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長龍伏地 二
字數:4918 加入書籤
大寧蘭州。
蘭州是大寧的蘭州,在這個帝國的西北端,北邊是大寧的附屬小國奚木,像月牙的形狀把蘭州拱在中間。蘭州的東北麵靠著閬江上遊,閬江是大寧最大的江流,在經過隴右的這一段自南向北,再往中遊則是大寧叛賊龔允的地盤。西北麵是連綿不絕的祁雲山脈。
五年前一場百年難遇的大雨衝潰了閬江最宏偉的堤壩——山河堰。
潰堤的山河堰就在隴右這一段。百姓流離失所,大災之後又發生大疫,一時間浮屍遍野白骨累累,此為天災。
乾升帝連夜下了道旨,著戶部撥了百萬白銀賑災。然而這百萬賑災的銀子,經過層層剝削,最終到災民手裏的,不過十之有三,此為人禍。
天災人禍,隴右的六個州同時揭竿而起。
高戰雲高天父子率領的蘭州起義軍最強,於是紛紛擁其為首領,起義軍以結盟的方式,接連占領蘭州、靈州、甘州等地,直至最後幹脆割據隴右,沿用大寧軍製自成一軍,與朝廷分庭抗禮。
此六州之亂,史稱“大起義”。
“大起義”是大寧建國以來最大規模的叛亂,幾乎占了大寧五分之一的河山。老皇帝乾升二十多年來奉行以仁德治國,寬柔恩惠,自以為已經是相當愛民如子,對竟有百姓造反這事真是始料未及。
然後更加出乎意料的接踵而至。
乾升帝任命大將軍龔允前往平亂。
龔允出身寒門,是出了名的雷厲風行的武將,他很有想法,帶著他自己訓練的五萬朝廷軍去,這批最早的平亂軍後來成了龔允的子弟兵。而在平亂初有成效後龔允又立即請旨,在當地招募新兵五萬。
這十萬兵馬算是龔允在隴右起家的資本,也是他培育野心的溫床。
龔允進攻隴右六州,從閬江上遊的靈州開始突破,以閃電戰法迅速推進,所占一處,便以優厚的糧餉為條件在當地吸納新兵,和起義軍搶青壯年。龔允領軍老道,連戰連捷。
六州“大起義”結盟各部首領戰死的戰死,投降的投降,其餘部不少散到各處。事情發展到這一步,龔允才算遇到瓶頸,因為隴右六州土地肥沃山林茂密,這些起義軍失敗後多數隱入山林,他的雷霆手段也無法徹底清繳這些起義軍。起義軍這邊很快恢複元氣,漸漸聚到蘭州統一歸高戰雲父子麾下,已經有複起之勢。
大寧朝廷等不及,多番催促下,大將軍龔允終於想到絕招。
龔大將軍找了個黃道吉日,請來僧侶道士,又集合了平亂以來俘虜和招降的叛軍將領,在靈州最大的寺廟焚香立誓,約定降者不殺,又對暫避蘭州、已成為“大起義”真正首領的高戰雲父子開出尤其誘人的詔安條件。
起義軍的第二首腦高天聽說後,不顧他的父親高戰雲強烈反對,帶領一直隱匿在蘭州山林的餘部前往靈州投降。父子決裂也就決
(本章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裂了,可讓所有人始料未及的是,大局初定,龔允就把投降的三萬之眾全部坑殺。
那一日,靈州雷電交加,雨水把那片天空下的廣袤黃土染成了血紅。
此後不到十天,龔允就徹底平定了靈州等五州。由於高戰雲始終帶領餘部據蘭州強抗,龔允隻好先將其擺在一邊。這個寒門梟雄當然沒料到,小小的蘭州後來成了懸在隴右腰腹上一把鋒利的匕首,反被朝廷所用,狠狠地紮在他心頭上。
當然,這是後話了。
這個所謂絕招,也為朝廷大將、立國以來平定最大叛亂的頭號功臣龔允帶來非議:大寧開國以來奉行禮義仁治,二十幾年來切切實實在“施仁政”的乾升帝就不用說了,各氏族門閥也是要麵子地標榜仁德,龔允以“騙降”這種背信棄義的手段取得勝利,朝野多有不齒。加上他是個寒門,朝中氏族百官更是彈劾滿天飛,要求將龔允革職。
但龔允這時已經手持十萬大軍,以將在外軍令有所不受為由,以叛亂未除為名盤踞隴右遲遲不還朝,仿佛在像朝廷昭示著“武力就是一切”。
這似乎是某種不詳的前兆。
隔著千裏之遙,乾升帝的老花眼都能看見龔允那盛開的野心之花。
可能老皇帝能怎麽辦,有花堪折不能折。
