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9節 搏殺北野(2)
字數:7252 加入書籤
科涅夫確實是南京軍與蘇軍交戰以來碰到的第一個真正的對手,另外,南京軍也曾在遠東戰爭期間與朱可夫進行過“間接交手”,不過,那時候的朱可夫因為各種客觀因素所限,才幹無法得到真正的發揮,並且蘇軍主力大半已經消耗在與日軍的交戰中,南京軍當時純屬趁火打劫和渾水摸魚,朱可夫基本上沒有率部直接與南京軍交戰過,所以南京軍不算真正地戰勝過朱可夫,唯有此時在切列姆霍沃戰場上才是與科涅夫真正地直接交手。科涅夫的軍事才幹是不遜於朱可夫的,並且精明幹練,用兵果斷但不盲目,沉穩但不拘泥,謹慎但不保守。麵對大舉襲來的南京軍,科涅夫鎮定自若,雖然他的作戰思維並沒有跳出蘇軍此時普遍的“進攻戰略”,但瑕不掩瑜,在他的指揮下,蘇軍實施了“進攻性防禦戰術”,把主力都集結於中蘇邊界,從而集中力量、全力以赴,雖是防禦,但以進攻對抗進攻,沒有一味地被動防禦,蘇軍一方麵基本上擋住了南京軍的攻勢,一方麵又以積極的局部反攻手段頻繁地反擊著南京軍,並且科涅夫明智地做到了揚長避短,充分地運用蘇軍的炮火優勢,步步為營、穩紮穩打。
“中國人的兩大優勢分別是飛機和坦克。”在戰前會議上,科涅夫冷靜地分析道,“不過,他們缺乏轟炸機,因此難以對我軍實施高強度的空中打擊,但可以高空偵察我軍的動向,我軍要謹記並防備這一點,另外,他們的坦克在質量上優於我軍坦克,所以,我軍雖然不能被動挨打,要以攻擊來防禦中國人的攻擊,但是,我們的部隊不能衝得太快,一旦衝得太快、太遠,他們的機械化部隊就可以在野戰中一口一口地吃掉我們,因此,我們的攻擊要高強度、短距離。”他最後總結了一句十分精辟的話,“部隊的反擊範圍必須要在火炮射程內。火炮如果能打到二十公裏外,步兵隻能在這二十公裏內反擊敵軍,不能超出,一旦超出,他們的坦克部隊就調頭反擊了;同時,炮兵部隊要在戰鬥中與步兵部隊密切配合,步兵部隊前進了,炮兵部隊就要跟上去,做到協調同步。”
在科涅夫這種沉穩、謹慎但凶猛、有效的反擊下,南京軍舉步維艱。第77師師長鍾鬆講述道:“...這些老毛子很精明,在指揮水平上要比遠東戰爭期間的蘇軍高出很多,讓我們確實感到很吃力。蘇軍陣地在前麵,我們展開衝鋒,蘇軍炮彈不停地落下來,我們招架不住,暫時後撤,蘇軍炮火立刻延伸射擊,炮彈追著我們的腳後跟,而在炮火後麵,蘇軍步兵已經出動了,跟著炮火追我們,炮火一停,就在我們身後的蘇軍步兵立刻湧上來與我們展開混戰,如果我們沒擋住,我們就不得不再次後撤,如果我們擋住了,好,蘇軍炮彈又會落我們頭上,因為他們的炮兵陣地也在向我們移動,下一波蘇軍步兵會再度湧上來。我們雖然是進攻一方,但卻在很大程度上被壓著打,蘇軍甚至已經轉變成了進攻一方。這樣的戰鬥方式讓我們難以前進,雖然蘇軍死傷比我們高,但隻是高一點而已,差不多是一比一點五,不會超過一比二,使得我們無法發揮坦克朵頤地消滅蘇軍,同時,我們在整體上確實被擋住了。”
戰鬥中,南京軍多次試圖誘敵深入,但效果不佳。蘇軍比較嚴格地執行了科涅夫的“部隊的反擊範圍必須要在火炮射程內”準則。南京軍多支部隊曾故意丟盔卸甲,引誘蘇軍步兵部隊追擊,使其脫離其炮兵部隊的火力掩護範圍,然後再以坦克部隊在野地上對其衝擊絞殺,雖然成功了幾次,但總計也隻是打垮蘇軍二三個師旅,對蘇軍主力並沒有造成實質性的打擊。
於是,南京軍將領們最不願意看到的局麵出現了:膠著、對峙、僵持。
