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2節 遠東烽煙(2)
字數:8022 加入書籤
蘇聯紅軍此時設有15個軍區,其中,東歐地區10個,中亞地區1個,北亞地區4個,由此不難看出,蘇聯的國防重心是在歐洲,但對於亞洲(中亞和北亞),蘇聯高層並未掉以輕心。中亞地區的1個軍區就是“中亞軍區”,北亞地區的4個軍區分別是:遠東方麵軍(遠東方麵軍雖然是“方麵軍”而不是“軍區”,但實質上就是軍區,跟軍區是同一個規格級別)、外貝加爾軍區、西伯利亞軍區、烏拉爾軍區。蘇軍在北亞的四大軍區裏,遠東方麵軍的轄區跟中國東北全麵接壤(防備日本人),外貝加爾軍區的轄區跟中國外蒙古全麵接壤(該軍區是蘇聯滲透和控製外蒙古的主要力量,另外,蘇聯滲透和控製新疆的主要力量是中亞軍區),西伯利亞軍區的轄區則主要是北亞腹地,烏拉爾軍區的轄區主要是歐亞兩大洲分界線烏拉爾山脈地帶(該軍區轄區橫跨亞歐,所以不完全屬於北亞)。此時,蘇聯紅軍的整體實力其實不是特別的龐大,跟原先曆史上德蘇戰爭爆發時、二戰中後期時“千萬人的汪洋大海”不同,蘇聯在國內紅白內戰結束後進行了大規模的裁軍,隻保留50多萬人的精幹官兵,但幾年前,由於戰爭威脅日趨嚴重,蘇軍開始有計劃地擴軍,至1937年時已增至約100萬,至今年(1939年)夏時更是增至約250萬(蘇軍的擴軍行為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中日戰爭“蝴蝶效應”影響),並且十年來,因為蘇聯工業化建設的巨大發展,蘇軍的武器裝備也得到了極大的改善,火炮增加了6倍,坦克增加了1.5倍,飛機增加了5.5倍,並且這種增長是帶著很強的加速度的,不過,因為大清洗運動的波及,蘇軍內部大批中高層軍官被錯殺,使得武器裝備日新月異的蘇軍在戰鬥力上受到了很大的削弱,中高層軍官青黃不接,大部分空缺都是政治軍官頂替的,這些政治軍官在政治上“出身清白、忠誠可靠”,但軍事才幹、實戰經驗、指揮能力都很低。
德國的發展,需要越多越好的時間,德國緊缺時間;
日本的發展,需要越多越好的時間,日本緊缺時間;
至於中國,情況就更嚴重了,中國比德日更加需要時間,比德日更加緊缺時間。
至於蘇聯,情況其實跟德中日一樣,緊缺時間。世界八大國裏,美、英、法、意都在悠哉悠哉、不緊不慢地享受太平,美國是因為實力雄厚,已經完成了全麵的工業化建設,“神功大成”,自然在時間上無所謂了,英法則是安逸怠惰、不思進取,意大利純粹從骨子就是一灘爛泥,根本不認真備戰,唯有德、中、日、蘇四國都把時間看成最緊缺、最寶貴的東西。
蘇聯是一個年輕的國家,誕辰是1922年12月20日,此時“年方十七”,區區十七年,對於一個大國而言實在太短了,更何況蘇聯國內的政治風暴此起彼伏,極大地幹擾了蘇聯的國家建設,另外,蘇聯的外界隱患也太多了,極大地牽製了蘇聯的國力、軍力、財力、精力。蘇聯雖然號稱“世界上第一個布爾什維克主義國家”,但在國際上一直名聲不佳,因為繼承俄羅斯帝國衣缽的蘇聯不但延續了俄羅斯帝國的龐大疆域,也延續了似乎天生刻在俄羅斯人基因裏的對領土的貪婪欲望。
