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7章還有兩隻

字數:5225   加入書籤

A+A-




    “沒什麽,一隻鹽罐子,不值錢……”

    習衛國之所以背著背包,並非是忘了放下,而是出門在外,怕旅館不安全,所以一直背在身上。

    “不可能,習哥一出手,絕對不是小打小鬧。”六子說。

    “說的對,給我們看看……”

    “就是的,給我們看看……”

    一幫人湊過來,都想瞧瞧習衛國背包裏的東西。

    李凱越這才想起習衛國之前在小賣部院裏入手過東西,開口說:“老習,你就別悶著了,把戰利品拿出來,給大夥瞧瞧……”

    習衛國本不想在這個時候讓大家發現,尤其是當著剛剛才打眼的孫軍的麵,可背包被六子看到了,也就沒能逃過大家夥雪亮的眼睛。

    “能有什麽東西?”現場,隻有孫軍不想湊熱鬧。

    “老習,快給我看看。”李凱越二話沒說,直接動手把習衛國身上的背包取下來,然後從裏麵拿出那隻鹽罐。

    “不就一破罐子麽?”

    孫軍見那罐子髒乎乎的,也就沒當回事。

    “孫軍兒,你丫看好了,這可是好東西。”

    李凱越這段時間有長進,隻看露出釉麵的地方,就已經胸有成竹,“六子,把毛巾拿過來。”

    六子答應了一聲,轉身取來一條白毛巾,還是孫軍屋裏洗漱用的,孫軍倒也沒說別的,他也很好奇,那到底是件什麽東西。

    “各位,瞧好了。”

    李凱越接過毛巾,三下五除二,將罐子表麵的油煙擦去,展現在眾人麵前的,是一件兒泛著著油亮紅色花紋的瓷罐。

    “這……”

    六子睜大眼睛,指著瓷罐。

    “看出什麽了?”李凱越問。

    “看出來了,是個圍棋罐兒。”

    六子一句話,眾人紛紛投來白眼,誰還不知道這是一隻圍棋罐。

    “釉裏紅!”

    盧雯迪一句話,說出了這隻圍棋罐的品類,正是一隻釉裏紅瓷。

    “釉裏紅?沒聽說過?”

    六子的一句話,再次遭到眾人白眼。

    老張:“瓷器有釉上彩和釉下彩之分,釉裏紅是釉下彩裝飾手法之一,創燒於元代景德鎮。”

    有人接過老張的話茬:“釉裏紅是將含有金屬銅元素為呈色劑的彩料,按照所需圖案紋樣繪在瓷器胎坯的表麵,再罩以一層無色透明釉,然後入窯,在1300c左右的高溫還原焰氣氛中一次成器……”

    “氣氧?不懂!”六子擺擺手。

    “聽我說……”李凱越拍了拍六子的肩膀。

    “瓷器燒造時需要一種環境,專業術語就叫‘氣氛’,一般來說氣氛有兩種:一種是氧化,一種是還原。簡單來說,就是爐子開著火門,有充分的氧氣進去,就叫氧化氣氛。而關著窯門,悶著火,就稱為還原氣氛。”

    “還是不懂……”

    六子搖搖頭,被李凱越給了個腦瓜崩:“不懂就閉嘴,聽別人說。”

    盧雯迪見狀,給六子簡單介紹了一番:“釉裏紅是悶著火燒成的,溫度稍高或稍低一點,都會失敗,溫度低了,顏色就會發黑,溫度高了,顏色就沒了……”

