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6節 冬季到來(1)

字數:8275   加入書籤

A+A-


    德國的這個聖誕節過得可以說是舉國歡騰,六天後,中國的元旦節同樣過得舉國歡騰。紛紛揚揚的雪花中,1941年到來了,曆史隨之翻開了新的一頁。

    戰爭時期的節日自然與和平時期大不相同,和平時期的節日是“不溫不火”的,喜慶氣氛不會受到幹擾,而在戰爭時期,從前線傳來的戰報就是節日的調味劑,若前線傳來捷報,節日的喜慶氣氛自然更是烈火烹油,若前線傳來噩耗,節日的喜慶氣氛自然要被蒙上厚厚的陰影。對於德中兩國最廣大的基層民眾而言,他們是有足夠理由在這個聖誕節或元旦好好地載歌載舞、舉杯痛飲,因為他們知道,本國軍隊正在遙遠的蘇聯戰場上屢戰屢勝、高歌猛進,沒有什麽比這個更加能把節日的喜慶氣氛推上一個新的"gao chao"了。柏林、武漢、維也納、北平、漢堡、上海、慕尼黑、青島、科隆、太原、萊比錫、濟南...甚至還有基輔,盡皆陷入濃濃的歡騰和喜慶中。白天,鞭炮爆竹震耳欲聾、響徹大地,晚上,煙花焰火接連不斷、閃耀天空,遊行慶祝的人群匯聚成一條條蜿蜒長龍般的隊伍,白天揮舞旗幟,匯聚成了漫山遍野的海洋,晚上揮舞火把,映照得夜空亮如白晝,各種口號聲更是驚天動地。勝利讓人徹底地為之陶醉。

    元旦當晚,蔣緯國無心辦公,出門“微服私訪、與民同樂”,當他走到北平的大街上,突然間有一種恍若隔世的感覺,眼前畫麵就好像後世北京申奧成功般,全城燈火通明、人聲鼎沸,雖然過年還在二十多天後,但此時溢滿全城的喜慶氣氛就好像春節提前到來一樣甚至更加濃烈,家家戶戶都張燈結彩、懸掛國旗,各種各樣的彩燈彩旗令人眼花繚亂,橫幅標語延綿如雲,敲鑼打鼓、舞獅舞龍,酒肆茶樓裏賓客匯聚,大街小巷上人滿為患,處處是車水馬龍的熱鬧場景,展現出一股蒸蒸日上、欣欣向榮的勃勃生機,店鋪林立,來自大江南北和海外的商品貨物又多又豐富,令人目不暇接。蔣緯國看得很欣慰,原本千瘡百孔的國家總算正在步入高速發展的正軌,既沒有內憂,也沒有外患,並且經濟受到戰爭刺激而愈發地紅紅火火,當然了,是打勝仗的戰爭。打仗就是搶錢,打勝仗就是成功地搶到別國的財富,自然可以反哺國內經濟。舉目望去,人人喜笑顏開,家家喜氣洋洋,全城歡天喜地。蔣緯國信步經過一棟酒樓,聽到從裏麵傳來各種豪氣幹雲的高談闊論,觥籌交錯的客人們無不紅光滿麵、神采飛揚:

    “王老板,從外東北回來了?怎麽樣?發大財了吧?”

    “哪裏發大財嘍!外東北確實遍地都是森林和礦產,並且人又少,發財機會肯定多啊,但要能吃苦才行喲!零下幾十度真是要人老命!工人都苦不堪言,叫我加工資呢!”

    “對,對,我也打算在外東北開辦一個分廠,聽說國府在那裏剛剛發現一個特大鐵礦,好機會啊!”

    “你們說說,蘇聯還有多久就要完蛋?我估計明年夏天就可以全麵勝利了!”

    “我也這樣覺得,現在是冬天,不能打仗了,但國軍和德軍都在休整,等春暖花開時,國軍和德軍一鼓作氣,蘇聯死定了!”

    “沒錯!蘇聯已經被國軍和德軍打得就剩一口氣了,明年夏季就是蘇聯的末日!”

    “打敗了蘇聯,咱們國家就要更好了!打敗仗要割地賠款,打勝仗就是發大財!”

    蔣緯國正聽著,街道對麵開過來一支遊行隊伍,都是年輕人,應該是大學生。蔣緯國在這些大學生的臉上看到了年輕人特有的血氣方剛以及一種近乎狂熱亢奮的情緒,滾雷般的口號聲回蕩在隊伍上空:

    “蘇聯必敗!中國必勝!”

