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0節 平定西南(3)
字數:8633 加入書籤
蔣介石幾乎沒費什麽力氣就平定了桂川康滇四省(廣西不算被平定,但在川滇康三省被蔣介石平定時沒有“搗亂”,並且從此走上了一條安樂死的道路,也可被視為是蔣的勝利),蔣緯國是當之無愧的頭號功臣,按道理,授他青天白日勳章並把他晉為中將都是綽綽有餘的,但蔣介石對他還是“一毛不拔”,畢竟蔣緯國實在太年輕,功勞再大,勳章也不能拿得太多,軍銜也不能竄得太快,所以蔣緯國再次做了“無名英雄”,但他無所謂,反正他也沒受委屈,六省一市的地盤和“華北王”的寶座給他了,南京軍這支龐大兵團也給他了,蔣介石的絕對信任同樣給他了,比起這些,勳章、軍銜之類的東西根本就是浮雲。實惠的東西裏,除了錢,蔣介石能給蔣緯國的都給了(因為蔣介石自己也窮巴巴的,沒錢給蔣緯國),蔣緯國很知足。
西南四省被平定後,蔣介石忙得不可開交,他要徹底消化這四個省(蔣介石對川滇康三省的“消化”和對廣西的“消化”是兩碼事),主要就是軍隊和人事,除桂軍還保持原狀,川軍(包括西康省軍隊)和滇軍開始被他大刀闊斧地肢解、分解、溶解,畢竟軍隊最為重要,沒了軍隊,軍閥勢力自然就不存在了;其次就是人事安排,川康滇三省的軍政高層肯定遭到大幅度的調動、變遷、撤換。廣西省主席自然還是桂係三傑之一的黃紹竑,至於川滇康三省,為安撫三省舊軍閥勢力,蔣介石任命在四川很有威望並且比較愛民、做事誠信公道的鄧錫侯擔任四川省政府新主席(肯定不會給軍隊給鄧錫侯,鄧錫侯完全轉入政界,徹底地脫離政界,副主席是蔣介石的親信張群),任命龍雲繼續擔任雲南省政府主席,並兼任第九軍區副司令長官(跟鄧錫侯一樣,都沒有軍權,兩個職務都是掛名的,雲南省政府副主席也是蔣介石的心腹人員),任命王陵基為西康省政府新主席(無軍權),任命潘文華為重慶市的新市長(無軍權)。一時間,川康滇三省“皆大歡喜”。除了劉文輝,基本上所有人都得到“穩妥安置”。
軍隊編遣方麵,根據蔣介石和李宗仁的協議,桂軍以後繼續保持2個集團軍的編製(第11、第21集團軍),每個集團軍下轄3個軍,每個軍下轄3個師,這樣,桂軍正規軍總計18個師(三團製,一個師一萬餘兵力),規模不小,總兵力20餘萬,另外,李宗仁會繼續維持廣西的民團製度,使得桂軍擁有10萬餘預備役兵員,對此,蔣介石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川軍有4個集團軍,西康省部隊有1個軍,滇軍有2個軍,對於這些部隊,蔣介石肯定統統裁撤掉,畢竟都是地方軍,繼續存在讓他不放心。不過,幾十萬軍隊,裁撤起來是很麻煩的,也是很複雜的,關係到太多人的飯碗,一下子都砸了,既是重大的負擔,也會產生很多亂子。在這件大事上,蔣緯國啟動他的“超時代智慧”,給蔣介石出謀劃策,采取了很穩妥的方案,對於川軍(包括西康部隊)和滇軍原先的幾十萬軍人,蔣緯國拿出的編遣安置方案是這樣的:
第一,進行檢查,年齡太大或太小、身體瘦弱或有傷病的、家中獨子的都強製性退伍,不願意繼續當兵的都進行遣散退伍;對於這批退役軍人,每人分發一年軍餉(中央軍的檔次)作為退伍費,同時提供後續的福利補貼,比如,選擇回家務農的,家中如果田地不夠,可在接下來土改運動中分到土地,選擇做工人的,中央政府會開辦技工學校,教導學習工匠技術,還可以在退伍後通過考試加入警察部隊等,畢竟,太多的軍人除了打仗根本就不會別的謀生之術,強迫他們離開軍隊,等於讓他們丟了飯碗、沒了活路,肯定要讓他們學會一門手藝的;
第二,經過第一步的遣散,剩下的都是願意繼續當兵並且身體比較精壯的軍人(其中很多都是擁有實戰經驗的老兵),全部打散,補入中央軍部隊裏,從而完成中央軍地方軍的全麵融合(蔣緯國在此過程中以權謀私地撈到幾萬“質量最好”的精壯老兵補入他的南京軍);
第三,經過第一步和第二步的遣散,還剩下十來萬“質量不高”但“質量合格”並且想繼續當兵的軍人,蔣緯國創造了“勞動旅”這種新部隊用以安置這些軍人。所謂“勞動旅”就是軍事化管理的、屬於軍隊的“工農部隊”,分為農業旅、工業旅、交通旅等,一邊接受軍事化訓練,一邊參加生產勞動,比如種植農田、建築工程、修路等,這些軍人一方麵拿到軍餉,一方麵還能拿到工資,雖然較苦較累,但報酬也比較豐厚(相當於把這些冗餘的軍人當成軍事化民工進行安置使用,實際上,這些“勞動旅”也充當了正規軍預備役部隊的作用;之所以是“旅”而不是“師”或“團”,因為師太大,容易再度滋生地方軍勢力,團又偏小。)。
蔣緯國的以上這些對策,都是非常人性化的,也是十分溫和的,相當於一套專業製度,讓那些軍人們逐步地退出軍界,又給了他們一條活路,阻力自然比一裁了之輕的多,實際上,蔣緯國的這套編遣方案拿出來後是大受歡迎的,大批川軍滇軍交口誇讚“二公子真是仁厚”。
以上這些對策是針對川軍滇軍的廣大基層官兵,對於中高層軍官和將領,蔣緯國同樣拿出了十分穩妥的方案,比如,發退伍費退伍,跟基層官兵一樣回家務農或進技工學校學習,經過政治培訓後轉入政界,申請創業費,辦企業、開工廠,轉入商界,進入軍校培訓,繼續在正規軍部隊裏服役,調入勞動旅工作...等等,多種多樣化,爭取把每個人都安頓好,並且,把他們安頓好也是有利於國家、有利於社會的好事,如果直接攆出軍隊,肯定產生各種後患。原先川軍滇軍裏的優秀將領,自然可以繼續在**裏指揮部隊,當然了,不再是老家的部隊。
這場對川軍(包括西康省部隊)、滇軍的大編遣活動持續了三個多月,涉及人員超過七十萬,最後,約一半退伍,還有三十五萬多繼續留在**裏,其中十幾萬被打散進**(中央軍),還有二十來萬被改編為30個勞動旅(四川20個,雲南8個,西康2個)。實際上,這場川軍滇軍的大編遣是**同期展開著的“陸軍大整頓”的一部分,被涉及的不隻是川軍、滇軍,還有原先宋哲元軍隊的殘部、韓複榘軍隊的殘部、閻錫山軍隊的殘部、陳濟棠軍隊的殘部等眾多先後被消除的地方軍閥的部隊(桂軍算是接受了半整頓),基本上掃蕩了國統區內部還殘留的地方軍派係勢力,蔣緯國設立的“勞動旅”其實共有50個,還有20個在別地。
