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5節 出訪日本(1)
字數:6889 加入書籤
求日本人,這恐怕是世界上最讓蔣緯國感到難以接受和難以做到的事。
人在屋簷下,不得不低頭。盡管蔣緯國對日本人深惡痛絕,但眼下也不得不要低頭了。經過第一階段的中蘇交戰,南京軍將領們反複分析中蘇兩軍的優劣長短,得出以下若幹結論:
第一,蘇軍70%至80%的軍力由德軍承擔,這是必須要承認的事實,中蘇交戰絕不是中蘇兩國兩軍的全麵交戰,如果中蘇兩國兩軍進行全麵交戰,中國和中國軍隊幾無獲勝希望,這個結論並非“長他人誌氣,滅自己威風”,而是因為中國確實底子薄,中國一直陷入內亂、外戰、動蕩中,沒有時間進行全國性大建設和大發展,工業、經濟、科技等方麵都十分薄弱,中國在本質上還是一個農業國,而蘇聯已經是一個工業大國、工業強國,差距是客觀存在的,如果讓中國獲得十年和平時間進行大建設、大發展,中蘇的國力軍力差距就不會這麽懸殊了。聯盟國打響的這場蘇聯戰爭的第一主角是德國,第二才是中國,中國是對蘇聯進行趁火打劫;
第二,單兵素質方麵,蘇軍大不如南京軍,蘇軍雖然也不能說是一觸即潰的烏合之眾,但在戰鬥精神、戰鬥意誌上都不如南京軍,南京軍精神頑強、意誌堅定、吃苦耐勞、服從性優良、擁有敢於為國獻身的果敢勇氣,蘇軍則不然,蘇軍是被高壓製度而強行逼迫出的勇氣,戰事順利時,蘇軍也很勇猛,但戰事不順時,蘇軍就會士氣消沉、鬥誌萎靡,陷入崩潰乃至大規模投降。戰場上經常出現這樣的事:蘇軍在強有力的組織下,可謂排山倒海、勢不可擋,一旦被打散(喪失整體組織),蘇軍馬上就會陷入茫然不知所措的狀態中。這其實是蘇聯“集體化製度”的一種表現,蘇軍作為一個集體,確實很有力,如果集體破碎成無數個體,每個個體都是脆弱無力的。至於射擊、投彈、拚刺刀等戰鬥技能,南京軍也明顯優於蘇軍,蘇軍此時距離蘇俄紅白內戰已有十七八年,在內戰中具有實戰經驗的蘇軍官兵有的已退伍,有的成長為中高層軍官,但又遭到大清洗而紛紛人頭落地,使得蘇軍基層官兵內具有實戰經驗者比例並不高,遠東戰爭是蘇聯紅軍第一次大規模對外作戰,一方麵暴露蘇軍的各種弊端隱患,一方麵也讓蘇軍損失了很多老兵,之後的大規模擴軍使得數百萬新兵被補入蘇軍內,進一步導致蘇軍內具有實戰經驗者所占比例被稀釋,反觀南京軍,南京軍是一支從戰爭中走出來的軍隊,實戰經驗很豐富,這一點超過蘇軍。所以,論起單兵素質,這是南京軍的優點和優勢;
第三,戰術思維方麵,蘇軍也不如南京軍,大清洗導致大批蘇軍中高層軍官死於非命,很多優秀和先進的軍事思想被扼殺,南京軍則不同,南京軍雖然也存在這個缺點(南京軍的師長、軍長們都是蔣介石同輩的老將軍),但南京軍的青年軍官們在不斷成長,沒有被打擊,而是受到鼓舞(這一點離不開蔣緯國的貢獻),所以戰術思維方麵也是南京軍的優點和優勢;
第四,軍隊人數方麵,這一點是蘇軍的優勢。中國雖然人口是蘇聯的兩倍多,但參加蘇聯戰爭的南京軍在人數上不如蘇軍(雖然七成以上的蘇軍在對付德軍),這是由於南京軍走的是精兵路線,沒有充足的彈藥,南京軍訓練不出上百萬訓練有素的軍人,所以集中彈藥訓練幾十萬軍人,從而訓練出幾十萬單兵素質不亞於日軍老牌師團老兵的精兵,蘇軍則是“濫竽充數”,因為質量不足而近乎饑不擇食地加大數量,把大批隻接受過短期訓練甚至未接受正規訓練的新兵補入軍隊、送上戰場(這一點很類似於原先曆史上中日戰爭期間的中日軍隊,中國軍隊人數大大地超過日軍,但兵員素質大大地不如日軍);軍隊人數上,南京軍有質量優勢,蘇軍則有數量優勢;