雙方僵持不下,對蘇軍而言是無所謂的,甚至就是勝利了,因為蘇軍的任務就是擋住南京軍、打防禦戰,如果能打一場勝利的、戰果不小的進攻戰,就是超額完成任務了;但是,南京軍不能這麽無所謂,如果戰事遲遲沒有突破性進展,整個戰局就都陷入被動了。
“如果能給我們調來500架轟炸機或者500門重炮,這場仗就好打了...”黃維歎息不已,他這話是完全對的,也是北亞戰場上南京軍官兵們的心聲,但更是毫無意義的廢話。蔣緯國要是有這麽多的轟炸機或重炮,怎麽可能攥在手裏不用。
8月5日,中亞戰場上的湖東戰役爆發;
8月6日,中亞戰場上的第二次阿拉木圖戰役爆發;
8月14日,南京軍在第二次阿拉木圖戰役中擊潰蘇軍,轉入全麵反擊;
8月15日,南京軍在湖東戰役中大獲全勝。
同一天,北亞戰場上的南京軍第77軍撤離前線,退回北海省內,繼而又退回蒙古省內,該軍的第77、第74、第101、第200師乘坐火車返回華北地區。
還是同一天,中亞(哈薩克)東北部的南京軍第37軍集中該軍四個師裏三個師的兵力,從塞梅伊、厄斯克門出擊,一路向北,大舉開拔,兵鋒直指三百公裏外的巴爾瑙爾,而巴爾瑙爾向北一百公裏就是西伯利亞第一重鎮新西伯利亞。
南京軍如此龐大的兵力調動自然瞞不過蘇聯情報機構的刺探,短短兩天後,南京軍的調動情報便擺到了科涅夫的麵前。
“中國人這是想幹什麽?”科涅夫不敢鬆懈大意,他立刻召集東方軍區幾位高級將領展開了緊急會議,參會者包括科涅夫本人、軍區參謀長格爾曼·卡皮托諾維奇·馬蘭金中將、軍事委員會委員(政委)伊萬·紮哈羅維奇·蘇賽科夫中將、軍區司令部第一部部長兼軍區第15集團軍司令尼古拉·費多羅瓦圖奇·瓦圖京中將、第17集團軍司令費奧多爾·伊西多羅維奇·庫茲涅佐夫中將(德蘇戰爭爆發前,蘇軍共建立了16個集團軍,戰爭爆發後迅速擴增到了38個集團軍。第15、第17集團軍都是新建立的,用於在東方軍區阻擋中日軍隊)。
麵對南京軍的新動態,參會的蘇軍將領們各抒己見。
蘇賽科夫十分興奮地道:“毋庸置疑,這是因為中國侵略軍妄圖侵略西伯利亞時遭到我們頑強勇猛的抵抗,無法前進,所以不得不放棄在西伯利亞這裏的進攻方向。”
馬蘭金表示同意:“激戰十多天,中國軍隊始終無法逾越我們的阻擊線,還在我們的多次局部反擊中吃虧不小,在這樣的情況下,中國軍隊不但不增兵,反而還撤走一個主力軍,除了他們放棄對這裏的進攻外,沒有別的解釋。”
瓦圖京有些憂慮:“同誌們,雖然我們在西伯利亞戰場上擋住了中國軍隊,但中亞的紅軍部隊卻一敗再敗,北線部隊在湖東戰場被中國軍隊幾乎全殲了,南線部隊也在阿拉木圖戰場上被中國軍隊全麵擊潰,我軍在中亞的基石已經被敲掉,我很擔心,從我們這裏撤走的那個中國軍隊主力軍會投入中亞戰場,如此一來,中亞徹底危險了。”
庫茲涅佐夫恨恨地道:“要不是蘇聯紅軍的主力被德國人牽製在東歐,我們又怎麽會被這些中國人打得如此不利!”
馬蘭金看著科涅夫:“科涅夫同誌,中國軍隊第37軍正在向巴爾瑙爾進發,這個跡象,似乎證明中國人把重心轉移到了中亞。”
“我已經猜測到了。”科涅夫神色十分凝重,“巴爾瑙爾是西伯利亞鐵路幹線的樞紐,巴爾瑙爾之後,就是新西伯利亞了!由於我們把主力第15、第17集團軍都放在了前線地帶,因此我們在新西伯利亞腹地一帶隻有一個軍以及十多個臨時新建的師旅,防禦空虛。我懷疑,中國人打算放棄在這裏突破我們的防線,轉而以中亞為跳板,直接攻擊我們軍區的腹地後方,也就是新西伯利亞。”
庫茲涅佐夫驚愕地道:“如果新西伯利亞被中國人占領,那我們在這裏的堅守就沒有意義了!我們的後路完全被截斷了!”
