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9節 跨湖奇襲(2)

字數:7558   加入書籤

A+A-


    列寧格勒、莫斯科、斯大林格勒三場大戰可以說直接關係到蘇聯的存亡,列寧格勒是蘇聯最後的對外通道,莫斯科是蘇聯的首都,斯大林格勒則是蘇聯高加索產油區的最後屏障,這三座重鎮如果全部丟失,蘇聯必亡無疑,如果丟失其中兩座,蘇聯雖然還能進行垂死掙紮,但大勢已去,幾乎沒有可能東山再起,如果隻丟失一座,蘇聯的處境肯定進一步惡化,不過,蘇聯還會有機會繼續苦撐下去。交戰雙方都很清楚,時間已經不多了,俄羅斯冬季已經來臨,隻要熬過這個冬天,蘇聯就能獲得二三個月的喘息時間。沒有什麽比時間更是蘇聯急需的了。為了打好這三場大戰,蘇軍可謂是“精兵猛將齊出”,並且不擇手段,急紅眼了、急瘋了的斯大林采取了一係列極端得近乎泯滅人性的手段。基輔一戰,蘇軍降者遍野,而列莫斯三戰,蘇軍降者很少,德軍對此大感疑惑,列莫斯戰場上的蘇軍雖然依然戰術低劣,但都死戰不退。通過俘虜供述,德軍得知,斯大林為防止蘇軍再出現大麵積投降事件,命令特務頭子貝利亞成立若幹支內衛部隊,將參戰蘇軍將領和官兵的家屬全部拘禁關押起來,一旦打敗仗或投降,直接槍決其家人。就以莫斯科為例,幾十萬蘇軍在城外拚死抵抗德軍,在他們身後的莫斯科以及莫斯科附近的一係列城鎮內則關押著他們的家人,這些軍人家屬一方麵在城鎮內工廠裏充當工人幹活,一方麵被扣押為人質,如果某支蘇軍部隊打得不好,這支蘇軍上至將軍下至士兵的全家都會被處決。斯大林命令中的“打得不好”,主要是兩種情況:一是出現大麵積投降或全體投降的事件,二是參戰後一觸即潰,沒有命令就擅自轉移或撤退,所謂“打得好”,主要是兩種情況:一是打敗了對麵德軍,二是死戰到底,直至全軍覆沒。“要麽勝利!要麽犧牲!”“不許投降!不許後退!”“蘇聯紅軍沒有被俘者!失蹤了,不管是被俘還是投降,都被視為被俘!都是叛徒!家屬一律處決!”一係列殺氣騰騰的命令迫使已經沒有鬥誌並且士氣低迷的蘇軍官兵不得不拚死戰鬥。德軍很快就感受到斯大林這一係列鐵腕手段的效果:對麵蘇軍要麽打敗了自己,要麽在得到命令後才進行撤退或轉移,要麽以集體自殺式的方式不停地衝鋒,直到全部死光,投降者確實少了,被打潰的蘇軍部隊也不多了。莫斯科戰場上曾出現這麽一個典型的例子:蘇軍某中校旅長帶著本部一個旅進攻德軍一個旅,死傷過半後全旅潰散,結果,該旅包括旅長在內的三千八百多名官兵的一萬一千多名家人全部遭到處決。

