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5節 流言傳聞

字數:8052   加入書籤

A+A-




    不知道從什麽時候開始,武漢官場上和各地市井街坊間悄然地傳開了一股微妙的流言,該流言在性質上十分敏感,屬於那種不能拿到台麵上講但在私下裏卻又極其令人津津樂道的傳聞,眾所周知,嚼舌頭根原本就是中國人的一大愛好和一大特長,況且此流言傳聞在本質根源上又關係到無數人的榮華富貴、前程仕途乃至國家的國運走勢,不得不讓社會各界上至達官權貴下至升鬥小民都對此關注異常。正所謂三人成虎、曾參殺人,流言流著流著就自然而然地成了謠言,該流言因為性質微妙、敏感、牽涉麵太廣,各種說法真真假假、虛虛實實,混在一起後愈發地顯得撲朔迷離、眾說紛紜,並且該流言在流傳過程中又被各色人等或無意或有意地摻加了各種主觀臆想的東西,或冠以“官場上泄露出來的內幕消息”名義或加以“某高層無意中說漏嘴”噱頭,或為逞一時口舌之快而捕風捉影或為渾水摸魚、謀取私利而故弄玄虛、嘩眾取寵,繼而一邊不脛而走一邊繼續發酵變質,最終衍生出大大小小數十個上百個傳聞版本,一個比一個聽起來有模有樣、言辭鑿鑿,一個比一個聽起來與眾不同、獨具特色。高官們在私人聚會時認真地分析著它並且互相交流著各自通過特殊渠道打探到的相關信息,說書先生們在天橋底下唾星飛舞地把它編成一個個膾炙人口的段子,百姓們在茶餘飯後津津有味地談論著它,社會名流在酒肆茶樓裏慷慨陳詞地爭論著它,它的熱度絕不亞於後世那些大紅大紫的大明星的重磅八卦新聞,並且其熱度持久不斷,堪稱中國這幾年來最熱門的話題。

    這股流言就是:老頭子到底會讓大公子接班還是會讓二公子接班?

    如此微妙、敏感、重大的問題,如何不讓社會各界對此密切關注?政界、軍界、商界…太多太多的人都在密切地關注著這個問題,並且位置越高就會越關心,基層老百姓隻是將其作為談資,高層就不同了,很多人的身家性命甚至都與之捆綁在一起,不得不將其作為頭等大事,先是通過各種渠道竭盡全力地搜集各方麵信息,然後再進行反複的探討、研究、分析。在蔣經國、蔣緯國不知道或知道也裝作不知道的情況下,很多人已經把他們進行了反複對比,得出的結論十之八九都是無可奈何的四個字:各有長短。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較大的方麵上:

    個人的勢力和實力:蔣緯國擁有壓倒性優勢,蔣經國完全比不了蔣緯國;

    個人的名望、聲望、威望:蔣緯國優勢極大,特別是在軍隊裏和民間,因為他的建樹和業績都是有目共睹的、極其巨大的,因此軍隊崇拜他,基層民眾熱愛他,不過,由於他的很多手段都具有很大的爭議性,就導致他在文人士紳、名流賢達的圈子裏和文藝思想界裏的口碑並不好,可以說是毀譽參半,而蔣經國則不然,他的性格和手段都是“溫和”的,因此使得社會各界對他的好評雖然沒有蔣緯國那麽大,甚至望塵莫及,但對他的批評卻幾乎沒有;

    在蔣宋那裏的受寵程度:蔣緯國仍然優勢較大,蔣介石和宋美齡雖然也很喜愛蔣經國,但明顯更喜愛蔣緯國,不過,蔣緯國跟孔家、宋家的長輩們以及孔宋兩家的二代們正發生著越來越明顯的齟齬,最明顯的就是跟孔家子女的正麵衝突,這就導致宋美齡對他的喜愛始終存在著一絲若有若無的“不安的陰影”,宋美齡的這種微妙思慮或多或少地會影響到蔣介石;

