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7節 九月風暴(1)

字數:9924   加入書籤

A+A-


    一九三九年九月一日,這是一個全世界隻有蔣緯國才心知肚明的“特殊日子”。

    這一天,德國沒有像原先曆史上那樣閃擊波蘭,第二次世界大戰沒有在原先曆史上的這一天爆發,恰恰相反,德國元首希特勒宣布“德國的國家安全形勢已經得到了很大的鞏固,德國的國防力量已經過量冗餘,再加上從維護歐洲各國軍事實力平衡、維持歐洲和平和世界和平以及證明德國外交政策的誠意並向多次幫助德國的友邦(指的是英法)履行德國先前的承諾的角度出發,德國軍隊進行初步裁軍,預計先削減陸軍二十個師,並且後續會繼續裁軍。”

    希特勒此番宣言一出,使得整個歐洲、整個歐美世界都引起了軒然大波。

    英國首相亞瑟·內維爾·張伯倫是得知此事後最大喜過望的一位,因為希特勒的納粹德國能得以不斷崛起,最大的原因就是英法等國對其采取了妥協隱忍的綏靖政策,其中又以張伯倫為主要代表和最大力促者。希特勒撕毀《凡爾賽條約》重新擴建德國軍隊時,張伯倫裝聾作啞,希特勒派遣德軍開入萊茵區時,張伯倫無動於衷,希特勒把奧地利合並進德國時,張伯倫還是視若無睹,希特勒對捷克斯洛伐克悍然下手時,張伯倫依舊逆來順受,簽署了《慕尼黑協定》並宣稱“我帶來了整整一代人的和平”。客觀上講,張伯倫雖然在實質上是遭到希特勒的欺騙和玩弄,但他確實是真心誠意地為英國的安寧、歐洲的和平而四處奔波,快要七十歲的他頻繁地坐飛機周遊於歐洲各國間也很不容易,另外,張伯倫雖然對希特勒采取了軟弱退讓的態度,他的外交政策是失敗的,但他並非一無是處,他在英國國內的民政事業上做出了很大的貢獻和政績,這讓他還是很深得英國基層民眾的人心的,不過,他的外交政策一直飽受非議,很多具有長遠目光的英國高層都不支持或反對他的對德政策(以丘吉爾為代表),認為他在養虎為患。總體而言,張伯倫是一個“老好人”,他關愛民眾,想方設法地避免會給本國民眾帶來巨大災難的戰爭(雖然這一點正好被希特勒利用了)。眼下,希特勒宣布德國軍隊進行裁軍,使得張伯倫欣喜若狂,認為他的外交政策的正確性終於得到了事實的證明,邏輯是現成的:希特勒的擴軍、擴大德國領土都是為了德國的利益,他並不想打仗,你們都說希特勒是戰爭狂人,想要積蓄實力、挑起戰爭,所以你們反對我對他進行妥協隱忍,看看,希特勒現在都宣布要裁軍了,事實證明我是對的,人家希特勒其實是愛好和平的人士。基於這個邏輯,英國上下如釋重負,繼而紛紛稱讚張伯倫的“先見之明”,張伯倫的支持率一下子迅猛增加,大批英國高層都認為“自己確實冤枉了希特勒,也誤解了首相的一番苦心”。一時間,英國高層無不喜形於色,張伯倫更是紅光滿麵,特地給希特勒發去了“真誠的感謝”。至於法國高層,跟英國高層一樣,無不喜上眉梢,繼而彈冠相慶,慶祝德國沒有“戰爭野心”。

    希特勒沒有說謊,德軍確實進行了裁軍,但是,這是必然的,因為德國需要大規模地武裝中國軍隊,所以要裁減自己的軍隊,節約出軍費和軍械,同時,這場裁軍並不會損傷到德國軍隊的戰鬥力,因為德軍雖然少了二十個師,但卻把剩下的師裏更多的師改建成裝甲師,使得德國陸軍的整體戰鬥力不降反增。最重要的是,希特勒此番“裁軍宣言”是一個巧妙的煙霧彈,進一步地麻痹了英法等國,讓德國在更好的條件下不動聲色地積蓄實力,準備戰爭。

    同一天,日蘇呼倫貝爾會戰結束,蘇軍大敗,日軍慘勝,蘇軍累計死傷足足五萬餘人,損失坦克四百多輛、大炮兩百多門,日軍累計死傷三萬餘人,武器裝備損失是蘇軍三分之一。攻入中國東北境內的蘇軍被阻擋在呼倫貝爾,舉步維艱、裹足不前,攻勢在整體上受到重挫。

