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2節 暗度陳倉

字數:11388   加入書籤

A+A-




    整個二月中下旬,南京戰場上的日軍隻幹了兩件事,一是大規模地向南京增兵調運物資,二是驅民入城。在南京軍反擊戰中被全殲一個師團、損失兵員三萬五千餘人的日軍一改以往睚眥必報的凶悍狹隘,變得謹小慎微、沉穩保守起來,隻是專心致誌地幹著這兩件事,除了十多起的襲擾、試探、遭遇作戰外,日軍沒有對南京軍發動聯隊級別和聯隊級別以上的攻勢。

    截至3月1日,除去被送出南京城的人員和死亡人員,南京城內此時共有約29萬人口,組成部分包括:正規軍可戰之兵7萬餘(包括增援的第74師和預備第2師)、民兵4萬餘、青壯年民工3萬餘(大部分可轉化為民兵)、傷者4萬餘(基本是傷兵,已被送走五六千人,被送走的都是重傷員或殘疾者,剩下這四萬餘傷者裏,兩萬五千餘人是可康複痊愈的輕度或中度傷者)、老弱婦孺平民10萬餘(已被送走三萬餘)。

    被日軍驅趕入南京城內的老弱婦孺以平均每天5000人的速度在增加著。南京對此無可奈何,不接受肯定不行,接受後將其轉移是很困難的,海軍的船隊畢竟運力有限,還要運走南京軍的重傷員和殘疾軍人,所以南京城此時的人口比起戰前的20餘萬不減反增,城內“人氣日益旺盛”,隨處可見滿頭白發、老態龍鍾的花甲老人,牙牙學語、少不更事的兒童以及從少女到少婦、從姑娘到大娘各年齡段都有的女子。

    南京軍死守南京城三個月,給外圍的國軍主力大部隊爭取到了三個月的寶貴時間,武漢軍委會的高層們在這三個月內不敢懈怠,一直忙著整軍經武、重建部隊。三個月忙碌下來後,國軍勉強從開戰初期的損失慘重、建製混亂、指揮失序中喘回一口氣,不少工作得到了恢複。

    國軍的戰區目前共成立了七個,分別是:

    第一戰區(河北省、察哈爾省、平津),司令長官宋哲元,副司令長官鹿鍾麟;

    第二戰區(山西省、綏遠省),司令長官閻錫山,副司令長官朱德;

    第三戰區(江蘇省南部、浙江省),司令長官顧祝同,副司令長官張發奎;

    第四戰區(福建省、廣東省),司令長官陳紹寬,副司令長官餘漢謀;

    第五戰區(江蘇省北部、山東省),司令長官李宗仁,副司令長官韓複榘;

    第六戰區(河南省、安徽省),司令長官劉峙,副司令長官蔣鼎文;

    第七戰區(湖北省、湖南省、江西省),司令長官劉湘,副司令長官陳誠。

    不包括南京軍在內,經過整頓和一定擴充後的國軍(包括中央軍、地方軍、中共軍在內)此時共被編建為30個集團軍和30個軍團,總兵力超過300萬。

    三百多萬國軍,在規模上確實很龐大,但實際戰鬥力則是難以令人樂觀的。此時中國的國防“強度”可以打這麽一個比喻:首都南京是一個核桃,除此之外,中國其餘地區基本上都是豆腐。南京城是一個巨大的磁鐵,吸引了日軍幾十萬精兵,南京軍同時卻也是“吸血鬼”,吸取了中國軍隊大量的“營養”,包括大批身經百戰、素質過硬的老兵和大批的軍械重武器。

    南京衛戍司令部內,蔣緯國把海統局零零散散搜集到的情報遞給蕭爻,蕭爻看完後神色凝重,沉吟半晌後,他蹙眉道:“難道日本人在玩弄‘明修棧道,暗度陳倉’的詭計?”

