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04章 黨項人走出深山
字數:6293 加入書籤
nbsp; 李靖立慕容順為吐穀渾王,鎮守其地。一切安排妥當,率軍班師。
唐朝六路大軍中,岷州都督右衛將軍李道彥因進軍遲緩,貽誤了戰機,沒有建功。回師途中,李道彥騎在馬上,一邊走一邊想,六路大軍出兵吐穀渾,五路大軍建功,唯我無功,回朝有何臉麵見皇上。
當大軍來到闊水地界,李道彥遇到拓跋赤辭所部。黨項人在帳篷外曬著照太陽,毫不理會唐軍,牛羊漫山遍野。
李道彥見拓跋赤辭毫無戒備,心中竊喜,大功來了。黨項人和吐穀渾人長得一模一樣,衣冠發飾差不多,俘獲兩千三千,回到長安獻上俘虜,不就有功了嗎?思忖已定,他得意地對身旁的副將下達軍令:“襲擊拓跋赤辭。”
唐軍突然發起進攻,打得黨項人不知所措,倉皇奔逃,人口和牛羊損失慘重。
拓跋赤辭殺開一條血路,僥幸逃跑,氣得他咬牙切齒,指著東方罵道:“你個大唐朝,你個李靖,言而無信,歃血為盟了,你還發兵打我,長生天不容!我和你沒完!”
拓跋赤辭調兵遣將,在李道彥回師的必經之路野狐硤屯下重兵設伏。
野狐峽在岷山南端,是一條平坦開闊的山穀,有一條溪水在山穀中流淌,兩邊是不太高的小山,怪石林立,野草叢生,樹木密集。
此地離大唐邊界不遠,李道彥的大軍就是由這條山穀出兵的,回來也走這條路。這種地形,是兵書上所說的“輕地”。輕地就是進入敵方不遠,往返方便之地。置身輕地的軍隊,軍容懈怠。
李道彥騎著高頭大馬,春風得意,率領大軍行進。將士們喜氣洋洋,趕著大車,驅趕著牛羊,押解著戰俘,漸漸地進入野狐峽。
唐軍行進著。突然間,鼓聲大作,號角齊鳴,呐喊四起,箭弩蝗蟲般飛來,唐軍倒下一大片。李道彥被突如其來的襲擊打得蒙頭轉向,還沒下令返擊,黨項人就如潮水般殺來。他慌了神兒,顧不得許多,保命要緊,兩腿用力一夾,戰馬馱著他就跑。將士們一看主帥跑了,撒腿跟著逃跑。唐軍潰敗,死者遍野。
李道彥帶領殘兵敗將退到鬆洲,立即上奏朝廷,奏報回師之際,遭到拓跋赤辭大軍埋伏,戰利品和俘虜被奪,將士死傷數萬之眾。
朝廷接到戰報,君臣大驚。
唐太宗麵有怒色,頓生疑問,對李靖道:“李愛卿,你說拓跋赤辭已經歸順朝廷,協助我軍收服吐穀渾。為何道彥回師,遭到拓跋赤辭的襲擊?”
李靖心中驚疑,高舉笏板出班奏道:“拓跋赤辭確已歸順朝廷,歃血為盟之後,主動讓出道路,協助我軍收服吐穀渾,這是眾位出征將軍有目共睹。又上表歸順,不可能再起事端,背我大唐。陛下,臣以為,拓跋赤辭伏擊李將軍,其中必有緣故,可派使者前往鬆州調查。”
唐太宗依其所奏,迅速派遣使臣,前往李道彥駐地。
不久,使臣回到朝廷,奏明了事情的原由,氣得唐太宗立即下旨將李道彥押進京城問罪。
唐太宗氣惱地對跪在地上的李道彥大喝:“此次出兵吐穀渾,朕對你們有言在先,要聯絡黨項,收服吐穀渾。朕又下旨,明確說明此次出兵的目的,聯絡黨項,收服吐穀渾,使四方歸服中國,以保邊界平安,各民族和諧共存。你竟敢違背朕意,破壞大好之勢,毀我大唐聲譽。罪不可赦!推出去斬首。”
李靖和眾臣一看,皇上是真生氣了。李道彥乃皇家宗室,其父祖都為大唐朝廷立下汗馬功勞。眾臣一齊跪到。
李靖奏道:“請陛下息怒,李將軍雖有過失當誅,請陛下看在他和父祖為朝廷建功立業的情份上,免他一死。”
眾臣也奏道:“請陛下息怒,恕李將軍之過,免其一死。”
“眾位愛卿請起。
