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三章 李羅密商

字數:2177   加入書籤

A+A-


    nbsp;   又幾日,參劾疏與抗辯疏都抵達京中,儀閣與軍帳都各收一份,兩處都不敢自專,正猶豫間。

    李嵩此時在軍帳、儀閣兩處都見到了同樣內容的兩份折子,與之共同署理儀閣的王悟承見到這份折子明白其中利害,於是幹脆直接把儀閣的這份折子也轉給軍帳處理,李嵩見王相這般舉動,明白這是王相有意成全他,也是王相明哲保身之舉。但朝野人人觀望,李嵩也不好明著動手,思來想去,李嵩決定把兩處的幾本折子一並上報給皇上,然後靜觀其變。

    不出李嵩所料,皇帝拿到這兩份折子也生出不少疑竇,遲峰與馬氏父子各執一詞,皇上一時也難有決斷,於是下詔著禦史台都禦史羅應龍負責督辦此案,並賜節予查案禦史,可行欽差事。

    而就在羅應龍準備派出查案禦史前往北軍的前一天夜裏,李嵩終於登門拜訪羅府。

    羅應龍聽門房來報李嵩到府,本想借故推脫不見,他豈能不清楚此時廟堂上下都在盯著自己,接了這份差事後他就自況道“如今我之狀況,如坐屋脊,向左則左,向右則右,無論左右,我皆有墮地之憂”,這是實情,所以他盡力平衡自己的位置,而如今李嵩登門,無異於是要將他這個坐在屋脊上的人強行推到一邊,這怎能不令他心生戒備。但是羅應龍正有進取之意的人,若此時得罪正在署理儀閣事務的李嵩,無異於給自己的仕途平添桎梏,這是羅應龍斷然不為的,所以,李嵩,還是必須見。

    李嵩入得府來,與羅應龍不過平常交談,平日裏兩人也不過泛泛之交,談不上多少情誼,這本來是求人辦事的忌諱,“有事即召,無事即去”,即便是君臣之間,這樣的關係也不能長久,何況同僚。但是,此時此刻,對於馬伯濂這個案子而言,李、羅兩人平時不甚交好的關係反倒為李嵩提供了運作的可能,這也是李嵩樂於見到的。

    幾句話後,羅應龍還是先問:“李帥深夜到此,恐怕不是為與在下閑話家常的吧?”

    李嵩:“不錯,確有要務。”李嵩很坦然,他的這番表現出乎羅應龍的預料,但又在身居高位的情理之中。

    羅應龍:“李帥不妨明言。”

    李嵩笑了笑:“羅大人自是洞若觀火,還不知對馬伯濂一事將作何定奪?”

    羅應龍也笑了:“既然陛下委以重托,我定當盡心竭力,是非糾葛,自有陛下明察。”

    李嵩見羅應龍這番不肯合作的態度,料定馬淳也是動用了關係,便也不再強勉,說了些其他話題,李嵩便起身拜別,羅應龍當然相送,臨別時,李嵩突然無意間發問:“大人與王相不和?”李嵩問得直白。

    羅應龍先是一愣,隨即趕緊矢口否認:“王相領銜群臣,道德文章自是朝內一流,下官仰慕尚且不及,何來不和?”

    李嵩笑笑:“沒有不和就好,同朝為官,何必與上峰抵觸,想來下次入閣,王師傅必定能允你。”

    羅應龍嘴上說著附和之詞,心下卻是一驚,討論入閣這樣的大事,本是朝中的絕密,在場大臣是絕對不能外傳的,可李嵩現在不但說了,而且說的已經非常透徹,這是羅應龍始料未及的,李嵩把這樣大的消息透露給自己,顯然不是衝著兩人本就不多的交情,那衝著什麽呢,不言自明了。

    兩人相互行禮拜別,內心卻都是波濤翻湧。李嵩將王悟承阻止羅應龍入閣一事暗地透露給羅,這是犯了大忌的,而這麽做的目的也是一目了然的,這次赤裸裸的拉攏,如還是不能見效,則李嵩自己是竹籃打水。而羅應龍得知王悟承阻止自己入閣,這心中忿恨自是不待多提,更為要緊的是,李嵩這樣的舉動是明明白白的結援之舉,如果自己不識抬舉,很有可能把本來的“結援”變成“結怨”了,最終,羅應龍權衡再三,拿定了主意。

    次日,三位禦史受羅應龍之命,奉天子節仗,啟程前往北軍駐地查案,一個月後,禦史台向皇帝複命結案,所呈奏折洋洋灑灑千言萬語,但用最末一句盡可歸結起來:

    “查馬伯濂一案,雖事出有因,但實據鑿鑿,陛下聖恩洪德,諒可寬宥馬氏不報之過,然此案始出,則馬氏擁兵之弊已初見端倪,後為如何,非臣所能言,聖明燭照,望請終裁。”

    (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