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5節 遠東烽煙(4)
字數:9066 加入書籤
飛抵武漢後,蔣緯國沒跟蔣介石進行父子倆的單獨對話,而是直接就參加了高層會議,因為蔣介石已經迫不及待地召開了高層會議,他都等不及蔣緯國,由此可見,他何等的興奮。見到蔣介石時,蔣緯國發現蔣介石氣色極好,倒也是,眼下是什麽局勢?先前中日議和停戰,中國本已收複大片國土,眼下日蘇又開戰,毋庸置疑,這又是中國謀取大量利益的絕好機會。國外局勢對中國如此之好,加上國內局勢也順風順水,川康滇三省不久前都被輕易地平定了,內憂日減,外患日輕,大好局勢不得不讓蔣介石這個“黨國最高領袖”容光煥發、滿麵春風。
會議參會者不多,寥寥幾人,都是國軍巨頭,人肯定很少,畢竟會議是絕密的,人少才能保密。參會者除了蔣介石和蔣緯國,就是“國軍五巨頭”:陸軍總司令何應欽、軍政部部長陳誠、軍令部部長徐永昌、參謀總長白崇禧以及副參謀總長兼軍委會北平行營主任楊傑。值得一提的是,楊傑雖然是副參謀總長,但很少在武漢,都在北平,他相當於給蔣緯國效力而非給蔣介石效力,一方麵他是蔣介石的“軍事重臣”,一方麵他也相當於南京軍總參謀長,位置十分平衡,銜接了蔣緯國的南京軍和蔣介石的國軍統帥部。五巨頭裏,白崇禧是最感到詫異和震驚的,因為他剛剛知道“中日議和停戰”“德中日意四國聯盟”等絕密,畢竟他在中日議和停戰後就甩手回廣西了,不知道這些國家機密,此時知道後,他內心猶如驚濤駭浪,同時,他也明白蔣介石對西南動手的根本原因,以及蔣緯國當初在南寧說的那些話的含義了。
“諸位!”蔣介石神采奕奕地開口道,“正如你們所知,日蘇已經開戰!在偽滿偽蒙邊境的諾門罕地區,蘇軍和日軍大打出手,雙方已經投入數十萬軍隊、上千架飛機、上千門大炮、上千輛坦克,規模不可不大。雖說這次日蘇開戰很類似於清末的日俄戰爭,我國確實承受了很大的屈辱,但是,國府絕不會像清政府那樣無能!因為,在這次日蘇戰爭中,國府不可能像清政府那樣置身事外進行所謂的‘中立’,恰恰相反,國府會采取果斷有效的措施,抓住機會,為黨國贏取最大限度的利益!”他用眼神示意了一下何應欽。
何應欽站起身:“諸位,此次日蘇開戰,看似偶然和突然,其實絕非表麵上那麽簡單。此戰的誘因似乎隻是蘇聯人扶植的偽蒙軍與日本人扶植的偽滿軍發生了邊境衝突,繼而導致雙方背後各自的主子也就是蘇軍、日軍爆發大打出手。不過,根據我們在此戰前獲得的情報,蘇軍遠東部隊早在兩個月前就開始通過西伯利亞鐵路線從東歐向遠東源源不斷、晝夜不息地輸送大量的軍械、物資、人員,大大加強了其遠東方麵軍,由此可以推測,事情有兩種可能,一是蘇軍先前的行為隻是為了加強實力、鞏固防備,結果非常巧合地正好與日軍爆發了大戰,二是蘇聯高層蓄謀已久,先積攢實力,後主動出擊。根據日方通知給我們的情報,在諾門坎地區發生的初步衝突是偽蒙軍故意挑釁的,並且短短幾天後,超過二十萬蘇軍就大舉攻擊了。如果蘇軍跟日軍一樣,都是倉促參戰的,那麽,蘇軍怎麽可能一下子就準備好二十多萬部隊?我們不得不懷疑,第二種可能才是事實背後的真相。也就是說,蘇軍是故意挑起這場戰爭的。”
陳誠站起身發言道:“蘇聯當局故意挑起這場日蘇戰爭,目的是什麽?目標又是什麽?這兩點,必須引起我們的高度警惕和深入思考。”
蔣介石點點頭,臉上的喜色裏浮出兩分凝重。日本人和蘇聯人在中國領土內大打出手,雖說對於中國人而言,這是“喜聞樂見”的好事,但作為國家領導高層,目光不能停在表麵,必須看到更深層、更要害、更前瞻的東西,一方麵預測到此戰對中國的利和敝,從而防患於未然,一方麵還要敏銳地把握機會,謀取到最大化的利益。