    “消滅蘇聯!收複領土!雪盡國恥!”

    “蔣委員長萬歲!二公子萬歲!國軍萬歲!”

    蔣緯國聽得啞然失笑,他發現,年輕人就是年輕人,特別愛衝動,很容易被鼓動或者被煽動,然後說出熱血昏頭的話或幹出熱血昏頭的事。喊喊蔣介石萬歲和國軍萬歲也就算了,居然都喊“二公子萬歲”,萬歲這個詞語可不是亂用的,並且遊行隊伍的前麵高高舉著兩張大幅畫像,一張是蔣介石的,一張是蔣緯國的。

    “緯國,你現在可真是萬眾敬仰啊!”蔣緯國身邊的蔣經國笑著說道。

    “大哥說笑了,學生嘛,就是愛衝動。”蔣緯國苦笑搖頭,他無意中看了蔣經國一眼,心頭忍不住一動,因為他好像看到蔣經國臉上閃過一種很微妙的神色,但稍縱即逝。蔣緯國收回目光,然後轉移話題:“老百姓看得不遠,想得也不多,所以總是比領導高層更加樂觀。”

    “是啊!”蔣經國點點頭,“老百姓太樂觀了,他們認為這個冬天過去後,國軍再和德軍一起發動一場大戰,就可以一戰定乾坤了。”

    “哪有那麽容易喲!”蔣緯國愈發感慨。

    蘇聯戰爭的第一階段已經結束,雖然德中兩國都戰績輝煌、戰果豐碩,但實際上並未達成預定目標。聯盟國在戰前製定的作戰計劃裏,德軍第一階段任務是“摧毀東歐蘇軍主力,攻占巴庫油田”,德軍基本上完成了“摧毀東歐蘇軍主力”,但卻沒有完成“攻占巴庫油田”,若不是南京軍跨湖突襲巴庫,德軍獨力攻占巴庫的可能性是很低的,並且,聯盟國戰前已經估計到,當德軍兵臨巴庫城下時,蘇軍極有可能在覆滅時破壞巴庫油田,聯盟國需要的不是一個被夷為平地的巴庫,而是一個完整的或大致上完整的巴庫,令其成為聯盟國的戰爭油庫,巴庫就像一個易碎的水晶球,將其完好奪取的難度是非常大的,因此,德軍高層在戰前已經打算使用空降兵來奪取巴庫,這也是南京軍請求德軍出動空降兵援助巴庫南京軍後德軍可以快速出動空降兵部隊的原因——德軍空降兵早就準備好了。冬季的到來,導致都拚殺得筋疲力盡的蘇、德、中三方都被迫停戰,三方心知肚明,都要抓緊冬季進行休整補充,繼而展開來年大戰,此時,蘇聯戰爭的局勢是這樣的:南京軍控製著七成以上的中亞(除了哈薩克的西北部)、裏海南部、北亞東部(已經轉讓給日本)、北亞中部大部分和北亞西部小部分(因為北亞四城的存在,南京軍隻能控製北亞中部大部分和北亞西部小部分);德軍的控製地區大致上“列寧格勒、莫斯科、斯大林格勒三城連成一條直線”的直線西部,占蘇聯東歐領土約一半,德軍沒有攻入列寧格勒,但對列寧格勒形成全麵包圍之勢,德軍也沒有攻入莫斯科,與蘇軍在莫斯科郊區進行對峙,德軍攻入了斯大林格勒,占領城區八成以上,無力繼續推進。