馬蘭金輕輕地點點頭:“離開這裏的那支中國軍隊是第77軍,該軍可以說是中國軍隊最強的部隊,完全的德械裝備,戰鬥力和火力都等同於德軍,該軍下轄4個師,總兵力高達十四萬。”他神色從憂慮變成了焦慮,“同誌們,我覺得,局勢是很清楚的,中國人在我們這裏碰了壁,因此撤走了主力軍,留下兩個軍在這裏轉攻為守,放棄主動進攻我們,改為了打防禦戰,同時把進攻重點放在了中亞,意圖集結優勢兵力,包抄掉我們的後路。我們必須進行相對應的部署,不能眼睜睜地讓中國人如願以償!中國人如願以償,就是我們坐以待斃!”
“正是這樣!中國人想要包抄我們的後路!想跳過這裏,直接打新西伯利亞!”
“新西伯利亞不能丟!一旦丟了,西伯利亞就徹底完了!”
“中國人的意圖是非常明顯的,同誌們,我們必須拿出對策!”
將領們意見非常一致,都判定南京軍是因為在北亞戰場上難以推進,於是改變了策略,把戰鬥力最強的第77軍從北亞調去中亞,然後聯合意見在中亞東北部的第37軍,合力攻擊新西伯利亞。如果新西伯利亞丟了,蘇軍東方軍區的幾十萬軍隊就會落入當初遠東戰爭期間伊爾庫茨克丟失後蘇聯遠東方麵軍的下場,南京軍的戰術幾乎是當初的翻版,目的也是一樣。
但是,接下來怎麽應付,將領們的意見產生了分歧。
瓦圖京主動請纓:“科涅夫同誌,我願意立刻率領第15集團軍撤離這裏,趕去新西伯利亞救援,我向你保證,中國侵略者的鐵蹄絕不會進入新西伯利亞!”
“不!”庫茲涅佐夫表示反對,“我們不應該這樣被動!同誌們,我們必須拿出蘇聯紅軍的大無畏精神,粉碎侵略者的攻擊!中國軍隊攻擊切列姆霍沃,我們就保衛切列姆霍沃,中國軍隊攻擊新西伯利亞,我們就保衛新西伯利亞,這樣,我們豈不是一直陷入被動?一直被敵人牽著鼻子走?我提議,我們應該集中力量,主動出擊!一舉打垮我們當前的中國軍隊!化被動為主動!”
馬蘭金說道:“中亞軍區已經崩潰了,恐怕,我們軍區接下來還將要負責聯合烏拉爾軍區一起抵禦中亞的中國軍隊,甚至反攻中亞,重新解放中亞,因此,我們必須要謹慎一些。瓦圖京同誌的第15集團軍前去加強新西伯利亞地區的防禦,庫茲涅佐夫同誌的第17集團軍負責在這裏鞏固防線,這樣,前後兩不誤,我們就可以遊刃有餘、從容不迫地抗拒中國軍隊。”
蘇賽科夫質疑道:“馬蘭金同誌,我想批評你的這種保守思想。拳頭應該合力一起打,不能分散開。把兩個集團軍分散到相隔一千多公裏的兩個地方,豈不是顧此失彼?造成兩個地方的兵力都陷入不足,兩個地方都不能展開大規模的反擊,隻能展開防禦。若這樣,我們怎麽能取得重大戰果呢?”他語氣有些嚴厲,“同誌們,偉大的衛國戰爭爆發已經三個半月,很遺憾,紅軍一直在打敗仗,在東歐,我們失去了半個烏克蘭,基輔會戰到現在也沒有取勝,在中亞,五個加盟國都岌岌可危,在這裏,我們也隻算是頂住了侵略者的攻擊,並沒有反擊侵略者。同誌們啊,蘇聯紅軍需要一場大勝來鼓舞士氣,蘇聯人民需要一場大勝來穩定人心,斯大林同誌更是望眼欲穿地想要一場大勝來證明蘇聯和蘇聯紅軍是不可戰勝的!我們不應該處處挨打、處處防禦,我們應該進攻!抓住有利機會,果斷進攻!取得重大戰果!報答祖國!”
科涅夫望向蘇賽科夫:“蘇賽科夫同誌,你的意思是...”
蘇賽科夫目光炯炯:“反擊!就在這裏!力求重創中國軍隊!最好能消滅他們一個師,不,一個軍!同誌們,你們不能隻看到一場勝仗在軍事上的意義,還要看到在政治上的意義!蘇聯人民太需要聽到前線紅軍將士的捷報了!”
