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0節 天爐戰法(3)
字數:6709 加入書籤
鏖戰了一個多月,付出包括一個旅遭到全殲的慘痛代價,再加上深謀遠慮、嘔心瀝血的策劃和謹小慎微、如履薄冰的實施,南京軍終於在湖西戰場上迎來了勝利曙光。
蘇軍總指揮科涅夫是一個用兵作風謹慎沉穩並且十分精明的軍隊指揮官,此戰爆發前,他敏銳地意識到,己方雖然在兵力、火力上超越南京軍,但不占有壓倒性的優勢,如果他有百萬大軍以及上千輛坦克、上千門重炮、上千架飛機,他自然不會展開防禦,必然展開全麵大進攻,但他本錢也有限,蘇軍七成乃至八成的軍力都在東歐戰場上,所以他也不具備足夠資本展開戰事,加上他負責的東方軍區地域遼闊,很容易顧此失彼,因此他采取的戰術是“防禦性進攻”,雖然包含著一定進攻,但在本質上還是防禦的,通過防禦戰、持久戰、消耗戰、局部進攻戰以打擊南京軍。對此,南京軍別無他法,因為強行進攻的話,蘇軍據城據險堅守,南京軍必定損失極大、戰果輕微,但是,這場戰爭的局勢又規定了南京軍必須是進攻的一方,蘇軍打防禦戰,南京軍不能同樣打防禦戰,所以南京軍采取的是“後退決戰”策略,即轉攻為守,引誘蘇軍全麵攻擊和追擊,把蘇軍從其原先地盤裏引出來,引到南京軍地盤裏,最終全麵轉守為攻,展開大包圍、大聚殲。
為了實現引蛇出洞的目的,南京軍高層們傾注了大量的心血,前線南京軍官兵們更是投入了大量的鮮血,終於在9月9日夜晚時取得了初步成功。東方軍區的蘇軍原計約七十萬,眼下約十五萬在新西伯利亞一帶,約二十萬死傷損失於先前的鏖戰中,還有幾萬遊離於戰場外圍,剩下的約三十萬主力全部被南京軍堵在了切城以南的廣大野地裏。本來,中蘇戰爭前,科涅夫對切城以及切城附近以及切城後麵的圖倫、下烏金斯克、布拉茨克、泰舍特等十多個中小規模的城鎮進行了苦心經營的建設,全部建成了軍城據點,從而形成一個“軍城據點群”,東方軍區的蘇軍以此為根據地,進可攻、退可守,南京軍幾乎無法攻破,可眼下,蘇軍主力傾巢出動,都被南京軍引誘到了切城以南數十公裏至近百公裏的荒郊野地上,使得蘇軍無險可依,並且後路斷絕(切城是蘇軍這個“軍城據點群”的最前沿據點,此地被南京軍奪取後,整個據點群都陷入癱瘓了)。
令人匪夷所思的是,在這個情況下,庫茲涅佐夫仍然不願放棄對南京軍第99師的聚殲,即便南京軍第77師已經於9月9日攻克蘇軍後方的列成,包圍南京軍第99師的蘇軍仍然在維持著對南京軍第99師的圍攻。事後分析,庫茲涅佐夫如此行為的原因可能有兩點,一是他高估了蘇軍的實力、低估了戰局危險程度,他認為蘇軍可以先吃掉南京軍第99師再回頭打敗南京軍第77師,所以他想要“魚和熊掌兼得”,二是他害怕斯大林,他在斯大林麵前信誓旦旦地保證可以完成任務(其實當初做出保證時,庫茲涅佐夫也心裏沒底,但他太畏懼斯大林,所以隻敢說好聽的話),如今不但雞飛,並且還要蛋打,他徹底地騎虎難下,所以妄想全殲南京軍第99師從而將功補過。
直到9月11日,也已經意識到巨大危險的庫茲涅佐夫才在如夢初醒,急急忙忙地放棄對南京軍第99師的圍攻,開始全麵後撤,但他已經把時間拖了兩天兩夜,失去極度寶貴的最後生機,在這兩天兩夜裏,南京軍第77師已經在切城構建工事、嚴陣以待,通過空軍的運輸機群得到了大批彈藥補給,同時,南京軍後續的五個師也突然加快速度,橫穿蒙古高原,比蘇軍預想的提前三天進入湖西戰場參戰,使得湖西戰場上的南京軍一下子增加了十三萬餘兵力,極大地補充了南京軍的進攻力量,同時也讓蘇軍徹底地跌進了萬劫不複的覆滅深淵裏。