徐永昌分析道:“中、日,兩國都是東亞的地域性大國,同時都跟蘇聯遠東領土接壤,中蘇、日蘇都存在極大的利益矛盾和種族仇恨,所以蘇聯當局是非常猜忌中日的,所幸的是,中日關係也是不共戴天,所以中日陷入戰爭是蘇聯當局最希望看到的事情,在先前的戰爭中,蘇聯可以說是兩麵三刀,一方麵援助我們,一方麵也支持日本,從而挑動中日不停地打下去。如今,中日議和停戰了,不得不讓莫斯科大為不安,如果莫斯科知道中日不但議和停戰甚至還在德國撮合下聯手合作並且還跟德國、意大利簽署了聯盟條約,莫斯科方麵的驚恐和擔憂自然無需多言。歐洲的德意、東亞的中日,四國聯盟會對蘇聯形成前所未有的極度危險局勢,蘇聯完全陷入四國的首尾夾擊、腹背受敵中。我認為,蘇聯當局是不想坐以待斃,所以采取先發製人的策略,通過這場戰爭,改善蘇聯的遠東安全局勢,破壞中日關係,破壞四國聯盟。”
楊傑表示讚同:“不錯。”他望向蔣介石,“委員長,蘇聯人已經給我們開出了豐厚條件吧?蘇聯人想要破壞中日,就必須在打擊日本的同時拉攏中國。”
蔣介石點頭:“嗯,蘇聯人確實在引誘我們。”他望向何應欽。
何應欽道:“蘇聯當局派遣特使,給我們帶來這樣的條件。第一,中國軍隊果斷出擊,配合蘇軍,夾擊東北地區的日軍,雙方聯手消滅日軍,蘇聯幫助中國收複中國的遼寧、吉林、黑龍江三省;第二,遼吉黑三省主權屬於中國,但為防止日軍卷土重來,蘇聯軍隊願意幫助中國軍隊一起保衛中國東北地區,因此蘇聯軍隊希望得到在吉林省、黑龍江省的長期駐兵權,吉黑二省由中蘇共同防衛;第三,蘇聯願意在資金、軍械上援助中國,讓中國軍隊收複天津、上海;第四,若日本再度侵華,蘇聯幫助中國抵禦日本的侵略;第五,蘇聯承認新疆是中國領土,蘇聯軍隊有權在新疆駐兵,新疆由中蘇共同防衛;第六,蘇聯承認外蒙古是中國領土,願意廢止跟外蒙古偽政權的外交關係(外蒙古早就在蘇俄支持和扶植下宣布獨立了,但中國政府無論清政府、北洋政府還是國民政府都一直沒承認,蘇聯則跟外蒙古偽政權建立了所謂外交關係並在外蒙古長期駐紮重兵),蘇聯軍隊有權在外蒙古駐軍,外蒙古由中蘇共同防衛。”
“看上去很豐厚,實際上包藏禍心!”楊傑冷哼一聲,“我們如果接受了這樣的條件,即便徹底趕走日本人,收複除台灣以外所有的日占區,也是趕走了狼、迎來了虎!隻有遼寧,是真正地被收複了,至於吉林省、黑龍江省、新疆、外蒙古,都隻是名義上被收複,實際上都在蘇聯人的手裏!什麽‘中蘇共同防衛’,都是狗屁!蘇聯人比日本人更加狡詐,日本人是明火執仗地、"chi luo"裸地侵占我們的國土,蘇聯人則是讓我們保留著可以自欺欺人的‘顏麵’,同時毫不留情地在實質上霸占我們的大片國土!吉林、黑龍江、新疆、外蒙古,四地總麵積高達410萬平方公裏!410萬平方公裏!蘇聯人的險惡用心堪稱令人發指!是可忍孰不可忍!”
何應欽點點頭:“確實,蘇聯人這一招非常險惡,表麵上他們沒有侵占我們一寸國土,好像幫助我們擊敗日本、收複日占區,實際上,卻要控製著我們超過四百萬平方公裏的國土。”
陳誠說道:“諸位,委員長的打算是,我方可否乘此機會,先坐山觀虎鬥,坐視日蘇打得兩敗俱傷,然後果斷出手,日蘇打得越慘重,我方的分量就越大,日蘇兩國就越不得不受製於我方。按照蘇聯人說的‘中蘇共同防衛’,此協議意思是在收複遼寧的情況下,吉林、黑龍江、外蒙古、新疆四地不隻是有蘇軍駐兵,也會有國軍駐兵。到時候,國府可以‘以靜製動’,最起碼的,讓蘇聯人放棄對吉林的不軌圖謀,這樣,在中蘇聯合打敗日本後,我國領土上還有外國軍隊駐紮的地方就是黑龍江、外蒙古、新疆了,同時,這三地也有我國軍隊,因此,這三地在嚴格意義上確實不算是被蘇聯侵占的國土,確實是‘中蘇共同防衛’,如此一來,我國在國際態勢上將會遊刃有餘,有蘇聯做盟友,日本人不敢輕舉妄動,等德蘇開戰,蘇聯兩線吃緊,我國趁機收複黑龍江、外蒙古、新疆自然是水到渠成的。如此,我們先借助蘇聯人的力量,趕走日本人,再借助德國人的力量,趕走蘇聯人,我國必然會是最大的贏家!”