    除了用以家屬為人質逼迫蘇軍拚命戰鬥外,蘇聯當局還以完全能用“草菅人命”這個成語來形容的手段把不計其數的蘇聯平民送上戰場填補漏洞,從六七十歲的老者到十來歲的孩子,全部都被強迫“為保衛祖國而獻出生命”。數以百萬計乃至千萬計的蘇聯平民被補入蘇軍部隊裏,絕大部分人連軍裝都沒有,並且幾乎就沒進行訓練,直接被趕上戰場。實際上,戰至此時,蘇聯人的“軍民”界限已經非常模糊了,軍隊就是民眾,民眾就是軍隊,唯一的區別就是原先的正規軍部隊會被視為主力,新補充入軍隊的民眾則完全被視為炮灰、消耗品。德軍的軍事報告裏,“蘇軍”這個詞語出現得越來越少,取而代之的是一個很含糊的詞語“蘇聯人”,用博克上將的話說,“我們已經分不清蘇聯軍人和蘇聯平民了,實際上也沒有必要區分了,戰場上,穿著軍裝的蘇聯人、穿著平民衣服的蘇聯人、拿槍的蘇聯人、沒有拿槍的蘇聯人,混合在一起,不停地衝向我們,看樣子,在斯大林的心裏,隻要是蘇聯人就是蘇聯軍隊的一員。沒有訓練、沒有武器、沒有軍裝,都無所謂了,隻要有‘蘇聯紅軍’這個稱呼,那些蘇聯平民就是蘇聯軍人了”,“雖然真正的蘇軍和那些臨時被當成軍人使用的平民都是蘇軍,但還是有一定的區別的,真正的蘇軍是有製服的,並且一人一支槍,那些臨時被當成軍人使用的平民則是沒有製服的,並且兩個人甚至三個人一支槍”。...各種喪心病狂的戰術開始被蘇軍不斷地、越來越多地使用,比如,蘇軍某個師夜襲德軍某個團,雙方混戰在一起,結果蘇軍的後方炮群不分青紅皂白地對蘇軍德軍一起進行炮火覆蓋,炸得自己人和敵人一起血肉橫飛,繼而取得了“殺敵三千,自損一萬”的“勝利”;在某次進攻中,蘇軍一個師長奉命攻擊德軍的一個據點,他先調動上萬蘇聯平民(這些蘇聯平民沒有軍裝,沒有得到訓練,武器也嚴重不足,但被宣布他們已經是蘇聯紅軍戰士)衝擊德軍據點,被德軍殺得屍橫遍野,這個蘇軍師長用這種冷血的辦法達到消耗德軍彈藥、試探德軍火力分布位置的目的,當蘇聯平民死光後,他再率領部隊發動進攻,拿下了因彈藥不足而陷入不利的德軍據點,並因此而得到斯大林的嘉獎,認為他“智勇雙全”,因為斯大林完全不在乎人命,他此時隻在乎勝利。

    “不要告訴我‘我們死了多少人’,我隻想聽到‘德國人死了多少人’!”這句冷酷無情的話是斯大林在某場高級會議上"chi luo"裸地說出來的。說白了,蘇軍的戰術就是用人命填,城市外的戰場上、城市裏的居民區道路邊,到處都是被吊死的蘇聯人,胸前掛著牌子寫著“我是懦夫,我不敢為蘇聯人民而戰鬥,所以我該死”“我是背叛祖國的敗類,這就是我的下場”。

    列莫斯三城血戰了一個多月,德軍和德軍的友軍累計死傷三十餘萬人(死亡者約十萬),蘇軍則死傷了三百多萬人,嚴格意義上講是“蘇聯人”死傷了三百多萬人(大部分都是死亡,因為受傷者基本上都得不到及時有效的醫療救治),因為死傷蘇軍裏足有三分之二都是臨時被充入軍隊、推到前線的蘇聯平民。勒布元帥、博克上將、龍德施泰特元帥都對此深感棘手,他們非常痛苦地向希特勒匯報道:“斯大林已經發了瘋,他根本不在乎他的軍隊和民眾死了多少人,反正死了多少還能補充多少,人命在他眼裏就是冰冷的數字,我們難道要跟他一樣,也不在乎我們自己德意誌軍人的寶貴生命嗎?我們傷亡一萬,我們會恨心痛,但蘇聯人哪怕死了一百萬,斯大林連眼皮眨都不眨一下。”

    對此,希特勒也感到了艱難的壓力,所以他開始抽調列寧格勒和莫斯科戰場上的部隊,補入斯大林格勒戰場,在他看來,“斯大林格勒必須要拿下,莫斯科能拿下就拿下,拿不下也可以緩一緩,列寧格勒隻要全麵封鎖就可以了”。希特勒認為“斯大林格勒第一,莫斯科第二,列寧格勒第三”,這與南京軍高層和很多德軍高層認為“斯大林格勒第一,列寧格勒第二,莫斯科第三”顯然有些不符合,但蔣緯國知道,希特勒已經“知錯就改”,雖然改得並不完全,但也不能太強迫他,畢竟他是德國元首,對他進行太多的指責未免不給他麵子了。

