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6節 遠東烽煙(5)

字數:7278   加入書籤

A+A-


    斯大林發動的這場“遠東戰爭”無疑是一場賭博,贏了,蘇聯會在東北亞恢複戰略上的主導權和支配權,蘇聯大後方的安全局勢得到極大的鞏固,中日也會再次成為蘇聯的棋子,輸了,後果不堪設想。斯大林雖然粗暴、冷酷、狠辣,但他目光精明、極有遠見,在此戰前,他已經反複考慮過輸了的後果和風險,他非常清楚,蘇聯這一戰幾乎是輸不起的,一旦輸了,蘇聯在東北亞不但會喪失大量利益,還會喪失最寶貴的戰略主動權,徹底地被動,繼而挨打,不過,他不認為蘇聯會輸了這一戰,他很有信心,並且已經調遣好一批會說漢語的蘇聯官員,準備勝利後在中國吉林省、黑龍江省、外蒙古、新疆聯合中國政府組建“中蘇共治地方政權”。

    斯大林的如意算盤是非常高明的,但他犯下了四個錯誤,他高估了一件事,同時卻又低估了三件事,他高估的是蘇聯紅軍的戰鬥力,低估的三件事分別是:日軍的戰鬥力、中國軍隊的戰鬥力、中國高層的戰略政略智慧,也可以說,他低估了中國人對蘇俄的仇恨和警惕。這就給蘇軍的此次“八月風暴”行動埋下了巨大的隱患,導致蘇聯當局從一開始就騎虎難下。斯大林的意圖是“以幫助中國打敗日本、收複日占區”為誘餌拉攏中國、利誘中國,但可惜,他給出的好處實在不多,並且他索取的好處卻又很多,這是他本人、蘇聯統治階層以及整個蘇俄民族的貪婪本質決定的:即便有求於人、即便需要利誘於人,也舍不得拿出真正的血本,甚至還要貪得無厭地進行倒扣。實際上,以斯大林的老辣和精明,他也不是沒有想到這一點,但他確實不願意拿出“真正的血本”,一是拿出“真正的血本”必定嚴重地損害蘇聯的利益,二是他“舍不得”,他本人跟整個蘇俄民族一樣的,都是貔貅、饕餮,好處隻能進卻不能出,三是他認為沒必要,因為他認為參加遠東戰役的蘇軍會閃電般速戰速決,局勢在很短時間內就會生米煮成熟飯,到時候,即便中國政府內心裏不情不願,也不得不接受木已成舟的現實。

    這場“日蘇遠東戰役”的曆史大環境和深層背景是十分複雜的,也暗合著曆史大趨勢,對於這一點,蔣緯國最清楚。在原先曆史上,1939年5月至9月,日蘇爆發諾門罕戰役(先前的張鼓峰事件可被視為是這場戰役的前奏),緊隨其後,1939年11月底至1940年3月,蘇聯侵略芬蘭,爆發了蘇芬戰爭(冬季戰爭)。兩場大戰的時間被銜接得非常緊,雖然一場在遠東一場在北歐,爆發在亞歐大陸的東西兩端,但卻有著密切聯係。蘇聯為什麽侵略芬蘭?因為蘇聯感到它的東歐地區最西北處不安全,列寧格勒靠近蘇芬國界線太近,所以強迫芬蘭割讓一大塊領土,從而讓列寧格勒更安全。眼下的這場“遠東戰爭”,很顯然,一方麵它是原先曆史上的諾門罕戰役的放大版,一方麵它又是蘇聯當局在蘇芬戰爭期間國防思想的提前體現。蘇聯在北歐感到不安全了,所以便侵略芬蘭,此時,蘇聯在遠東感到不安全了,自然而然地“侵略”日本(遭到蘇軍攻擊的是中國東北,不是日本本土,所以蘇聯對日本的攻擊自然不算真正的“侵略”)。原先曆史上的蘇芬戰爭與此時爆發的蘇日遠東戰役,具有很多相似點:

    第一,蘇聯都是主動挑起戰爭的一方,但卻賊喊捉賊地誣陷對方(雖然日本人也不是什麽好東西,但日本人在這場遠東戰爭中確實是“無辜的”);