    前線的敗仗讓克裏姆林宮震驚了。

    暴怒中的斯大林大發雷霆,給前線的布柳赫爾、朱可夫等將領下達了限期完成任務的死命令,繼而又陷入極度的焦躁中。斯大林本以為前線蘇軍會“摧朽拉枯、犁庭掃穴、勢不可擋、勢如破竹”,沒想到卻被日軍打得死傷慘重、損失巨大,如此一來,就導致斯大林的全盤計劃都被打亂了,不得不讓斯大林心急如焚。在這場對日戰役中,斯大林最擔心的就是虎視眈眈的德國和態度不明的中國。因為過度的自信,斯大林沒有開出太大的利益引誘中國,他認為“沒有必要”,因為“當蔣介石和他的將軍們還在不知所措地商討這件事時,吉林省和黑龍江省的中國人民就已經得到蘇聯紅軍的解放了,蔣介石能做的隻有一件事,就是承認這個現實並且接受蘇聯政府給出的雖然不多但起碼能讓他不會一無所獲的慷慨條件”,但是,眼下的事態發展讓斯大林隱隱地感到了失控,蘇軍攻勢受挫,雖然不一定真的打不過日本人,但蘇軍想要像原計劃那樣“速戰速決”明顯就困難了,在這樣的情況下,中國出兵協助蘇軍打日軍就是蘇軍完成“速戰速決”計劃的重要補救措施了。冷靜下來的斯大林雖然很不情願,但不得不下令“加大對中國進行利誘的條件,讓中國盡快出兵協助蘇聯紅軍一起殲滅日軍”。

    接到斯大林的指示後,蘇聯駐華大使盧幹滋火急火燎地求見蔣介石,態度幹脆利索地開出了蘇聯的“中蘇合作新條件”,主要內容有三點:

    第一,中蘇聯合收複中國東北後,蘇聯軍隊隻希望獲得在黑龍江省的駐兵權即可;

    第二,黑龍江省、外蒙古、新疆三地的中蘇軍隊數量保持一比一;

    第三,蘇聯會在經濟、工業、軍事等多方麵對中國進行大規模的援助。

    “唉!盧幹滋先生...收複失地,是我們中國政府、中國軍隊夢寐以求的事情。”蔣介石按照蔣緯國事先“教導”的,滿臉悲苦表情地說道,“隻是,中國剛剛經過中日戰爭,國力軍力耗損嚴重,怕是很難再展開一場大規模的、高強度的戰爭,並且,中國軍隊裝備很落後,特別是大口徑火炮...”他滿臉勉為其難。

    盧幹滋聽得出蔣介石話中近乎露骨的要求,因此咬了咬牙:“蘇聯既然承諾給予中國大規模的援助,就一定會言而有信的。”他隨即急匆匆地向莫斯科方麵進行請示。

    得到盧幹滋匯報的斯大林頓時七竅生煙,他憤怒不已:“這個混蛋!他居然敢訛詐我!”盡管憤怒,盡管不甘心,但斯大林還是無可奈何地下了命令,指示遠東蘇軍把剛剛通過西伯利亞鐵路線運到遠東的一批重武器轉讓給中國軍隊,主要是大口徑火炮,共有一百五十多門,另有配備炮彈一萬多發,還有二三百輛蘇軍坦克、裝甲車、汽車,都是原打算補充給蘇軍的。

    接收這批蘇軍重炮的自然是近水樓台先得月的南京軍。看著蘇軍經外蒙古送來的重炮,蔣緯國哈哈大笑:“老毛子送大炮給老子讓老子轟他們自己!世上還有比這個更爽的事嗎?”他下令把這批蘇軍重炮和炮彈平均地補充進第77、第88、第99、第74、第17師的重炮團,使得五個師的火炮力量得到大大增強。

