋哲元一天十封電報催促,孫楚也裝聾作啞。當然了,比東北軍和小西北軍更慘的部隊還是有的,就是孫殿英的第181師,這個師是由孫殿英的雜牌軍和石友三的雜牌軍合編成的,徹頭徹尾的雜牌軍,姥姥不疼舅舅不愛,所以被放在最前麵、最危險的薊縣,純粹就是炮灰。

    “中國人這種‘親疏遠近’的老毛病啊…什麽時候才會真正地改掉呢?”蔣緯國很無語。曆史上的抗戰中,國軍一部陷入危險,周圍其它國軍如果跟這股國軍不是屬於同一個派係的,十有七八會見死不救,作為對比,日軍一部陷入危險,周圍其它日軍會拚死拚活地趕來援救。

    蔣緯國對這種“中國特色的國情”可以說是深惡痛絕,但他也有心無力,平津會戰雖說非常重要,但基本上已經不關他的事情了,他接下來要把目光放在華東戰場,放在上海戰場。

    7月30日這天,蔣介石發表《告抗戰全體將士書》演講,聲稱:“…和平現在既已絕望,隻有抗戰到底,那就必須不惜犧牲來和倭寇死拚。”再次表達了抗戰決心。

    7月31日這天,蔣介石下令釋放“西安事變”前被逮捕的“七君子”,同時發表《準備全國應戰》的講話,聲稱全國必須萬眾一心、同仇敵愾地展開這場事關民族存亡的重大戰爭。

    8月1日這天,決定國防策略的中國國防最高會議在南京召開,國民政府林森、蔣介石、國民黨主席汪精衛、軍政部部長何應欽、軍委會副委員長馮玉祥等黨政軍領導人以及閻錫山、白崇禧、餘漢謀、劉湘等地方實力派首腦紛紛出席會議,中共也派來了以朱德和葉劍英為首的代表團。會議氣氛十分熱烈,最後,林森主席宣布“同意對日開戰的代表請起立”,結果,現場所有人齊刷刷地都站起身。

    兩天後,中華民國國府最高會議成立,蔣介石被推舉為陸海空三軍大元帥(抗戰爆發後,蔣介石辭去一切政務,專門擔任軍事委員會委員長、三軍大元帥這兩個軍隊最高統帥軍職)。

    隨後,軍委會宣布為抗擊日軍入侵,在主要交戰地區成立五個戰區,分別是:

    第一戰區(冀省、察省、平津),司令長官程潛上將,副司令長官宋哲元上將;

    第二戰區(晉省、綏省),司令長官閻錫山上將,副司令長官朱德上將;

    第三戰區(蘇省南部、浙省),司令長官蔣介石(兼任),副司令長官顧祝同上將;

    第四戰區(粵省、閩省),司令長官陳紹寬上將,副司令長官餘漢謀上將;

    第五戰區(蘇省北部、魯省),司令長官李宗仁上將,副司令長官韓複榘上將。

    國防最高會議結束後,蔣介石單獨地把軍政部政務次長陳誠、空軍總司令周至柔、海軍總司令陳紹寬三人叫進了辦公室,同時被叫進去的還有蔣緯國。“陸軍、空軍、海軍,分別準備得怎麽樣了?辭修、百福、厚甫,你們分別給我說一說。”辦公室內,蔣介石開門見山。

    蔣緯國在旁邊目光專注地看著,他對這個也非常關切,因為整頓三軍的事情他也參加了,並且投入了大量心血和鈔票。

    陳誠開始匯報,他神色略顯赧然和遺憾。根據陳誠的報告,國軍目前共調整了35個師、整理了24個師,東北軍調整了10個師,半調整了5個師,另有粵軍10個師、川軍26個師、9個獨立旅被整理(整編師、調整師、整理師、新編師是四個不同概念)。中央軍共30個師在不同程度上進行了德械化建設,但隻有七支部隊(即第36、第87、第88師、第2補充旅、中央軍校教導總隊、第918團、第128團)完成全麵德械化,大部分師僅僅半德械化,甚至就隻是補充了一批德械輕武器而已。“如果戰爭晚兩年哪怕晚一年,這項工程就會大大好轉。”陳誠最後歎息道,“唉!戰事太突然,陸軍的整頓工程十分倉促,隻能說是完成了四成而已。”

    蔣緯國在旁邊聽得有點慚愧,畢竟,七七事變的爆發是有蔣緯國的“責任”的。

    蔣介石點點頭,沒有責怪陳誠:“辭修啊,你不要自責,我知道你已經盡力了。後備軍和預備軍建設得怎麽樣了?”

    陳誠急忙道:“委座放心,這件事還是比較順利的。目前,江蘇省已建立了15萬後備軍,浙江省12萬,廣東省10萬,福建省8萬;河南省安徽省分別有30萬、25萬預備軍在訓練;湖北省、湖南省、江西省、貴州省累計有60多萬預備軍在訓練,一切都有條不紊地進行中。隻是…兵員有、教官有,但武器裝備十分缺乏,因為兵工廠生產出的軍火彈藥供應給正規軍都供不應求,更何況是後備軍和預備軍,所以,後備軍和預備軍官兵幾乎沒有實彈射擊訓練,他們可以迅速補充進正規軍部隊裏,但補充進去後,起碼還要兩個月實彈訓練才能上戰場。”

    蔣介石再次微微地點頭:“條件所限,不能怪你。”他望向周至柔,“空軍呢?”(m.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