    “浩然兄,你的意思是...”蔣緯國有些惴惴不安。

    蕭爻走到牆上地圖前:“參座,如果海統局提供的情報都是無誤的,那麽,我們不得不要思考一個非常可怕的可能性,日本人在假裝要全力一搏地攻打南京,實際上則在磨刀霍霍,準備對華北下手!日軍步兵第123聯隊隸屬於日軍第106師團,該師團按道理應該在南京城西部的馬鞍山一帶,但該聯隊的士兵卻出現在千裏之外的天津,這說明什麽?說明正在南京戰場上的第106師團可能隻是一個空架子,或者,該師團的主力已經被秘密地抽調到了華北。日軍第106師團,滿員兩萬五千人,可以架設一下,在南京戰場上的第106師團也許實際上隻有一二個聯隊、四五千人,但大張旗鼓地打出第106師團的架勢,同時,消失的那兩萬人卻秘而不宣地被運到了華北,所以,第106師團隻有一小部分人馬在南京,主力其實在華北。以此類推,第106師團是這樣,南京戰場上的其它師團呢?也許都是這種情況。”

    蔣緯國隱隱間不寒而栗,他似乎明白了什麽。

    蕭爻眯起眼:“還有海統局上海站發現的那個情況,似乎也是一種佐證。日軍正在大搖大擺地向南京增兵,同時玩弄‘樹上開花’的詭計,明增暗減。什麽意思?可以假設,日軍白天向南京增派一萬人馬,但在夜裏卻暗地裏又把這一萬人馬都悄悄運回,甚至運走的更多,運來一萬,運走一萬五,所以他們的運輸船才會出現白天吃水深三米、晚上吃水深四米半的怪異情況。”

    “你的意思是...”蔣緯國緊緊地看著蕭爻,“目前,包括南京戰場在內的整個華東地區,日軍華中方麵軍現在有25個師團、3個重炮旅團、2個混成旅團,看上去規模龐大,實際上...都是假的?”

    “不!”蕭爻搖頭,“不能說‘都是假的’,應該說,真真假假、真中有假、假中有真。日軍的這麽多部隊,我們情報部門肯定不可能把每個師團、每個旅團的底細都查得清清楚楚,所以,日本人玩弄魚目混珠、偷天換日的花招,有的部隊是貨真價實的齊裝滿員,有的部隊隻是一個空架子,真真假假混在一起,我們想要搞清楚,難如登天。我們隻能得出一個結論,華東戰場上的日軍五十萬大軍實際上沒有這麽多,可能隻有三十萬甚至隻有二十萬,少掉的那麽多部隊其實都被日本人秘密地偷運到了華北。參座,日軍兵力雄厚,不存在顧此失彼的問題,他們完全可以左右開弓、兩線開戰。”

    蔣緯國用微微顫抖的手點起一根香煙,他感到極度的緊張、不安、焦躁,這要比五十萬日軍攻擊南京更讓他感到緊張、不安、焦躁。五十萬日軍,原以為都是來打南京的,實際上,真正打南京的日軍隻有三二十萬,“消失掉的”二三十萬則跑到華北去了。華北戰場上出現二三十萬日軍,會是怎麽後果?蔣緯國想想就頭皮發麻。

    從表麵上看,正在侵略中國的日軍分為兩大軍事集團(不包括關東軍和台灣軍):華北方麵軍、華中方麵軍,比起規模的話,華北日軍遠遠少於華中日軍,因為華北日軍目前隻有四個師團,日軍的華北方麵軍目前是這樣的:

    方麵軍總司令官寺內壽一大將,參謀長河邊正三少將;

    方麵軍第1軍,司令官香月清司中將,下轄第7、第26師團;

    方麵軍第2軍,司令官西尾壽造中將,下轄第10、第14師團;

    方麵軍直屬部隊包括航空兵部隊、憲兵部隊、炮兵部隊等;

