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0節 遠征中南(4)

字數:9851   加入書籤

A+A-


    根據羅卓英在馬來亞戰役前擬定的一項備用計劃:為防止印度英軍大舉攻擊泰國從而導致南京軍後方不穩、全局震動,馬來亞戰役還是盡量早點解決為妙,既是要造成既定事實,強迫英美在談判桌上讓步,也是防止戰事本身會夜長夢多、節外生枝,如果馬來亞戰役真的變成一個持久戰、消耗戰的泥潭,顯然在各方麵都是不利於中國的。由於日本海軍爆了冷門,輕而易舉地全殲了英國海軍遠東艦隊,取得東南亞的絕對製海權,而馬來亞又是半島,非常適合展開登陸戰,所以,羅卓英擬定了一項備用計劃,派遣第74師在陸上大舉進攻,另外調動第17師在馬來亞半島陸地最南端的新山(馬來亞第三大城市)地區突然展開兩棲登陸,從而對馬來亞半島境內的英聯邦軍隊進行“斬首剁尾”,第74師在半島北部,第17師突然出現在半島最南端,半島境內的英聯邦軍隊豈不是都會變成甕中之鱉?同時,第17師猶如神兵天降般一下子出現在新加坡的北部大門口,可以狠狠地打英軍一個措手不及,令其無法做好充分的守城戰備(新加坡屬於馬來亞,但新加坡是島嶼城市,不是馬來亞半島的一部分,新加坡島嶼和馬來亞半島之間是一千多米寬的柔佛海峽,海峽以南是新加坡,海峽以北是新山)。羅卓英是這樣考慮的:馬來亞戰場上(包括馬來亞半島和新加坡)的英聯邦軍隊約有十萬,如果南京軍就隻是中規中矩地從北向南一路進攻,那麽,南京軍一路前進,英軍一路後退,最終退進新加坡,問題就來了:第一,南京軍跟英軍是“我進你退”的關係,不容易打出包圍戰、聚殲戰,難以大幅度地消滅英軍的有生力量,十萬英軍,南京軍一路趕鴨子般從北趕到南,估計有超過一半英軍被趕進新加坡;第二,新加坡是一座堅城,又是一個島嶼,顯然不太好打(新加坡從東西南三麵海上對其展開攻城是十分艱難的,從北麵陸上對其展開攻城則相對而言容易一些),同時,一座城市好不好打,還要根據守城部隊人數決定,守衛新加坡的英軍有十萬或有三萬,後者肯定更好打,所以,南京軍不能在馬來亞半島境內一路趕鴨子,把大批英軍趕進新加坡這座島嶼堅城,造成最後這個難啃的硬骨頭,南京軍最好在馬來亞半島境內打包圍戰、聚殲戰,大限度地消滅英軍,讓最終守衛新加坡的英軍越少越好。

    這就是羅卓英的作戰思想,也是他提出的備用計劃的宗旨,另外,他的備用計劃必須滿足兩個前提:

    第一,中日聯軍能夠取得東南亞的製海權,這已經成為事實;

    第二,英聯邦軍隊戰鬥力不強。馬來亞戰役前,南京軍沒有跟英聯邦軍隊正式交過手,所以對英聯邦軍隊的戰鬥力不是很清楚,如果英聯邦軍隊戰鬥力很強,南京軍自然不敢冒險,可眼下的事實已經告訴南京軍:英聯邦軍隊的戰鬥力大不如日軍,甚至連蘇軍都不如。既然對手並不強大,南京軍自然可以大膽出擊。

    衛立煌十分讚同羅卓英的這個備用計劃,隻是,這個備用計劃在被提出來時已經有點晚了,略顯“用之躊躇,棄之可惜”,主要原因有二:首先,參加馬來亞戰役的南京軍部隊無一接受過兩棲登陸戰訓練;其次,中國海軍不具備聯合陸軍展開兩棲登陸戰的實力。因此,這項計劃如果被付諸行動,無非兩個選擇:交給日本海軍和日本海軍陸戰部隊執行;由日本海軍和中國陸軍或中國海軍陸戰部隊執行。眾所周知,根據聯盟國的內部協議,馬來亞半島和新加坡都是中國的地盤,蔣緯國顯然不會讓日軍染指,日本海軍可以在海上進行援助作戰,但日本軍隊的地麵部隊,無論是日本陸軍還是日本海軍陸戰部隊,都不得踏上馬來亞半島和新加坡的陸地,防止“請神容易送神難”,萬一日軍賴在當地不走,事情就麻煩了。新加坡號稱“東南亞第一要塞”“東方的直布羅陀”,扼守著馬六甲海峽,如此重地,豈能讓日本人橫插一腳?最後,討論來討論去,中南遠征軍總部敲定“由日本海軍和中國陸軍或中國海軍陸戰部隊執行”,並且得到了日本海軍的同意和蔣緯國的批準,但是,中國海軍卻十分抵觸這項作戰計劃,不太願意參加,原因也很簡單:同行是冤家,更何況還是敵國的同行,中國海軍可沒有忘記中日戰爭期間被日本海軍打得水麵艦隊近乎全軍覆沒的舊賬,那是非常刻骨銘心的,在中國海軍看來,中國海軍陸戰隊乘坐著日本海軍艦船參加戰鬥,根本就是“恥辱”。