因為大寧的戰線可不止隴右這一邊——北方戰事更吃緊、更要命,是有亡國之患的:
北漠人多次南下開啟戰端,大寧的國庫錢糧和精銳兵馬十之有八要投入在和北漠鐵騎的決戰當中,不容有失。於是對於盤踞隴右逐漸不服朝廷約束的龔允,朝廷當然是能哄就哄能拖就拖。
龔允就像長在大寧這個巨人腳上的一顆毒瘡,朝廷假裝不去觸碰不去撓,就不會破不會流血似的。
諱疾忌醫,人之常情。
可毒瘡卻不是知感恩的東西,該流膿的時候還是要流的。
龔允派人向朝廷遞呈隴右萬言書,軟硬皆施請求擢升其為上將軍,這是軍方最高級將領的榮譽,等於配享太廟,等於封侯加爵。天下人皆知,本朝隻有兩位榮膺上將軍頭銜,那都是因為擁龍有功才被乾升帝禦封。一位是過世多年的鎮國公殷素殷老爺子,一位是鎮守西陲幾十年的西江王華杉。
朝廷雖說是能哄就哄能拖就拖,但底線不能突破,所以乾升帝隻是下了道褒獎的旨意,隻字未提上將軍的頭銜,也不打算為一個“用欺騙取得勝利”和“敗壞朝廷名聲”的武夫封侯加爵。
野心是種子,氏族門閥對寒門的冷嘲熱諷是自然肥料,而此次朝廷拒絕封賞給龔允本人帶來的不滿則像催種子發芽的一場春雨……
野心之花“發芽”的日子如期而至——隴右天降奇異隕石,同時龔允號稱自己尋到了前朝大禹皇太子,擁立稱王,沿用前朝大禹國號。
以“大禹王”的名義,一場轟轟烈烈“
(本章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匡扶正統”的複國大戲就此拉開帷幕。
朝廷派過幾位大將前往收複隴右,奈何龔允據閬江天險而守,一時間沒有人能奈他如何。
朝廷和北漠人的在北境戰事愈打愈慘烈,隴右的叛軍又蠢蠢欲動甚至要擴張版圖,正在崛起繁榮的大寧帝國眼看著就要被分疆裂土……
所幸的是,在龔允宣布自立建國的一年後,北境戰事宣告終結。
就是字麵意義上的“終結”。
大寧史無前例地大敗北漠,史稱“桑州大捷”。
境內外局勢趨於平穩,大寧國力日強,兵力回攏,漸漸把龔允和他的叛軍困在了隴右。
這樣的局麵要歸功於一位年輕的皇子,一個閃亮的名字——惠王華承煊。
惠王在苦寒北境十年征戰,曾一年內在桑州、涇州等地打出十戰十捷的戰績。他十六歲隨鎮國公殷素從軍,殷素常年駐守北境,這支十五萬人的軍隊封號為“朱雀”。乾升十八年,北漠有五部落聯合派出一萬騎兵妄圖吞並涇州,殷素為上將軍,惠王率兵兩千為先鋒,衝入敵陣,一舉擒獲北漠聯合軍的首腦——拉坦部落的小可汗,其餘四部落聞風喪膽,主動退兵。
通過此戰,年僅十七歲的華承煊在北境戰場嶄露頭角。
乾升二十年,惠王正式受命為朱雀先鋒大將,進入朱雀五大將領體係,隨殷素統兵進入嶺北。他在大雪封山前當機立斷,強占嶺西北門戶訥北山,最終為收複已被北漠人占領了近二十年的嶺北鋪平道路。
此戰後,惠王已被朱雀軍公認為主帥殷素的接班人。
次年,護國上將軍、鎮國公殷素過世,惠王繼承了殷素的戰法和願望,同時也繼承了本朝第一武將的地位。
惠王迎來有史以來最輝煌的一戰則是天下聞名四海皆知的“桑州大捷”,追打北漠大可汗沙利至東牙庭,燒毀牙庭,直接致其修書投誠,表明歸順朝廷——此戰之功完全扭轉百年來朝廷被北漠打壓的局麵。
而如此常年交鋒對決,也為大寧培養出了一批出色將領和士兵。
民間給他起了個“百戰之王”的綽號,同時還編排了許多戲曲民“百戰之王”有不少怪癖,而最為津津樂道的就是其如何殘酷暴戾、如何好戰喜殺,殺人之法能編排出千百種,甚至有說這位殿下爺生吃人肉。
惠王被安上這個“怪癖”也不冤,因為其在桑州大捷後,竟將百年來最大的戰果——十萬北漠俘虜——盡皆活埋!
百姓的情感總是樸素的,對坑殺敵軍俘虜這種有仇報仇有怨報怨總是喜聞樂見的。但朝廷百官卻大大不同,對惠王變得又敬又畏——當然是畏遠大於敬。
因為這些氏族門閥和朝廷百官都知道,惠王殘忍喜殺的秉性也不是空穴來風而是早有前科!
(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