    整個方麵軍總兵力11萬餘,另有10餘萬偽軍協助作戰。

    很顯然,華北方麵軍的規模、實力、威脅性都大不如華中方麵軍,因此國軍高層認為“華北沒有什麽太大的問題”“國軍雖然眼下不能反攻華北,但穩住華北是綽綽有餘的”。目前,在華北防備日軍的部隊包括四大部分:一是退守到河北省南部的宋哲元部第1集團軍,該部屬於大西北軍餘脈,在平津會戰中損失慘重,但日軍隨後忙著打淞滬會戰和南京戰役,沒有繼續對其趕盡殺絕,所以該部在冀南一帶休整好幾個月後,恢複了不少元氣,全集團軍此時總兵力10萬餘;二是山西省和綏遠省的閻錫山部晉綏軍,包括第6、第7、第13集團軍(以及在名義上聽命於閻錫山的第18集團軍),由於山西省在抗戰爆發後還沒有遭到日軍真正的大規模攻擊,被日軍小規模攻擊並且被占領了不少地區的綏遠省隻是晉綏軍地盤裏的次要地區,所以晉綏軍建製完好並且在日軍威逼局勢的刺激下得以擴建,此時總兵力約20萬人;三是山東省的韓複榘部魯軍,主要是第3集團軍,總兵力約10萬人,另有從淞滬戰場上退到江蘇省北部進行休整的桂軍第11集團軍、從淞滬戰場上退到安徽省北部進行休整的桂軍第21集團軍協助作戰,這兩個集團軍在上海戰場損失很大並且不太方便在廣西省境外招兵買馬,所以此時總兵力約8萬人;四是河南省境內的中央軍部隊,主要是劉峙的第2集團軍、蔣鼎文的第4集團軍、衛立煌的第14集團軍等,這三個集團軍總兵力超過20萬。除此之外,華北戰場上還有原東北軍部隊、原小西北軍部隊等地方軍,被合編為了第20、第24集團軍,這兩個集團軍總兵力超過15萬人。

    林林總總加起來,華北戰場上的中國軍隊高達約100萬,華北日軍隻有11萬餘,所以國軍高層才會認為“華北沒有什麽太大的問題”“國軍雖然眼下不能反攻華北,但穩住華北是綽綽有餘的”。

    蔣緯國忍不住想起原先曆史上的諾曼底登陸,戰前盟軍為了欺騙德軍,實現“聲東擊西、調虎離山”的目的,特地精心準備了一個叫“堅毅作戰”的欺敵計劃,盟軍在英國境內某地有模有樣地設立一個假的美軍第1集團軍,建造了假的建築物、擺放了假的儀器設備,不停發送出假的無線電報,還詭稱巴頓將軍正是這個第1集團軍的司令,最終成功地欺騙了德軍,讓德軍誤判了盟軍的登陸地點。當百萬盟軍在法國諾曼底展開大登陸時,德軍的幾十萬主力卻傻乎乎地在加來地區枕戈待旦,等著根本不會在那裏出現的盟軍登陸部隊。

    “難道日本人也在玩弄這個欺騙詭計?”蔣緯國越想越驚懼,他有股“細思恐極”感覺,因為這事如果是真的,整個中日戰場局勢就要發生天翻地覆的巨變了。

    “浩然兄!”蔣緯國急切地望向蕭爻,“我們該怎麽辦?”

    蕭爻露出一種唏噓的神色:“做不了任何事。南京軍隻有10萬餘兵力,守城還算支撐,反擊是真的不行了,如果日本人要對華北下手,我們沒有任何辦法趕去援救華北。為今之計,就是提醒華北國軍,加強防備、準備迎戰。”

    蔣緯國心頭裏湧起一股極強的無力感,他隻能點點頭,然後發電報給蔣介石,讓蔣介石發電報給宋哲元、閻錫山、李宗仁、韓複榘、劉峙、蔣鼎文等華北國軍主官,提醒他們,“日軍正在大規模地向華北秘密集結重兵,預計其在最近極可能對華北展開大規模的強攻,必須提高警惕”。

