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章收藏熱
字數:4795 加入書籤
習衛國最終從盧雯迪手中接過了一萬塊錢。
看了一眼手裏那一遝嶄新得,能聞到油印味道的百元鈔票,他心裏都有種不太現實的感覺,在單位幹了十二年,工資加起來也沒這麽多錢。
抬手把錢遞給了李凱越,後者樂嗬嗬放心了後背的軍綠色書包中,習衛國也沒等著人家錢中華送客,準備告辭離開。
“錢老,我還有事,改天在討饒。”
盧雯迪見習衛國轉身,有意要留,隻是張張嘴,卻沒有說口,她畢竟也是這裏的客人。
“習老弟留步……”
錢中華攔下習衛國,又朝著李凱越笑了笑,對前者道:“上次因為劉波他們,沒能跟你好好聊聊天,這次我可會讓你走。”
高欣悅接過舅舅話茬,拉著習衛國的胳膊,道:“對呀,留下來吃飯。”
習衛國見錢中華如此客氣,也就沒有拒絕,跟李凱越一起隨同錢中華三人來到龍躍茶莊最頂層的三樓。
雅間中,菜品豐富,其中有茶莊的特色小吃,同時還有從別的飯店叫來的諸如烤鴨之類的菜品。
由此可見,錢中華對盧雯迪的招待規格,就連外甥女高欣悅都有些嫉妒。
席間,習衛國從話裏話外了解到,錢中華有位家族世交,現在人在美國,而盧雯迪就是那人的獨女。
同時,習衛國還了解到,盧雯迪畢業於美國某名牌大學的古生物係,後來入職一家大型拍賣公司,從事東西方古董鑒定工作。
其實,盧雯迪也在觀察習衛國,隻是他人話不多,不過從錢中華話裏話外的稱讚來看,他似乎很受認可,甚至被錢中華當成了座上賓一樣看待。
錢中華邊吃,邊問了盧雯迪一句:“這次回國有什麽打算?”
“原本想引進西方的拍賣形式,不過眼下好像還不是很成熟。”
盧雯迪這次來,原本是打算在國內的古玩市場上大展拳腳,隻是過來後才發現,眼下民間的古玩交易並非完全合法,更別說是拍賣。
“打算回美國?”
“還沒想好。”盧雯迪開口說道。
“據我看,國內的古玩交易,用不了多久就會全麵放開……”錢中華有種感覺,那一天不會太久,畢竟古玩生意已經沉寂了這麽多年。
習衛國和錢中華的看法基本相同,曆史上國內五次收藏熱,眼下改革開放如火如荼,古玩交易用不了多久也會開放。
吃過飯,錢中華找人收拾了東西,又叫來茶藝師過來開始沏茶。
幾個人的話題,很快聊到了中國曆史上的幾次收藏熱中。
細數下來,我國曆史上曾經曆過四次收藏熱,依次是北宋、晚明、清中、清末。
北宋末年的收藏熱離不開皇帝宋徽宗——趙佶。
沉浸於收藏世界的宋徽宗,並沒有把用來挖太湖石的銀錢和畫《寫生珍禽圖》、編纂《宣和畫譜》的時間,投入到精修武備、培養軍隊建設。
遺憾的是,北宋末年在收藏熱興起的同時,也開始了與金的戰爭。
此間雖湧現出一批傑出的軍事將領,但政治上的軟弱和戰略上的失誤,以及百餘年的武備鬆懈,屢戰屢敗。
最終,金人攻破東京汴梁,創立瘦金體、擅畫花鳥、獵盡天下奇珍的宋徽宗趙佶,成為階下囚。
宋徽宗後,南宋與金繼而與蒙古繼續戰鬥。
皇帝趙構也延續了其先人愛好書畫、愛好收藏的特點,但南宋的大收藏家與北宋根本沒有可比性,落後很多不說,而且南宋畫院中的骨幹,李唐、劉宗古、楊士賢、李迪、李安忠、蘇漢臣、朱銳、李從訓等,也都是宋徽宗早年培養出來的。
綜上所述,北宋後的南宋,收藏熱已大大降溫。
元人因文化的差異和本土化未完成,所以不存在所謂收藏熱。
在徐達、常遇春的騎兵大破蒙古騎兵之後,傳統的中華文明開始重新統治。