    私生活和個人形象上:蔣經國大大地好過蔣緯國,畢竟蔣緯國幹的“見不得光的事情”實在太多太多,蔣經國則雙手幹幹淨淨,至於女人方麵,蔣緯國更是堪稱放浪形骸,蔣經國則是潔身自好、嚴於律己,如果說蔣經國是溫文爾雅、知書達理的“君子”,那蔣緯國就是玩世不恭、落拓不羈的“浪子”,一個言行嚴謹認真,一個舉止輕浮隨便,差距確實非常大;

    政治天賦上:蔣經國占有極大優勢,因為蔣介石對兩個兒子從小就針對性地進行了“一文一武”“一政一軍”的培訓,蔣經國明顯對軍事不太在行,但他在政治上卻十分努力勤奮,刻苦學習、踏實實幹,無論是在贛南當縣太爺還是此時躋身中央政府位居要職,他都是兢兢業業、克己奉公的,表現出很強的政治能力的可塑性,至於蔣緯國,則對政治嚴重缺乏興趣,除非是跟軍事有關的部門機構,否則他從來都不去插手,在蔣緯國身上看不到一絲一毫的“政治家”的影子,但蔣經國明顯是一個正在茁壯成長的政治家,表現出能成為一國領袖的潛質;

    在高層裏的受歡迎、受認可程度:蔣經國超過蔣緯國,因為蔣緯國一邊致力於徹底地洗刷國恥、複興中華,一邊醉心於徹底地對國內進行“大清洗、大整肅、大改造”,從而“讓中華民族由內到外地脫胎換骨”,太多太多的有資曆、有功勞、有地位但卻有劣跡、有醜行或因為能力跟不上時代而文恬武嬉、狗占馬槽或因為貪圖享樂、不思進取而濫竽充數、屍位素餐的的權貴人物因為蔣緯國大刀闊斧、雷霆萬鈞的手段而家道中落、家業衰敗,這些人“以前鮮衣怒馬、揮金如土、前呼後擁,眼下卻不得不粗茶淡飯、節衣縮食、無人問津”,如何不惱恨、不害怕、不忌憚蔣緯國?比起蔣緯國的“六親不認”,蔣經國的“寬厚仁慈”自然更受到權貴們的歡迎;

    長幼次序:毋庸置疑,蔣緯國是“幼子”,蔣經國是“長子”,這是蔣經國的天然優勢,也是蔣緯國的天然劣勢,從中國傳統理念講,“廢長立幼”向來是“帝王之家”的取禍之道;

    血統:還是毋庸置疑,蔣經國是“真真正正的親兒子”,蔣緯國的血統則始終存在爭議,並且蔣經國是“純正的中國人”,蔣緯國則“不管他父親是誰,他母親都確鑿無疑地是日本女人,他是中日混血,不是純正的中國人”;

    以上八個大的方麵,蔣緯國占三個優勢,蔣經國占五個優勢,看似蔣經國最終獲得“五比三”的優勢,但實力才是根本,蔣緯國的實力遠遠地超過蔣經國是公認的,並且蔣緯國的實力實在太強,強到了“他哪怕不聽老頭子的話,老頭子恐怕也拿他沒有什麽辦法”的地步,所以外界無論怎麽分析、推測、爭論,都難以揣度“天機”。有人提出,“老頭子可能讓兩個兒子分工掌權,一個掌政,一個掌軍”,但這個想法很快就被推翻,眾所周知,軍權的價值和重要性大大地超過政權,軍權是政權的根本,政權是建立在軍權的基礎上的,如果以後“真的是蔣經國管政,蔣經國管軍,那麽,蔣經國從上台一開始就會變成他弟弟的掌中玩物”“蔣緯國既然掌握著軍隊,他發動軍人政變{叛亂}就是輕而易舉的事,他的哥哥隻不過是他的傀儡木偶,他的哥哥不得不要聽命於他,一旦他哥哥‘不聽話’,他隨時都可以廢了他哥哥”,蔣介石和汪精衛就是現成的例子,一個管軍,一個管政,看似分工明確,實際上沒有軍隊的汪精衛不得不聽命於掌握軍隊的蔣介石。另一方麵,哪怕蔣緯國“始終沒有二心”,蔣經國又會安心嗎?蔣經國真的願意“在弟弟的武威陰影下心驚膽戰地當著有名無實、隨時可能遭到廢黜的國家領袖”?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李世民和他哥哥李建成,兄弟倆在起兵反隋的奮鬥過程中一直是一文一武,配合默契,但在建立唐朝後,李建成當了太子,李世民卻擁有軍權,李建成無法不心存忌憚,所以就排擠和打壓李世民,結果被李世民殺了全家{包括李建成和李建成的五個兒子,都被李世民斬草除根了};同時,蔣經國真的認為“哥哥在自己的武威陰影下暗中不會提防自己、懷疑自己、猜忌自己,繼而先下手為強”?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曹丕和曹彰,這兩個兄弟在父親曹操的栽培下也是“一文一武”“一政一軍”,結果,曹丕當了皇帝後,曹彰帶著十萬大軍“進京朝拜”,使得曹丕深深地猜忌曹彰,雖然曹彰並沒有造反,但他在進京拜見哥哥後沒多久就“暴斃”了。人與人之間隻要出現猜忌,信任上的裂縫就會越來越大、一發不可收拾,像破鏡一樣無法重圓。更何況,人是會變的。蔣緯國現在是這個樣子,沒人保證他十年後還是這個樣子,蔣經國現在是這個樣子,也沒人保證他十年後還是這個樣子,因為權力就是一種毒品,不但會讓人上癮,還會改變人的心智。被權力異化的人,古今中外比比皆是。為了爭權奪利,“停屍不顧,束甲相攻”在權力鬥爭中完全就是正常事。

