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05章 兵敗起義軍

字數:5754   加入書籤

A+A-


    nbsp;   數年後,拓跋守寂離世,唐朝追授其為靈州都督,他的孫子拓跋乾暉擔任銀州刺史。

    唐鹹通十四年(公元873年),拓跋乾暉的孫子拓跋思恭占據宥州,自稱刺史。此時的大唐王朝已經衰弱不堪,搖搖欲墜,猶如病入膏肓的患者,自顧不暇,連加封刺史這樣的朝廷大事都顧不了。

    唐朝末年,唐僖宗荒廢朝政,民不聊生,饑荒四起,天下大亂。

    唐乾符二年(公元875年)五月,濮州人王仙芝自稱天補平均大將軍,率眾起義。山東冤句人黃巢招募數千人響應,轉戰河南十五州,起義軍逐漸壯大,有數萬之眾。乾符五年(公元878年),王仙芝戰死,眾義軍推舉黃巢為領袖,號衝天大將軍,年號王霸。黃巢率起義軍南下,轉戰江西、浙西、浙東,進入福建。

    眼見起義軍發展壯大,如狂瀾席卷,唐朝江河日下,唐僖宗發布詔書,令諸道節度使起兵勤王,進剿起義軍。

    唐乾符六年(公元879年),黃巢率軍進入嶺南,攻克廣州,起義軍聲勢空前浩大,眾至百萬。當年十月,黃巢率軍北伐,進入湖南,沿湘江而下,經鄂州東行,渡長江、過淮河,進軍淮北,稱率土大將軍,不久改稱天補大將軍。唐廣明元年(公元880年),起義軍攻克東都洛陽,沿途慰問民眾,市井晏然。同年底,攻克潼關,進入京城長安,民眾夾道歡迎。起義軍向群眾宣告:黃王起兵,本為百姓,非如李氏不愛汝曹,汝曹但安居無恐。

    黃巢稱帝於含元殿,國號大齊,年號金統。

    唐中和元年(公元881年)三月,唐僖宗倉皇逃往蜀地,關中大亂。

    宥州刺史拓跋思恭接到鄜延節度使李孝章傳來的朝廷詔令,立即率一萬八千騎兵出征,與李孝章設壇共誓征討起義軍,立即進兵武功。隨後與涇原節度使程宗楚、秦州經略使仇公遇、鄜延節度使李孝章、河中節度使王重榮會師,同盟起兵,傳檄天下。

    唐僖宗得報非常高興,突然想到拓跋思恭不是朝廷的正式節度使,義存邦國,救大唐於水火之中,應加封晉爵。於是,下詔封拓跋思恭為左武衛將軍,全權統領夏州、綏州、銀州節度事宜。拓跋思恭得到了夏州、綏州、銀州的統治權,雄心倍增,率領黨項騎兵,與黃巢起義軍軍開戰。

    黃巢一看唐軍勢大,不能困守,決定放棄長安,率軍撤走。

    程宗楚恐諸將分功,率本部乘夜入城搶掠。黃巢知唐軍不整,且諸鎮不相聯係,引兵殺回。程宗楚孤軍奮戰,死於亂軍中,唐軍潰敗。黃巢率起義軍複入長安。

    清晨,探馬奔進拓跋思恭大帳:“報節度使大人,黃巢起義軍複入長安,程宗楚戰死。”

    拓跋思恭連忙去見李孝章,告知戰情。二人遂率軍馳援,在王橋與黃巢起義軍遭遇,兩軍混戰,唐軍不利,死傷甚眾,四散敗逃。

    拓跋思恭得到忠武軍節度使周岌,昭義軍節度使高潯連收複鄧、華諸州的消息,又與李孝引軍進屯渭橋,在渭河北岸結寨,以逼長安。黃巢派遣中書令尚讓、東麵行營都虞侯朱溫帥率二萬騎兵拒敵。

    朱溫乃黃巢手下第一大將,宋州碭山人,武藝高強,有勇有謀。

    兩軍隔渭河對峙。拓跋思恭派遣弟弟拓跋思忠率千餘精騎挑戰。

    拓跋思忠一身武藝,箭法高超,絕世無雙。他向對岸看了看,拿起強弓,從箭囊裏抽出一支響翎箭,搭箭拉弓。響翎箭和著風聲飛出,“嘡”地一聲炸響,響翎箭正中渭水橋上的鐵鶴!