第五,武器裝備方麵,這一點是蘇軍的最大優勢。在輕武器上,雙方相差無幾,差距不大,中國的軍工業雖然規模大不如蘇聯,但輕武器產量還是不小的,加上德日援助、戰場繳獲、南京軍兵力少於蘇軍等原因,所以南京軍在步槍、衝鋒槍、機槍、擲彈筒、迫擊炮等輕武器以及輕武器彈藥上跟蘇軍差不多甚至比蘇軍還高一點,但在重武器上,南京軍一下子大大地遜於蘇軍,重中之重就是大口徑火炮(重炮),南京軍各型火炮的數量隻有蘇軍一半左右,重炮數量更是隻有蘇軍三分之一甚至四分之一(幸好蘇軍七成以上軍力忙於對付德軍,否則蘇軍重炮數量起碼是南京軍的七倍),如此缺點,導致南京軍重火力大不如蘇軍,一來使得南京軍不具備太強的攻堅能力,特別是城市、要塞、堡壘、碉堡群,都是南京軍的短處,二來使得蘇軍可以在重火力上壓製南京軍,導致南京軍付出更多的傷亡和損失,蘇軍打起仗可以說是遊刃有餘,打攻擊戰,蘇軍炮火連天,防禦的南京軍因此承受極大壓力,打防禦戰,蘇軍更是得天獨厚,南京軍幾乎“不敢”攻擊被蘇軍堅守的城市(新西伯利亞就是最好代表);除了火炮,坦克方麵,蘇軍坦克數量要超過南京軍(雖然蘇軍大部分坦克在東歐),但質量不如南京軍的坦克,這一點倒不讓南京軍擔憂;飛機方麵,蘇軍飛機數量不占優勢(在目前),飛機質量更是落於下風(在目前),但南京軍即便奪得了製空權,也無法最大力度地對蘇軍展開空地打擊,因為中國空軍缺乏轟炸機,為數不多的轟炸機和攻擊機隻能進行集中性精確打擊,而不能對蘇軍展開狂轟濫炸。如果南京軍有很多的、大批的轟炸機,仗自然好打很多。
“我們需要越多越好的火炮,特別是重炮,以及越多越好的轟炸機。”楊傑總結道。
火炮、轟炸機、訓練有素的精兵,這是南京軍眼下最缺少的三樣東西,前兩者最麻煩。蔣緯國為此焦頭爛額,精兵還好,可以訓練,火炮(特別是重炮)和轟炸機,確實非常棘手,造吧,中國難造,也造不了多少(中國軍工業因為能力有限,如果把太多的資源和資金用於製造火炮,必然導致輕武器產量下降);買吧,買不到,美英法不可能把重炮、轟炸機這種大殺器賣給蔣緯國,即便扣扣索索地賣一點,也是漫天要價、趁機宰人,並且數量也非常少,撐死了賣幾十門、幾十架,估計也是被它們本國軍隊淘汰的次貨,根本是杯水車薪,有沒有都是一回事,蔣緯國也沒那麽多錢;要吧,德國雖然願意給,但德國自己的軍械也非常緊張,對中國愛莫能助、有心無力;意大利的軍工業比中國好不到哪裏去,自己都供不應求,哪裏還能援助中國。
蔣緯國和南京軍在眼下唯一的辦法,就是“求”日本人。
德國、中國、意大利、日本,是聯盟國的四大成員國,眼下蘇聯戰爭已經爆發,德國、中國、意大利都參戰了,日本則沒有,日本跟美英法一樣都是隔岸觀火的中立國,日本沒有參戰是因為兩個原因,第一是日本不需要參戰,日本在聯盟國內部的責任是抓緊時間、集中資源和資金擴建日本海軍,打蘇聯是陸軍的事,日本當然可以事不關己,第二是中國不需要日本參戰,日本如果參加蘇聯戰爭,日本陸軍自然就得到了擴軍的機會,一方麵會影響日本海軍擴建,一方麵也讓中國後方不穩,所以日本現在可以跟美英法一樣心平氣和地“看熱鬧”,另外,根據聯盟國內部協議,德中打下蘇聯後,日本也可以瓜分戰利品,中國還要拿中國的占領區來交換日本目前在中國的占領區,所以日本完全是無本萬利,對此,日本人自然樂意,反正有中國軍隊給日軍當炮灰去打仗。日本人眼下一邊看熱鬧一邊忙著擴建海軍,比起累死累活的德中兩國,日本可以說是逍遙快活(日本不參加蘇聯戰爭還有一個好處,那就是如果蘇聯戰爭以蘇聯或蘇美英法陣營獲勝而結束,日本則因為從未參戰,所以就不會成為戰敗國,不會被蘇美英法秋後算賬)。