    “二公子要是接班,大公子怎麽辦呢?大公子雖然文韜武略遠不如二公子,但他也是勤政愛民、克己奉公啊!”

    “你們想得太簡單了,依照二公子今天的權勢,委員長想不讓他接班都難呐!委員長不把‘龍椅’給二公子,二公子難道不會自己搶?南京軍的百萬精兵可是都掌握在二公子的手裏呀!委員長現在是騎虎難下、左右為難、進退維穀喲!”

    “聽說,委員長準備讓二公子接班,但好多人反對,二公子自己好像也沒興趣。”

    “你們懂什麽?二公子怎麽可能不掛念著委員長的位置?隻不過,他必須表現得寵辱不驚,總不能委員長給他,他立刻就要吧?王莽篡漢時還假惺惺地三次推辭呢!”

    “胡說!二公子不是那種人!二公子向來為國為民、嘔心瀝血,這是人盡皆知的!”

    “看看你們,就是讀書少啊!李世民知道吧?千古一帝、天可汗,作為皇帝,他非常優秀,但作為人,他就不行了,弑兄殺弟並且把兄弟全家老少滿門抄斬,他兄弟的孩子管他可是叫叔叔呢,那麽多侄子卻被這個叔叔殺得一個不剩,並且強迫父親把皇位傳給他,甚至還霸占兄弟的老婆、自己的嫂子,狠毒得令人發指。委員長一方麵希望國家安定,另一方麵也不想自己家搞得兄弟相殘、家破人亡,難呐!”

    “說句心裏話吧,我也喜愛二公子,但我還是覺得大公子更適合。為什麽呢?委員長今年五十六,等他退位的時候,戰爭肯定已經結束了,那時候咱們國家需要的是發展和建設,需要一個文人領袖而不是軍人統帥。二公子擅長軍務,大公子擅長政務,你們說吧,從長遠角度出發,是大公子接班好還是二公子接班好?不錯,二公子打仗厲害,百戰百勝,但治國跟打仗可是兩碼事啊!戰場上那套可是沒辦法拿來治國的。”

    “話雖如此,但你們想過沒有,大公子接班了,二公子怎麽辦?退休?還是當軍政部部長或陸軍總司令?按照二公子現在軍隊裏的人脈和影響力,軍隊裏到處都是他的人,哪天他不高興了,那可是一呼萬應啊!大公子會放心?”