    隨著希特勒的調兵遣將,蘇聯三大重鎮裏,列寧格勒的處境得到了最好的改善,雖然還處於德軍以及波蘭軍、芬蘭軍的重圍中,但不再遭到強大的攻擊。由於列寧格勒局勢恢複一定的穩定,被列寧格勒擋著的摩爾曼斯克也處於較為安全的狀態中。摩爾曼斯克是俄羅斯北方唯一的終年不凍港、北冰洋沿岸最大城市,位於科拉半島東北,雖然這座城市在北極圈以內約68°,但由於受到北大西洋暖流的影響,附近海麵全年從不結冰,一年四季都可以通航,毋庸置疑,這座北冰洋的不凍港對蘇聯是極其寶貴的,也是蘇聯此時唯一的對外渠道。蘇聯戰爭爆發後,斯大林立刻火急火燎地聯係了美英法三國的高層,希望能給蘇聯提供援助,但三國高層都推三阻四,因為三國高層巴不得蘇聯和德國打得兩敗俱傷,不過,基輔會戰後,美英法三國高層的態度發生了非常大的改變,他們震驚地發現:原來德國的實力如此之強盛,不但不會跟蘇聯打得兩敗俱傷,還可能在中、意、日等德國盟友的幫助下滅亡蘇聯,到時候,吞掉蘇聯的德國必然國力翻倍暴增。因此,美英法三國高層裏開始出現了一種新的聲音,“不公開幫助蘇聯,秘密地幫助蘇聯,一方麵不會因此而跟德國交惡,一方麵可以讓蘇聯支撐得能更長久一點,讓德國在蘇聯戰爭中受到損失也能更大一點,這樣,蘇聯要麽可以不被滅亡,以後繼續作為西方國家的棋子牽製住德國,要麽讓成功滅亡蘇聯後的德國元氣大傷,好幾年難以恢複”。英國首相張伯倫和法國總統勒布倫都不太敢幫助蘇聯,他們已經對德國產生了畏懼心理,美國總統羅斯福則是非常支持這個提議的,按照常理,羅斯福做出什麽重大決定都要經過美國國會的投票表決,但他身為美國總統,還是有一定的特權的,並且隻要采取“巧妙的迂回對策”,就可以避開相關的限製,美國總統畢竟不是一個傀儡,而是一個實權人物。

    在辦公室裏秘密接見蘇聯特使時,羅斯福詢問道:“蘇聯此時最急需什麽?”

    蘇聯特使急切地道:“我們需要很多的東西...”

    羅斯福打斷對方的話:“我不能給你們所有的你們想要的東西,特別是帶有美國標誌的東西,請說說你們最急需的並且不會帶有美國標誌的東西。”

    蘇聯特使想了想,回答道:“我們最需要飛機。”

    羅斯福搖頭:“我不能給你們美國軍隊的飛機。”

    蘇聯特使說道:“那就請給我們製造飛機時最急需的精煉鋁。”

    羅斯福點點頭:“嗯,這樣就兩全其美了,我給你們製造飛機的原料,你們拿去製造你們蘇聯的飛機,德國那邊也看不出破綻。但是...”他話鋒一轉,“我不能以國家名義援助你們,我打算秘密地讓美國國內的幾家財團代替美國政府進行這件事,從而避開相關的麻煩。不過,你們要給予足夠的報酬。”他語氣意味深長,“美國政府給你們東西,可以不要報酬,但美國民間企業給你們東西,肯定要報酬,沒有利潤,他們是不會做這件事的,並且我個人沒辦法用美國國庫來支付。你們要給錢,並且是高額的價錢。還有,不要盧布,那些企業家現在已經不看好盧布了,他們隻要黃金。”