蔣介石微微點頭,神色頗為欣悅,按照他的這個設想,最終,除了台灣地區難以光複,整個中國都可以逃離列強魔掌,沒有一寸土地還被列強侵占或染指,這條路線是非常穩妥的,也符合蔣介石素來醉心於借助國際列強解決中國外患問題的政治思想。蔣介石不糊塗,在他心裏,其實一直都對德中日意四國聯盟存在著一定的排斥和疑慮,因為他知道這個四國聯盟很有可能成為美國的敵人。中國現在很弱,蔣介石確實沒有蔣緯國那種堪稱“狂妄”的理想,蔣緯國的理想是“中國完全複興並爭霸世界”,蔣介石的理想則是“中國能完全地收複失土,然後明哲保身,對列強間爆發的世界大戰采取獨善其身”(類似於原先曆史上佛朗哥的思想)。
“我反對!”蔣緯國第一個霍然起身表示反對,並且態度旗幟鮮明,他聽得暗暗叫苦,知道自己這個老頭子又要犯“聰明反被聰明誤”的戰略錯誤,“父親,我們萬萬不能這麽做!”蔣緯國急切地看著蔣介石,“如果這樣,我國會弄巧成拙甚至滿盤皆輸的!”
“緯兒...”蔣介石十分驚訝地看著蔣緯國。
蔣緯國火急火燎地道:“父親,我們這麽做,就是跟日本人徹底翻臉,跟日本人翻臉不算什麽,可我們這樣會導致跟德國人徹底翻臉的!我們離不開德國啊!我們跟蘇聯人合夥打日本人,等於悍然撕毀四國聯盟條約,怎麽跟德國交代?希特勒元首對我們下了那麽大的血本,我們卻言而無信、出爾反爾,毋庸置疑,德國哪怕不會成為我們的敵人,也絕無可能再跟我們做朋友了,我們本可以得到德國的巨量援助都會打水漂,這在戰略上是極大的敗筆,其次,我們這麽做,日本人必然懷恨在心,雖然日本陸軍可能沒法再卷土重來,但日本海軍再次封鎖我國沿海是輕而易舉的,到時候,我國還怎麽發展?另外,蘇聯人空口白話,挑動中日開戰後食言而肥地及時收兵、置身事外,甚至暗中再援助、鼓動日本人打我們,到時候,我們怎麽辦?我們和日本人再次變成仇敵,德國人也拋棄我們,蘇聯人也不可能是我們新的真正的盟友,我們就真的成為自作自受、自食其果的孤家寡人了!另外,蘇聯軍隊賴在吉林、黑龍江、外蒙古、新疆不走,我們拿他們有辦法嗎?竹籃打水一場空,白白給蘇聯做了嫁衣。”蔣緯國苦口婆心地道,“父親,我們真的不能跟蘇聯人聯手的!蘇聯人跟日本人一樣,都是我們的世仇!我們雖然跟日本人暫時握手言和,畢竟有德國維持著,跟蘇聯人則是毫無保證!”
蔣介石歎息一聲:“我們跟著德國走,就真的被綁上德國人的戰車了,雖然此法也有很多不妥,但是,可以讓我國曲線地收複全部失地並且不參加吉凶未卜的世界大戰。”
楊傑語氣毫不客氣地道:“委員長,恕我直言,您這個構想未免太想當然了!蘇聯的目的是拆散我們和德日意的聯盟,並非要跟我們聯盟,他們先引誘我們背棄德日意,再一腳踢開我們,我們就徹底雞飛蛋打!戰國時期,楚國的外交策略一直是聯盟齊國,對抗三晉(趙魏韓)和秦國,穩妥保險,讓秦國一直不敢輕舉妄動,秦國隨後實施連橫離間術,破壞楚齊聯盟,使楚齊反目成仇,繼而對楚齊逐個擊破,所謂的‘朝秦暮楚’就是這麽來的。委員長,您難道想效仿楚懷王當年的戰略短見之舉嗎?”