    巴庫這個地方無疑是蘇聯戰場上此時最大的“敏感點”,目前中德蘇三國“三方分占”,由於巴庫是蘇聯最大的、最主要的油田,蘇聯不願意將其毀滅,中德也渴望得到,最終形成如此怪異的局麵:南京軍、德軍與蘇軍近在咫尺,但互相井水不犯河水。三方在這裏的重點自然是巴庫2200多平方公裏的油田地帶,根據三方締結的戰時協議,油田的北部、占油田總麵積50%的地帶屬於蘇軍,油田的西南部、占油田總麵積25%的地帶屬於德軍,油田的東南部、占油田總麵積25%的地帶屬於南京軍。在蘇聯極度不願意、極度憤恨中,蘇中德三方“分享”這片原本完全屬於蘇聯的大油田。在蘇軍控製區內,蘇軍部署精銳重兵,並且部署數百門火炮,油田以北二三百公裏內還有蘇軍的幾個機場,部署數百架轟炸機;在德軍控製區內,德軍也一樣,德軍機場不在巴庫本地,而在巴庫西部黑海對岸的烏克蘭的克裏木半島,也有幾百架轟炸機;在南京軍控製區內,南京軍自然相同,部署一個師(第180師)以及一個自行重炮團,並且在巴庫東部裏海對岸的土庫曼巴希港口機場部署了一百多架轟炸機,這樣,三方形成了一種互相製約的平衡,一旦其中一方有異動,另外兩方都可以用炮群、轟炸機群摧毀整個油田,把巴庫炸成火海,玉石俱焚、同歸於盡,最終誰也得不到一滴石油。根據戰時協議,三方都承諾“不主動攻擊對方”,同時承諾“不主動攻擊對方的石油運輸線”,蘇方的石油運輸線是陸路,把巴庫石油一路向北運輸走,德方和中方的石油運輸線都是水路,德方用船把巴庫石油通過黑海運到烏克蘭境內、德國境內,中方也用船把巴庫石油通過裏海運到中亞境內、中國境內,德軍南京軍不打蘇軍的運油火車,蘇軍也不打德軍南京軍的運油船隻,從而“和平相處、皆大歡喜”。

    巴庫油田此時年產石油2000多萬噸,月產石油超過170萬噸,在中德聯軍與蘇軍爭奪巴庫的作戰中,巴庫油田本身和當地產油設施遭到了一定破壞,但不是特別嚴重,因為三方軍隊並沒有使用炮群、機群進行大規模轟擊或轟炸,損毀程度可以修複(三方都想要最快地讓巴庫油田恢複生產,自然不遺餘力地進行修複),保守估計,在1941年第一個月,巴庫油田仍然可以產油約140萬噸,其中約70萬噸屬於蘇聯,約30萬噸屬於德國,約40萬噸屬於中國(蔣緯國主動分油田給希特勒,並且分一半,希特勒大為感動,所以調動德方技術人員和相關設備優先幫助中方修複油田並在產油量上進行了一定讓步,雖然德國比中國更加缺油,但這也不矛盾,因為中國可以把自己那份石油取出一部分廉價賣給德國)。毋庸置疑,獲得一半巴庫並且是基本完好的一半巴庫,是聯盟國的一大勝利,半個巴庫,加上羅馬尼亞油田、開采量越來越大的中國境內的幾個油田以及伊朗境內的油田,聯盟國對蘇作戰的石油短缺問題已經得到了極大解決。