    第二,蘇聯都是事先蓄謀已久、準備充分,然後先發製人;

    第三,蘇聯當局都對戰爭勝利充滿信心。蘇芬戰爭前,蘇聯軍方準備三天之內就拿下芬蘭,然後在芬蘭永久駐兵,徹底控製芬蘭,並舉行所謂公投,建立完全聽命於蘇聯的芬蘭傀儡政府,赫魯曉夫曾說“隻要我們把嗓門稍微提高一點,芬蘭人就會服從,若還不行的話,我們隻需要放一槍,芬蘭人就會舉手投降”,斯大林曾在蘇芬戰爭前提醒蘇軍主要指揮官“要把握分寸,不要因為打得太順利、太順手,然後一不小心從芬蘭境內打到芬蘭鄰國瑞典境內”,侵略芬蘭的蘇軍甚至在戰前已經準備好了豪華的軍樂團、儀仗隊,準備獲勝後舉行慶祝儀式;至於這場遠東戰役,莫斯科高層也信心滿滿,認為“快者一個月甚至半個月,慢者一個半月,就可以打垮遠東日軍”,即便是前線指揮官朱可夫等人,也認為“一二個月就能獲得勝利了”,正因如此,斯大林才沒有給中國政府開出更多的好處,他認為“沒有太大的必要,當蔣介石和他的將軍們還在不知所措地商討這件事時,吉林省和黑龍江省的中國人民就已經得到蘇聯紅軍的解放了,蔣介石能做的隻有一件事,就是承認這個現實並且接受蘇聯政府給出的雖然不多但起碼能讓他不會一無所獲的慷慨條件”“蔣介石不會拒絕,因為他沒實力,也沒勇氣”;

    第四,蘇聯當局都想速戰速決地解決戰爭,因為蘇聯並不能放手大幹,受到眾列強的掣肘和牽製,加上蘇聯國力軍力有限,不能陷入戰爭泥潭裏,否則會在國際政治上極度被動,德國等敵對國更是會趁機鑽空子。

    除了以上四點,這場遠東戰役跟原先曆史上的蘇芬戰爭還有第五點相似:戰爭結局。

    武漢軍委會的統帥部會議結束後,雖然蔣介石還有兩分的遲疑和搖擺,但還是聽從了蔣緯國和眾國軍巨頭的意見。

    8月10日,遠東戰役爆發的第三天,國軍統帥部立刻秘密地召請德國駐華軍事代表團高層並發送加密電報給中國駐德軍事代表團團長商震,把蘇聯當局向中國開出的條件向德國和盤托出,嚴正地表達“中國絕不會背棄聯盟條約,會堅定地履行條約的義務和責任”態度。對此,希特勒等德國高層大喜過望,隨即對中國高層稱讚不已,希特勒得知遠東戰役後確實非常憂慮,擔心中國會背棄聯盟條約,跟著蘇聯打日本,畢竟這麽做可以收複中國的日占區,到時候,德國苦心經營的“德中日意四國聯盟”就徹底夭折了。中國高層表態,自然讓德國高層欣喜若狂,因為“患難見真情”,日本人現在患難,中國人並沒有乘火打劫、落井下石,反而決定進行支持和援助(雖然是不情願的),但也足以讓德國人感到極大的欣慰和放心了。

    通過德國的渠道,中方通知東京方麵:中方會遵守條約、履行諾言,對日方進行支持和援助,但由於事態太複雜,中國不能與蘇聯爆發交戰,所以需要時間進行“政治上的緩和”,中國軍隊也需要時間進行戰爭準備,所以中國暫時不出兵,但會給予其它方麵的支持和援助。

    雖然確實非常不情願,但南京軍還是調動火車,向東北地區的日軍運去了一萬支步槍、三百萬發子彈以及數量不算多也不算少的手榴彈、炮彈等彈藥,沒有給機槍火炮飛機坦克等,同時贈送給日本關東軍兩百萬元經費(不是美元,是法幣),所有的軍火都偽裝成民用物資,通過民用火車從北平發去長春(九一八事變後,國民政府雖然被迫退出東北,但一直不承認偽滿洲國的合法性不過,為維持東北地區人民和關內南方地區人民的生活、聯係,因此國民政府在1935年與偽滿洲國進行了通郵、通車、通航以及商貿聯係。中日議和停戰後,這種關係自然得到了鞏固和加強)。