    (本章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好箭法!”起義軍大驚,眾口稱讚。

    看著射進鐵鶴胸脯的長箭,朱溫大吃一驚,“好厲害的家夥,好厲害的箭法,這箭是對著鐵鶴射的,要是對著我射的,我就被穿透了,命即休矣。當避其鋒芒,以謀取之。”

    他立即下令,“撤軍。”

    此時,正值渭河枯水季節,渭河西段水流不深,兩岸是丘陵地帶,地勢起伏,溝壑縱橫,河道與山峽相間。

    朱溫指揮大軍,有步驟地撤軍,並設下伏兵。

    拓跋思忠望見朱溫撤軍,哈哈大笑,衝著對岸高呼:“朱大帥,我也沒射你,你跑啥呀。有能耐你撒馬過來,你黃巢軍第一大將不過如此,一箭就嚇跑啦。”

    黨項將士歡呼起來:“朱溫,朱溫,一箭就嚇暈!”

    朱溫不予理睬,命令將士:“迅速撤軍。”

    拓跋思忠將腰刀一揮,對部下道:“追擊,別讓朱溫跑啦!”

    他一馬當先,率領千騎踏著河水衝過去。黨項騎兵呐喊著,英勇追擊,衝進埋伏圈。頓時,伏兵四起,殺聲震天。拓跋思忠雖然箭法高超,但短兵相接,混戰之中無法射箭。他連同一千騎兵全部戰死,無一生還。

    朱溫令旗一揮,乘勝反擊。拓跋思恭聽見喊殺聲,心想不好,正要指揮大軍增援,隻見朱溫大軍洪水般滾滾殺來,將拓跋思恭的人馬團團圍住,拓跋思恭倉促應戰,一萬七千騎兵無力抵抗,敗退到富平。

    各鎮勤王的節度使見黨項軍敗退,都以師老兵疲為由,不敢進兵,駐足觀望。

    黃巢起義軍右軍知事孟楷得知拓跋思恭的駐地,率軍偷襲富平。拓跋思恭猝不及防,被殺得丟盔卸甲,狼狽逃竄,帶著殘兵敗將回到了夏州。

    拓跋思恭不甘心兵敗,整治部隊,訓練軍兵,上表請求討賊。

    唐僖宗接到拓跋思恭的表奏大喜,立即下詔賜黨項軍為定難軍,授予拓跋思恭為定難軍節度使,命其出兵勤王,討伐黃巢起義軍。贈拓跋思忠宥州刺史,在渭陽修建祠堂紀念。

    拓跋思恭見皇上派特使專程下詔,喜形於色,心中思忖:既然皇上這樣看得起我,我不能有負皇命。於是,又率八千精騎出征。

    宰相王鐸見諸道節度使無心征討起義軍,發奮請行。唐僖宗命王鐸為中書令、諸道行營都統,詔令夏、綏、鄜、延諸軍集結討賊;授拓跋思恭京城南麵收複都統、檢校司空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受王鐸節製。拓跋思恭得詔心中歡喜,率定難軍進兵渭橋,與起義軍頻頻交戰。

    唐僖宗得到戰報大喜,進封拓跋思恭為四麵收複都統、京兆尹知事。命其隨從檢校司空、河東節度使李克用調遣。拓跋思恭率定難軍連敗起義軍尚讓、黃揆兩軍,進兵渭南。又與李克用部將楊守宗、白誌遷合兵,進攻起義軍,一日三捷,起義軍敗退。官軍向京城進兵。

    唐中和二年(公元882年)六月,朱溫率領三千軍馬,進攻丹州和延州,又向同州進軍。同州刺史米逢棄城逃走,遂占據同州。黃巢封朱溫為東南麵行營先鋒使,同州防禦使。朱溫再進攻西關,戰敗諸葛爽,在涑水河破唐將王重榮數千騎。

    河中府三十艘軍糧船到達夏陽,朱溫派遣軍兵搶奪。軍糧關係到夏陽唐軍的生死和軍心,王重榮不敢怠慢,親率唐軍三萬營救。朱溫懼怕,命軍兵將糧船鑿沉。王重榮見軍糧被沉,十分惱怒,遂將朱溫人馬圍困。