蘇聯太需要時間了!隻要能拖下去,三年、五年...蘇聯的處境就會好很多,蘇聯的實力也會強很多。沒有誰比斯大林更清楚這個現實,按道理,蘇聯應該在國際上采取“龜縮對策”,就像當初中國對日本那樣,忍氣吞聲、妥協退讓,以求得寶貴的時間。斯大林確實這麽做了,但很有限,他做不到蔣介石那麽“忍”,一來,蘇聯實力大大地強過中國,不需要過度低聲下氣,二來,斯大林性格粗暴,讓他過度忍氣吞聲,他做不到,三來,斯大林和整個俄羅斯民族都是崇尚進攻、侵略、掠奪的民族,忍讓和退步不是這個民族的作風,即便是進行自衛,俄羅斯民族也有自己的風格,那就是在自己國家周圍建立仆從國、附屬國、衛星國、傀儡國,形成保護俄羅斯的緩衝區,踐踏、犧牲、霸占別國利益,用別國的國土構建俄羅斯人的堡壘。蘇俄不需要跟它地位平等的朋友,隻需要仆人、奴才、跟班、走狗、爪牙,正如後世俄羅斯某位總統的名言:“俄羅斯真正的朋友就是俄羅斯的陸軍、海軍、空軍”,豪邁得堪稱狂妄。
看透曆史的蔣緯國對這一點是最清楚的,原先曆史上,二戰前的蘇聯是怎麽解決自己麵臨的戰爭危機的呢?首先,跟德國簽署互不侵犯條約,在條約裏"chi luo"裸地跟德國互相劃分地盤,把別的國家放在蘇聯和德國的餐桌上進行瓜分;作為同盟國成員的蘇聯跟作為軸心國成員的日本簽署中立條約;夥同德國瓜分波蘭,獲得一半略多一點的波蘭領土,作為自己的緩衝區;跟日本狼狽為奸,承認偽滿洲國、與偽滿洲國“建交”、承認偽滿洲國是日本地盤,從而換取日本承認外蒙古是蘇聯地盤,全然不顧偽滿洲國和外蒙古都是中國領土,一直扶植外蒙古“獨立建國”,分裂中國國土,又滲透和控製新疆(此時的新疆,就有蘇聯軍隊駐紮),用屬於中國的外蒙古和新疆作為保護蘇聯自己的緩衝區;不止如此,蘇聯還在二戰初期發動侵略芬蘭的蘇芬戰爭(冬季戰爭),強迫芬蘭割讓領土給蘇聯,作為蘇聯保護自己的緩衝區;又悍然吞並波羅的海三國(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作為蘇聯保護自己的緩衝區(值得一提的是,波羅的海三國此時總人口約700萬,被蘇聯吞並後,為控製住當地,蘇聯當局強迫三國約200萬人並且大部分是社會精英分子遷到西伯利亞,故意任其在那裏自生自滅);強迫摩爾達維亞“加入”蘇聯作為蘇聯保護自己的緩衝區;出兵霸占羅馬尼亞的比薩拉比亞、北布科維納地區,作為蘇聯保護自己的緩衝區(導致羅馬尼亞徹底地倒向德國,對蘇聯作戰);曾密謀通過黑海出兵保加利亞,霸占保加利亞一部分領土作為蘇聯保護自己的緩衝區(保加利亞得知蘇聯這個計劃後,徹底地倒向德國,對蘇聯作戰);...林林總總,不勝枚舉。最可笑的是,蘇聯是二戰同盟國四大國之一,卻跟軸心國三大國裏兩個(德國、日本)都有過“聯合瓜分別國領土的親密合作”。
斯大林這麽做,一方麵是出於對別國領土的貪婪欲望,一方麵是他和整個蘇聯都極度缺乏安全感。蘇聯沒有真心朋友,因為它隻要仆人、奴才、跟班、走狗、爪牙以及跟它進行互相利用、坐地分贓的同夥,這是蘇聯的霸權主義思想決定的,就好像一個實力強悍的惡霸,不會容忍別人跟他地位平等的。斯大林其實不想在遠東節外生枝,但是,他又不得不這麽做,因為遠東局勢超出了他的預料。中日不打了,這讓斯大林大為不安;中日可能在德國撮合下聯手合作了,這讓斯大林大為驚憂;中日可能一起跟德國結盟了,這讓斯大林感到極度恐懼。中日不能停戰!中日更加不能化敵為友!中日更加絕對不能跟德國狼狽為奸!因為這三件事一件比一件更對蘇聯造成強大威脅。對此,斯大林曾采取了一些別的辦法來進行緩解和破解,比如,慫恿中國全麵反擊日本,鼓動日本繼續侵略中國,但中日高層都不傻,不願意給蘇聯當槍使,所以都采取了曲線拒絕的辦法,“跟蘇聯要大筆資金、大量物資,並且資金和物資就位後,才會開打”,斯大林當然不會幹出雞飛蛋打的蠢事,他也初步性地試探了一下中日,給中國幾千支槍,給日本幾百萬美元,但兩國拿了好處後繼續要更多好處,並沒有聽蘇聯的;使得斯大林又惱怒又恐懼,他看到中日居然不約而同,加上一些情報的佐證,他愈發地堅信:中日已經達成某種協議,甚至是在德國的主持下達成的,德中日三國聯盟,對蘇聯的威脅度、危害性實在太重大了!一想到這個噩夢變成現實的可怕後果,斯大林焦躁得幾乎是寢食難安。