經過這場大編遣、大整頓,嚴格意義上的“川軍”和“滇軍”已經不存在了,原先的川軍滇軍餘脈部隊都得到了穩妥的安頓,或退伍,或分散打入中央軍,或被改編為勞動部隊,完全地融化掉了,在此之後,四川、西康、雲南的中**隊就是中央軍,並且為杜絕再產生地方軍勢力,中央軍部隊裏的兵員都是混雜的,每個師、每個旅甚至每個團、每個營的兵員都來自天南海北不同省份不同地區。中央軍當然會從四川、西康、雲南招兵,但都進行混編,不會出現一支部隊的官兵成員都來自同一個地方的情況(包括南京軍)。
原先曆史上,在1947年5月5日(抗戰勝利後、國共內戰初),南京曾發生著名的“中山陵哭陵事件”,**400多名高級軍官(很多是將軍)集體到中山陵前向孫中山先生在天之靈進行哭訴,哭訴他們為國家出生入死後卻被國家拋棄、無人問津、饑寒交迫的淒慘現狀。為什麽會發生這種事呢?因為抗戰結束時,**共有800多萬人,戰爭結束後,蔣介石進行大規模裁軍(很多人說蔣介石此舉是重大錯誤,因為國共內戰快爆發了,**居然還要裁軍,實際上蔣介石也是迫於無奈,因為八年抗戰把國家打得一貧如洗,國民政府養不起這麽多的軍人),導致大批軍人被強製性退伍,他們中大部分者除了打仗,沒有別的特長,加上國府財政吃緊,沒有給他們太多的退伍費,沒有穩妥地安排好他們,使得他們在離開軍隊後基本陷入貧困交加中,尤其是傷殘軍人,更是生計艱難,所以他們深感不公和委屈,因此向國父進行哭訴,並且很多人因此而產生了怨恨心理,流傳開一句話:“此路走不通,去投毛xx,此處無人要,延安去報到。”毋庸置疑,蔣緯國此時遇到的問題跟蔣介石在原先曆史上抗戰結束後遇到的是一樣的,不可輕視更不可忽視。
除了安頓好川軍滇軍的現役軍人,蔣緯國也沒有忘了那些為保家衛國而貢獻出生命的、傷殘的川軍滇軍官兵們。在蔣緯國的努力實施下,川軍(包括西康省部隊)、滇軍以及桂軍都跟南京軍以及整個中央軍、整個中**隊一樣,修建忠烈陵園、忠烈紀念碑、忠烈紀念館、忠烈祠,全力地尋找陣亡了的川軍、滇軍、桂軍的遺體,穩妥地安葬,優厚撫恤其親屬家人,為傷殘軍人開辦職業技校,教導其謀生技能,為忠烈的孩子們開辦忠烈學校提供免費教育等。
蔣介石沒有處理好這件事,蔣緯國則處理得很好,倒不是因為蔣介石沒有蔣緯國聰明,而是因為蔣緯國有一樣東西是蔣介石沒有了:錢。蔣介石也不是不想處理好這件大事,但他財政極度緊張,想處理好也沒辦法,蔣緯國則不同,他雖然同樣資金吃緊,但他是有財源的,編遣川軍滇軍和安頓川軍滇軍桂軍的陣亡官兵、傷殘官兵、忠烈家屬親人讓蔣緯國前前後後再次放血,足足花了七千多萬美元,但他不心痛,因為他是懷著虔誠恭敬的心態去做這事的,因為他知道,這是那些為國捐軀的、為國傷殘的地方軍官兵們應得的,他們在戰場上對得起國家,國家也必須對得起他們,不能讓他們寒心,不能讓他們死不瞑目,不能讓他們流血後又流淚。值得一提的是,發錢這事,蔣緯國沒有直接給地方軍的長官們,而是專門派人挨家挨戶地送上門的,一來可確保不會遭到貪汙克扣,二來可收買地方人心,確立國府的恩德(邏輯是現成的:比如桂軍,蔣緯國把撫恤桂軍的錢給李宗仁,再由李宗仁去發錢,桂軍官兵們肯定是感激李宗仁而不是蔣緯國,蔣緯國的錢就被李宗仁拿去做順水人情了,肯定不劃算。)。