    考慮到中國海軍的情感和尊嚴,再加上中國海軍陸戰隊遠在國內並且駐紮地較為分散,所以中南遠征軍總部決定由第17師和日本海軍聯合完成這場兩棲登陸戰。雖然第17師沒有接受過兩棲登陸戰訓練,但是,該師從泰國曼穀灣出發,在海上航行六百多公裏後就能抵達目的地了,並且目的地也不是什麽荒涼未知的地方,是馬來亞半島最南端的新山,不是南太平洋的某個處於原始狀態的小島,因此,該師還是能承擔這個任務的。

    中國陸軍和日本海軍聯合作戰,加上時間緊張、準備倉促,雙方自然齟齬叢生。中方認為日方提供的運輸艦船以及保護運輸艦船的輕型巡洋艦、驅逐艦太少,並且提供的對登陸部隊進行艦炮火力援助的戰列艦和重型巡洋艦也不足,日方口口聲聲強調困難,聲稱已經“盡到最大限度的努力”,同時,雙方又為護航軍艦、主力艦的行程安排以及日軍艦載機、中國空軍飛機的配合問題反複爭執。吵吵嚷嚷到2月26日,南京軍第74師已經一路打到馬來亞首府吉隆坡,兵臨城下,並且英聯邦軍隊露出要在吉隆坡與南京軍大戰一場的跡象,在澳大利亞陸軍中將查理士·安達臣和澳大利亞陸軍第8師師長亨利·哥頓·本尼特的不懈努力下,從馬來亞北部戰場上敗退下來的澳大利亞陸軍第8師、印度第11師和第45旅等部隊都朝著吉隆坡進行集結,試圖據城死守,而坐鎮新加坡的珀西瓦爾對此給予了支持,把原本駐紮在新加坡的英軍第18步兵師調出了新加坡,星夜兼程,一路北上,開赴吉隆坡助戰。很顯然,英聯邦軍隊試圖在吉隆坡與南京軍打一場典型的城市攻防戰。

    查理士·安達臣中將是一名十分精明強幹的澳大利亞軍人,澳大利亞軍隊也是英聯邦軍隊裏表現最好的,在馬來亞北部的戰役中,馬來亞籍英軍一觸即潰,印度籍英軍不堪一擊,英國本土軍作為“老大哥軍隊”,完全沒有起到表率作用,也是望風披靡,唯有澳軍很頑強,盡管在耗盡彈藥或受傷後同樣會宣戰投降,但在可以戰鬥的情況下很少放棄戰鬥、轉身逃跑,甚至敢跟南京軍拚刺刀。對於這一點,日軍知道得比南京軍更早,在印尼戰役中,英軍總部派出了英國本土軍、印度籍英軍、澳軍增援印尼的荷蘭軍隊,結果,表現最頑強的就是澳軍,甚至比荷蘭軍隊還頑強(荷蘭軍隊因為荷蘭本土當時已經被德軍攻陷,所以士氣受到很大打擊),讓日軍十分吃驚,南京軍眼下也很吃驚,根據分析,澳軍最頑強的原因可能是這樣的:首先,馬來亞和印度都是英國的殖民地,馬來亞人和印度人跟英國人完全是離心背德的關係,自然而然,馬來亞籍英軍和印度籍英軍不可能為英國賣命,並且馬來亞人和印度人本身就不算是尚武好戰的民族;其次,英國人因為大英帝國空前興盛,分布在全球各地的遼闊殖民地向英國本土源源不斷地提供著巨額的財富,使得英國人可以坐享其成,說白了,英國是一個吸血鬼,自己不勞而獲,靠著榨取各殖民地就可以過上非常富足的生活,因此,英國人過得很不錯,富日子過慣了,英國人自然“更加愛惜生命”,英國軍隊也就疏懶了,這就類似於八旗兵,明清連年交戰時,八旗兵戰鬥力確實十分彪悍,但在打下天下、坐穩江山、享受花花世界後,八旗兵馬上就腐化墮落掉了;至於澳大利亞軍隊,因為澳大利亞是英國的仆從國,而不是殖民地,所以澳大利亞軍人是有著國家歸宿感以及責任感、榮譽感、使命感的,並且澳大利亞剛剛獨立(在1931年正式獨立的),這個國家還處於新生期,正是最富有上升力和進取心的時候,所以澳軍比英軍頑強得多。