    日蘇呼倫貝爾戰役前,由於武漢統帥部製定了應對日蘇開戰的方針,因此南京軍已經開始調兵遣將、積極備戰。準備參戰的中國軍隊自然是南京軍,南京軍準備參戰部隊自然是裝備最好、戰力最強的“五大主力”,進攻方向有兩個,一是外蒙古,二是新疆。揮師出征外蒙古的南京軍是第77軍和第31軍,考慮到打起仗來耗費太大,並且華北六省一市也需要重兵防禦,所以第77軍隻出動第77、第74師,第31軍隻出動第88、第99師,以上部隊的任務不隻是收複外蒙古,還要在外蒙古被收複後做好蘇軍反撲以及趁機進兵東北的新一輪計劃,後續的第101、第200、第150、第180師進入綏察二省,隨時準備參戰,增援前線;至於出兵新疆,由第37軍承擔,第37軍的主力自然是第17師,第111師和第123師作為後續預備隊。出兵新疆,武漢統帥部本來並沒有正式決定,但因為馬家軍同意給南京軍借道並配合南京軍作戰,所以武漢統帥部最終敲定了這個計劃。出兵新疆,必須要經過被馬家軍盤踞的西北三省,如果馬家軍不配合,這個計劃肯定要擱置,但馬家軍同意配合,這個計劃自然被付諸行動。說到底,自從平定西南後,蔣介石雄心萬丈、豪氣幹雲,愈發地想完成“實質性統一中國的偉業”,如果既能收複外蒙古又能收複新疆,他肯定不會拒絕。至於蘇聯人的態度,外蒙古和新疆都是蘇聯當局的控製區,反正對外蒙古下手已經跟蘇聯人撕破臉皮了,無所謂再多一個新疆。對此,蔣介石在當晚日記裏用十分亢奮的語言寫道:“黨國實質統一之征途,確實時機已成熟矣!環視全國,地方軍閥僅剩桂、蒙、疆、藏、馬五處,寥寥可數、氣數已盡,若能趁此良機全部平定,黨國不再四分五裂,而是真正中央集權統一,大業成矣!夙興夜寐,革命二十餘年之願望,如今即將化為現實矣!”

    馬家軍之所以會同意,因為蔣緯國給馬步芳、馬步青、馬鴻逵、馬鴻賓這四個馬家軍首腦發去了言簡意賅的電報:“我精銳之師即將遠征新疆,倘若你們配合,自是黨國之功臣,名利官爵一個不少,倘若你們阻攔,我大軍便暫緩打盛世才,而先打淪為黨國叛匪的你們。”

    對此,馬步芳等人自然知道該做什麽選擇,畢竟蔣緯國的實力是擺在那裏的。蔣緯國可不是當年的孫殿英或當年的西路軍能比的(1933年冬,孫殿英以奉命前去西北屯墾為名,大舉進攻西北,誌在吞並西北三省,馬步芳、馬步青、馬鴻逵、馬鴻賓聯合起來抗拒孫殿英,從而爆發“四馬拒孫”戰爭,孫殿英兵力約7萬,四馬聯軍約4萬,經四個月激戰,孫殿英遭到毀滅性打擊,四馬大獲全勝;1936年10月至1937年夏,中共西路軍2萬餘人向西北挺進,試圖打通陝北與蘇聯的西北通道,激戰半年多,遭馬家軍毀滅性打擊,幾乎全軍覆沒)。

    八月下旬,第17師開赴西安,準備遠征新疆,第77、第74、第88、第99師則集結向綏察二省,準備收複外蒙古。

    9月3日,重整旗鼓後再度進攻的蘇軍成功地攻陷了呼倫貝爾。呼倫貝爾是繼滿洲裏後第二個被蘇軍攻占的偽滿洲國城市,意味著蘇軍正式進入了黑龍江省西部,而在呼倫貝爾後,就是黑龍江省的省會齊齊哈爾了。(注,黑龍江省此時的省會不是哈爾濱,而是齊齊哈爾;另外,偽滿洲國的“疆域”雖然是中國東北四省,但偽滿洲國政府重新劃分了東北版圖政區,先劃為14個省、2個特別市、1個特別區,後劃為19個省、1個特別市,熱河省被南京軍收複後,偽滿洲國將其“國土”重新劃為14個省、1個特別市,所以,此時在日本人以及偽滿洲國政府那邊,不存在“黑龍江省”的政區,但中方還是堅持以前的東北四省政區劃分。)

    奪取了呼倫貝爾,這讓布柳赫爾、朱可夫等遠東蘇軍主要將領都如釋重負,因為他們總算可以對克裏姆林宮裏那個位於蘇聯權力巔峰的鐵腕獨裁者有一個初步的交代了。蘇軍的初步失利和受挫,讓斯大林震怒不已,眼下攻占呼倫貝爾,好歹讓蘇聯當局有了一塊遮羞布,蘇聯宣傳機構隨即大吹特吹,宣稱“蘇聯紅軍以雷霆萬鈞之勢攻占呼倫貝爾,擊斃日軍無數,繳獲大量戰利品”“數十萬中國東北民眾夾道歡迎把他們從日本人奴役下的水深火熱中解放出來的偉大的蘇聯紅軍”等等。實際上,蘇軍之所以能攻占呼倫貝爾,很大的原因是日軍“故意放水”,並且蘇軍付出了極其沉重的代價,再次傷亡了一萬四五千人,損失大量武器裝備,守衛呼倫貝爾的日軍死傷七八千,沒有一個聯隊甚至一個大隊被蘇軍全殲,幾乎是全身而退。