蔣緯國在西南不止花了七千多萬美元,累計是兩個七千多萬美元,因為他還要投資“西南大開發”。西南的川康滇黔桂五省(廣西其實屬於華南地域)都是資源豐富的寶地,如今既已經回到中央手裏(廣西此時對中央的態度是“軍事半獨立,政治服從,經濟全麵合作”),自然要好好地開發、經營、建設、發展。在蔣緯國的請求下,加上蔣緯國在華北的成功先例,蔣介石批準蔣緯國在四川、西康、雲南、貴州這四省也展開轟轟烈烈的土地改革(需要注意,華東、華中、華南暫時還沒有進行土改,因為這三地區是國民政府和國民黨的傳統勢力根基,涉及到國民政府內部和國民黨內部太多大官僚的切身利益,在這三地區展開土改會遭到很大阻力,國民政府和國民黨絕大部分軍政要員的勢力都分布在華東、華中、華南,他們霸占的大片土地基本上集中在華東、華中、華南,蔣緯國暫時還不能“動”這三地區,否則會引起極大的抵觸和反彈,全國全麵並且同時進行土改是不切實際的,需要循序漸進。目前在全國範圍內,展開土改的地方主要就兩個,一是蔣緯國的華北六省一市,二是西南川康滇黔四省,前者在戰爭中被日本人掃蕩過,已經是“幹淨的地方”,後者原本都是地方軍閥的私人地盤,被中央軍“掃蕩”過後也已經是“幹淨的地方”,所以都能進行土改,都不存在太大的阻力;除了華北和西南,在蔣緯國的努力下,廣東、福建、陝西等幾個被國民政府國民黨官僚集團染指程度較輕的省份地區也逐步地展開了土地改革。)。
除了土改,開礦、建工廠、辦企業、修路...在川康滇黔桂五省內自然是“一個都不能少”,四川的金屬、天然氣都儲量豐富(鈦礦儲量是全國第一、世界第一,占世界總儲量的82%),雲南和廣西的有色金屬都非常豐富,雲南的煙草和雲南白藥更是全國著名,並且雲南和廣西的旅遊資源同樣非常豐富,貴州的煤炭、稀土、鋁礦、磷礦...也是全國名列前茅的。蔣介石拿下西南,蔣緯國是第一功臣,蔣緯國並不會跟蔣介石伸手要西南四省,但他的那些大公司、大企業自然是近水樓台先得月,搶在國民政府國民黨眾多官僚前進軍西南,繼而壟斷了西南,在經濟上基本上控製了西南(其實蔣緯國在華東、華中、華南、西北等地的勢力也是很大的,他沒有用軍隊進行控製,而是用經濟進行控製。)。
正當蔣緯國在武漢、重慶、成都、昆明忙得焦頭爛額時,北方出事了,並且是大事。
早在七月初的時候,海統局就刺探到一份重要情報:蘇軍正向其駐遠東部隊馬不停蹄、夜以繼日地輸送軍械、物資、人員,西伯利亞鐵路線的運輸量是以前的三倍,並且與日俱增,很明顯,蘇軍高層在抓緊時間加強遠東部隊。對此,武漢**高層和南京軍高層都極度重視,雖然蘇聯曾在中日戰爭期間援助中國,但所有人都知道,蘇聯絕不是中國的朋友,蘇聯及其前身俄羅斯帝國都是中國的巨大隱患,是屠殺中國大量平民、侵占中國大量國土、掠奪中國大量財富的世仇敵人,對中國的殘害和威脅都不亞於甚至超過日本,因此,蘇軍突然大力地加強遠東部隊,不得不讓中國高層深感警惕和不安。經過反複的分析和推測,**高層認為蘇軍此舉共有以下五個可能性:
第一,蘇軍隻想加強防禦,畢竟,中日已經議和停戰,這是公開的事,中國日本不再打仗,兩國都成為蘇聯遠東大後方的威脅,甚至,德中日意四國聯盟的機密已經被蘇聯當局知曉,所以蘇聯當局感到如芒在背,中、日都是蘇聯的遠東威脅,本來,中日仇恨不共戴天,蘇聯可以在其中挑撥離間、煽風點火,讓中日持續開戰,但中日居然握手言和甚至化敵為友,這個特殊情況使得蘇聯遠東大後方遭到的威脅大大增加了,蘇軍不得不加強力量,進行防禦;
第二,蘇軍意圖主動出擊,目標是中國;
第三,蘇軍意圖主動出擊,目標是日本;
第四,蘇軍意圖主動出擊,目標是已經暗中結盟的中國和日本;
第五,蘇軍意圖主動出擊,目標是中國,並且勾結日本人聯合侵華。
在對五個可能性進行研究後,**高層認為,第一種可能性最大,第三種可能性其次,第二種、第四種、第五種可能性都不高。因為,第二種的話,蘇聯就是**裸的侵略中國了,不但出師無名,並且注定失敗,中日戰爭已經證明中國不是軟柿子,眼下在背後還有德國(也可以算是日本)的支持,另外,蘇聯雖然跟中國全麵接壤,但蘇聯的核心是在東歐,在遠東打一場大規模的侵略戰爭,蘇聯是沒有這個能力的;第四種的話,可能性比第二種更加低了,因為蘇聯侵略中國都很危險,自然不會在遠東同時跟中日開戰,相信蘇聯當局已經覺察到了中日可能聯合的可能性,中日聯合是蘇聯當局最害怕的事情之一,如果中日實際上沒有聯合,蘇聯卻同時打中日,豈不是逼著中日聯合起來對付蘇聯?斯大林雖然殘暴、冷酷,但很精明,他是不會幹出這麽愚蠢的事的;第五種是中國的噩夢,蘇日聯合侵華,並且理論上的可能性非常大,但是,根據海統局對日本人的監視,可以確定,這個可能性不大,因為並沒有證據顯示日本人準備再次侵華並且是和蘇聯合夥起來侵華,日本人正按照中日協議,向中國轉讓軍械武器,東北境內和朝鮮境內的日軍都沒有增加,日本國內也沒有新建日軍師團,不排除日本人這是在故布疑陣,想要打中國一個措手不及(假如蘇日聯盟了,可能蘇日約定由蘇軍先發動進攻,日軍暫時按兵不動,從而迷惑和麻痹中國方麵,等蘇中開戰,日軍再迅速組建部隊投入中國戰場),不過,日本人這麽做的話,意味著撕毀了四國聯盟條約,徹底地得罪德國人,德國會徹底放棄日本、援助中國,戰爭會變成中德聯合對抗蘇日,從日本利益角度出發進行考慮,日本人這麽做是得不償失的,更何況,日本人也仇恨蘇聯人,很難做出這事。
反複研究後,**高層們認為,蘇聯人此舉基本上隻有兩個可能性:
第一,蘇聯人隻想加強遠東的軍事力量進行防禦;
第二,蘇聯人想對日本人下手。
如果是第一種,那事情還是“正常”的,畢竟蘇聯人隻是想進行防禦,遠東局勢還是以前的樣子:風平浪靜下暗流湧動,但表麵上是太平的;如果是第二種,事情就徹底複雜了。
“老毛子要打小鬼子?”**高層們先是感到驚訝不已,隨後產生了一種“又驚又喜”的感覺,“蘇日狗咬狗?我們怎麽辦?”