第201、202、203、204、205師一開始是故意放緩速度,從而降低蘇軍的戒備,此時時機已到,五個師立刻星夜兼程,大大地加快了速度。五個師抵達湖西戰場時,所有南京軍官兵一起發出雷動般的歡呼聲,漢語歡騰響徹雲霄。
9月12日,南京軍的大反攻開始了。
“局勢已經全麵地倒向我們了。”楊傑興奮地說道,“隻要第77師守得住切城就行了,切城是我們目前唯一的軟肋。”
“守得住,當然守得住。”蔣緯國非常有信心。
“接下來,我們要開始反擊,但不是全麵反擊,要有目的地趕,把蘇軍往安北驅趕。”蕭爻在炮兵說道。
蔣緯國想起來,安北還在蘇軍手裏。
蘇軍完全被南京軍堵在野地上,對於南京軍而言,“事情就好辦了”。南京軍的天爐戰法開始被付諸行動,熊熊的爐子裏,蘇軍苦不堪言。天爐戰法的原理並不負責,根據薛嶽原話進行描述就是:“在預定之作戰地域內構成縱深網狀據點式陣地,配置必要之守備部隊,以伏擊誘擊截擊堵擊側擊尾擊等諸手段,逐次消耗敵力挫其銳氣,然後於決戰陣地使用優越兵力,實行反擊及反包圍,予敵以殲滅打擊,蓋為後退決戰辦法,因敵之變化而變化之殲敵製勝新方略,如爐熔鐵”。這個戰術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因為考驗到部隊的訓練程度和堅忍能力,以及指揮官對部隊的駕馭統籌能力。在原先曆史上,薛嶽的天爐戰法並不是百試百靈的,除了日軍強大、國軍實力不足外,最大的原因就是國軍缺乏真正的訓練有素的部隊。後退決戰,先要退,再決戰,退不能井然有序地後退,否則敵軍會看出貓膩,所以退要佯裝敗退,但這麽做很容易導致部隊弄假成真,部隊人心惶惶,誤以為己方真的打敗仗了(國軍指揮官肯定不能告訴基層官兵“不要慌,我們其實是在引誘日軍上鉤”,那等於告訴日軍了),人是有群體效應的,三人成虎,一旦看到周圍人產生驚慌,自己哪怕再鎮定,也不得不跟著一起驚慌,從而帶動更多人一起情不自禁地驚慌。用國軍老兵的話說,“打了敗仗後的軍人是非常慘的,整個人都失去了方寸,六神無主,哪怕是身經百戰的老兵,也會被身邊的混亂弄得驚慌失措,最終和很多人一樣隻知道朝著槍聲相反的方向逃命,大家都慌亂,身在其中想不慌亂幾乎是不可能的,所以所有人一起喪失鬥誌”。很多戰例中,比如某方的十萬大軍,其中一部分被打垮,亂哄哄地逃命,哪怕剩下的幾萬部隊並沒有被打垮,也會被帶動得慌亂起來,這就是“風聲鶴唳”。蘇軍在戰爭中以十萬百萬為單位地投降和被俘,就是這個原因。
不過,薛嶽用南京軍實施天爐戰法是幾乎不存在這個問題的,南京軍上下都訓練有素,心理素質過硬,極少會出現驚慌失措,哪怕深陷重圍都能鎮定作戰。薛嶽用南京軍實施天爐戰法,可以說是得心應手、如臂使指,使得此時的湖西戰場上,南京軍各部井然有序,猶如機器般高效率、低差錯地運轉著,緩慢但堅定地把絞索套到了蘇軍的脖子上。
深感大禍臨頭的庫茲涅佐夫完全沒有先前的壯誌雄心和豪氣膽魄了,整個人驚慌失措,不停地發電報給科涅夫(由於南京軍攻取切城,蘇軍電話線已經被切斷),請求援助,請求得到科涅夫的“指導”。對此,科涅夫惱恨至極,他雖然想跟庫茲涅佐夫摒棄前嫌,但畢竟局勢已經徹底地倒向了南京軍。麵對這個大勢已去、兵敗如山倒的局麵,科涅夫也束手無策。