朱元璋出身窮苦,沒太多嗜好,更不懂收藏的樂趣,把全部精力放在治國上,雖然後世證明,有些事情搞得不大好,但其勤奮和節儉是得到大家公認的。
明朝初年,收藏並不發達,無論是民間還是皇家。
以官窯瓷為例,洪武年間的青花瓷,是明曆代官窯青花瓷中質量最低劣的,胎質疏鬆,釉色灰暗,且器形不夠完美,甚至比亡國時的崇禎朝民間青花瓷質量還低劣。
參觀故宮文華殿的曆代陶瓷展不難發現,明代洪武年間的瓷器,多已失去光澤,而更早的宋瓷和元青花,卻顯得更“新”一些。
到明成祖朱棣年間,收藏文化開始逐漸抬頭,書畫、文玩等藏品開始流行。
萬曆朝張居正主持的中興結束後,明政治經濟漸露疲態,其表象是軍隊戰鬥力大幅衰退。
由於沒有出現能與徐達、常遇春、李文忠媲美的名將,直接導致明賴以滅掉元、敢與北方遊牧部落硬碰硬的騎兵部隊攻擊力大不如前,對外作戰勝率有所下降。
但令人驚訝的是,明朝中晚期的收藏文化卻得到快速發展。
喜歡收藏古籍善本的人都知道,明代中晚期的絕版、孤本刻本特別多。
一般來說,孤本難得,收藏價值也會比較高,但明代中晚期的刻本卻是個例外因為孤本數量太多。
由於文化發達,明代中晚期很多經濟條件允許的文人,都開私坊刻書,印數極少,僅為收藏之用。
回顧晚明的收藏熱,我們不難發現,晚明竹木牙角類文玩藏品的興起,對後世的中國文化影響深遠。
我們今天常見的筆筒,就是在晚明時期出現,並且迅速成為一類重要的藏品。
還有紫砂壺、黃花梨家具、和田玉牌、各類銅爐、墨……基本上,當今拍賣會上天價迭出的各類雜項,都是晚明時期進入文人主流文化生活的。
晚明時期,也是大收藏家輩出的年代,董其昌、項元汴、倪瓚、張修羽、朱之赤。
幾百年後,這些人依然是無數人頂禮膜拜的對象。這些人對傳世文物的判別、他們提倡的收藏體係和理念,對今天的我們,依然有著深厚的影響。
在傳世的《清明上河圖》、《韓熙載夜宴圖》,我們可以看到這些明代先賢留下的鑒藏鈐印,還有他們對傳統文化的繼承和崇拜。
然而,就是在這樣一個收藏熱興盛不衰的年代,明卻在與女真族爭奪東亞大陸話語權的戰爭中屢戰屢敗。
確定雙方戰略主動權的第一次大戰薩爾滸之戰,則正是萬曆五彩瓷風靡的時候,絢麗的顏色,精湛的工藝,令達官顯貴和文人雅士讚歎不已。
遺憾的是,先進的紅衣大炮幹不過落後的刀馬弓矢,當杜鬆在薩爾滸中箭身亡、李如柏消極應戰、馬林的北路軍怯戰被殲時,不知有多少江南雅士心馳於陸子岡的羊脂玉牌和竹小鬆雕工精妙的筆筒。
其後,乾隆皇帝成為不但空前也很有可能絕後的“中國最大收藏家”,清宮囤滿曆代名畫、古瓷、青銅器等珍寶。
走進北京故宮,任何一位講解員都會告訴你,康乾盛世是中國古代收藏熱的一次高峰。
離我們最近的一次曆史上的收藏熱,是由圓明園、故宮等地的皇家珍寶外流引起的清末民初收藏熱。
相較前幾次收藏熱來說,這次收藏熱熱度較低,時間短暫,如白駒過隙。
而眼下,國內經濟在慢慢崛起,習衛國有理由相信,另外一次的收藏熱很可能已經不遠了,不……應該是已經開始了。
在習衛國跟舅舅以及盧小姐的侃侃而談中,高欣悅發現曆史結合上收藏史後居然變的如此生動有趣。
與此同時,她發現,這位盧小姐對收藏非常專業,似乎一點也不輸給舅舅。
另外,習衛國跟舅舅以及盧雯迪這兩個國內外的鑒賞高手的談話中,雖然話不多,但句句切中痛點,似乎並非一個二把刀那麽簡單。
(m.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