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廣林規(二)
字數:4047 加入書籤
nbsp; 枯榮寺下的茅草屋後多了一個隆起的土堆,寺裏的老僧沒有按照佛門的規矩行事,而是依照故老的傳統,讓二老入土為安了。一年了,這裏沒有雜草叢生,隻是不可避免的少了幾分煙火氣,清冷了許多,破敗的許多。屋子就是這樣奇怪,即使你維護的再勤快、再精細、再好,可一旦缺了人住,一個地方便會迅速的清冷而破敗下來,無可奈何。
枯榮寺裏的幾個老僧早早的帶了廣林規下山祭拜,對一個孩子講求什麽佛門義理,或是什麽四大皆空,幾個老僧認為未免太殘忍了一些,為此,寺裏的老僧提前一天下山,趕往梅川邑打聽了一番民間習俗,做了一些準備,盡量按照俗世的規矩來辦。廣林規依舊表現的很沉靜,沒有哭也沒有鬧。
實際上,這進寺的一年來,廣林規都表現的很沉靜,不同於以往的沉靜,反倒是寺裏的幾個老僧見此有些緊張,準確的說是有六個緊張的老僧。六個緊張而且沒有法號的老僧,以往,按照六人老的不同程度,廣林規稱一僧師傅、二僧師傅、一直到六僧師傅。不過這一年來,聽不到了,廣林規一年來除了吃飯喝水,沒有開過口。
枯榮寺存在了多少年?這個問題沒人能夠說得清楚,最老的一僧也不行。枯榮寺內一枯一榮兩株大樹有別於當地的樹種,枯的一株幹癟,自然難以辨別不提,榮的這一株鬱鬱蔥蔥,枝葉繁茂,四季常翠,卻也不知是什麽名字,一僧道六僧也從沒有想過要給這株樹叫個什麽名字,哪怕是起過一點點的念頭。不知是不是因為這兩株樹比這六個僧人更早的占據了這裏的緣故,一僧隔兩日給樹澆兩桶水,枯的那一株也不例外。不知道是不是期待著這一株樹的重新煥發生機,在廣林規上山之後,一僧對於這一株枯樹有些偏愛了,以往是先澆的榮樹,現在是先澆枯樹,而且也澆的多了一桶水。或許是因為廣林規對於這株枯樹給予了更多的關注吧。
六個僧人不知道的是,廣林規知道關於這一株枯樹的一個秘密,這株樹或許並沒有死,或者說正在死後複生。幾個月前,廣林規發現這株幹癟枯樹的樹幹內並不像外表一樣的死寂,內裏是綠色的,是鮮活的,是有生命的,自那一天起,廣林規就時時刻刻關注著這株枯樹,等待著這株枯樹的複活。既然樹能死而複活,人也未嚐不可。廣林規需要一個征兆、一個指示,這株枯樹便會降下這樣的征兆。
這一日,征兆出現了,自拜祭廣林規雙親回來,廣林規依舊守在這株枯樹前細細查看,耐心等待。順著斑駁的樹幹向下,在樹根處冒出一點綠意,像是土堆裏掉落的一點兒碎綠葉一般。廣林規小心翼翼的伸指輕輕剝開上層的土壤,看到了一支細細的延伸下去的嫩綠的身軀,再輕輕剝一剝,還是隻有嫩綠的一支身軀延伸下去,看著纖細的身軀,廣林規退縮了,輕輕的掩上了土層,呆呆的看著,但是難掩開心。
接下來的幾天裏,廣林規睡得很少,更多的守著這點兒綠星兒,看著這點兒綠星兒一點點的冒頭,一點點的生出了嫩綠的葉,嫩綠的葉蜷縮的小葉一日日的舒展。從一僧到六僧也都發現了這個纖細的身軀,但總是疑惑並非這株枯樹抽出的枝條,不過這點疑慮並不影響他們對其的嗬護,他們真切的知曉自己嗬護的是什麽。
在這個纖弱的身軀漸漸舒展了葉子的時候,從一僧到六僧多少都有些惶恐了,這嫩綠的葉子分明是與榮樹的相似,或者說一樣,這一下,六個老僧也不確定了。唯有廣林規一如既往的堅定。
枯榮寺一共兩進的院子,前麵的是三間房屋,六個老僧,如今再加上廣林規,大小七人吃飯、睡覺都是在這裏。後一進的院子,是一座古樸的石室,室內空無一物,當中是一個石台,石台上還立著一塊兒石頭,與石台密不可分,似是渾然天成,約莫一人高低,樣式古怪的很。
這石台的奇特之處在於,這塊立著的石頭整麵向內凹進去,而凹進去的圖案正好形似一個人靜坐時的上半身輪廓,石台上也確實遺留有靜坐壓出的凹痕,清晰可見。而石室的地上、牆壁上多出刻有經文,三言兩語的偶題之,不成篇,東一句、西一句。但看得出來,是佛門中的經文,與枯榮寺的“寺”對的上。
