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6章 李元昊稱帝
字數:4910 加入書籤
嵬名山遇跪倒在地上,淚如雨下。
李元昊大喝:“來人,將嵬名山遇等人綁在樹上,亂箭射殺。”
嵬名山遇和妻子等人大哭,“長生天,你為何這樣無情,長生天,你為何這樣無情啊!”
亂箭飛蝗般射過去……
李元昊加緊了稱帝的步伐,派遣潘七布、昌裏馬乞率軍駐防蓬子山,做好防禦準備。
宋寶元元年(公元1038年)十月十一日,李元昊在野利仁榮、楊守素等大臣的擁護下,在興慶府南郊的戒壇寺祭拜天地,登上皇帝的寶座,正式稱帝,定國號為“白高大夏國”,自號:大夏世祖始文本武興法建禮仁孝皇帝,改大慶二年為天授禮法延祚元年。
追諡祖父李繼遷為神武皇帝,廟號太祖,墓號裕陵;祖母野利氏為順成懿孝皇後。追諡父親李德明為光聖皇帝,廟號太宗,墓號嘉陵,母親衛慕氏為惠慈敦愛皇後。
封妃野利氏為憲成皇後,立長子寧明為太子。
以野利仁榮、嵬名守全、張陟、張絳、楊廓、徐敏宗、張文顯為中書、樞密、侍中等官,專主謀議;以楊守素、鍾鼎臣、嵬名聿榮、張延壽為官計、受納諸司,主文書;以野利旺榮、野利遇乞、成逋克成、賞都臥、如定多多馬、竇維吉分駐十二監軍司地,主兵馬。
西夏國自此正式建立。
宋寶元二年、西夏天授禮法延祚二年(公元1039年)一月,李元昊以臣子身份,派遣樞密使、禦史大夫等官出使宋朝,上《於宋請稱帝改元表》。使臣先到達延州。延州知州郭勸見表函還稱臣,遂派韓周陪同西夏使臣進京,到東華門脫去黨項服飾,改穿宋朝服飾。宋朝召見夏使上朝。
夏使上表。其表如下:
臣祖宗本出帝胄,當東晉之末運,創後魏(注)之初基。
遠祖思恭,當唐季率兵拯難,受封賜姓。祖繼遷,心知兵要,手握乾
符,大舉義旗,悉降諸部。臨河五郡,不旋踵而歸;沿邊七州,悉差
肩而克。父德明,嗣奉世基,勉從朝命。真王之號,夙感於頒宣;尺
土之封,顯蒙於割裂。
臣偶以狂斐,製小蕃文字,改大漢衣冠。衣冠既就,文字既行,
禮樂既張,器用既備,吐蕃、塔塔、張掖、交河,莫不從伏。稱王則
不喜,朝帝則是從,輻輳屢期,山呼齊舉,伏願一垓之土地,建為萬
乘之邦家。於時再讓靡遑,群集又迫,事不得已,顯而行之。遂於十
月十一日,郊壇備禮,為世祖始文本武興法建禮仁孝皇帝,國稱大夏,
年號天授禮法延祚。
伏望皇帝陛下,睿哲成人,寬慈及物,許以西郊之地,冊為南麵
之君。敢竭愚庸,常敦歡好。魚來雁往,任傳鄰國之音;地久天長,
永鎮邊方之患。
至誠瀝懇,仰俟帝俞。
謹遣弩涉俄疾、你斯悶、臥普令濟、嵬崖妳奉表以聞。
李元昊的請表猶如晴天霹靂,滿朝文武大臣忿然作色,義憤填膺,橫眉豎目。
宋仁宗更是火冒三丈,肺都要氣炸了。其年宋仁宗已經二十九歲,親政多年,正是血氣方剛的年齡。
右相張士遜出班啟奏:“李元昊反狀猖獗,表詞犯順,朝廷當伐所叛之謀,誅之祖以喪其魂。”
群臣顧不得朝儀,紛紛出班啟奏:“請先誅使者,再兵進西夏。”
尚書左丞程琳道:“遣使是常事,殺之不祥。”
左相呂夷簡氣憤地道:“李元昊僭越,是可忍孰不可忍。殺使不祥,即可出兵,剿滅李元昊。”
諫官吳育道:“元昊既僭越,勢必不能自削帝號,知朝廷不允,早有準備,必嚴陣以待。朝廷若即刻出兵征討,而尚無準備。征討者,貴在神速。此時出兵,勝算幾何?宜采用立國初平定江南諸國之策,先嚴守防禦,集聚力量,做好準備,再興征討,稍易其名,可以順拊而收之,大事可成。”
有人問:“這要等待何年?”