一"bo bo"南京軍的戰鬥機、轟炸機、攻擊機呼嘯在湖西戰場上,數量不多,無法對蘇軍進行狂轟濫炸,所以展開集中性重點打擊,先轟炸蘇軍的炮兵陣地,再轟炸蘇軍的輜重物資。劈頭蓋腦的炸彈落下來後,雷電交加,一門門在野地上難以移動難以隱藏的蘇軍重炮被炸成廢鐵,一處處蘇軍的輜重囤積地燃起熊熊大火,大量物資在大火中付之一炬。南京軍很清楚,殺蘇軍的人倒不是很重要的,摧毀蘇軍的重炮,使其喪失重火力,難以繼續負隅頑抗,繼而摧毀蘇軍的輜重物資,使其三十萬人餓著肚子打仗,就算還有命,但也會被饑餓折磨得搖搖欲墜、無力戰鬥。戰局發展到此時,心平氣和的是南京軍,願意拖下去、耗下去的是南京軍,雖然南京軍的時間也很緊張,但拿出十天半個月用來餓死蘇軍還是做得到的。
走投無路的庫茲涅佐夫以困獸猶鬥之勢指揮蘇軍對切城展開兩次反攻,意圖奪回切城,打通蘇軍後撤的通道,但蘇軍此時已經攻勢大減,一方麵缺乏大口徑火炮等重武器,一方麵過半部隊被合圍的南京軍攻擊和受到牽製。十餘萬蘇軍沒日沒夜地撲向切城,守城的南京軍第77師無愧於南京軍第一師的榮耀,盡管缺乏重武器,彈藥也不充足,但依舊以頑強至極、靈活多變、勇猛果敢的戰鬥風格殺得攻城蘇軍屍山血海。攻城蘇軍苦戰四天四夜,死傷一半,耗費彈藥無數卻一無所獲,不得不放棄攻城。徹底絕望的庫茲涅佐夫在最後關頭把部隊不斷地收攏到安北,畢竟有一座城市可以堅守總好過在野外打野戰,約二十萬蘇軍逃入安北城內,在陰風慘慘、末日到來的氣氛中,準備進行最後的困獸之鬥。
庫茲涅佐夫之所以這麽“頑強”,因為他貪生怕死但又不敢投降,斯大林早就下達了嚴厲得殺氣騰騰的命令,嚴禁蘇軍投降或後退,特別是高級將領,投降或臨陣脫逃,後者死路一條,前者雖然可以在敵國戰俘營裏苟延殘喘,但在蘇聯境內的家人則要被送到西伯利亞。
“真是一個蠢貨。”南京軍將領們都嘖嘖不已。南京軍既然故意放棄安北,自然早在撤離之前就把城內物資搬走一空,逃入城內的蘇軍就根本得不到物資,得不到最關鍵的食物,圍城的南京軍隻需要在城外構建防線即可,然後氣定神閑地等著蘇軍餓死或衝出來送死。
湖西戰場已經塵埃落定,但可以推波助瀾。
南京軍的幾架運輸機從容不迫地盤旋在安北上空,空投下十幾噸傳單,無數傳單猶如雪片般紛紛揚揚地落滿全城。城內的蘇軍官兵們懷著茫然而好奇的心情撿起來,看到傳單上隻有這麽幾句俄語文字:
你們繼續抵抗,我們奉陪到底,你們都會死在這裏;你們投降,我們歡迎,你們可以活下去,但我們會殺掉最後三萬名投降的蘇軍官兵。
腦子不慢的蘇軍官兵們迅速意識到南京軍這番狠話的“狠處”:蘇軍若繼續抵抗下去,南京軍不用打,餓也能餓死蘇軍,蘇軍死路一條,除此之外就是投降,但是,蘇軍也不允許磨磨蹭蹭地投降或把子彈全部打光了再投降,因為南京軍“會殺掉最後三萬名投降的蘇軍官兵”,也就是說,蘇軍想要投降,必須要在同夥前麵投降,萬一拖到最後投降,落到了死亡名單裏,哪怕投降了,依然死路一條。這個名額是“三萬”,前麵有十七萬人投降了,後麵三萬人哪怕也投降,還是死路一條,想活命,隻能投降,並且還要在同伴投降前搶著先投降。