科涅夫認真思索,沉吟不語。
馬蘭金態度中和:“展開反擊的話,也不能算是冒險。我們與對麵的中國軍隊激戰了半個月,基本上是平手,現在,他們三個軍裏最強勁的一個軍已經被調走了,他們實力大減,如果我們集中力量,果斷反擊,隻要指揮得當、浴血奮戰,就很有可能取得重大突破和戰果,徹底地掌握戰事主動權。”
瓦圖京補充道:“不僅如此,如果中國軍隊在這裏被我們打垮,被調走的第77軍很有可能不得不再回來填補,那我們就直接解除了新西伯利亞的危機了。”
切列姆霍沃戰場上,南京軍三個軍對戰蘇軍兩個集團軍,雙方基本上打成平手,眼下,南京軍第77軍被調走,南京軍實力減少一半,並且同時讓蘇軍後方陷入危險,而蘇軍兩個集團軍還在原地。麵對這個局麵,蘇軍共有兩個選擇,一是兵分兩路應戰,二是“圍魏救趙”。庫茲涅佐夫、蘇賽科夫堅定地主張“趁此機會,全力攻擊對麵的南京軍第10軍、第100軍,力求將其重創”,馬蘭金、瓦圖京提議“穩紮穩打,兵分兩路,一個集團軍在這裏展開防禦,另一個集團軍前去新西伯利亞救急”,不過,馬蘭金和瓦圖京也不太反對第二種方案,因為如果真可以打垮南京軍第10軍、第100軍,既能讓蘇軍在切列姆霍沃戰場徹底獲得主動權,也可以起到圍魏救趙之妙,迫使本來打算去攻打新西伯利亞的南京軍第77軍再趕回來填補,新西伯利亞自然轉危為安,光靠南京軍第37軍,很難打下新西伯利亞這座堅城。
科涅夫的軍事能力與朱可夫基本上旗鼓相當,兩人的差別是朱可夫更加大膽,敢冒險,科涅夫則沉穩謹慎,所以朱可夫勝仗打得更多,但敗仗也比科涅夫多,科涅夫敗仗打得很少,但戰果不如朱可夫。麵對眼下的局勢,科涅夫有些遲疑,他傾向於就在切列姆霍沃展開反擊,不過,他也感到隱隱的不安,他知道,在東歐、在中亞連連吃敗仗的蘇聯軍隊實在承受不起再在北亞吃敗仗了,這種對國家、對軍隊的責任感讓他不得不加倍地謹慎。(在原先曆史上,科涅夫擔任蘇軍西方方麵軍司令後,按照斯大林和朱可夫的部署,指揮部隊對德軍主動進攻,結果陷入苦戰和失利,後來他被調任蘇軍西北方麵軍司令,吸取了教訓,不願意犯冒險錯誤,拒絕在條件不成熟時展開主動進攻,惹得斯大林大怒並將其撤職。)
“嚐試一下,發動一次中等規模、高強度的反擊。”科涅夫最後決定道,“如果戰果理想、進展順利,我們不妨再考慮發動全麵反擊。”
蘇軍的這場“中等規模、高強度的反擊”在8月18日晚上打響,決定這個反擊時間的科涅夫可能沒有想到,這一天是中國的中元節,當然了,這隻是一個巧合。
晚上7時,天剛黑沒多久,南京軍對麵的蘇軍控製區內突然飛起一串串耀眼的信號彈,緊接著便是雷暴般的炮擊聲,蘇軍的炮兵部隊開始了一場大規模的炮擊。超過400門大口徑火炮和超過1000門射程較遠的中小口徑火炮一起朝著南京軍控製區咆哮出烈焰瀑布般的炮火,火光猶如森林大火,映紅了整個夜幕,密集而巨大的炮擊聲和爆炸聲更是震翻了交戰區。天崩地裂的巨響中,南京軍控製區內霎那間天塌地陷、天翻地覆,一"bo bo"重磅炮彈落下來後,一塊塊籃球場大或足球場大的地皮被直接炸翻,彈坑焦土間寸草不生,來不及躲入塹壕內的南京軍官兵們成群結隊地灰飛煙滅,暴露在地表上的工事一片接一片地土崩瓦解,大地猶如大地震般劇烈顫抖。
蘇軍控製區內,等待攻擊的蘇軍官兵們看到己方炮火把南京軍控製區化為一片火海時,都興奮得大喊大叫。短短半個小時內,蘇軍往南京軍控製區內足足傾瀉了兩萬多發各型炮彈,炮擊的強度、力度、密度都是前所未有的。
對於這場反擊,蘇軍將其稱為“尖刀反擊”,南京軍則將其稱為“鬼節戰役”,比起蘇軍的稱呼,南京軍的稱呼更加恰如其分,因為當天夜裏雙方亡者無數。(m.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