    雖然存在美中不足,但可以肯定,聯盟國對蘇聯作戰的第一階段還是取得很大成功的。俄羅斯的冬季大概會持續到1941年3月份(俄羅斯的氣溫大概要到四月份才能恢複到零度以上),在此期間的這三個月是難以作戰的,因此蘇德中三國才會不約而同地一起按兵不動,實際上,三國都需要時間好好為下一階段作戰進行休整補充,為第一階段作戰進行善後收尾。第一階段作戰結束後(對於德蘇而言,第一階段是八個多月,對於中國而言,第一階段則是五個多月),需要著手處理的事情堪稱汗牛充棟、浩如煙海,最重要的就是部隊的傷亡情況。蔣緯國對部隊傷亡情況是最為關心的,經過精確統計,整個第一個階段作戰,南京軍共損失約28萬人,其中,死亡(包括陣亡、傷重而死、生病而死等各種死因)約10萬人,受傷和生病約18萬人,另有數千名被俘者和失蹤者(包括可能被俘但暫時無法確定的);黃俄軍傷亡約1.5萬人,中亞四國軍隊傷亡約2萬人,伊朗軍傷亡約15萬人;德軍損失人員大大超過南京軍,根據德軍高層提供的資料,德軍累計損失人員約90萬人,其中死亡約25萬人,意大利、西班牙、匈牙利、羅馬尼亞、保加利亞、波蘭、芬蘭等德國眾仆從國共計損失人員約30萬人;整個聯盟國總計損失人員約160萬人(包括軍人和平民,但平民傷亡數量不多,軍人傷亡占損失人員90%以上。實際上,損失人員裏有幾十萬人是受傷得病,是能康複的,因此真正的死亡者以及導致後期死亡的重傷、重病加上殘疾者應該為100萬人左右);不過,聯盟國的人員損失比起蘇聯完全是小巫見大巫,聯盟國無法得到蘇聯人員損失的詳細數字,蘇聯當局公布的數字也是大大縮水的,保守估計蘇聯在第一階段作戰中損失人員約1000萬,是聯盟國六七倍,由於蘇聯在第一階段作戰後期使用了“全民皆兵”的手段,使得蘇聯軍民界限很模糊,難以精確地判斷蘇軍和蘇聯平民的損失,大致上進行估算的話,蘇軍正規軍(不包括臨時被補充進蘇軍裏的平民)損失約400萬人,“損失”一詞涵蓋了死亡、受傷、殘疾、生病、被俘、投降等眾多因素,蘇聯平民損失約600萬人,“損失”一詞涵蓋了死亡、受傷、殘疾、生病、饑凍等眾多因素(包括被惡意地集體處決和屠殺,南京軍和德軍很少幹這種事,但烏軍、哈軍很狂熱地進行這種針對俄羅斯人的報複行為,德軍對烏軍的這種行為、南京軍對哈軍的這種行為都睜一隻眼閉一隻眼;該數據不包括被俘和投降,因為被俘和投降的蘇聯平民跟聯盟國軍隊占領區內蘇聯平民在概念上完全混淆,可以歸為一類),除此之外,戰爭還導致上千萬的蘇聯平民流離失所、背井離鄉(烏克蘭平民、哈薩克平民等蘇聯非俄羅斯加盟國平民不算在內),並且蘇聯損失人口裏死亡者比例非常大,蘇聯物資緊缺,受傷生病的蘇聯軍民都難以得到及時有效的醫治,而德軍和南京軍也不會浪費寶貴的醫療資源救助落到自己手中的蘇聯軍民俘虜,所以蘇聯損失了1000萬人員裏,死亡者估計達到500萬人甚至更多。除了巨量的人員損失,蘇聯的財產損失同樣不計其數、奇大驚人。

    交戰雙方呈現出鮮明對比:聯盟國民眾在敲鑼打鼓地忙著歡慶,而蘇聯民眾則在淒淒慘慘地忙著出殯送葬、痛哭死者。不僅如此,雙方民眾在物質生活上也已經呈現出雲泥之別:蘇聯民眾為了支援戰爭,節衣縮食、饑寒交迫,聯盟國民眾特別是獲利最大的德中民眾則是充分享受著本國軍隊從異國掠奪來的財富和資源,豐衣足食、安居樂業。國民政府財政部門早就興衝衝地統計好了1940年的中國經濟增長數據,蔣緯國對此十分感興趣,他特地要了一份,但他也看不懂那些複雜繁瑣的數據,因此他讓劉大鈞(民國四大經濟學家之一)給他製訂了一份最直觀的gdp統計報告表,一串串可喜的數據讓他笑得合不攏嘴。蔣緯國記得,在去年(1939年),中國的gdp差不多是80億美元,但在今年就已經達到了100億美元,進度不可不謂之神速。“太快了!”蔣緯國喜不自禁。

    “當然快了。”劉大鈞笑嗬嗬地道,“以前咱們國家內憂外患、動亂不止,現在則是四海升平、國泰民安,穩定的社會環境是經濟發展的根本基礎,如果還像以前那樣軍閥混戰,一方麵,戰爭本就是財富的巨大耗費,一方麵,整天打仗的話,農民還怎麽安心種田?工人還怎麽安心做工?成熟的莊稼無法得到收割,工廠設備毀於戰火,經濟能發展起來倒反怪了,不管怎麽說,內戰肯定是弊遠大於利的,現在咱們國家雖然還在打仗,但戰火是在別國境內,並且國軍連戰連捷,當然沒有勞民傷財,反而掠奪別國資源和財富來彌補本國,戰爭也刺激經濟發展,加上中央頒布的一係列切實有效的政策,還有海外各方的鼎力援助,咱們國家的經濟自然是欣欣向榮。”他解釋道,“二公子,你看農業,人口不再逃荒流動,土地得到了最大限度的經營,農業產糧肯定大大增加了,還有工業,也是一樣,走上了一條正軌的道路,後麵就好辦了。”

    蔣緯國連連點頭,又問道:“德國是多少的?還有日本?”