說到底,蘇俄和日本都是中國的世仇死敵,蘇俄和日本打起來,中國人沒理由不高興,但肯定不能光高興,必須要采取有效的對策,讓中國在這件事中獲取最大化的利益。蘇俄和日本上次爆發戰爭,是日俄戰爭,交戰區域既不在日本也不在惡果,而是在中國領土的東北,腐朽無能的清政府居然專門劃定一塊中國領土供日俄軍隊開戰,那場戰爭不但是對中國領土和主權的粗暴踐踏,更是讓中國廣大民眾承受了慘重的傷亡和巨大的財產損失。清政府很弱,此時的國府也不強,但是,今日**肯定不會像昔日清軍那樣坐視兩個強盜在自家大打出手。
在一種又興奮又不安的情緒中,**高層們開始緊急研究“蘇日開戰,我們怎麽辦?”這個重大問題。這事不但嚴重,並且很複雜,最麻煩的是,此時的日本已經不是中國的敵人,而是中國的盟友(雖然隻是名義上的),而蘇聯也已經跟中國簽署了《中蘇互不侵犯條約》,同樣不算敵人。蘇日開戰後,中國的處境無疑是非常微妙的,另外,蘇日開戰後,誰贏誰輸?戰場肯定還是在中國東北,畢竟蘇日接壤的地區就是庫頁島和中國東北(雖然中國東北隻是偽滿洲國,並非日本領土),目前,雙方的軍力是這樣的:日本陸軍已經進行全麵的裁軍(節約資源資金用於日本海軍的擴建),還剩下12個師團,分別是近衛師團、第1、第2、第3、第4、第5、第6、第7、第9、第10、第14、第18師團,每師團兵力約2.5萬,12個師團駐紮在不同地方,近衛師團、第1、第7師團駐紮在日本本土(第7師團有一個旅團駐紮在庫頁島南部,這個旅團既防蘇軍也防庫頁島南部的南京軍駐紮部隊),第3師團駐紮在上海,第14師團駐紮在天津,第10師團駐紮在台灣諸島和琉球群島,第5師團駐紮在朝鮮半島,第2、第4、第6、第9、第18師團駐紮在中國東北的遼吉黑三省,因此,東北地區(此時的東北地區隻是遼吉黑三省,熱河省已被南京軍收複,默認地屬於華北)的日軍共5個師團,總兵力約13萬,其中2個師團在黑龍江省防備蘇軍,2個師團在遼寧省防備南京軍,1個師團在吉林省進行“坐鎮”以及作為南北兩路日軍的總預備隊,因為還要分出近一半兵力防備南京軍,所以能跟蘇軍開戰的日軍隻有3個師團、七八萬人,不過,朝鮮的日軍可進行援助,日軍還有十來萬偽滿軍協助作戰,同時,由於聯盟條約規定“日本陸軍可以組建預備役部隊,但不得駐紮在中國領土”,所以根據海統局的刺探,日本本土隨時可以組建約20個新師團,並且是兵員質量跟現有12個師團差不多的新師團,另外,日本人在東北三省境內還有大批僑民(開拓團)充當潛在兵源,不排除日本人在東北境內秘密設立了很多軍械倉庫,囤積了可以武裝十萬人甚至二十萬人的武器裝備,有人(開拓團僑民)、有武器(秘密的軍械倉庫),所以東北境內的日軍絕不是5個師團這麽少,起碼還有十萬以上的預備役(日本人應該鑽了條約空子,把大批退伍老兵以開拓團僑民的名義送到中國東北,並且準備好武器裝備,隨時可以武裝他們作為東北境內日軍的預備役部隊),滿打滿算,東北日軍的真實兵力應該超過二十萬,加上朝鮮日軍、本土日軍的援助,甚至超過三十萬;至於蘇軍,蘇聯遠東部隊兵力總數一直保持在100萬以上,但因為遠東太大,還要防備中國,估計蘇軍可投入50萬兵力用於對日作戰。
問題複雜了。在請示過蔣介石和蔣緯國後,**統帥部急忙把這個情報通知給德國(沒有通知日本,日本人也不是瞎子聾子,應該已經發現蘇聯人的異常動靜,並且,中國把這事告訴德國就等於告訴日本)。(m.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