    日軍之所以“故意放水”,並非日蘇暗通款曲,而是出於更深層的目的。東北境內的日軍雖然有偽滿軍助戰,還有十餘萬後備軍,但整體實力還是不如蘇軍的,隻能被動的防禦,難以展開主動的攻擊。如果這樣打下去,雖然日軍不會一潰千裏,但戰事必然會陷入拉鋸戰、消耗戰、持久戰,日軍蘇軍拚得兩敗俱傷,最高興的自然是中國人。東京高層的最新打算是:集中最大化的力量,在一場大型反擊戰中痛殲蘇軍,把蘇軍趕出偽滿洲國,使其不敢再進犯偽滿洲國,從而結束戰事。蘇軍想要速戰速決,不想拖下去,日軍也是一樣。日蘇打消耗戰,蘇聯撐得住,但在政治上會陷入不利,日軍也撐得住,但在軍事上會陷入不利,日軍的目的就是把蘇軍趕出偽滿洲國,並不想大規模地報複蘇聯,畢竟日蘇全麵開戰,德國人和中國人都袖手旁觀,德國人是沒準備好,中國人既是沒準備好也樂得坐山觀虎鬥,那麽,日本就是給德中兩國徹底當槍使了。對此,東京高層也是很清楚的。隻是,日軍想要“集中最大化的力量”,必須要動用其已在國內組建的三個新師團,但是,日軍動用這三個新師團需要得到德中兩國的同意,對此,德國人不反對,中國人則強烈反對。中方的理由和邏輯都是強大的:東北境內的日軍打得很不錯嘛,頑強地頂住了蘇軍,雖然丟了滿洲裏,但死守住了呼倫貝爾,由此可見,日軍光靠在東北境內的部隊抵擋住蘇軍是綽綽有餘的,既然如此,日軍何需增兵?

    東京高層對於武漢的這個“狡猾無比的回複”深感惱火,但又無法反駁,因此采取“迂回對策”,故意命令前線日軍放棄呼倫貝爾,開門揖盜,放蘇軍進入黑龍江省,造成蘇軍“即將兵臨齊齊哈爾城下”“日軍確實支撐不住了”的局麵,從而迫使中方同意日軍向東北增兵。

    果然,蘇軍攻占呼倫貝爾、日軍“支撐不住而敗逃”(實際上是棄守)後,中方確實鬆口了,允許日軍把國內的三個新師團送到東北參戰。

    蘇軍攻占呼倫貝爾,日本人暗暗高興,因為他們“迂回增兵計策”得逞了;

    蘇軍攻占呼倫貝爾,蘇聯人也很高興,因為他們對莫斯科高層有個交代了;