    這份電報並沒有讓蔣緯國感到任何的安心,因為他心知肚明,國軍的戰鬥力、戰鬥素質、指揮體係、反應速度、機動力、裝備等諸多方麵都非常落後,即便得到預警,也沒太大效果。

    根據海統局情報處、南京衛戍司令部參謀們的反複分析,認為,日軍如果真的在玩弄“明修棧道,暗度陳倉”的詭計,那麽,華北日軍在秘密得到大規模增兵後應該最早於三月中旬、最遲於三月下旬才會發動攻擊。保守估計,日軍把二十萬兵力在明麵上運送到華東,實際上運到華北,這麽龐大的軍力以及其所需的浩如煙海的軍械輜重,絕不是什麽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很長時間,更何況,日軍幹這事還是偷偷摸摸地幹的,需要費盡心思地進行遮掩和欺騙,所以需要的時間要比正常運送更長一點。

    事情發展得讓包括蔣緯國在內的所有中國軍隊高層都措手不及。

    3月3日這天淩晨,還在熟睡中的蔣緯國被一陣急促的敲門聲給驚醒,他急忙一躍而起,跑去開門。門外,蕭爻滿臉是參加追悼會的表情。

    “日軍進攻華北了。”蕭爻低聲道,“高強度的直接攻擊。”

    “這麽快?”蔣緯國大吃一驚,“不是要到三月中旬或下旬嗎?日軍難道已經做好全麵準備了?這不可能!二三十萬大軍,哪裏能調運得如此迅速!”

    “我說的是‘高強度的直接進攻’。”蕭爻更正道,“不是‘大規模的直接進攻’。”

    “什麽意思?”蔣緯國聽得不明所以。

    “大約十萬日軍被投入了攻擊。”蕭爻闡述道,“隻有五萬是從我們這裏被抽掉過去的秘密部隊。”

    “哪裏?”蔣緯國火急火燎地看電報。

    “冀南。”

    “我靠!必須要讓第二戰區、第五戰區、第六戰區增援第一戰區了。”

    “我看,沒有那個必要了。”蕭爻語氣波瀾不驚,“第1集團軍已經陷入全麵大崩潰中,天亮時,冀南會全麵淪陷,日軍就要推到黃河邊上了,第一戰區的轄區在天亮時都不存在了,其它戰區如何增援?還不如讓第二戰區、第五戰區做好防衛工作。”

    “怎麽會這樣?”蔣緯國聽得極度錯愕。

    以南京為核心的華東戰場上風平浪靜,而華北戰場上,炮火連天、血光如虹。三月三日這天,日軍正式在中國戰場上發動了戰略性的大進攻。自平津會戰後已經平靜了四五個月的華北大地霎那間陷入前所未有的風雷狂瀾中。

    戰報傳來,整個中國為之石破天驚。

    日軍確實在玩弄“明修棧道,暗度陳倉”的詭計,並且是戰略層次的大手筆。此戰之前,日軍在華東戰場上約有30萬兵力,同時,日軍又新建了10個師團、25萬兵力,在表麵上,日軍把這10個師團大張旗鼓地調往華東,實際上中途卻白衣渡江,運輸日軍這10個師團的日軍船隊在黃海、東海上一分為二,不到三分之一開到上海,超過三分之二開到旅順和大連,由於日軍此舉是在茫茫大海上進行的,中國情報機構自然完全不知道。就以第106師團舉例,該師團大張旗鼓地開向華東、開向南京戰場,實際上,該師團每個聯隊隻有一個大隊的兵力,另外兩個大隊已經被送到旅順、大連給藏了起來(日軍1個聯隊下轄3個大隊以及一些附屬部隊),開到南京戰場上的第106師團實際兵力隻有五六千,但師團部、旅團部、聯隊部等機構一應俱全,使得中國軍隊誤以為第106師團都在南京戰場上。南京戰場上的第106師團究竟是兩萬五千人還是五六千人,南京軍的偵察兵肯定是摸不清楚的。以此類推,日軍新建這10個師團實際上隻有五六萬人被送到南京戰場上,大部分都被悄悄地送到了華北戰場上,不止如此,華中日軍原先的那15個師團也被秘密地抽調走部隊,每個師團都被調走了一個聯隊。因此,華東戰場上的日軍並非中國軍隊估算出的“50多萬”,實際上隻有“30多萬”,差不多20萬兵力被日軍李代桃僵地悄悄送到了華北,大部分集結在被日軍嚴密控製的旅大。