蔣介石頓時神色尷尬。
徐永昌點頭:“確實,雖然我們跟著德國一條路走到黑也存在隱患和風險,但最起碼還能兵來將擋水來土掩,如果背反聯盟條約,我們真的會極大地得不償失的。”
何應欽同樣表示讚同:“日蘇雖然都是我國大敵,但日本人在大事上還是很講信用的,至於蘇俄,素來卑鄙無恥、見風使舵,確實不可輕信啊!”
蔣介石沉吟半晌,語氣幹澀地道:“打日本人,我們破壞條約,打蘇聯人,我們出師無名。莫非,我們就像當年日俄戰爭期間的清政府那樣幹看著不成?”
“當然不是!”楊傑激動地道,“蘇聯人居心險惡,想要二桃殺三士,我們豈能中計?日蘇狗咬狗、黑吃黑,正是我國乘火打劫、渾水摸魚的大好機會!打,肯定要打!豈能錯失如此大好機會?出兵,肯定要出兵!”
蔣介石看著楊傑:“蘇聯人、日本人,你想打誰?”
楊傑顯得胸有成竹:“我們出兵,必須符合三個條件,第一,為我國謀取到最大利益,第二,向日本人和德國人證明我們的‘誠意’,第三,不直接跟蘇聯人交手。蘇聯人的旗號非常漂亮,堪稱冠冕堂皇,他們對外聲稱他們向來同情、支持、援助中國抗日,眼下,他們跟日本人爆發戰爭,所以打算借此機會,跟中國聯手,一起打敗日本,既是為蘇聯打敗日本,更是為中國打敗日本。好,我們不妨斤斤計較、借坡下驢,先跟蘇聯人虛與委蛇,然後明修棧道、暗度陳倉!打外蒙古!”
“哦?”蔣介石心頭一動、眼神一閃。
楊傑侃侃而談:“外蒙古,一直是我國領土!我國政府從未承認外蒙古那些分裂分子的所謂獨立,但是,蘇聯卻惡意地煽動、唆使、援助、支持、扶植外蒙古分裂分子的‘獨立’,既然我國領土上有分裂分子鬧獨立,我國軍隊出師平亂,豈不是出師有名?一下子就讓我國占據道義上的製高點,讓蘇聯人啞巴吃黃連!眼下,收複外蒙古,恰恰是我國的天賜良機啊!第一,打外蒙古,我國出師有名,蘇聯人有苦難言;第二,遠東蘇軍正在跟日本人纏鬥死戰,兵力捉襟見肘,無法兩線作戰;第三,打外蒙古,我國軍隊雖然沒有正式跟日本人並肩作戰,但卻間接且有力地援助了東北戰場上的日軍,從而向日本人和德國人證明了我們對聯盟條約的誠意,可謂一舉三得!”
徐永昌稱讚道:“好一招‘圍魏救趙’!”
何應欽、陳誠、白崇禧都陷入沉思,隨後紛紛點頭。
蔣介石思索了一下:“出兵外蒙古,怕是跟蘇軍無法避免衝突的,國軍有能力對蘇軍作戰嗎?當初的‘中東路戰事’你們也知道結果的。”蔣介石說的是發生1929年秋冬的“中東路戰事”,張學良的東北軍曾與蘇聯遠東軍隊作戰,結果一敗塗地,蘇軍死143人,失蹤4人,受傷665人,東北軍足足傷亡2000多人並且被俘7000多人,敗得可以說是慘不忍睹。
“怎麽沒有?”楊傑正氣凜然,“蘇聯紅軍算什麽?在諾門坎戰場上,日軍一個師團對抗二十多萬蘇軍都能全身而退,日本人做得到,我們為何做不到?更何況,戰場是在遠東,蘇聯的核心是在萬裏之外的東歐,軍械、物資、人員都輸送困難,不亞於國軍跑到青藏高原打仗去,後勤十分吃緊吃力,無法維持長時間的大規模的作戰。”
徐永昌道:“我看,我們現在不需要出手,可以坐山觀虎鬥,一來等著日軍蘇軍打得兩敗俱傷、筋疲力盡,才是國軍出兵的最佳時機,二來可以按兵不動、靜觀其變,萬一戰局發生太大的變動,我方也能從容不迫地因地製宜、見招拆招。”
何應欽道:“可我們已經跟日本人簽署了聯盟條約,故意按兵不動,未免太明顯了吧?日本人會在德國人那邊以此為把柄借口攻訐我們的。”
“那就出槍出錢不出人。”蔣緯國開口道,“世界上最難找的是錢,最好找的是借口。我們可以援助日本人一批軍火、一筆資金,同時聲稱‘中國國力衰微,中國軍隊還在準備中,一時半會無法出兵,所以暫時不能跟日軍並肩作戰,但為表達誠意,我們給日本人提供軍火和資金’,同時,我們的按兵不動,也會讓蘇聯人以為我們在動心、在猶豫不決,把握得好,我們還可以敲斯大林一筆。”
不得不說,蔣緯國此時已經很有政治頭腦了。
“好主意!”楊傑稱讚道,“這樣的話,我國就完全占據主動權了!”