    雖然中方給的東西並不多,但對於東京高層而言,簡直不亞於一噸重的定心丸。

    中日議和停戰以及德中日意四國聯盟對於中日兩國的政治衝擊都是前所未有的,德國這個“盟主”與中日意都能保持友好關係,意大利也一樣,中國能跟德意做朋友,日本也能跟德意做朋友,但是,四國聯盟裏唯獨中日關係勢同水火。停戰,讓中日兩國都有很大不甘,聯盟,更是讓中日兩國深感匪夷所思。中日的聯盟,中日高層以及德國高層都心知肚明,“隻是一種互相利用”,中國是“強忍著仇恨和惡心地握住日本人的手”,日本也是一樣的感覺。實際上,德中日三國高層裏都有人不反對這種聯盟但也充滿質疑和不樂觀,因為“太脆弱了,任何風吹草動,一點小事、一粒火星甚至一個誤解,都會導致中日再度反目成仇、互相攻殺”,甚至,“中日都在密謀著在如何能讓自己獲得最大化利益、讓對方遭到最大化損失的情況下背棄聯盟、出賣對方”。日本高層在對華問題上目前分為兩大派係,一是“侵華派”一是“親華派”,後者支持德中日意四國聯盟,主張跟中國冰釋前嫌(程度不同,有人主張徹底退出日本在華占領區,有人主張在占中國很大便宜的情況下勉強可以跟中國“做朋友”),前者則主張對華強硬,並且原因有兩個,一是關係到國家顏麵和國家利益,放棄侵華畢竟讓日本遭受了極大的“恥辱”和損失,二是認為中日聯盟根本不靠譜,根本就不可能長久維持下去,與其把希望放在這個早晚崩潰的聯盟上,還不如“腳踏實地、回到原來”。日本軍方高層裏,日本海軍絕大部分都屬於“親華派”,日本陸軍過半屬於“侵華派”,道理是現成的,聯盟成立後,日本海軍“大賺特賺”,日本陸軍則不得不全麵裁軍,門戶利益受到了極大的損失,並且日本“親華”的代價是讓出了“日本陸軍流出無數鮮血和汗水換來的大片地盤”,同時,日本陸軍在侵華戰場上損失慘重、顏麵掃地,想要挽回顏麵,肯定是繼續開戰,用勝利洗刷前恥,因此,中日停戰、中日結盟非常不符合日本陸軍的利益,隻不過,由於日本陸軍打的敗仗實在太多,已經沒有底氣保持以前的傲氣了,說話分量越來越不足,驕橫的日本陸軍“經過中國軍隊的修理”,沒有資格還像以前那樣妄自尊大、飛揚跋扈,話語權江河日下,部分日本陸軍高層還因此而心灰意懶,所以,雖然日本陸軍非常不願意“親華”,但也無力抗拒。

    毋庸置疑,此次的日蘇遠東戰役正是對中日聯盟“堅固程度”的第一個大考驗。戰事爆發後,東京方麵大為震驚,一方麵惱怒蘇軍的“卑劣手段”,一方麵擔心中國軍隊會乘火打劫。戰役爆發後,東京高層反複分析中國的反應,認為中國會有三種反應,一是夥同蘇聯一起對日本開戰,二是袖手旁觀、見死不救,三是支持和援助日本。日本高層們認為第二種可能性最大,因為有德國製約著中國,中國應該不敢公然撕毀聯盟協議;第一種可能性其次;第三者可能性最小,中國礙於德國的掣肘,不敢背反聯盟,但也不會幫助日本,肯定找借口推三阻四。萬萬沒想到,讓東京高層大出意外的是,戰事剛爆發,中國就旗幟鮮明地表明了態度和立場,不但沒有對東北地區的日軍落井下石,反而還進行了援助,雖然援助力度不高,但堪稱破天荒。雖然有部分日本高層懷疑中國軍隊送軍火送經費隻是煙霧彈,想要麻痹日方,再猛然間圖窮匕首見,但大部分日本高層還是“深深地感受到了中方的善意和誠意”,日本政府、日本參謀本部在中日第二次議和停戰後第一次直接發電報給武漢,表達“真摯的謝意”,日軍軍方高層裏,“親華派”呼聲越來越高、底氣越來越硬,“侵華派”的聲音越來越低弱。