    查理士·安達臣中將強烈要求在吉隆坡展開一場“轟轟烈烈的城市防禦戰”,他在發給珀西瓦爾中將的電報裏認真地分析了英聯邦軍隊在馬來亞北部的失敗原因,除了裝備、素質、精神等方麵,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馬來亞遍地是華人華僑,他們是南京軍的無數雙眼睛,不斷刺探英聯邦軍隊情報,然後告訴南京軍,讓南京軍猶如在本土作戰般占盡地利人和優勢。同時,安達臣中將認為,這一點確實是南京軍的優勢,但也是南京軍的劣勢,凡事都有兩麵,有利必有弊,比如吉隆坡,這座城市的城區人口約有80萬,但華人華僑占了近一半,足有三十七八萬。如果英聯邦軍隊控製好城內的華人華僑,再據城死守,南京軍攻城時必定投鼠忌器,不敢用炮群轟擊城市,不敢用機群轟炸城市,防止誤傷城內的華人華僑,英聯邦軍隊就占據了極大的優勢,此戰很有勝算,即便英聯邦軍隊不能打贏,起碼也能拖耗上一段時間。

    安達臣中將此戰術其實就是用吉隆坡的華人華僑充當“人質”,不過,他此舉談不上“卑劣”,因為他隻是借勢行事,並非蓄意而為。客觀上,英聯邦軍隊雖然知道華人華僑“暗中勾結”南京軍,但並未使用凶殘對策,頂多是抓起來逮捕,極少處決,一方麵是因為英國人確實不像日本人、蘇聯人那樣狠辣,另一方麵是因為南京軍已經警告過英軍,如果英軍殘害華人華僑,南京軍將會屠殺英聯邦軍隊的俘虜。在這種事上,蘇軍最絕情,對國外國內平民都是草菅人命,日軍稍好,對外心狠手辣,對內還算“溫和”,但如果需要為“大局”犧牲本國平民,日軍也幹得出,南京軍次之,對反抗的外國平民毫不留情,對不反抗的外國平民網開一麵,對本國民眾向來是愛護有加,英國人“最善良”,對外國平民還算是“心慈手軟”。吉隆坡城內,英聯邦軍隊要求平民特別是華人華僑必須呆在家裏,但沒有對其進行"jian yin"擄掠。

    珀西瓦爾中將十分讚同安達臣中將的看法,下定決心在吉隆坡與南京軍好好地打一場城市攻防戰,拖延時間,消耗南京軍的實力和元氣,所以,他把新加坡的英軍第18師調出新加坡,調去吉隆坡,交給安達臣中將指揮。英軍第18師本是珀西瓦爾中將打算用於防守新加坡的核心部隊,該師先前未參戰,齊裝滿員,全師一萬兩千餘人,裝備精良,彈藥充足。

    需要注意的是:馬來亞半島包括新加坡在內,東西南三麵環海,北麵是中國控製著的泰國,南麵海峽對岸是日本控製著的蘇門答臘島,加上製海權和製空權完全在中日聯軍手裏,因此馬來亞戰場上的十萬英聯邦軍隊已是插翅難飛,珀西瓦爾中將沒打算靠十萬部隊就守住馬來亞,倫敦方麵給他的指示是“盡量地拖下去、耗下去,然後等待印度英軍總司令韋維爾上將對中國軍隊背後大舉進攻,從而迫使中國軍隊放棄進攻馬來亞,英軍最終贏得此戰的勝利”。因此,珀西瓦爾中將支持在吉隆坡打一場城市防禦戰,因為這符合“拖下去、耗下去”的原則,單靠一個新加坡來“拖下去、耗下去”畢竟有點不保險,多一個吉隆坡自然會更好。