    朱溫被

    (本章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困,派兵向黃巢求救。時任黃巢大齊政權的左仆射兼軍容使孟楷,竟將求救文書壓下,不向黃巢稟報。朱溫非常著急,內無糧草,外無救兵,三千兵馬多次廝殺,傷亡減員,已無力對抗唐軍。又見黃巢起義軍勢力消減,形勢緊迫。於是,他殺了監軍嚴實,率部投降王重榮。

    王重榮非常器重朱溫,報以朝廷。唐僖宗大喜,封朱溫河中行營詔討副使、右金吾大將軍,並賜名全忠。次年,又封為宣武節度使,命其和沙陀部首領李克用聯兵進擊黃巢。

    黃巢見唐軍來勢凶猛,於唐中和三年(公元883年)四月再次撤出長安。

    諸鎮唐軍自光泰門進入京城。拓跋思恭率定難軍一馬當先衝進城,然後表奏朝廷:微臣拓跋思恭收複長安!

    躲在蜀地的唐僖宗得到收複都城長安的捷報,大喜過望,跪在祖宗的靈位前,痛哭流涕地稟奏:“蒼天有眼,列祖列宗有靈,保我大唐江山永固,萬代不衰。我可以回到祖宗打下的長安城了,對得起列祖列宗了。”

    黃巢撤出長安後,率軍進入商山,沿途拋棄珠寶黃金。唐軍不顧將令,爭奪財寶。黃巢命孟楷為先鋒,進攻蔡州。唐軍守將秦宗權戰敗投降,起義軍又進兵圍攻陳州。節度使趙犨率軍頑強奮戰,大小數百戰,三百天沒有攻下陳州。起義軍在華西兵敗,孟楷被俘,遭殺害。黃巢撤陳州之圍,向汴州挺近,轉戰山東。

    拓跋思恭跟隨李克用和朱溫追擊。唐朝大軍追到,黃巢腹背受敵,在王滿渡遭到包圍,眾多將領投降唐軍。黃巢屢戰失利,退到泰山狼虎穀。後麵唐軍緊緊追擊。

    黃巢見無路可走,對外甥林言道:“我欲討國奸臣,洗滌朝廷,事成不退,亦誤矣。你取我的頭獻於天子,可得富貴,這個好處不要讓別人得去了。”

    林言跪倒,痛哭著道:“舅舅起義兵,是為窮苦百姓。今雖敗,可整軍再戰。舅舅你快走,外甥掩護。”

    黃巢見林言不動手,對著青天高呼:“今生雖敗,來生再戰!”說完,割喉自刎。

    林言見黃巢自殺,抱著舅舅的屍體痛哭,也橫劍自殺。唐末農民大起義,在唐軍的瘋狂征剿中失敗。

    唐僖宗回到長安,召見拓跋思恭,微笑著對拓跋思恭道:“愛卿果然不負朕所望,救江山社稷於危難之中,平難有功。卿家世居關內道夏州之地,朕就封你為太子太傅、夏國公,夏州、綏州、銀州、宥州,全部歸愛卿統轄,卿家世守此地,貢職不絕。”

    拓跋思恭跪在朝堂上,感激涕零:“微臣謝陛下,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

    唐僖宗歡喜:“先皇曾經賜愛卿先人拓跋赤辭國姓,朕再次賜你國姓。從今往後,你就不要再姓拓跋了,要姓李。”

    拓跋思恭回稟道:“微臣謝陛下國姓的恩賜,我們家族從此不再姓拓跋了,而姓李。微臣也不再叫拓跋思恭了,而是叫李思恭了。”

    “好好好,李思恭,好。”唐僖宗大喜,連說了幾個好。“愛卿回去以後,好生鎮守封地。朝廷如有召喚,愛卿不要推諉。”

    李思恭伏在地上立即磕頭:“請陛下放心,朝廷如有召喚,微臣一定馬不停蹄,肝腦塗地為大唐效犬馬之勞。”

    ……………………………………………………………………………………

    西夏風雲藝術地再現了一段鐵血縱橫的曆史,是一部接近正史的精彩作品。拜請新老朋友收藏,投上寶貴的票票。香廬墨客在這裏拜謝啦!

    (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