    蘇聯特使心知肚明,隨著蘇聯的岌岌可危,蘇聯的法定貨幣盧布在國際上已經越來越不值錢,一旦蘇聯滅亡,再多的盧布都是廢紙,美國國內的那些企業家隻要價值永恒的黃金。

    得知羅斯福的態度後,斯大林雖然很不滿,感覺羅斯福是故意找借口乘火打劫,但他無可奈何。好在,蘇聯政府此時手裏有很多黃金,蘇聯國庫裏此時有黃金800多噸,以黃金此時國際匯率進行兌換,八百多噸黃金價值十二三億美元,不過由於此時世界局勢混亂動蕩,各國的紙質鈔票都受到波動影響,而黃金是絕對的硬通貨,所以黃金的實際價值要超過國際黃金匯率。蘇聯政府手裏的這批黃金其實足有一大半是“黑吃黑”弄到的,並不原屬於蘇聯,被蘇聯黑吃黑的冤大頭就是西班牙。四年多前,西班牙內戰爆發,一方是西班牙共和政府軍,一方是佛朗哥的國民軍。當時的德意等國都支持佛朗哥,蘇聯則支持共和政府軍,由於共和政府軍當時是西班牙的中央政府,所以掌控著西班牙的國庫,掌控著西班牙位居世界第四的、足有700多噸的黃金儲備。一方麵為了得到蘇聯的援助,一方麵為了鋪平後路,加上蘇聯的威逼利誘,西班牙共和政府把700多噸黃金一分為二,一小部分50噸送去法國,絕大部分約560噸被送去了蘇聯,西班牙內戰結束後,共和政府軍覆滅,佛朗哥上台,法國把50噸黃金歸還給了佛朗哥政府,蘇聯政府則翻臉不認賬,不承認共和政府曾把560噸黃金送過來,從而吞掉了原屬於西班牙的這560噸黃金。此時,斯大林哪怕極度舍不得,也不得不用這些大半原屬於西班牙的黃金跟美國交換戰略物資和軍械軍火。

    根據美蘇暗中協議,羅斯福通過美國民間的幾家財閥公司,秘密地並且不斷地向蘇聯援助蘇聯此時最急需的但又沒有美國標誌的東西,比如製造飛機最需要的精煉鋁、可被蘇軍用於保護後方工業區的高射炮和高射機槍、無煙火藥、已提煉好的燃油、化學品等軍械物資。雖然是杯水車薪,但確實是蘇聯在蘇聯戰爭爆發後第一次得到援助,當然了,蘇聯政府為此大放血,不得不以三倍於國際市場價格的價錢並且以黃金支付這些軍械物資。中日戰爭期間,蘇聯就是這樣“大力援助”中國的,眼下,蘇聯政府也算是嚐到了當初中國政府的苦澀滋味。

    12月13日,東歐戰場上局勢發生重大變化,來自列寧格勒、莫斯科戰場的超過三十萬援兵陸續地抵達斯大林格勒戰場,同時還有二十萬烏克蘭軍一起參戰。這些烏克蘭軍是商震在烏克蘭緊急組建起來的(基輔會戰前,烏克蘭西部已被德軍占領,這些烏克蘭軍人大多數來自烏克蘭西部,所以組建工作是有時間的),隨即被調往斯大林戰場助戰。商震對希特勒說道:“烏克蘭軍隊雖然是十分倉促地建立的,訓練很缺乏,但他們在蘇聯戰場上必定勇猛無比,因為烏克蘭人對俄羅斯人、蘇聯、斯大林政權恨之入骨,刻骨仇恨就是他們戰鬥力的來源,請元首閣下給他們跟德軍一樣的裝備和待遇,相信他們在戰場上絕不會讓元首您失望。這樣有兩個好處,一是能讓德軍抽調出更多的部隊,二是能減少德軍的傷亡。另外,蘇聯人打仗已經完全沒有了章法,純粹是靠人命填,所以烏克蘭軍隊也不需要太完善的訓練,隻要給他們足夠的槍炮和彈藥,他們就會在戰場上幫助德軍殺人。不僅如此,德軍占領區內現在還有很多蘇軍殘渣餘孽以及親蘇親俄的叛亂分子,請元首使用烏克蘭人組建掃蕩部隊,他們一定會對蘇軍殘渣餘孽以及本國親蘇親俄的‘烏奸’心狠手辣、絕不留情。”

    希特勒大為讚賞商震,商震笑道:“這隻是我國兵法裏‘以夷製夷’的手段而已。”