    得知英軍最精銳的第18師離開新加坡、北上增援吉隆坡,羅卓英大喜過望,這意味著新加坡的英軍力量進一步地減弱了,南京軍第17師必須果斷出擊,如果珀西瓦爾突然反悔,把英軍第18師又調回新加坡,那就坐失良機了。因此,在羅卓英的力促下,衛立煌批準了這個略顯臨陣磨槍的計劃。

    曼穀灣的各個碼頭上,人聲鼎沸,幾乎亂成了一鍋泰國大米粥。一艘艘日軍運輸艦船川流不息地靠岸,在碼頭上早就等得心急如火的南京軍第17師的官兵們一窩蜂地往船上湧,由於不同艦船的噸位和容量都不同,部隊番號也不同,自然忙中出亂,屬於不同部隊的官兵爭搶著上船,到處都是“這是我們步兵團的船”“這明明是我們炮兵營的船”的吵鬧爭執聲,日本海軍人員手忙腳亂地進行著調度,但因為語言不通,難以有效進行,日軍的漢語翻譯和南京軍的日語翻譯在現場疲於奔命,他們翻譯成漢語的日語和翻譯成日語的漢語迅速被震耳欲聾的聲浪給蓋了下去,碼頭上人頭攢動、摩肩接踵,運輸艦船上也是人擠人,先上船的人被後上船的人擁擠得叫罵聲不斷,炮兵部隊推著火炮,工兵部隊開著機器,運輸部隊則大包小包地拖著輜重物資。日方人員手舞足蹈、聲嘶力竭地叫喊著,得到的隻是一片罵罵咧咧聲:

    “說什麽?老子聽不懂!”

    “收起你的鳥語!給老子說人話!”

    “狗日的日本鬼子!為什麽不多準備一點船!老子要快擠死了!”

    南京軍官兵們前擁後擠地往日軍運輸艦船上湧,很多不同部隊混成一起,人員、軍械、物資也是完全混裝,甚至都有馱畜被拉上了艦船。師長馮聖法看到這一幕,無奈地說道:“就算戰爭爆發時撤離平民,場景恐怕也沒有這麽混亂。”第17師的官兵們畢竟是軍人,有平民沒有的紀律,但主要是一無經驗,二來跟日本人語言不通,三來日軍提供的艦船確實不夠用,所以才會如此混亂。副師長黃百韜計算了一下每艘運輸艦船的運載量,發現“擠一擠的話”,隻能運輸全師一半官兵和軍械物資,但是,如果分成兩趟運輸,事情就難辦了,一下子投入一個師和一下子投入半個師,前者的攻擊力和衝擊力顯然更大,如果分成兩批,就可能淪為添油戰術,增加了部隊不需要的傷亡代價,更何況,分成兩批,第二批部隊趕來的時間必定很長,運輸艦隊先要從新山返回曼穀灣,然後再從曼穀灣開去新山,一回一來,白白折騰了。

    “把不需要帶的東西都放在曼穀!”黃百韜火急火燎地喊道,“自行車都放回去!還有軍糧,一人帶一盒米飯一壺淡水就夠了!吃的喝的給我打進新山城、新加坡城內就地獲取吧!”

    “對!破釜沉舟!”馮聖法點點頭。

    官兵們紛紛把能不帶的東西都丟在碼頭上,但船隊還是隻能乘坐全師三分之二的官兵,黃百韜隨即聯係草鹿龍之介,請求用日軍的驅逐艦、巡洋艦、戰列艦運輸南京軍。

    草鹿龍之介立刻否決了,他聲稱,驅逐艦、巡洋艦、戰列艦都是戰鬥軍艦,是打仗的,不是用來運輸人員和物資的。

    黃百韜心急如火,與草鹿龍之介進行據理力爭,雙方各執一詞、互不相讓。

    軍官們的情緒很快傳染給基層士兵,第18旅旅長張雲提議道:“幹脆搶一艘日軍軍艦作為‘人質’好了!”師屬炮兵旅旅長李汝炯說道:“要不,我讓炮兵旅在岸上架起重型火炮,瞄準日軍軍艦?”吵吵嚷嚷中,不少日本海軍人員和南京軍官兵互相推搡,甚至拿槍對指著,操著彼此聽不懂的語言互相破口大罵,現場處處是“八格牙路”和“我x你媽”的汙言穢語。