執行這條“重點發展”路線並苦心經營後,日本軍隊此時堪稱“嚴重偏科”,其海軍日益強大,其陸軍則原地踏步甚至日益萎靡,日本此時軍費開支足有超過80%被撥給海軍。根據蔣緯國得到的情報,日本陸海軍此時的軍力是這樣的:
日本陸軍方麵,由於兩次大裁軍(日本陸軍的第二次裁軍因為“蘇聯海軍太平洋艦隊事件”而險些被廢止,但中蘇戰爭如期正式爆發,日本陸軍履行承諾地進行了第二次大裁軍,作為回報,日本海軍建立了七個海軍陸戰旅團),日本陸軍現在隻有9個師團,分別是近衛、第1、第2、第3、第4、第5、第6、第9、第18師團,都是甲種師團,每個下轄2個旅團,每個旅團下轄2個步兵聯隊。因為數量少了,加上軍械物資冗餘很多,因此日本陸軍也走“精兵路線”,並且學習南京軍和德軍,展開機械化建設進程,日軍每個步兵聯隊下轄3個步兵大隊和1個炮兵中隊,同時,每個師團在原先的1個工兵聯隊、1個騎兵聯隊、1個輜重兵聯隊、1個炮兵聯隊外又增加了1個戰車聯隊、1個搜索兵中隊(效仿南京軍的,日軍的“搜索兵”其實就是南京軍的偵察兵)等部隊,並且日軍師團的直屬炮兵聯隊實際上裝備的都是重炮(同時日軍每個步兵聯隊也有炮兵中隊,裝備著常規的步兵炮、山炮、野炮等中型口徑火炮;至於迫擊炮和擲彈筒,更是普及到小隊),因此,日本陸軍雖然師團數量少了、兵力總數少了,但火力和戰鬥力都比以前大大提高。日本陸軍現在的9個師團,每師團約2.5萬兵力,總兵力約25萬,加上其他直屬於日本陸軍部的部隊,日本陸軍此時總兵力約30萬人,由於走的是“精兵路線”,所以日本陸軍的三十萬官兵幾乎都是參加過實戰的老兵,再加上長期沒有戰事,一直進行訓練,所以日本陸軍的三十萬官兵都是精兵,“質量”等於南京軍。日本陸軍的這9個師團裏,近衛師團和第1師團駐紮在日本本土五島(包括庫頁島),第3師團一分為二,駐紮在天津和上海,第5師團駐紮在朝鮮半島,第4師團駐紮在台灣諸島和琉球群島,第2、第6、第9、第18師團駐紮在遼北、吉林、黑東三地。南京軍最缺的火炮,日本陸軍擁有很多,雖然中日議和停戰後,日本陸軍的火炮產量被大大削減,但因為不打仗,損耗數量劇減,所以保守估計,日本陸軍現在擁有各型火炮不低於一萬兩千門(包括迫擊炮,不包括擲彈筒),大口徑火炮(重炮)起碼有2000門以上。
日本海軍的擴建更是如火如荼,用日本海軍高層的話說,“日本海軍從未如此地放開手腳”(一是因為日本陸軍不跟日本海軍搶軍費了,二是得到德中意等國的大力援助,三是得到包括裕仁天皇在內的日本軍政高層的認可),因此日本海軍的擴建猶如脫韁野馬般日新月異。日本海軍此時停止建造戰列艦、重型巡洋艦,集中資源和資金建造航空母艦,適當地建造輔助航母作戰的輕型巡洋艦、驅逐艦、潛艇等艦種,以及最至關重要的飛機。由於日本目前是中立國,沒有與美英法交戰,所以日本海軍的擴建還受到《華盛頓海軍條約》的限製,但飛機數量不受那份條約限製。保守估計,日本海軍現在已經擁有各型飛機4000架以上(作為對比,日本陸軍現在擁有飛機數量僅500架左右),其中,艦載機約1000架,陸基飛機約3000架。日本海軍數量如此眾多的飛機裏,約五分之二是戰鬥機,約五分之三是轟炸機和魚雷攻擊機。
讓蔣緯國深感惱怒的是,南京軍窮得叮當響,日軍則富得流油。
南京軍缺少的火炮(特別是重炮),日本陸軍有的是,裝備其現有部隊是綽綽有餘的,剩下的都封存在倉庫裏;南京軍缺少的轟炸機,日本海軍有的是,但日本海軍是振振有詞的,他們不需要參加蘇聯戰爭,自然無需出動屬於日本海軍的轟炸機。
“他媽的!”蔣緯國又窩火又窩囊又無可奈何,“真的要去求那些狗日的日本人了!”