    事實迅速就證明了,商震的辦法是非常正確的,烏軍(烏克蘭軍隊)恨透了俄羅斯人、蘇聯、斯大林政權,無論是在前線戰場衝鋒陷陣還是在後方占領區內掃蕩蘇軍遊擊隊,烏軍都是勇猛頑強至極,並且殘忍凶狠至極。在斯大林戰場上,曾出現烏軍一個營跟蘇軍一個旅血戰三天三夜死不投降乃至幾乎全軍覆沒的戰績,那個營的幸存烏軍士兵說“我們來到這裏就是為了殺蘇聯人以報仇雪恨,我們不投降是因為我們知道落入蘇聯人手裏會是什麽結局”;在烏克蘭境內,烏軍掃蕩蘇軍遊擊隊時更是心如鐵石、殺人如麻,幾乎不留活口,抓住蘇軍遊擊隊俘虜時一律虐殺,手段堪稱趕盡殺絕,使得德軍後方占領區內“治安”大大轉為良好。

    隨著德軍後續援兵(包括二十萬烏軍)到來,斯大林戰場上德軍實力大漲、士氣大漲,總指揮龍德施泰特元帥也因此而底氣大增、信心大增,他重振旗鼓,發動一係列淩厲的攻擊,打得蘇軍總指揮鐵木辛哥元帥難以招架,他隨即火急火燎地發電報給斯大林:“斯大林同誌!德軍加強了兵力,我需要援兵!”

    斯大林怒道:“我哪來的部隊!莫斯科也很吃緊!”他隨即叫來蘇軍莫斯科軍區新任參謀長亞曆山大·米哈伊洛維奇·華西列夫斯基中將,“莫斯科軍區有無部隊增援鐵木辛哥?”

    華西列夫斯基為難地說道:“斯大林同誌,可以判斷,德軍的攻擊重點正在逐步南移,德軍把很多部隊調往了斯大林格勒,莫斯科可以緩口氣,至於增援鐵木辛哥同誌,恐怕很難,我們有部隊,但是...主力部隊損耗得非常嚴重,使用新兵部隊的話...”他口中的“新兵部隊”指的是那些臨時被強征充入軍隊裏的平民。

    “莫斯科既然保住,斯大林格勒也要保住!”斯大林雙拳緊握,“列寧格勒、莫斯科、斯大林格勒,一個都不能丟!丟了一個,蘇聯就完了!特別是斯大林格勒!”蘇軍在莫斯科取得的暫時性勝利讓斯大林在原本近乎絕望的心態中又產生了一絲自欺欺人式的希望,“德軍已是強弩之末!我們應該反擊!追擊德軍!這樣也能間接地援助斯大林格勒!”

    在斯大林的嚴厲命令下,華西列夫斯基等莫斯科蘇軍高層不得不硬著頭皮組織了一場反擊戰,結果可想而知。博克上將敏銳地察覺到蘇軍可能反擊,因此他讓部隊一邊轉移一邊嚴陣以待,殺得出城追擊來的蘇軍一敗塗地、屍橫遍野,取得“莫斯科南部反擊戰”的勝利。這場勝利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莫斯科蘇軍的力量,結果又差點兒讓希特勒重新產生了“趁機攻取莫斯科”的念頭,在眾多德軍高層好說歹說之下,希特勒才戀戀不舍地放棄了這個想法。

    由於莫斯科和列寧格勒的援軍都無法到來,在斯大林格勒戰場上苦苦撐著的鐵木辛哥不得不請求斯大林下令從外高加索軍區、北高加索軍區向斯大林格勒戰場派遣援兵。斯大林對此進行了同意。接到斯大林命令的外高加索軍區司令科孜洛夫中將和北高加索軍區司令伊萬·葉菲莫維奇·彼得羅夫中將急忙調動各自軍區過半部隊增援斯大林格勒。

    得知蘇軍外高加索軍區和北高加索軍區都調動一半多部隊前去斯大林格勒後,南京軍高層大喜過望,如此一來,根據精確情報,不包括民兵和新兵,外高加索蘇軍已不足五萬人,北高加索軍區蘇軍更是不足三萬人,對於南京軍而言,對高加索趁虛而入的時候終於到來了。

    蔣緯國詢問楊傑:“高加索蘇軍增援斯大林格勒後,德軍還能攻占斯大林格勒嗎?”

    楊傑很有信心:“絕無問題。雖然德軍蘇軍一樣得到援兵,但德軍援兵的規模和力度都大大地超過蘇軍,德軍拿下斯大林格勒仍然是必然的事。”

    蔣緯國頓時豪氣萬丈:“那我們還等什麽呢?”

    12月15日,南京軍的“巴庫戰役”正式打響。(m.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