    馮聖法無可奈何,不得不聯係蔣緯國,蔣緯國立刻回複:“告訴小日本,如果他們答應你們的請求,我額外贈送他們二十萬噸石油,如果他們不答應,那就算了。”

    果不其然,正所謂“有錢能使鬼推磨”,聽說蔣緯國白送二十萬噸石油,日方語氣頓時軟了下來,同意用驅逐艦和輕型巡洋艦運輸南京軍官兵以及軍械物資。足足折騰大半個白天,南京軍第17師勉強全體坐上了日軍艦船,於2月28日下午三點多從曼穀灣出發,日軍艦隊會以二十多節速度航行,抵達新山需要約十七個小時,也就是三月一日上午八時許抵達新山。

    每艘運輸艦船都塞得滿滿當當並且每艘驅逐艦、輕型巡洋艦上也擠滿人員物資的日軍艦隊正式起航後,一路向南,劈波斬浪,雖然南海此時風平浪靜,第17師官兵們也接受過遊泳訓練,但在大海上長時間坐船顯然跟在河流湖泊上是不同的,並且艦船上的環境絕不是遊客乘坐遊船那樣寬鬆悠閑,因此艦隊一路顛簸,船上官兵紛紛頭暈嘔吐,甲板上、船艙內汙穢橫流,酸臭刺鼻,把日軍艦船搞得肮髒不堪,一邊的日本海軍水兵紛紛氣急敗壞地大罵,南京軍官兵們毫不客氣地與之對罵,整支艦隊一路籠罩在風聲、濤聲、漢語日語的對罵聲中。實際上,真正的吵鬧對罵聲隻持續了幾個小時,剩下的十來個小時內,南京軍官兵們都忙著抓緊時間睡覺,爭分奪秒、養精蓄銳,準備接下來的惡戰,哪有閑心跟日本人鬥嘴。

    顛簸了十六個半小時後,滿載南京軍的日軍艦隊順利地抵達馬來亞半島最南端的東部海域,一路有驚無險,沒有遇到英軍的潛艇或飛機。眼看目的地已到,日軍艦隊裏的戰列艦、重型巡洋艦、輕型巡洋艦開始展開炮擊,一時間,炮擊聲驚天動地,爆炸聲天塌地陷,預定登陸地點盡皆籠罩在電閃雷鳴和煙雲黑霧中。

    “都起來!準備戰鬥了!”軍官們紛紛大喊。

    不需要軍官叫喊,士兵們都已經睡醒了,因為近在咫尺的炮擊聲和密集不斷的爆炸聲把熟睡中的士兵們都驚醒了。官兵們站在甲板上,依靠著欄杆,狼吞虎咽地吃著隨身攜帶的米飯、肉幹,喝光水壺裏的淡水,填飽肚子,準備戰鬥,日本人是不管飯的,同時都震撼地觀看著日軍艦炮齊射時這幕排山倒海的恢弘畫麵。此時,哪怕是最蔑視日本人的南京軍官兵,也不得不承認,日本海軍的艦隊確實是非常強大的,特別是戰列艦在進行艦炮齊射時的場景,堪稱神驚鬼顫。那一尊尊巨大得令人望而生畏的巨炮在發出巨龍咆哮般的炮擊聲中,閃耀起一道道閃電般耀眼奪目的白光,綻放開的硝煙猶如濃霧,衝擊波震得空氣像滾雷般轟隆作響,軍艦的島嶼般的龐大身軀被反衝力震得平行側移,炮口方向處的軍艦外海麵上更是被衝擊波硬生生地推開了一道道弧形的立體水牆,一層層水浪猶如小型海嘯般滾滾奔騰著,氣勢磅礴。

    看到南京軍官兵們猶如鄉巴佬進城般看得張口結舌,日軍紛紛露出得意和自豪的神色,說起來,除了第17師,還沒有哪支中國軍隊能有這種欣賞“己方”戰列艦進行炮擊的機會。

    不過,第17師的官兵們還沒有看過癮,炮擊便戛然而止,日軍艦炮隻持續了十分鍾的轟擊,完全是例行公事、敷衍交代。

    “你們可以登陸了。”草鹿龍之介神色倨傲地找到馮聖法,“放心,陸上已經沒有敵人,就算有,也已經被我們的艦炮給轟成灰燼了。”