有人道:“李元昊,小醜也,大軍出師旋即誅滅。”
張士遜再奏:“或發兵征討,或命將備邊,上則以示中國不測之威,下則可以杜絕犯法作亂之徒。”
宋仁宗看看群臣,忍住怒氣,下詔:“削奪李元昊所賜國姓和官爵、關閉沿邊榷場。揭榜於邊,募人能擒元昊若斬首獻者,即為定難軍節度使,賞錢二百萬;能捕所遣刺探者,賞錢十萬;西界蕃、漢官員能率族歸順者,皆加官進爵。”
宋朝拒絕了李元昊所獻駱駝和馬匹,善待使者,賜其物品。弩涉俄疾等人沒有接受宋仁宗的詔書,謝絕賜物,星夜趕回西夏。
宋朝遂即關閉榷場,斷絕了與西夏的貿易,也斷絕了使者往來。
宋朝柔遠寨蕃官嵬露溫與白豹城都指揮使斐永昌有舊交,派遣親信潛入白豹城,見都指揮使斐永昌,說明朝廷之意。斐永昌遂偷奔柔遠寨,請歸宋朝。正值朝廷三班供奉缺員,宋仁宗下詔,斐永昌補三班供職、本族巡檢。
唃廝羅西遷曆精城後,受阻西夏瓦川城,無法與宋朝聯係,不再通使中國。
宋仁宗遣左侍禁魯經,自古渭川抵達曆精城,加唃廝羅保順節度使、邈川大首領,詔諭唃廝羅出兵西夏,從後麵攻擊李元昊。
於是,唃廝羅整頓兵馬,聚集了四萬五千之眾偷襲涼州。李繼瑗老當益壯,親率夏軍抵擋。唃廝羅數戰不勝,隻得退兵。讓軍兵對著涼州城高喊:“李繼瑗,你等著,本王會再來攻城!”
回軍路上遇到涼州巡邏軍士數十人,將其斬殺。
李元昊知道宋朝不會對自己稱帝善罷甘休,派出探子,四麵潛出,刺探軍機,做好迎擊宋軍進攻的準備,也想向宋朝發動戰爭,用戰爭迫使宋朝承認立國稱帝的事實。就在此時,他得到部下叛逃宋朝,又得到唃廝羅進攻涼州的戰報,大怒,決心用戰爭回擊宋朝。
西夏與宋朝的鄜延、環慶、涇原毗連。環慶路邊寨鄰近緊密,近者三十裏,遠者四五十裏,防備堅固。西夏諸部都不知其山川道路,更有宿將劉平、趙振等守禦。涇原路有鎮戎軍和渭州城,兩處壁壘堅固,屯兵也多,兵強馬壯。隻有鄜延路地闊寨疏,自承平至安遠約二百裏,自長寧至黃河一百裏,並無城寨,駐軍都是老弱殘兵。
以前,西夏和宋朝的使者都是走鄜延路,經過延州來往。西夏軍民對這一帶十分熟悉。
宋朝資政殿學士範雍,正值李元昊反宋之際,被授予振武軍節度使、延州知州。範雍為官仁愛寬恕,頗知人,喜薦士,經其推薦者有很多人後來位至公卿。名將狄青為小校時,因犯法當斬,被他救下。狄青字漢臣,汾州西河人。善騎射,勇武過人。每戰必披散頭發,帶銅麵具,出入敵軍中所向披靡,無人敢擋。
範雍到任後,查勘疆界和防務,發現鄜延路的薄弱,上書朝廷:
延州最當賊衝,地闊而寨柵疏,近者百裏,遠者二百裏,土兵寡弱,
又無宿將為用,而賊出於此,請益師。
大宋朝廷接到範雍的上表,宰相和皇上都沒當回事。
李元昊看準了鄜延路的薄弱,也偵查到此地兵力的部署情況,且對此地山川地理十分了解,有利於用兵。李元昊要以此為攻宋突破口。但有一個人,讓李元昊擔心,這個人就是金明寨都監李士彬。
李士彬身高八尺有餘,虎背熊腰,麵如黑炭,整個人就像一尊鐵塔,手使一杆镔鐵點鋼槍,能征善戰。他是黨項人,其祖上因與拓跋家族有仇,投向宋朝,便改為漢姓,世代鎮守金明寨。其父李繼周,多次與李繼遷作戰。李士彬作戰勇猛,被譽為“鐵壁相公”,其意為李士彬駐守金明寨,是銅牆鐵壁,無人能進。其性格暴躁,治軍嚴厲,經常鞭撻將士,部下與其結緣很深。
李元昊了解到李士彬的情況,打定了主意。就在此時,野利仁榮進府,在他耳邊低語了幾句。
李元昊大喜:“長生天助我也。”
注 後魏:即北魏,拓跋珪建立。拓跋珪是鮮卑族,李元昊是黨項族,二人非同族,李元昊不可能是拓跋珪的後人,隻是姓氏相同。我國姓氏,有同姓同一來源,有同姓不同來源。李元昊之所以這樣說,是為抬高身份而已。
先定個小目標,比如1秒記住: 手機版閱讀網址:m.101novel.com(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