    蘇軍攻占呼倫貝爾,中國人最為高興,因為蘇軍算是深陷在東北戰場上了。

    國和國之間,就是如此的爾虞我詐。

    9月6日,南京軍全麵製定了出兵外蒙古、收複外蒙古的作戰計劃,出兵時間定在9月9日。出於某種對蘇聯的諷刺目的,蔣緯國把這份作戰計劃代號為“九月風暴”。

    南京軍總部(軍委會北平行營)的會議廳內,蔣緯國看完作戰計劃,長長吐出一口氣,然後站在牆壁上的中國地圖前,凝視著外蒙古的遼闊土地,情不自禁地思緒萬千、新潮起伏。

    “外蒙古啊外蒙古...”蔣緯國看著地圖上的外蒙古,有種想流淚的感覺,不是因為喜悅,也不完全因為憤恨,更多的是因為心酸,“我的祖國啊,你怎麽就這麽多的災多難呢!沙俄、沙俄的繼承者蘇聯,對你真的是太殘忍、太惡毒、太瘋狂了!外蒙古,173萬平方公裏啊(這裏的“外蒙古”不隻是後世的蒙古國,還包括唐努烏梁海地區。蒙古國總麵積約156萬平方公裏,唐努烏梁海地區總麵積約17萬平方公裏,實際上,清末的唐努烏梁海地區麵積更大,達到約24萬平方公裏)!放在歐洲,這麽大的地方可以建立多少國家?德意英法等國本土都隻是幾十萬平方公裏而已,為了幾萬甚至幾千平方公裏的土地,它們就可以打得你死我活,但在東方,蘇俄侵占中國領土卻是以百萬平方公裏為單位的!簡直就是駭人聽聞!令人發指!不隻是外蒙古,外蒙古前麵還有外東北,也有差不多100萬平方公裏!嗬嗬,外蒙古還不夠,外東北和外蒙古加起來,還有西伯利亞,統統都填不滿北極熊那近乎無底洞的胃口,外蒙古後麵還有新疆,166萬平方公裏啊!恐怖啊恐怖!先是外東北,然後是外蒙古,接著是新疆!蘇俄啊蘇俄,你這頭北極熊,真的是太貪婪了!貪到了史無前例、匪夷所思的地步!說到底,怪誰呢?與其像祥林嫂那樣自怨自艾地說別人太壞,更應該找自己的原因!不自強就要挨宰!落後就要挨打!”

    外蒙古是中國在近代百年來承受的無數苦難的一個縮影。滿清滅明朝時得到蒙古人的大力支持,所以在滿清立國後,允許蒙古人“半獨立”,清政府把原先的“大蒙古”分為了外蒙古、內蒙古兩大塊,內蒙古像中國內地那樣建立了直屬於中央政府的行政機構,外蒙古則類似於滿清的附屬國,雖然沒有獨立的國號,但實行高度自治。百年來,沙俄一直覬覦著外蒙古(不隻是外蒙古,內蒙古、新疆、外東北、東北都是沙俄和蘇聯百般強取豪奪的目標),辛亥革命爆發後,清政府搖搖欲墜,外蒙古分裂分子在沙俄支持和鼓動下宣布獨立,成立了所謂的“大蒙古國”(博克多汗國),但沒有得到清政府和後續的中華民國政府(北洋政府、國民政府)的承認,當時,外蒙古叛軍和俄軍聯合攻殺外蒙古境內的清軍,這批清軍僅三百餘人,但拚死奮戰,最終因孤立無援而失敗,外蒙古西部重鎮科布多城北外蒙古叛軍和俄軍攻陷,城中除蒙古族人外其餘民族人口(包括漢族)被殺絕,需要銘記的是,外蒙古地區的俄軍指揮官是人稱“血腥男爵”、心狠手辣的羅曼·馮·恩琴(溫甘倫),四五年後,沙俄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並且國內發生革命以及紅軍白軍內戰,無暇繼續控製外蒙古,北洋政府趁機出兵外蒙古,由皖係名將徐樹錚武力收複了外蒙古,不過,沒過多久後,因為北洋混戰,徐樹錚駐紮在外蒙古的軍隊撤回內地參加內戰,外蒙古再次失控,但是,北洋政府一直維持對內蒙古地區的實質性控製,同期,蘇聯新政權也已經逐步地穩住了陣腳,隨即繼承了沙俄對外蒙古的滲透和控製“事業”(蘇聯沒穩住陣腳時,列寧曾表態願把沙俄掠奪中國的領土全部歸還給中國。列寧的這個表態是真心話還是緩兵之計,不得而知,但他的繼承者斯大林完全“忘了有這回事”,並且像曆代沙皇那樣繼續侵占著中國),在蘇聯當局的暗中支持下,外蒙古的分裂分子(也可以稱其為“獨立分子”)成立了“蒙古人民黨”(蒙古人民革命黨),以蘇赫·巴托爾和霍爾洛·喬巴山為首(蘇赫·巴托爾在幾年後中毒暴死,凶手不明,很有可能是喬巴山為爭權奪利而下手的),又成立了蒙古人民軍。需要注意的是,外蒙古的分裂勢力一開始親俄,但俄國衰落後,他們轉而親華,隨著白色俄國覆滅、紅色俄國崛起,他們又變成了親蘇,為了親蘇,他們出賣了曾“幫助”他們鬧獨立的白俄軍隊,前麵說的“血腥男爵”就是被外蒙古叛軍聯合蘇軍進行夾擊而消滅的。蘇聯紅軍打著消滅俄國白軍的名義“進入外蒙古等屬於中國的領土”,然後就不走了,繼續分裂中國領土的事,完全就是第二沙俄。1921年底,以喬巴山為首的蒙古人民黨“建立”君主立憲蒙古,1924年底,以喬巴山為首的蒙古人民黨“建立”蒙古人民共和國,為了能得到蘇聯的支持,喬巴山等外蒙古分裂分子甚至不惜把原屬於外蒙古的唐努烏梁海地區割讓給蘇聯。眼下,外蒙古地區就是這樣的局勢,號稱已經獨立,但沒有得到中國政府的正式承認以及歐美世界的普遍承認,大國裏隻有蘇聯承認了並與之建立了“外交關係”,並且蘇聯長期派遣大批軍隊駐紮在外蒙古,完全把這個所謂的“蒙古人民共和國”變成了蘇聯的附庸國。另外,在原先曆史上,外蒙古獨立的後話是非常值得一提的是:二戰快結束時,美英為爭取蘇聯早日對日本宣戰(蘇日當時是簽署《中立條約》的非交戰國),在沒有通知中國政府的情況下與蘇聯簽署了《雅爾塔協定》,默認蘇聯繼續控製中國外蒙古(另外還涉及到庫頁島、大連、旅順、中東鐵路/北滿鐵路、南滿鐵路等很多關係到中國利益的東西),中國政府得知此事後進行交涉,前去莫斯科見斯大林的就是蔣經國,斯大林態度幾乎蠻橫、粗暴、"chi luo"裸地對蔣經國說“老實告訴你,我之所以要外蒙古,完全是站在軍事的戰略觀點上而要這塊地方的”“倘若有一個軍事力量(這是暗示強大後的中國)從外蒙古向蘇聯進攻,西伯利亞鐵路一下子就會被切斷,蘇聯就完了”(蘇聯的西伯利亞鐵路網幾乎緊貼著中蘇國境線進行修建的,因為遠離中蘇國境線、繼續向北的蘇聯領土是施工條件極度惡劣的西伯利亞腹地,根本無法修築鐵路;如果中國軍隊從外蒙古向北出擊,跨國國境線幾十公裏就打到了蘇聯的西伯利亞鐵路),蔣經國屈辱地說道“我們的國民一定不會原諒我們”,斯大林回答道“如果你們國家有力量,能自己可以打日本,我自然不會提出要求,但現在,你們沒有,還要講這些話,等於廢話”。最終,國民政府被迫承認外蒙古獨立,需要注意的是,當時,蘇聯控製著中國的東北、外蒙古、新疆三大塊國土,新疆的盛世才已經背棄蘇聯、投靠國民政府,但東北和外蒙古還處於蘇聯控製中,國民政府之所以舍棄外蒙古,是要確保“東北完好無損地被蘇聯交給中國”,但蘇軍在東北犯下無數暴行獸行惡行,並把東北洗劫一空,所以國民政府後來以蘇聯違反條約為由,拒絕繼續承認外蒙古獨立。至於中共,建國後,毛主席曾試探性地向蘇聯討還外蒙古,結果遭到斷然拒絕。