    另一方麵,中國軍隊雖然隱約察覺並懷疑日軍在玩弄這個花招,但又錯誤地判斷了日軍的行動時間。日軍秘密抽調了20萬兵力到華北戰場上,中國軍隊誤以為日軍等這20萬兵力都集結完畢了才會發動進攻,實際上,日軍速度更快,20萬兵力隻有5萬抵達、15萬還在路上時,日軍就發動了攻擊。

    整個中國戰場都因此而峰回路轉、局勢巨變。

    “操!”意識到自己被日本人狠狠地擺了一道後,除了這個髒話,沒有別的詞可以形容蔣緯國心頭的憤怒、無奈以及悲涼。五萬日軍,人數並不多,但足以在華北戰場上興風作浪,並且後續還有十五萬甚至更多日軍趕去。

    南京軍無可奈何,因為包圍南京城的日軍雖然並沒有五十萬那麽多,卻也有三十萬之巨,南京軍能怎麽辦?主動出擊?正中日軍下懷,所以,隻能眼睜睜地看著日軍在華北大發淫威。

    蔣緯國還有一點僥幸心理,國軍在華北好歹有百萬大軍,應該能擋得住日軍甚至打一場類似於平津會戰的、雖然失敗但也能重創日軍大戰吧?但事實非常殘酷:華北國軍一潰千裏,兵敗如山倒。

    在日軍華北方麵軍總司令官寺內壽一大軍的精心策劃下,方麵軍第1軍奉命駐守占領區以及為前線部隊提供後勤輜重保障(其實第1軍司令官香月清司中將與寺內壽一大將在軍事路線上產生很大分歧,所以寺內壽一大將故意不派他參加攻擊),方麵軍第2軍則大舉進攻,前線軍務都由第2軍司令官西尾壽造中將指揮,攻擊部隊便是該軍下轄的第10、第14師團,兩名師團長分別是磯穀廉介中將、土肥原賢二中將。兩個師團都被得到了極大的加強,按照常理,這兩個師團每個的滿員兵力應該是2.5萬,實際上這兩個師團每個的實際兵力都高達4.5萬以上,並且在重炮、坦克、機槍等重武器上更是得到三倍以上的加強,堪稱“機械化加強師團”,另有飛機1000多架助戰。

    出征前,寺內大將親自為兩名師團長壯行:“磯穀君、土肥原君,帝國軍在支那戰場上能否一舉扭轉乾坤,很大程度就要看你們的了!”

    土肥原中將肅然正色地道:“請大將閣下放心,下官一定不辱使命!”

    磯穀中將神色倨傲地道:“大將閣下,我最遺憾的事就是我的第10師團沒有被調派到南京戰場上,接下來,我就會向您證明,任何支那軍在第10師團的麵前都隻是攔路的螞蟻!”

    寺內大將哈哈一笑:“好啊,我就拭目以待、敬候捷報了!”