枯榮寺並沒有供奉什麽佛像,六個老僧便日
(本章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日供奉參拜這石台,堅定不移的深信,往日在這石台上留下痕跡的必是一僧人,而且是值得參拜的得道高僧,雖佛蹤難覓,但不妨礙六個老僧的崇敬。日日的打掃、參拜,恭恭敬敬、誠心誠意的道一句:阿彌陀佛。這是六個老僧的禮佛之道。
廣林規自小在枯榮寺學字,誦讀佛經,這些文字、佛經的由來便是來源於這石室了,大多早已久留在心,隻是晦澀難懂,難解其意,廣林規也不求甚解,而自一僧到六僧也不盡然都明白,或者說明白的本就不多。六個老僧的佛法很簡單,誠心誠意的誦讀了便是,這便足夠六個老僧心滿意足,畢竟六個老僧向來不會向佛祖有何求。
再後來的小半年,枯樹下纖細的小身軀茁壯成長,爆發出了強勁的生命力,漸漸地,比廣林規還要高了。而幹枯的樹幹上,有些地方竟然也抽出了牙,雖然不多,但枯木逢春已是確鑿無疑了。這使六個老僧甚感驚奇,不過驚奇歸驚奇,六個老僧也是樂見其成,畢竟廣林規也像是重新煥發了生機,吃的多了,幹活兒多了,笑臉多了,當然也說話了,不過說出的話確是叫六個老僧有些犯了難。
“這樹算不算是死而複生了?”這是廣林規說的第一句話。
如今事實俱在,從一僧到六僧誰也不能說不是。
“那人是不是也能死而複生?”這是廣林規說的第二句話。
這個問題叫六個老僧犯了難,若是以前,自然會委婉的旁征博引一番,最後自然而然的讓廣林規得到不能的結論,寺內的枯樹便是旁征博引最好的例子。但現在,廣林規的意思明顯的很,樹能死而複生為何人不能死而複生?這便不好說了,至於人能不能像樹一樣死而複生,六個老僧現在也不敢太過確鑿的否定,畢竟寺裏的枯木逢春就在眼前。
“佛法無邊。”這是六僧給出的答案。
廣林規沉吟一下,按照自己對這個答案的理解,會意為:“也就是說隻要學好佛法,就能讓人死而複生了?”
“佛法無邊。”六僧想來想去能說的還是隻有這個。
廣林規按照自己的理解,會意為:“可以,不過要很高很高的佛法才行。”這話,廣林規沒有說出來。
自這一日起,廣林規更多的時間花費在了後院的石室之中,仔細研讀地上、牆上東一句、西一句的佛法,細細的看,努力的理解,找尋著無邊的佛法。
六個老僧的佛法很簡單,就四個字,一句話:“阿彌陀佛。”但這樣的佛法確鑿不是能夠可以使人死而複生的無邊佛法,是以在廣林規進了石室後。對於廣林規關於佛經的一些提問,六個老僧也是日漸的惶恐,支支吾吾不敢言,慶幸的是,不多久,廣林規不再問了,這著實叫六個老僧鬆了一口氣。
對於石室所刻的經文,廣林規本就記下大半,剩下的不過幾日時間,也全都印在了腦海裏,隻是琢磨其意確實困難,看不見佛、摸不著法、何談無邊佛法。
最後,廣林規的目光轉到了石台上,既然石台上的人離開了,不是刻下了佛法、便是學會了佛法,不管是哪一種,這個離開的人肯定是懂佛法的。廣林規沒有考慮或許此人還有失敗的可能。
廣林規最後效仿的方法便是在石台上靜坐,慢慢的參悟佛法,或許在背後石塊上坐出又一個輪廓的時候,這佛法也就可以學成了,至於是不是無邊佛法,這不在廣林規現在考慮的範疇之內。
枯榮寺的六個老僧對於廣林規的做法采取了不予幹涉的態度,畢竟六個老僧也不知如何參悟無邊佛法,隻能任由廣林規按照自己的方法施為。自這一日起,六個老僧細心的照料著還很稚嫩的抽條的枯樹,還有一心在石室靜坐以參悟無邊佛法的廣林規,仿佛廣林規成了六個老僧供奉的佛祖,日日的供吃供喝,不敢有一絲馬虎和懈怠。漸漸地,六個老僧念的阿彌陀佛也少了。或許,自廣林規上山的一日起,六個老僧一心向佛的心便不由自主的偏向了廣林規,在六個老僧的生命裏,佛祖或許不見得比廣林規更重要,隻是六個老僧不見得意識到罷了。
(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