    “事已如此,也沒什麽好說的了。”蔣緯國收起思緒,臉色嚴肅得近乎鐵麵表情,“蘇俄啊蘇俄,老子其實不怪你了,我弱你強,你吃我,這是我自作自受,誰讓我自己不爭氣呢!但現在,我吃你,你也別怪我!”

    楊傑走過來,看著蔣緯國:“兩個大問題。第一,在我軍進兵外蒙古和新疆的過程中,如果遇到蘇軍並且蘇軍阻攔,怎麽辦?”

    蔣緯國看著楊傑:“外蒙古和新疆是我國國土還是蘇聯國土?”

    “當然是我國國土!”

    “那麽,出現在我國國土上的外國軍隊是什麽?”

    “侵略者。”

    “對於侵略者,我們這些軍人應該怎麽做,這是問題嗎?”

    楊傑點點頭:“第二個問題,收複外蒙古的過程中,要收複唐努烏梁海地區嗎?”

    蔣緯國繃著臉:“唐努烏梁海地區是我國領土嗎?”

    楊傑略顯遲疑:“以前是,但現在是蘇聯的本土國土。”

    蔣緯國點起一根香煙:“什麽叫以前是?是就是是!一直都是!”

    楊傑還是有點猶豫:“建鎬,唐努烏梁海跟外蒙古在性質上不同的,它現在是蘇聯的圖瓦共和國。打的話,確實太敏感了,等於攻擊蘇聯本土。”

    蔣緯國思索了一下:“是啊,唐努烏梁海現在跟外東北一樣,都已經被蘇俄徹底吞並,都不是傀儡國了!唉!”他雖然不甘心,但也知道要理智,“暫緩吧!沒關係,反正真正的連本帶利的秋後算賬還在以後呢!”(m.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