    寺內大將之所以沒等後續十五萬兵力抵達就發動攻擊,並非他狂妄自大,雖然他確實是驕橫跋扈的一個人,但他也有著精明老辣的手段和目光。寺內大將很清楚,運輸二十萬大軍不是小事,即便竭盡全力地藏著掖著,也難保不會走漏風聲,所以需要提前行動,正所謂“兵貴神速”,寧失一子,莫失一先,搶占先機後,才能搶占上風。寺內大將的用兵手段很險急,這跟一些將領走的“準備完全後再發動攻擊”穩重保險路線是大相徑庭的。其實,寺內大將的戰術並不很稀奇,即在原先曆史上日軍在中國戰場上經常使用的“錐形戰術”,換句話說,就是孤軍深入,日軍稱之為“孤軍突破”。具體實施的過程也很簡單:派遣一支得到重裝備加強後的精兵深入國軍防區腹地,作為開路先鋒,攻取要地作為橋頭堡和基地,打亂國軍的部署和防禦戰線的完整性,從國軍的防禦線上撕開一個口子,繼而讓後續的主力大部隊湧入。這種戰術其實是兵家大忌,因為孤軍深入的部隊很容易遭到包圍而全軍覆沒。如果這個戰術在歐洲戰場上使用,那“孤軍突破”的日軍必然會死無葬身之地,因為合攏包圍而來的德軍、英軍、法軍等與日軍一樣都是現代化、機械化甚至程度更高的歐洲軍隊會把孤軍深入的日軍給絞殺成齏粉,但在中國戰場上就另當別論了,中國軍隊雖然人數多於日軍,可機械化程度、火力配屬、航空力量、火炮重武器數量等方麵都遠遠遜於日軍,這使得區區一個師團的日軍可以大搖大擺、肆無忌憚地闖入十幾萬中國軍隊的防禦區域內,最後往往還能做到全身而退,中國軍隊縱然人數多,也拿突擊進來的日軍沒有辦法。用寺內大將的話說:“皇軍孤軍突入中國軍隊的腹地,就像鋼針刺進豆腐,然後再左右旋轉,鋼針自然就能把豆腐給攪得稀巴爛。”

    在原先曆史上,著名的台兒莊大捷就是因為日軍這種戰術思想而產生的。國軍第五戰區三四十萬大軍死守津浦線和徐州重鎮,而驕狂的日軍隻派來總兵力僅僅五萬人的第五師團和第十師團進行“孤軍突破”,結果被國軍打得險些全軍覆沒。寺內大將此時用的就是這一手。

    第10師團和第14師團,總兵力9萬餘,擁有重炮二三百門、坦克二三百輛、汽車超過一千輛,毋庸置疑,這兩股日軍集中在一點上,除了南京軍,國軍其它部隊幾乎都難以招架。

    首當其衝的就是冀南的宋哲元部第1集團軍。

    當初平津會戰後,平津淪陷,宋哲元本打算把部隊收攏到河北省中部的保定,從而穩住並保住冀中和冀南,但攻陷平津後的日軍在華北大平原上挾勝利之威,長驅直入、一路南下,作為對比,國軍的精銳部隊、不怕犧牲的部隊已在平津戰場上損失大半,士氣和銳氣都遭到很大挫敗,裝備和物資都消耗得瀕臨枯竭,無力再戰,加上消極避戰、保存實力思想的作怪,各部隊誰也不肯去前麵頂住來勢洶洶的日軍,各顧各一窩蜂向南逃,使得宋哲元構想中的“保定保衛戰”根本就沒有打響,日軍在短短一天內就輕取保定,繼而再度掠地百裏,直到攻陷石門市(石家莊),日軍才意猶未盡地停止攻擊。參戰國軍最終撤到邯鄲、邢台等冀南地帶,河北省五分之四陷入日軍之手。