    圍繞著這隻釉裏紅圍棋罐,眾人越說越多。

    釉裏紅是元代景德鎮窯創燒的一種釉下彩釉,釉裏紅是一個文學名稱,科學名應叫釉下紅瓷,成色劑為氧化銅,用氧化銅在瓷坯上著彩,後施透明釉,一千三百度還原焰燒成。

    雖是紅瓷,但流傳至今的釉裏紅中真正色彩鮮豔的極為罕見,這都是因為對溫度的苛刻要求。

    正如盧雯迪所說,一千三百度的溫度高低之間允許的差額大概在十度左右,在現代這很容易控製,在古代,這十度左右的溫差是極難以控製的。

    隻憑把樁師父的經驗與取出火照對比,所以無法大規模生產,且元人尚白,漢人尚紅,民族認同感有別,所以釉裏紅在元代的產量很小。

    正因漢人尚紅,到了明洪武朝,釉裏紅瓷得到了極大的發展,從實物遺存量上做比較,甚至比青花瓷還多。

    但洪武早期的釉裏紅多呈黑紅,不夠鮮豔,所以才有人調侃說是“釉裏黑”,即便如此,也未被打碎埋掉,經過幾代工匠的堅持不懈,釉裏紅瓷得到極大提升。

    洪武中晚期,窯工燒造的釉裏紅瓷釉麵呈現出了純正的紅色。

    “行了行了,我都聽蒙了……”六子開口,打斷了眾人的話:“說了半天,都還不知道是哪朝哪代的物件兒?”

    “我看像是清三代的工藝。”有人借著六子的話說。

    有人仔細端詳後,搖著頭說:“不像……”

    “是明代的東西。”孫軍看不下去,直接給出了答案。

    “算你有點眼力。”李凱越看了孫軍一眼,然後開口:“不管是器型、紋飾、釉料都附和明代釉裏紅的特征。”

    說完,李凱越看向習衛國。

    習衛國沒說黃,隻是點點頭,肯定了李凱越的判斷。

    盧雯迪也沒有提出任何質疑,還有在場的另外幾位,對於瓷器比較在行的,也都點頭肯定了李凱越的鑒定結果。

    就連孫軍,也都表示了認可,與此同時也有些驚訝:“我說李凱越,幾年不見,眼力見長啊。”

    六子也說:“李哥,以前沒見你這麽厲害。”

    “跟你習哥一塊,他見天沒別的,除了書畫就是瓷器,聽的耳朵都起繭子了,你李哥我就是想不會,都難……”

    李凱越說的雖有些誇張,但也基本屬實。

    瓷器相比書畫來說相對容易鑒定,所以他接受習衛國的建議,決心專供瓷器這一項,沒事跟習衛國去各大博物館參觀。

    這文物鑒定其實並不難,就像抽煙,你抽了十年的真紅塔山,有一天買了一包假煙,你一口就能抽出味道不對,立刻判斷出真假。

    加上或多或少有些底子,在加上跟習衛國泡在一起的時候多,特意留意有關瓷器方麵的知識,久而久之,李凱越還真就長了本事。

    除了宋代登峰造極的汝、哥、官、鈞、定五大名瓷因為存世量極少,不容易見到,其它瓷器包括釉裏紅,李凱越都掌握了其特征。

    “這麽說,真是明朝的!”

    “那可真是抄著了。”

    眾人驚歎中,六子突然想起了什麽,回頭看向習衛國。

    “習哥,多少張入手的?”

    “五張。”習衛國坦然說道。

    “五張!”

    “天哪!”

    在場眾人驚訝萬分,就連孫軍都睜大了眼睛,他萬萬沒有想到,習衛國三人花五百塊錢,買到一隻明代釉裏紅。

    “那可真就賺大了!”

    一幫人猜測能賣多少,六子直接問:“李哥,能賣多少?”

    李凱越聳聳肩,國內沒有拍賣市場,釉裏紅的價格,他也不是很清楚,所以才將目光看向盧雯迪。

    “國內不太清楚,但自從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以來,明代釉裏紅在國際拍賣市場上價位扶搖直上,86年,也就是五年前,一件明洪武釉裏紅牡丹蓮花紋大盤,在香港以940萬港元被一位日本人拍走,前年,還是在香港,一件洪武釉裏紅牡丹菊花大碗,以2035萬港元的創世界紀錄價位成交……”

    盧雯迪一句話,讓現場所有人都睜大了雙眼。

    雖說國內不如國際拍賣市場,但上述兩個拍賣價格,足以震驚在場的所有人。

    “隻是,美中不足……”

    盧雯迪開口說:“這隻的年份不到洪武,而且常年被使用,應該是食鹽的作用,釉麵保護的不是太好,所以價格上,恐怕要大打折扣。”

    “可惜……”

    眾人無不惋惜,隻有孫軍幸災樂禍說:“真是可惜啊!”

    “孫軍兒,你丫真是欠抽……”李凱越的話還沒說完,身後傳來六子的聲音:“習哥,包裏怎麽還有兩隻……”

    (m.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