(本章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唐太宗指了指仍然跪著的李道彥,“看在眾位愛卿的麵子上,朕免你一死,削去所有封爵,發配嶺南,永不敘用。”
李道彥伏在地上磕頭,“謝陛下不斬之恩,罪臣知罪了。”
唐太宗特派使臣去見拓跋赤辭,將嚴肅懲處李道彥的經過說明。使者向他宣讀了太宗皇帝招降黨項的聖旨。拓跋赤辭聽到皇上不希望黨項人遊離於中國之外,真心實意地希望黨項回歸中國的願望。一股暖流湧進他的心房,他看到大唐的誠意,就率領全族歸順。
唐太宗在長安隆重地接見了拓跋赤辭,高興地對他道:“拓跋大首領,此次收服吐穀渾,你是首功。今歸順大唐,你就是大唐之功臣,黨項人就是大唐王朝的一員。朕賜你國姓,今後你就姓李了。”
拓跋赤辭山呼萬歲,“臣謝陛下洪恩,我黨項永遠歸服中國。”
唐太宗十分喜悅,下旨道:“朕封你為西戎州都督,西平公,世代承襲,貢職不絕。你的領地為懿、嵯、麟、可等三十二州,以鬆州為都督府。”
拓跋赤辭再拜:“謝陛下賜封,微臣將肝腦塗地,全力鎮守國土,以報國恩。”
“好,好,好。”唐太宗歡喜地看著拓跋赤辭:“有愛卿鎮守邊疆,朕高枕無憂矣。”
拓跋赤辭春風滿麵,高高興興地捧著大印,帶領族人前往封地。身後是無數輛大車,滿載著皇帝賞賜的金銀財寶、綾羅綢緞和茶葉。
至此,吐穀渾和黨項全部歸順大唐王朝,年年朝貢,大唐賞賜豐厚,使者來來往往。
拓跋赤辭死後,他的侄子拓跋思太繼承了他的職位。拓跋思太死後,其子拓跋守寂繼承職位。
拓跋部落和其他黨項部落,安安穩穩地統領著封地,黨項人安居樂業。不料,烽火又起。
唐天寶十四年(公元755年)冬,平盧、範陽、河東三鎮節度使安祿山,以奉密詔討楊國忠為名,在範陽起兵叛亂,擊敗唐軍,攻下洛陽,遣部將史思明攻占河北十三郡之地。次年正月,安祿山在洛陽稱帝,國號燕,建元聖武,又遣兵攻入長安。
唐玄宗逃往四川,其第三子李亨在靈武即位,是為唐肅宗。唐肅宗急詔天德軍節度使郭子儀為衛尉卿、兼靈武郡太守、充朔方節度使,都統朔方、邠寧、鄜坊節度使,以鄜州刺史杜冕、邠州刺史桑如珪分二隊出討叛軍。
黨項居地之南,是相鄰的吐蕃帝國。十六國時期,河西鮮卑貴族禿發利鹿孤,於公元397年稱西平王,建南涼,都西平(今青海西寧)。其子孫以禿發為國號,因語音訛傳,故稱之為吐蕃。自唐貞觀後,常來朝貢。唐大中三年(公元849年),吐蕃宰相論恐熱以秦、原、安樂及石門等七關來歸唐朝。唐大中五年,沙州刺史張義潮以瓜、沙、伊、肅等十一州之地獻與大唐。內附中原王朝者稱為熟戶,沒有歸附中原王朝者稱為生戶。
吐蕃漸漸強大,趁大唐安史之亂,無力顧及之機,屢屢向北入侵,攻打吐穀渾和黨項。
黨項各部雖出兵反擊,卻敗多勝少,族人被殺,牛羊被搶,土地被侵占,嚴重威脅到黨項人的生存。無奈之下,有的黨項部落臣服於吐蕃,有的黨項部落上表朝廷,請求往大唐內地遷徙。此時的大唐王朝國力衰微,自顧不暇,隻得恩準了他們的請求。黨項人開始第一次遷徙,走出世代生活繁衍的深山,遷往鬆州和靜邊州。靜邊州是從慶州劃撥出來的,專門安置黨項人。
駐守在鬆州的拓跋守寂,被唐朝授予左監門都督,封西平公。
黨項原有的領地盡被吐蕃侵占,沒有內遷的黨項部落,淪為吐蕃的屬役,被迫更族名為弭藥。吐蕃日益強盛,不僅侵占了吐穀渾和黨項原有的屬地,又侵占了大唐西疆的部分地區。
鬆州和靜邊州雖屬大唐內地,隨著西疆被侵占,其地臨近吐蕃,經常受到侵擾,吐蕃大軍曾攻陷成都府。於是,黨項在大唐