    因為中國高層表明了立場和態度,日本關東軍迅速采取了新的部屬,原本駐紮在遼寧用於防備南京軍的第9、第18師團都抽調了一個旅團星夜兼程地趕往黑龍江省參戰,原本駐紮在吉林省的第6師團、原本駐紮在朝鮮半島的第5師團也都抽調了一個師團火速開赴向黑龍江省前線。日本國內新建3個師團,但還沒有得到德中兩國的批準,不能前去東北參戰。

    黑龍江省西部的荒原上,炮火衝天、戰雲如海。

    正如南京軍高層預測的那樣,蘇軍(和偽蒙軍)雖然在實力上占據極大優勢,在戰局整體上呈現泰山壓頂之勢,但打得其實並不順,遭到了日軍(和偽滿軍)的頑強抵抗。開戰初期,蘇軍確實在諾門罕一帶的野地上包圍了日軍第4師團第7旅團,但日軍完全沒有懼色,硬生生地繃住了陣地,並且在天黑後從師團本部開來的戰車聯隊和騎兵聯隊的接應下衝出了蘇軍的包圍圈。第4師團師團長澤田茂中將十分沉著冷靜,他判斷出,蘇軍在人數上大大地超出日軍,在機械化水平上也比日軍高出很多,因此在野地上交戰不利於日軍,因此他決定把部隊撤到城鎮裏展開抵抗,穩住陣腳,等後續部隊趕來後再展開反擊,根據他的火速調遣,傷亡很大的第7旅團被撤到交戰地域裏的第二個城市呼倫貝爾,參戰較晚、基本上還是齊裝滿員的第32旅團則被頂在交戰地域裏的第一個城市滿洲裏(滿洲裏是偽滿偽蒙“兩國”的邊界城市),同時出動戰車聯隊和騎兵聯隊,在蘇軍側翼展開大幅度的襲擾,牽製蘇軍兵力。事實證明了,澤田中將的部屬是十分正確的,滿洲裏雖然是一個隻有五萬餘人口的中小城鎮,但第32旅團的一萬餘日軍硬是靠著這座中小城鎮的建築物頂住了人數幾倍於自身的蘇軍的猛烈攻擊。蘇軍的強大炮火幾乎把滿洲裏夷為平地,當數百輛蘇軍坦克、裝甲車席卷而來時,日軍使用反坦克炮、火炮(包括十多門德國的八八炮)、坦克(包括一部分德國坦克)以及雨點般的燃燒瓶把蘇軍坦克群裝甲車群炸成漫山遍野的廢鐵火球。蘇軍反複地衝殺了兩天兩夜,始終無法攻克滿洲裏,戰場上,日軍甚至還普遍地使用南京軍的飛雷炮,轟得蘇軍人仰馬翻,蘇軍前敵總指揮朱可夫不得不分出一部分部隊包圍並繼續攻擊滿洲裏,主力繼續東進,衝向呼倫貝爾,結果又遭到日軍第7旅團同樣頑強無比的抵抗,而與此同時,日軍第2師團第3旅團已經趕來參戰,並且帶來一個重炮聯隊、一個戰車聯隊、一個騎兵聯隊,重炮聯隊極大地加強了日軍的火力,第2師團的戰車聯隊、騎兵聯隊則與第4師團的戰車聯隊、騎兵聯隊合兵一處,凶猛地衝殺向蘇軍的側翼部隊,給蘇軍造成極大損失並牽製住蘇軍大批兵力,使得蘇軍對呼倫貝爾的攻擊同樣陷入裹足不前。