    宋哲元是一個思想非常複雜的人,他愛國,但又有著根深蒂固的軍閥思想,對軍閥而言,立足於亂世的命根子就是軍隊和地盤,可是,經過平津會戰後,宋哲元部隊損失過半,地盤也損失大半,雖然平津會戰讓宋哲元贏得了舉國的讚譽、民眾的熱烈稱頌、前所未有的榮耀,但在宋哲元心裏,那些都是虛的,軍隊和地盤才是真正有價值的東西。看到自己剩下的僅有巴掌大的冀南一隅之地,以及殘破不堪的部隊,宋哲元欲哭無淚,他急切地想要擴軍、擴大地盤,但已經沒有這個機會了,冀南的北邊是日本人的占領區,東邊的山東是韓複榘的地盤,西邊的山西是閻錫山的地盤,南邊的河南省是中央軍的地盤,他完全被壓縮在一個尺寸之地,沒有發展空間,至於軍隊,地盤太小,賦稅收入太少,他養不起軍隊,他手裏也沒有兵工廠,這些都注定他不可能東山再起了。宋哲元很清楚,日本人雖然暫時放過他,但隻是暫時性的,日本人一旦繼續南下,第一個死的就是他。在這個時候,宋哲元也不是沒有搖擺過,也不是沒有試圖通過“特殊手段”求得自存,日本人暗示過他,韓複榘也拉攏過他,不排除宋哲元確實曾有些什麽想法,但最終,在國家和民族的大是大非之前,他還是把持住了最後的底線,沒有答應日本人的誘降,隻是跟日本人虛與委蛇、拖延時間,他也沒有答應韓複榘的拉攏(為了向蔣介石證明自己的“忠誠”以及為了能跟蔣介石撈些好處,宋哲元在背後向蔣介石告密,把韓複榘出賣了。)。

    由於宋哲元在平津會戰中出力極大,因此,雖然他是地方軍出身,蔣介石並未卸磨殺驢,沒有裁撤他的部隊,但肯定不會讓他擴軍的,隻是給他授勳、升官、賞錢等等。平津會戰後,蔣介石撥給宋哲元三百萬元經費,一部分是嘉獎,一部分是軍費,剩下的用於修建冀南工事。宋哲元拿到這筆巨款後,拿出一部分發給部下官兵,又拿出一部分發給十多名將級軍官用於籠絡人心,因為第1集團軍眼下搖搖欲墜,內部官兵越來越人心不穩,越來越多的官兵打算投靠中央軍,宋哲元看在眼裏,急在心裏,他必須要籠絡人心,所以沒剩多少錢去修建工事。

    很顯然,此時的第1集團軍雖然在表麵上擁有十萬之眾,但已經徹底的一蹶不振了。

    3月3日淩晨3時,蓄謀已久且準備充分的日軍第10、第14師團突然猛攻邯鄲、邢台,第1集團軍在短短一個小時內就陷入全盤大崩潰中,各部都被日軍打得猝不及防、驚慌失措,甚至是一觸即潰、望風披靡。究其根本,一是第1集團軍的戰鬥力大不如前,老兵損失殆盡,精英軍官要麽傷亡要麽人心不穩,武器裝備也十分匱乏,二是第1集團軍幾乎對此沒有防備,上下都認為日軍會在南京繼續用兵,沒想到會突然間對自己進攻,三是第1集團軍內部思想混亂,宋哲元也意誌消沉,四是日軍確實非常強大。這麽多原因,導致第1集團軍在開戰後迅速分崩離析。

    淩晨4時20分,日軍第14師團攻陷邢台;

    淩晨4時50分,日軍第10師團攻陷邯鄲;

    天亮後,日軍橫掃千軍、勢如破竹,僅僅用不到四個小時就攻占河北省剩下的冀南地區,完全占領河北省全境,徹底擊潰宋哲元部第1集團軍。日軍傷亡不到兩千,殺傷第1集團軍一萬餘人,俘虜三萬餘人,打散五萬餘人。

    “怎麽會這樣?怎麽會這樣?”在被衛兵們送到河北省最南部的大名縣後,宋哲元喃喃自語著看著漫山遍野的屬於自己部隊但正在倉惶逃跑的殘兵敗將,腦子一片空白,眼睛發直,他知道,自己最後還擁有的一點東西都沒有了,突然間,他跌倒在地,渾身麻木,不能言語,急忙被衛兵們驅車送往河南省境內。後經檢查,因為心情極度抑鬱焦慮、情緒過於激動,宋哲元突發了腦血栓和腦中風,從此黯然地離開了軍政界,退出了民國舞台,兩年後在重慶鬱鬱而終。

    華北大崩潰此時隻是拉開序幕而已。(m.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