蘇聯二號人物、深得斯大林信任和器重、對斯大林忠心耿耿的蘇聯人民委員會主席(即蘇聯總理)兼蘇聯外交人民委員(即蘇聯外交部部長)維亞切斯拉夫·米哈伊洛維奇·莫洛托夫曾給斯大林想出一個“瓦解中日聯盟”的對策:把外蒙古轉讓給日本人或歸還給中國人。
莫洛托夫這個對策是十分高明的,首先,外蒙古是中國領土,中國當局對蘇聯控製著外蒙古一直都是耿耿於懷甚至懷恨在心,隻是由於現實原因,不得不強行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其次,日本人素來對外蒙古垂涎三尺,日本人宣稱“滿蒙是日本的生命線”,已得到滿洲的日本人對外蒙古自然是“得隴望蜀、得滿望蒙”;在這樣的情況下,蘇聯若把外蒙古轉讓給日本,日本高層極難不動心,一旦日本人要了,中國人對日本人的仇恨程度一下子變本加厲,不管中日已經達成什麽協議(包括在德國主持下達成的),日本人拿了外蒙古,必定徹底地激化中日矛盾,中日再戰的可能性是極大的;如果日本人不要,蘇聯就把外蒙古歸還給中國,外蒙古是中國領土,中國完全沒有理由不要,一旦中國人要了,日本人必定疑心大作,懷疑中蘇勾結,同時也惱恨白白失去了得到外蒙古的大好機會,加上日本人對外蒙古的貪婪渴望,中日撕破臉的可能性也是極大的。蘇聯以外蒙古為籌碼,加上外交活動,實現挑動中日再戰。
斯大林在聽完莫洛托夫的陳述後,勃然大怒:“荒唐!外蒙古已經是蘇聯的保護國了,蘇聯怎麽可以把外蒙古再拱手相讓?蘇聯在遠東本來就不安全,外蒙古是蘇聯在遠東的重要緩衝區,豈能讓出去?莫洛托夫同誌,你這個提議真是太不負責了!簡直是罔顧蘇聯的安全!”
莫洛托夫頓時被嚇得麵如土色,連連道歉。
斯大林之所以拒絕莫洛托夫的提議,他是擔心這樣會做出假戲真做、本末倒置的蠢事,但更主要的原因還是貪欲。斯大林對吞噬別國領土一直是胃口大開,讓他吐出已經在嘴裏的外蒙古,這讓他極其難以接受。
最終,反複權衡利弊的斯大林決定:果斷出手!拿下屬於中國但被日本占領著的中國黑龍江省和吉林省,作為蘇聯在蘇日之間的緩衝區。感到不安全了,就霸占鄰國的領土作為保護自己的緩衝區,這是斯大林的固定思維,也是蘇聯的傳統。
從六月底開始,蘇聯紅軍統帥部根據斯大林的命令,開始大幅度地、大規模地加強其遠東部隊。
蘇軍在遠東的軍隊叫“遠東方麵軍”,此時,蘇軍“遠東方麵軍”隻是軍區的同義詞,並非正式的軍隊番號(原先曆史上二戰末期,遠東方麵軍變成了軍隊番號,先後成立了遠東第1、第2方麵軍),該方麵軍所屬部隊包括第55、第56、第57軍、第58、第59軍以及一些附屬部隊,其中,第57軍是兵員最滿、裝備最好的主力部隊。隨著斯大林的嚴厲命令,蘇軍統帥部決定把這五個軍整編成“蘇聯紅軍第1集團軍”,將其快速擴充為具有獨立作戰能力的多兵種合成的大兵團。