撒傳單是南京軍肯定要用的手段,本來,楊傑等人寫的傳單很中規中矩,無非就是“蘇軍官兵們,你們已經無路可逃了,投降吧,抵抗是死路一條,隻有投降才能活命”,但蕭爻更能抓住人心的弱點,他在一開始就已經讓蘇軍官兵們下意識地產生了“我們肯定會投降的”這個概念,接下來則刺激蘇軍官兵們“搶在同伴投降前投降”,從而進一步地推動了蘇軍“爭先恐後地投降”。蕭爻此舉讓蔣緯國忍不住想起後世的一個很有深意的段子:兩個劫匪搶劫一輛公交車,車上有二十多個乘客,按道理,二十多個乘客團結一心,肯定能打敗兩個劫匪,但劫匪宣布“我們打劫有一個規矩,第一個人隻需要交一百塊錢,第二個人需要交兩百塊錢,第三個人需要交三百塊錢,以此類推”,於是乎,滿車子的人立刻放棄了團結一心對付劫匪,爭先恐後地給劫匪交錢,都想要在別人前麵交,從而讓自己損失少一點。
蕭爻玩得這一手與後世那個段子簡直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安北的蘇軍立刻出現了投降者,並且在出現第一批投降者後,投降趨勢一下子發展得一發不可收拾。蘇軍確實是在“爭先恐後”地投降,用“爭先恐後”來形容蘇軍的投降堪稱再貼切不過了,蘇軍必須“爭先恐後”,因為先投降的可以活命,後投降的在投降後還是死,他們不得不“爭先”,不得不“恐後”。盡管庫茲涅佐夫等蘇軍將領、高級軍官竭盡全力地阻止部隊的投降趨勢,但回天無力,相反的,阻止同夥投降的蘇軍與想要投降的蘇軍在城內打成了一團。
城外的南京軍一邊忙著接收源源不斷的俘虜一邊笑看城內蘇軍狗咬狗。
第一天,超過兩萬蘇軍向南京軍投降;
第二天,超過四萬蘇軍向南京軍投降;
第三天,超過五萬蘇軍向南京軍投降;
第四天,庫茲涅佐夫秘密派人聯係南京軍,送來一份密信,言辭卑微地請求南京軍“配合他演戲”,他表示自己可以讓部隊集體投降,蘇軍的軍械、物資、重炮、坦克也都會完好無損地交給南京軍,但請求南京軍對外宣布他本人(庫茲涅佐夫)是在最後的抵抗中陣亡的。
薛嶽、楊傑、郭寄嶠、蔣緯國等人都啞然失笑,他們明白庫茲涅佐夫的想法了,此人不想死,想投降,但不敢公開投降,因為他害怕斯大林,害怕家人被斯大林流放到西伯利亞。
“沒問題。”薛嶽爽然地下令,“告訴他,我們會對外宣布蘇聯陸軍第17集團軍司令奧多爾·伊西多羅維奇·庫茲涅佐夫中將是在浴血奮戰中光榮犧牲的。我們還會在安北城外給英勇不屈的庫茲涅佐夫將軍修建一座墳墓,為他舉行一場小型葬禮,畢竟這位庫茲涅佐夫將軍是一位了不起的、真正的軍人。”
說完這番話後,包括薛嶽本人在內,現場所有人都忍俊不禁。
得到薛嶽回複後,庫茲涅佐夫如釋重負,隨後在黯然神傷的心態中垂頭喪氣地下達了集體投降的命令。
9月22日,被困在安北城內的蘇軍集體投降,戰場外圍的蘇軍或潰敗或投降。
“萬歲!萬歲!萬歲!”漢語歡呼聲猶如滾滾雷霆般響徹在安北,響徹在湖西戰場上,夾雜著此起彼伏的一道道掃射聲,那是興奮至極的官兵們忍不住對空鳴槍以發泄心頭的巨大喜悅,要在平時,這些興奮過頭的官兵即便不蹲緊閉也要被長官踢兩腳,子彈是不能浪費的,但現在,不少營長、團長、旅長也興高采烈地加入了那些官兵的行列中。參戰的南京軍各部無不欣喜若狂、熱血沸騰,在他們麵前,大批灰頭土臉、惶恐不安的蘇軍俘虜正在排著長龍。
中蘇軍隊爆發的湖西戰役從8月1日持續到9月中下旬,先後展開了四十多天,蘇軍累計投入超過60萬兵力參戰,中國軍隊(南京軍)累計投入超過40萬兵力參戰,最終中方獲勝,南京軍陣亡、受傷、失蹤、被俘、生病總計約13萬人,蘇軍損失超過50萬人,其中,死亡約8萬人,傷病約15萬人,被俘和投降總數超過27萬人。經過此戰,蘇軍東方軍區四分之三軍力被南京軍摧毀。(m.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