    攻勢受挫的蘇軍不得不改變戰術,集中力量圍攻在蘇軍後方讓蘇軍如鯁在喉的滿洲裏,擺出要全殲日軍第32旅團的態勢。日軍高層考慮到滿洲裏孤懸在外,等蘇軍後續更多部隊抵達時,滿洲裏的第32旅團確實凶多吉少,再加上第32旅團死守滿洲裏、拖延時間的目的已經達到,所以調遣戰車部隊和騎兵部隊衝擊蘇軍包圍圈,救出了第32旅團,滿洲裏隨即被蘇軍攻占,這是蘇軍在此戰中攻占的第一個中國(偽滿洲國)城市,不過,蘇軍為了攻占這座中小城鎮,足足死傷了一萬兩千餘人,日軍傷亡一萬餘,比蘇軍略少,並且摧毀了大批蘇軍坦克和裝甲車。

    拿下滿洲裏後,蘇軍重整旗鼓,準備與日軍決戰於呼倫貝爾,在呼倫貝爾戰場上一舉殲滅日軍主力,而日軍這邊也在積極地調兵遣將,原本在遼寧的第9、第18師團、原本在吉林的第6師團、原本在朝鮮的第5師團都抽調了一個旅團以及師團的重炮聯隊、戰車聯隊、騎兵聯隊奔赴前線參戰,同時,關東軍總部為加強前線日軍的炮火,調撥5個獨立重炮聯隊、獨立炮兵聯隊前去參戰(中日停戰並聯盟後,根據協議,日本陸軍不可以在規定外建立旅團、師團級部隊,但不限於聯隊,因此日本陸軍鑽空子,額外地建立十多個獨立重炮聯隊、獨立炮兵聯隊以維持日軍的炮火力量,畢竟日軍基本上沒把火炮轉讓給中國軍隊,所以日軍現有火炮數量對於日本陸軍現有規模是十分充足的),不止如此,偽滿洲國政府根據關東軍總部要求,緊急調動偽滿軍參加這場“抵禦蘇俄、保家衛國”的戰爭(客觀上講,偽滿軍跟國軍打仗時確實士氣不高,但跟蘇軍打仗時還是比較積極的,因為他們此舉確實是“保家衛國”,既是保衛偽滿洲國,也是間接地保衛中國),並且擴建偽滿軍(聯盟協議裏,中國政府沒有不允許日本人擴建偽滿軍的要求,因為這是沒必要的,日本人把偽滿軍擴建得太多,就等於給他們自己埋下不定時炸彈),另外,關東軍總部啟動了“後備軍製度”,此舉正如南京軍高層預測的那樣,日軍在東北境內設立了很多秘密軍械庫,儲備了大量的日本陸軍在裁軍後多餘出來的武器裝備,一旦戰事爆發,立刻武裝東北境內的日本男性青壯年僑民(很多都是退伍的日本軍人),補充或加強前線部隊,使得損失嚴重的日軍部隊在短時間內又齊裝滿員,使得原本齊裝滿員的日軍得到了額外的加強。日軍在東北的“後備軍”總數量不低於十萬人。

    呼倫貝爾戰役在8月22日爆發時,參戰的蘇軍高達20多萬,另有三四萬偽蒙軍助戰,參戰的日軍共有1個師團、3個旅團、多個獨立的炮兵或重炮聯隊,兵力達到7萬餘,另有五六萬偽滿軍助戰。這場大戰足足持續了十天十夜,持續到9月1日,蘇軍大敗,日軍慘勝,呼倫貝爾被打成了一片廢墟,蘇軍雖然曾多次突入城內,但都被日軍殺退,整場戰役,蘇軍累計死傷四萬餘人,損失坦克四百多輛、大炮兩百多門,日軍累計死傷三萬餘人,武器裝備損失隻有蘇軍三分之一,偽蒙軍和偽滿軍都傷亡近萬,戰鬥中,偽蒙軍表現較差、士氣不高,偽滿軍則表現出色、士氣高昂,極大地協助了日軍,成功地殺傷大批偽蒙軍並殺傷不少蘇軍。

    “我們該出手了吧?”南京軍總部內,將領們都摩拳擦掌、按捺不住。

    “確實該出手了。”楊傑笑道,“再不出手,萬一蘇聯人和日本人議和停戰了,我們想出手都沒機會出手了。”

    “嘖嘖嘖...”蔣緯國摸摸下巴,他興致勃勃,“好像...老子確實該出手了!”(m.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