    劉大鈞想了想:“德國去年是450億美元,今年已經突破500億了,日本去年好像是120億,今年則降低到了100億。”

    蔣緯國心知肚明其中的原因,德國的情況跟中國一樣,對外打勝仗,掠奪別國的財富,加上戰爭刺激本土,自然經濟紅紅火火,至於日本,跟中國是此消彼長的關係,日本丟失了大半個東北,這對日本的經濟打擊是巨大的(二戰中期,東北的gdp已經超越了日本本土),雖然日本又得到了東西伯利亞,但消化還需要一段時間,所以經濟總量自然有些下滑,不過,日本現在不打仗,沒有巨大的戰爭開銷,因此經濟總量的下降對其軍事、民生的影響倒不大。

    要不是想到那麽多殘疾軍人、陣亡軍人以及陣亡軍人家屬的痛苦,蔣緯國真想像一個視人命如草芥的軍國主義分子那樣感慨一句:“打仗真是好啊!”

    東歐中部的最東處,伏爾加河東畔、烏拉爾山西麓,俄羅斯第十三大城市莫洛托夫。

    這座原名彼爾姆但在蘇聯戰爭前為嘉獎蘇聯外長莫洛托夫而以其名字改名的城市此時已是實質上的蘇聯戰時首都,大批蘇聯黨政軍高級機構都已經在不顯山不露水中被轉移到了這裏,來到這裏的蘇聯高層包括最高領袖斯大林本人。斯大林其實早就不在莫斯科了,正在莫斯科“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的斯大林隻是一個替身而已。莫斯科遭到德軍兵臨城下,搖搖欲墜,岌岌可危,從國家領袖的安全角度上考慮,斯大林也不應該呆在那裏了,特別是紅場大閱兵遭到德軍戰略轟炸機群的空襲,更是進一步地刺激斯大林被迫離開,但他也知道,蘇聯軍隊、蘇聯人民需要從他身上得到必勝的信心,所以安排了一個替身在莫斯科,時不時拋頭露麵,從而顯示“最高領袖還在莫斯科”“莫斯科不會淪陷”“蘇聯一定會戰勝”以此鼓舞士氣、振奮人心,但斯大林等蘇聯高層心知肚明,莫斯科已經非常不安全,很可能淪陷,作為上位者,他們是沒必要自欺欺人的,所以早就做好了遷都準備。一開始,蘇聯戰時首都被定在古比雪夫(薩馬拉),但古比雪夫太靠近中亞,處於南京軍的威脅中,所以最後定在莫洛托夫。值得一提的是,不管是莫洛托夫還是古比雪夫,都位於伏爾加河的東岸,可以說,在蘇聯高層心裏,最壞打算就是:蘇聯軍隊退到伏爾加河以東、烏拉爾山以西,依靠這塊“河之東、山之西”的最後國土進行最後的抵抗。

    堆滿書籍和文件的辦公室內,斯大林正在召見幾位蘇軍高層,展開一次參會者不多但意義重大的決策會議。 :(.*)☆\\/☆=

    “同誌們,我們的時間已經所剩無幾了。”斯大林用一種蒼老而幹枯的聲音說道,“這個冬天,是我們最後的喘息時機。過了這個冬天,我們就要跟德國人、中國人迎來最終決戰。”

    辦公室內的幾位蘇軍高層都心如被巨石壓著般沉重無比。

    “是的,斯大林同誌。”說話的是剛剛被提升為莫斯科特別軍區司令員的朱可夫,“我們已經退無可退了。”

    斯大林看著朱可夫:“朱可夫同誌,你仍然堅持你的方案嗎?”

    朱可夫神色異常莊嚴地點點頭:“是的,斯大林同誌,我能毫不誇張地說,這是我們最後的一線生機。”他語氣沉重,“我們已經別無選擇。這個冬天是我們的,也是德國人和中國人的。我們、德國人、中國人,都很清楚,過了這個冬天,利用這個冬天進行休整補充,就要展開最後一戰。斯大林同誌,我們已經無力兩線作戰,因此,唯一的辦法就是先發製人!以此達到逐個擊破的效果!繼續兩線作戰,我們必輸無疑!”

    斯大林的表情和目光都輕輕地動了動,但沒有說話。

    朱可夫深深地吸口氣,聲音沉穩如鍾:“我們必須在這個冬天裏主動發起一場大反攻!一舉打垮中國人!殲滅或重創中國軍隊主力!強迫中國人退出戰爭!從而解除我們腹背受敵、一直兩線作戰的極度不利局勢,然後再集中力量對付德國人!斯大林同誌,這是我們最後的、也是唯一的希望了!”(m.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