蔣緯國當然不願意在日本人麵前低聲下氣,但他沒辦法,他不能為了自己的骨氣顏麵而不顧自己軍隊缺少重炮和轟炸機的處境,他要是“死要麵子”,他的南京軍就要“活受罪”。為了讓自家軍隊少流一些血,為了讓勝利早日到來,蔣緯國不得不犧牲自己的人格,去進行這項讓他極度排斥、極度不願意去做的事情。
10月15日,蔣緯國乘坐飛機前去東京,出訪日本,這也是他第一次出訪日本。蔣緯國本以為他這輩子第一次去日本、去東京,是以勝利者和占領者的身份去的,沒想到造化弄人,他是以“國際乞丐”的身份去日本、去東京的。雖然不是戰敗者、乞降者,但還是讓蔣緯國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屈辱。按道理,以這樣的身份去日本是蔣緯國不願意的,他可以選在別的地方商談這件事,但他有求於人,必須要拿出誠意,所以他不得不親自去日本、去東京一趟,哪怕讓他感到生不如死,他也必須這麽做。
“真他媽的不爽啊!”飛機上,蔣緯國無可奈何、滿心苦澀地仰天長歎。
秋高氣爽,萬裏無雲,當飛機抵達東京上空時,蔣緯國可以很清楚地看到下方地麵上這座讓無數中國人想在此來個大屠殺的城市,他愈發無奈。“老子真希望老子現在乘坐著的是一架戰略轟炸機,彈藥艙裏裝著一顆原子彈!”他在心裏惡狠狠地想著。
對於蔣緯國這趟出訪日本的旅行,蔣介石是不反對的,並且還很支持的,比起蔣緯國,蔣介石對日本沒有那麽刻骨銘心的仇恨(原先曆史上的蔣介石在抗戰期間受盡日本人的威逼和日本人帶來的屈辱,眼下則沒有,所以蔣介石雖不親日,但也不是特別地反日,更加不像蔣緯國那麽仇日),他對中日聯盟是很讚同的,蔣介石也不是不願意跟日本人徹底秋後算賬,但他認為中國沒有那個實力,中日有真真正正地“親善”了,所以這個計劃對他而言是可有可無的,看到向來頑固反日仇日的小兒子居然打算去日本訪問,他沒有反對的理由,一方麵可以讓蔣緯國出出國、開開眼界,在政治上可以更成熟一點,蔣緯國反日仇日思想在蔣介石看來是一種“政治上的不成熟”“年輕人的血氣方剛”,因為真正的政治家是不在乎仇恨的,隻在乎利益,隻要能獲得利益,跟不共戴天的世仇死敵化敵為友也是無所謂的,蔣介石希望蔣緯國在政治上早點成熟起來,另一方麵是以此表達蔣介石本人、國民政府對日本的“親善誠意”,從而加強中日關係,蔣介石這個念頭倒不是刻意地跟日本套近乎,而是想更方便地收回還被日本占領的國土,另外,化敵為友始終是一件好事,如果日本能真正地成為中國的友邦,自然好過中國跟日本繼續打下去或繼續仇視下去。
至於日本人方麵,得知蔣緯國這個“中國頭號頑固死硬反日分子”居然要來日本訪問,日本高層無不深感意外,這種感覺就好像諸葛亮把周瑜氣死後還跑到東吳吊喪時東吳高層的心理。日本高層裏雖然有很多人恨不得蔣緯國早點死,但也不至於產生在他自投羅網時將其殺死在日本境內的愚蠢念頭,總體而言,在極度的意外和詫異後,日本高層共分為三種心態,一種是冷漠,對蔣緯國不理不睬,一種是程序化的迎接,畢竟中日又是友邦又是盟友,中國高層人物之一兼中國最高領袖的小兒子的到來,日本不迎接肯定是過意不去的,第三種則是熱烈歡迎,懷著這種心態的日本高層都是“親華派”或“和華派”(這兩派雖然目前都支持對中國友善,但本質不同,“親華派”是要跟中國徹底地化敵為友,聯合起來爭霸世界,“和華派”隻是打算暫時利用中國,利用完中國後繼續跟中國互相敵視敵對,甚至再度展開侵華)。
當蔣緯國的飛機開始在東京郊區厚木機場降落時,他看到機場周圍人山人海,很顯然,他受到了日本人“非常熱情、非常熱烈”的歡迎。
“老子殺了那麽多日本人,日本人居然還這麽歡迎老子!”蔣緯國暗暗想笑,他隨後再度感慨,“老子這次來日本,肯定不是鴻門宴,但卻是不折不扣的單刀赴會啊!但願這幫小日本願意‘借荊州’給老子!唉!”
在蔣緯國的胡思亂想中,飛機平穩地在厚木機場上降下並緩緩地停下。
深深地吸口氣後,蔣緯國推開艙門,踏上了日本的土地。(m.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