    馮聖法沒理睬草鹿龍之介,而是用電台聯係蔣緯國,蔣緯國立刻回複:“你告訴小日本,再持續二十分鍾炮擊,我送他們十萬噸石油。”

    拿人手短、吃人嘴軟的日軍立刻恢複了艦炮火力覆蓋。

    三十分鍾的炮擊後,震天撼地的漢語喊殺聲一下子讓炮擊停止後剛剛恢複平靜的夜空再度陷入天旋地轉中。“弟兄們,衝啊!”軍官們嘶吼著,以身作則地跳下艦船,士兵們緊隨其後,踏著齊腰深的海水,猶如海嘯般席卷上岸。

    英軍萬萬沒想到南京軍明明還在馬來亞半島中部攻打著吉隆坡,同時居然又在馬來亞半島最南端的新山一帶展開了登陸,猝不及防間毫無招架之力,第17師在登陸上岸後幾乎沒有遇到有力的抵抗,全體官兵如入無人之境,黃百韜命令部隊先搶占新山,然後向南推進,嚐試能否一舉突入新加坡城內。

    第17師的預定任務是攻占新山,斷絕掉馬來亞半島境內英聯邦軍隊撤入新加坡的退路,但黃百韜認為部隊能夠左右開弓,一方麵占領新山,一方麵嚐試能夠一鼓作氣地突入新加坡。事實正如黃百韜所料,新山的英聯邦軍隊隻有印度第17步兵師和英軍一個團,麵對南京軍狂瀾怒濤般的攻擊,新山守軍連半個小時都沒撐住,全體潰敗。

    “把新山居民給我向新加坡驅趕!快!”黃百韜厲聲命令道。

    新山是馬來亞的第三大城市,擁有超過七十萬人口。入城的南京軍立刻執行黃百韜的命令,把一批又一批新山居民在呼天搶地中驅趕向海峽對岸的新加坡。

    新加坡是一個島嶼,與馬來亞半島最南端(新山)相隔一千多米寬的柔佛海峽,一條長堤貫穿在海峽之上,連接著新加坡島嶼和馬來亞半島陸地。根據黃百韜的推算,如果英軍全麵撤向新加坡,必然會炸毀長堤,讓新加坡徹底變成一個四麵環水的島嶼,到時候,攻城難度就要增大了,所以,他試圖另辟蹊徑,讓英軍來不及炸毀長堤。

    在南京軍凶神惡煞的驅趕下,數以萬計的新山居民被迫離開新山,逃命往海峽對岸的新加坡。新加坡的英軍此時已經知道南京軍在新山附近登陸並且攻占了新山,完全陷入混亂,就連珀西瓦爾中將在得知這個晴天霹靂般的噩耗後也是被震驚得半晌說不出話來,而與此同時,新加坡北部防線上的英軍看到浩浩蕩蕩的新山居民正在踏著長堤,哭哭啼啼地跑向自己這邊。看到這一幕,英軍的中基層軍官都不知所措:

    “我們該怎麽辦?要阻擋他們嗎?”

    “為什麽要阻擋他們?應該讓他們進來!”

    “立刻請示上級!大批新山居民正通過長堤湧向新加坡!”

    就在新加坡北部英軍一時間沒有主意的時候,大批新山居民已經跑過短短一千多米的長提,源源不斷地湧入新加坡島嶼北部岸上,而在海峽對岸,更多新山居民還在不斷地湧來,長提上更是人滿為患,擠滿了人,讓英軍即便想驅趕或阻攔也沒辦法了。十來分鍾內,就有超過一萬名新山居民通過長堤,跑到新加坡,很快,其中一些人看到目的達到便“原形畢露”。

    “殺!”偽裝成新山居民的南京軍士兵們大吼著,操起藏在衣服下的衝鋒槍,猛烈掃射身邊毫無防備的英軍,遭到攻擊的英軍慘叫著,紛紛倒在血霧血泊中,同時,一顆顆信號彈呼嘯而起,通知海峽對岸的南京軍主力:長堤已經拿下,立刻在英軍展開反撲之前通過長堤。

    這些偽裝成新山居民的南京軍士兵基本上來自金三角的武裝人員,他們本就是當地的華人華僑,會說當地話,長得也跟當地人差不多,因此在實施這項“魚目混珠”計劃時堪稱天衣無縫。

    “進攻!”看到海峽對岸升起的信號彈,黃百韜大喜過望地下達了進攻命令。

    大批南京軍踏著海峽長堤,源源不斷地衝進了新加坡。(m.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