    武漢城裏的某間茶館內,一群市井茶客正在就這個問題討論得全神貫注,沒想到一個茶杯從不遠處突然飛來,結結實實地砸在茶桌正中間,不但砸碎了幾個茶杯,還把雪片般的茶杯碎片、茶水、茶葉一起濺飛到周圍茶客們滿頭滿臉。“誰扔的茶杯?”茶客們又驚又怒。

    “一群鼠目寸光的愚民匹夫!”旁邊茶桌上,一個三十來歲的文人書生模樣的人正昂然而立、怒目圓睜,顯然,扔茶杯的就是他,並且是故意的,他滿臉的表情跟他說出的話一樣充滿了讓他痛心疾首的“哀其不幸怒其不爭”,在他身邊,跟他同桌的那幾個同樣文人書生模樣的茶客都是搖頭歎氣,滿臉充滿悲天憫人的憂慮歎息。

    “你好端端的把茶杯砸過來幹什麽?”市井茶客都怒了。

    扔茶杯的文人轉頭望向身邊坐在同桌的跟他誌同道合的文人茶客們:“諸位,你們剛才都聽到了吧?可悲啊!滿清都滅亡這麽多年了,封建帝製都被推翻這麽多年了,而我們廣大民眾的腦子裏卻還是封建皇權思想!可歎啊!我中華民族到底什麽時候才能真正地脫胎換骨,像西方人那樣理解‘共和’‘民主’‘自由’的現代文明的真諦!辛亥革命已經成功這麽多年,可我們廣大民眾在思想上卻一直原地踏步,甚至還不進反退!當年,先是袁世凱稱帝,然後,又是張勳複辟,現在,輪到蔣家父子世襲了!吾國吾民何時才能真正地進步啊!又何時才能真正地跳出曆史怪圈啊!”

    “麻木不仁啊!”另一名文人茶客端起茶杯,渾身散發著超凡脫俗的氣質,他搖頭,“沒辦法!蔣家一直在進行愚民教育,又在刻意地向老百姓灌輸奴化思想,導致老百姓一直麻木不仁,滿腦子還處於‘明君’‘清官’思想的地步。你們聽聽他們的討論,有人希望蔣經國當所謂的明君,有人希望蔣緯國當所謂的清官,兩千多年來,家天下的思想還是換湯不換藥!”

    “難怪魯迅先生當年棄醫從文,確實啊,中國人在思想上的疾病要比在肉體上的嚴重多了!身體強健思想愚昧,仍然是東亞病夫而已!掃清中國人在思想上的沉屙,任重道遠啊!”又一名文人茶客表情憂慮、語氣悠然地說道,臉上充滿憂國憂民的表情。

    “你們這幾個酸秀才,說啥呢?”市井茶客們忍無可忍。

    扔茶杯的文人正氣凜然並且頗為倨傲地睥睨著市井茶客們:“我們可不是酸秀才,我們都是留過洋、見識過並且學習過西方現代文明、睜眼看世界的有誌之士!你們真的是好糊塗,好愚昧!”他激動地敲打著桌子,顯得痛徹心扉並且呀是真心誠意地痛徹心扉,“你們討論來討論去,要麽是支持蔣經國接班,要麽是讚同蔣緯國上位,你們就沒有想過,難道下任國家領袖就非得是他們兄弟倆其中之一?我們大中國人口眾多、人才濟濟,就沒有比蔣經國或者蔣緯國更適合成為國家領袖的人?為什麽你們的思想如此狹隘?就是因為你們腦子裏根深蒂固的‘家天下’思想!你們理所當然地認為蔣介石卸任後就是他兒子其中之一上任,這是多麽可悲、可歎、可恥、可笑、可憐的思想,又是多麽的有害!流毒千裏!禍害無窮!中國難道是蔣家的?你們就沒有想過,這麽做、這種思想,跟封建皇帝有什麽區別?老皇帝死了,他兒子當新皇帝,現在呢?隻不過把‘皇帝’二字改成‘委員長’或‘主席’而已!糊塗啊!”他唏噓不已,“從新文化運動和五四運動開始,‘德先生’和‘賽先生’就被引進中國,足足二十幾年過去了,中國的普通老百姓卻毫無長進!還在迷信著父子世襲、權力家天下的一套!”

    “恐怕情況還不止是原地踏步這麽嚴重。”另一名文人茶客站起身,長長地歎口氣,“當年袁世凱稱帝、張勳複辟,全國各地那是群情激奮、聲勢洶洶,大江南北都進行強烈的抗議,如今呢?蔣介石兩個兒子爭著接班,如此明火執仗、"chi luo"裸的父子世襲,居然沒幾個人反對,產生的爭論隻是蔣經國上台好還是蔣緯國上台好,看看吧,全國上下居然都默認了‘下一任國家領袖就應該是蔣介石兩個兒子其中一個’這個觀點!竟然無人公開反抗!這不是曆史的倒退,又是什麽?可悲可歎,那麽多先烈先賢前赴後繼的付出,到頭來卻換來一場鏡花水月!”