徐永昌也越想越興奮:“我們不但可以敲蘇聯人的竹杠,還能敲日本人的竹杠!此戰,我方說不定還能再跟日本人要回一二個市或一個省的淪陷區!日蘇打得越慘,我們越有利!”
幾位國軍巨頭的意見已經開始一邊倒,都不支持蔣介石的原版方案,傾向於“間接地援助日本,趁機收複外蒙古”。
“健生,你的看法呢?”蔣介石主動點名一直沒有開口的白崇禧。
白崇禧之所以一直沒說話,並非他反應遲鈍或還像以前那樣出工不出力,而是他確實還處於震驚中,他不知道,他甩手走人的這段時間內,國府居然做出了這麽多堪稱驚世駭俗的重大決定,讓剛剛知道這些國家機密的他有點“消化不良”。濾清思緒後,白崇禧穩了穩心神,開口道:“委員長、諸位,耿光(楊傑)的方案確實是最有利於我國的,但還存在著三個問題需要解決。第一,雖然我們還不是太清楚蘇聯當局發動此戰的真實用意,但基本上已經猜測得八九不離十,如果,蘇聯當局最終偷雞不成蝕把米甚至滿盤皆輸,接下來,蘇聯當局會如何?斯大林不是傻子,他看出得我們出兵外蒙古的本質就是拒絕蘇聯、聯合日報。”
幾位國軍巨頭紛紛思索。蔣緯國第一個反應過來:“如果那樣,斯大林必定狂怒不已,他會怎麽辦呢?無非三種可能。第一,調動更多大軍展開反撲,與我國以及日本人全麵開戰;第二,忍氣吞聲,默認敗局;第三,調動更多部隊展開反撲,專門打我們,或專門打日本人。”
“一三種可能的概率都不高,或者說對我們的威脅都不大。”楊傑順著蔣緯國的思路進行分析,“第一,蘇聯無能力對中日同時開戰,特別是在遠距蘇聯核心東歐的遠東;第三,中日經過這次的‘合作’,已經向彼此證明了‘誠意’,德國也會對中日此次合作深感滿意,德中日三國的聯盟關係會得到升華和鞏固,蘇聯人難以專門打我們或專門打日本人,打一方就等於打兩方,更何況,還有德國人在歐洲那邊策應我們。我認為,希特勒元首必須找機會,在歐洲那邊‘搞點事’,讓斯大林分身乏術、疲於奔命、顧此失彼,不得不對我們進行媾和,緩解遠東的危機。”
蔣介石微微點頭。
“第二個問題。”白崇禧繼續分析道,“此戰後,東北地區的日軍不可避免地會實力大減,到時候,我軍是夠可以坐收漁利?打完蘇聯人再打日本人,從而徹底收複東北三省?”
“這一點怕是不行。”何應欽反對道,“這還是背棄聯盟條約的行為。”
“那麽,第三個問題就來了。”白崇禧說道,“日本人現在畢竟還霸占我們大片國土,大部分國人都極度仇恨日本人,我們卻反幫著日本人打‘幫助我們趕走日本人、收複淪陷區’的蘇聯人,國內輿論會怎麽樣?到時候,我們有機會趁著日本人元氣大傷的機會收複東北卻又按兵不動,國內輿論又會怎麽樣?”他分析得鞭辟入裏,堪稱入木三分、一針見血。
這個問題讓包括蔣介石在內的現場所有人都陷入思索。
“輿論,可以引導嘛!”何應欽說道,“不管怎麽說,實質性的利益才是根本。此戰,我們可以收複外蒙古,就足以應付國內的悠悠眾口了。”
“搞得好的話...”陳誠補充道,“還能再跟日本人要回一二個市或一個省,甚至還可以順便把新疆也收複了!到時候,國內輿論再怎麽沸騰,也會平息的。”
蔣介石凝神思索,心頭的天平已經在慢慢地倒向將領們的方案。
蔣緯國看到蔣介石的表情,心裏如釋重負,他微笑著對身邊的楊傑道:“我已經迫不及待了。”
楊傑笑道:“我也等不及打這場對我國穩賺不賠的戰事了。”(m.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