經過整頓和擴充,該集團軍下轄部隊包括27個步兵師、6個騎兵師、7個機械化步兵旅、10個摩托化步兵師、7個裝甲旅、7個坦克旅、3個空降兵旅、4個機槍旅、12個炮兵團、7個反坦克炮營、6個防空營等,總兵力超過40萬人;蘇軍動用西伯利亞鐵路幹線晝夜不停地運送著大量的軍械、物資、人員,包括超過5萬噸炮彈、超過2萬噸炸彈、超過3萬噸燃料、超過8萬噸糧食、5000多輛汽車、1000多輛坦克、800多輛裝甲車、1200多門火炮、1000多架飛機等(需要注意的是,蘇軍部隊的番號和實力都有著很大的水分,蘇軍一個師其實隻有七八千人,一個旅隻有三千來人,至於所謂“裝甲旅”“坦克旅”,坦克實際數量並不多,坦克多一點就叫做“坦克旅”,坦克少一點就叫做“裝甲旅”,蘇軍搞出這麽多的部隊番號以及看上去這麽“厲害”的番號,主要目的就是為了“嚇唬人”。)。
除了蘇軍,還有偽蒙軍(指外蒙古偽軍,跟內蒙古偽軍不同,因為主子不一樣,前者是蘇聯人,後者是日本人)幾個師、四五萬兵力協同蘇軍作戰(實際上完全聽命於蘇軍指揮)。
整場戰役的總指揮以及第1集團軍司令員是瓦西裏·康斯坦丁諾維奇·布柳赫爾元帥,第1集團軍核心第57軍的軍長是格奧爾吉·康斯坦丁諾維奇·朱可夫中將(朱可夫此時的軍銜是“軍級”,中將級別)。
斯大林給布柳赫爾、朱可夫等前線蘇軍高級將領的指示是:速戰速決,閃電般地占領黑龍江省和吉林省。
斯大林之所以下達這個指示,因為他清醒地知道他的這個決定是一次鋌而走險的冒險,成功了,蘇聯遠東的安全局勢會大大好轉,失敗了,則後果不堪設想。如何成功?如何避免失敗?唯一的辦法就是“速戰速決”,第一,不能陷入持久戰,否則會消耗蘇聯的國力軍力,還會讓蘇聯當局被這場戰事給糾纏住,從而分身乏術,讓德國等蘇聯的敵對國趁機有空子鑽;第二,此戰的要訣就是一個“快”字,要在世界各大國回過神來之前,戰局就已經塵埃落定,遠東新局勢就已經生米煮成熟飯了,到時候,世界各大國也無話可說,無法采取及時的對策,隻能默認蘇聯重新掌握遠東局勢的支配權和主導權。換句話說,蘇聯需要“先斬後奏”效果。
蘇軍曾跟日軍交過手,就是上次的張鼓峰事件,那場局部衝突以蘇軍大獲全勝、日軍忍讓後退而結束。日軍這麽做,是因為擔心陷入中蘇合擊、腹背受敵的處境裏,所以讓步了,但日軍的“軟弱”以及蘇軍的勝利,極大地鼓舞蘇軍高層,繼而使得蘇軍高層輕視日本軍隊,認為日軍是“隻能在中國戰場上耀武揚威的二三流軍隊”,對此次一舉擊敗日軍充滿了信心。
對於斯大林的這個指示,布柳赫爾和朱可夫產生了不同的見解。布柳赫爾認為:蘇軍的目的是明確的,但任務是艱難的,黑龍江省和吉林省的總麵積超過70萬平方公裏(黑吉二省此時的版圖跟後世有很大不同),日軍在滿洲的兵力超過10萬,還有很多的潛在兵源和後續援軍,並且還有十餘萬偽滿軍助戰,所以,想要速戰速決地解決二三十萬敵軍並占領七十多萬平方公裏的土地,蘇軍必須要做好最充分的準備,就好像一把弓,必須要拉到最大,厚積薄發,才能一下子爆發出最大的攻擊力和攻擊力。因此,布柳赫爾打算在9月中旬發動攻擊,那時候,蘇軍的軍械、物資、兵員才會全部到位。
朱可夫不這麽認為,他的看法是:蘇軍原本在遠東的部隊用於防備日軍或中國軍隊或中日聯軍基本上還是夠的,但用於進攻是十分不足的,所以要進行極大的補充和加強,但是,蘇軍在遠東本地沒有軍械、物資、兵員進行補充,需要的軍械、物資、兵員要通過西伯利亞鐵路幹線從東歐地區萬裏迢迢地運過來,路程如此之遠,東西如此之多,動靜之大可想而知,日本人不是瞎子或聾子,肯定會察覺到,繼而打草驚蛇,蘇軍厲兵秣馬,日軍也會整軍備戰,如此一來,等蘇軍準備充分、正式開戰時,日軍已經有了防備和準備,蘇軍還怎麽速戰速決?