    市井茶客都氣不打一處來,紛紛回嘴道:

    “你們這幾個酸秀才,擺出這種‘眾人皆醉我獨醒’的臭樣子給誰看呢?”

    “我們之所以支持,是因為無論是大公子還是二公子,都是真真切切地辦實事的!”

    “你們眼睛瞎了?看不到大公子和二公子的成就?二公子帶著軍隊在戰場上一次次地出生入死,打敗了日本、蘇聯、英國,收複了全部的失地,並且開疆拓土,洗刷了百年國恥,讓所有中國人都揚眉吐氣;大公子為了扶貧,跑遍全國各地多少個省?整個人累得又黑又瘦,解決了多少貧困民眾的生活問題?建立了多少孤兒院、福利院、敬老院?你們都看不到嗎?”

    “民眾就是民眾,一點點蠅頭小利就讓他們死心塌地了!”一名文人茶客搖頭歎息,“你們難道看不出,蔣經國和蔣緯國除了做實事外,也是在撈取接班資本嗎?你們為什麽就不能把目光放得更長遠點,腦子思考問題更通徹點、深刻點?”

    “不得不承認,蔣家父子搞的這套非常有效啊!”另一名文人茶客感慨道,“得民心者得天下,他們吸取袁世凱和張勳的教訓,用實惠招攬人心、蠱惑民眾、培植朋黨、廣邀朋黨,使得廣大民眾和社會各界都被蒙蔽了眼睛、迷惑了思想,所以,他們現在公然地搞‘家天下’,民眾不以為恥反以為榮,社會賢達、名流士紳們也畏懼蔣家父子三人的權勢而變得噤若寒蟬、明哲保身,屈服於蔣氏淫威,無人敢挺身而出,為中國和中華民族的命運真正地發出呐喊!”

    市井茶客們都開始從氣憤變成氣急敗壞:“你們這樣說委員長、大公子、二公子的壞話,就不怕被老百姓的唾沫星子淹死?”

    文人茶客們搖頭哂笑,顯得光明磊落、坦然無懼:“我們的思想境界豈是你們這些蠅營狗苟之輩可以理解的?你們追求的不過是一日三餐、衣食無憂,僅此而已,我們追求的可是真正的真理大道!你們在迷霧中因為愚昧無知所以覺得自己活得還不錯,而我們看透了迷霧,不得不為國家和民族的未來深感憂慮。”

    “無論是法國大革命還是日本的明治維新,有誌之士都是孤獨的,不被大眾所理解和接受的,甚至,思想愚昧的大眾反而是比腐敗政府更可怕的真正的敵人。君不見,美國南北內戰爆發時,對準備解放黑奴的北方政府最感到憤怒的不是南方的奴隸主,而是南方的奴隸們?君又不見,法國大革命時著名政治家、偉大女性羅蘭夫人一生為了解放民眾思想而宵衣旰食、殫精竭慮,結果她被反動政府送上斷頭台時周圍的愚民們卻在對她惡聲惡氣地辱罵?”

    “是啊,為國而死,死得其所,死得快哉!”

    聽著文人茶客們這種近乎孤芳自賞的談論,現場的市井茶客們都徹底忍不住了。“媽的!哪怕被糾察隊抽鞭子,老子也要好好地教訓你們這些烏鴉!”“屁事不幹,就知道搬弄是非的臭東西!”“氣死我了!揍他們!”

    現場頓時炸開了鍋,桌翻椅倒,叫罵聲伴隨著拳打腳踢和杯盤狼藉的聲音響成一片。“住手!噓!”喝令聲和口哨聲中,一隊文明糾察隊員衝進來,掄起鞭子開始清場。

    是是非非的各種流言蜚語混在一起,免不了其中開始出現各種煽風點火、推波助瀾的腔調,甚至愈演愈烈。(m.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