(本章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王朝勢力大的時候,就歸順大唐。吐蕃勢力大的時候,黨項就被迫倒向吐蕃。在吐蕃的軍隊裏,就有黨項人,籍其兵為前驅,為吐蕃打頭陣賣命。
唐至德二年(公元757年),安祿山在洛陽被其子安慶緒所殺。長安、洛陽兩都為郭子儀等收複,安慶緒退守鄴郡。乾元二年(公元759年),史思明殺安慶緒,回範陽自稱燕帝,派兵再度攻下洛陽。
乾元間,吐蕃入侵大唐的邠州和寧州。唐上元元年(公元760年),吐蕃誘迫在涇州和隴州的黨項部落十萬之眾,入侵鳳翔府。鳳翔節度使崔光遠投降。一年後,黨項又與吐穀渾、奴刺聯合,攻侵寶雞府,屠殺官員和百姓,搶掠財物,火焚大散關,攻入鳳州,殺刺史蕭義。節度使李鼎率兵出擊,眾羌聯軍遂撤兵。
唐上元二年(公元761年),史思明為其子史朝義所殺。此時,各路唐軍陸續收複叛軍占領之地。
唐上元三年(公元762年),吐蕃挾眾羌與黨項大舉進攻梁州,梁州刺史李勉敗退。吐蕃聯軍進寇奉天,又擁兵北進,大肆擄掠華原、同官而去。
唐肅宗下詔臧希讓代替李勉為梁州刺史。於是,歸順、乾封、歸義、順化、和寧、和義、保善、寧定、羅雲、朝鳳等十州的部落酋長來到梁州,向臧希讓獻上歸順條款,請求賜封印信。唐肅宗下詔同意其請求。
唐廣德元年(公元763年),史朝義兵敗,見再無興起之勢,窮蹙自殺,安史之亂始定。
拓跋守寂因率本族黨項軍協助唐軍作戰,立下戰功,升任容州刺史,領天柱軍使。
安史之亂雖然平定了,但社會生產受到嚴重破壞,國土喪失,朝綱紊亂,大唐王朝由盛而衰,方鎮雄起,逐漸形成方鎮割據的局麵。
唐廣德二年(公元764年),唐河北副元帥仆固懷恩反叛大唐。其為鐵勒人,受大唐王朝賜封,世襲都督。仆固懷恩誘使黨項、吐穀渾、奴刺數萬之眾入侵,掠鳳翔、盩厔(周至)。大酋長鄭廷、郝德攻入同州,同州刺史韋勝慌忙逃走,節度使周智廣率軍在澄城將叛軍擊敗。過了一個月,鄭廷和郝德再次領兵,攻入同州,焚毀州衙和民房,北上馬蘭山,修築營寨駐守。郭子儀遣兵襲擊,二人遂退守三堡寨。郭子儀派遣慕容休明去見鄭廷和郝德,說明利害,曉以大義。二人歸降。
吐蕃多次出兵入侵唐境,占取隴右道隴間諸州以及原、會等州,劍南道的西山諸州及大渡河南的嶲州,盡入吐蕃。
郭子儀上表朝廷:
鑒於黨項、吐穀渾部落散處鹽、慶等州,其地與吐蕃濱近,容易
相互勾結作亂。應將靜邊州、夏州、樂容等六府的黨項遷往銀州之北、
夏州之東,遷寧朔州吐穀渾往夏州之西。以此隔離二族,阻止其聯係。
如黨項暗中勾結吐蕃為變,可遣使招慰,消除其反叛之心。授梁進用
為慶州刺史,嚴密巡查邊界,以絕二者往來之道。
唐代宗見表奏,大加讚賞,下詔執行。於是,破醜部、野利部、把利部及思樂州刺史拓拔乞梅,靜邊州大首領左羽林大將軍拓跋朝光等五刺史入朝,厚加賞賜,遣還其部,執行遷徙計劃。命工部尚書路嗣恭為朔方留後,將作少監梁進用為押黨項部落使,執行此次遷徙。
黨項人開始了第二次遷徙。拓跋乞梅等部遷往慶州,號東山部。拓跋守寂、拓跋朝光等部遷徙到銀州、夏州,號平夏部。
從此,黨項人,以平夏之地為核心,繁衍生息下來。
……………………………………………………………………………………
西夏風雲藝術地再現了一段鐵血縱橫的曆史,是一部接近正史的精彩作品。拜請新老朋友收藏,投上寶貴的票票。香廬墨客在這裏拜謝啦!
(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