“朱可夫同誌,你說的對。”布柳赫爾點點頭,“按照你的意思呢?”
朱可夫語氣堅定地道:“司令員同誌,我認為,我們必須提前發動攻擊!”
“提前發動攻擊?”布柳赫爾十分吃驚,“可我們還沒有準備好啊?”
“這一點不重要。”朱可夫認真地分析道,“斯大林同誌命令我們速戰速決,問題是,多久解決戰事才算速戰速決?三天五天肯定不可能!根據我的預測,短者一個月,長者起碼兩個月。所以,我們應該充分利用這個時間差,現在就發動進攻,雖然我們隻準備好了一半,但不要緊,一半準備充足的部隊已經有能力開戰了,至於另一半,可以在戰事期間一邊等著後續軍械、物資到位後一邊陸續上戰場。”
“這樣子...未免冒險。”布柳赫爾有些遲疑。
“不冒險。”朱可夫顯得胸有成竹,“我們戰事第一步不是打進攻戰,而是打聚殲戰。先挑起局部衝突,吸引日軍主力過來,然後集中優勢力量、一氣嗬成地吃掉日軍主力,這樣,滿洲境內日軍實力大損,而日軍後續部隊還在路上,我軍自然可以勢如破竹!到時候,日軍後續部隊到了,我軍後續部隊也到了,雖然旗鼓相當,但我軍已經掌握了整場戰事的主動權,沒有什麽比這個更重要的了。”
布柳赫爾被說服了:“朱可夫同誌,你是對的,是,我們就應該這麽打。”
本來,遠東蘇軍的軍械、物資、人員需要到9月中旬才能全部就位,但遠東蘇軍高層決定在8月初就提前下手以先發製人,雖然此時蘇軍的軍械、物資、人員差不多隻到位一半,但蘇軍為搶占先機,不給日軍準備充分的時間,把戰事比預定時間提前了足足一個多月展開。
8月初,蘇軍指示偽蒙軍在滿蒙邊境“主動挑事”,製造戰爭借口。
8月2日,偽蒙軍唆使靠近諾門罕地區的幾家外蒙古牧民故意越過偽滿偽蒙的“國境河”哈拉哈河,進入偽滿境內放牧。附近的偽滿軍巡邏隊發現後,立刻驅逐外蒙古牧民離開偽滿,雙方爆發爭執,很快,一隊偽蒙軍巡邏隊趕來,使事態升級,偽滿軍和偽蒙軍互相用槍對指。混亂中,槍聲響起,一名偽滿軍小軍官中彈倒地,周圍偽滿軍又驚又怒,隨即對偽蒙軍開槍反擊,偽蒙軍同樣立刻開火,雙方爆發激烈武裝衝突,各死傷十來人。
8月3日,偽蒙軍一個騎兵師趕到諾門罕地區,偽滿軍一個步兵旅和一個騎兵旅也趕到諾門罕地區,雙方展開武裝對峙,劍拔弩張、一觸即發。這事驚動了偽滿偽蒙“兩國”高層,繼而驚動了“兩國”背後主子日本人和蘇聯人,雙方都向對方提出抗議,要求對方給予交代。
8月4日晚上,諾門罕地區的偽蒙軍某兵營內發生迫擊炮彈爆炸,偽蒙軍斷定迫擊炮彈是偽滿軍打過來的,立刻展開“忍無可忍的回擊”,幾千偽蒙軍越過偽滿偽蒙“兩國國境線”,衝殺向對麵的偽滿軍,雙方混戰一場,各死傷千餘人。
接下來三天內,外蒙古境內的蘇軍開始大舉向諾門罕集結,東北境內的日軍發現不妙,同樣大舉向諾門罕調動部隊。
8月8日淩晨,外蒙古境內的蘇軍以排山倒海之勢殺向了東北境內的日軍,“遠東戰役”正式爆發。(m.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