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奉旨西夏
字數:6182 加入書籤
nbsp; 神宗來了興趣:“何謂實事求是,改革開放?”
蔡卞朝遠方遙遙行禮,“這個理論是兩位極偉大的領袖提出來的。原本積貧積弱的國度在此方針之下,逐步擺脫了原來的麵貌,成為最偉大的國度。”
蔡卞的描述,何嚐不是神宗夢寐以求的畫麵,他正是為了將大宋打造成盛世,才不分晝夜地處理國事。如今聽了蔡卞的描述,也忍不住地心潮澎湃起來。
蔡卞向神宗解釋道,“實事求是,就是按照實際情況頒布指令。大宋財政危機曆年來日漸嚴重,是相關官員拘泥於舊有之法,不能隨機應變。”
神宗撫摸著座椅:“朕又何嚐不知,一昧地按祖宗的條例行事,始終是敗亡一途。隻是每次朕有新法頒布,總有大臣出言反對朕。”
王安石神情不屑,“‘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陛下九五之尊,難道甘願受別人左右?”
蔡卞神色不變,仿佛皇帝在他的麵前也如同平常人一般:“容在下繼續。”
王安石道:“元度不必拘謹。陛下希望集思廣益,盡管直言不諱。”
蔡卞坐下來,“陛下,敢問國庫有哪些來源?”
神宗答道:“唔,每年各州府繳納固定數額的稅收,除此之外,絲茶鹽鐵等國家控製的產業也是很重要的渠道。”
蔡卞點頭道:“朝庭每年要求的上供都有固定的數額。這便是不實事求是的表現。豐收富饒的年份,各地很容易向京師繳納固定稅收。但是荒年時,卻無法滿足朝廷的要求。”
神宗道:“可是每年的稅收各州府都能按時按量的繳納,並未有拖延現象。”
蔡卞道:“陛下身處皇宮之中,難以知曉天下全部的情形。”
“朝廷的要求,各州府不能不滿足,也不敢不滿足。因而在荒年,各地官員為了討好朝廷,保住自己的官職,往往花大力氣與高價錢,從當地或者外地的富商那裏高價購買物資,輸送到京師。”蔡卞將平日的所聞所見毫無隱瞞地講出。
神宗聽言,臉色大變。神宗道:“難道他們不能上書奏表?即便各州府少繳納一些,朝廷也不會因此革除他們的官職。”
王安石道:“這些屍位素餐的官員要之何用,陛下定要好好查處。”
“不為君,不知君難;不為臣,不知臣憂。”蔡卞搖搖頭道,“最要緊的還不是各州府的玩忽職守,而是朝廷的過錯。“”
神宗不解:“朝廷為何有過失?”
“開封府是大宋國都,富饒程度遠超各州府京師。各州府沒有的,開封一定有,各州府有的,開封府更是富餘。物價情況也和各州遠遠不同。各州府花費千金,購買上供給陛下的物資,陛下用不到,商人便哄騙陛下以低價出售出去。這隻是便宜了那些精明的商人罷了。”蔡卞道。
“那些商人竟如此可惡,竟敢連朕的國庫也敢覬覦?他們難道完全不顧國家安危,隻想著填滿自己的腰包嗎?”神宗大怒,說不出的威嚴。
“人為財死鳥為食亡。商人逐利,陛下何須為他們煩憂呢?”王安石在一旁淡淡道,“陛下可以擬一道旨意,臣自有辦法讓這些商人脫一層皮。”
“全憑參政做主。這些商人平日裏撈大宋的油水也夠多了,若是不打壓一番,怕是真的要掏空朕的江山。”神宗也讚成。
他做皇帝,每天過清屏的生活,那些商人卻富的流油。神宗難免有些氣憤。
&
(本章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nbsp;重農抑商的政策,在農業為主的古代,其實是很有必要的。蔡卞沒有在這一點上為商人爭辯,雖然蔡氏在福建老家也是富商。
“臣建議將每年的固定份額的稅款,更改為按比例征收。”王安石道。
蔡卞忽道:“學生不才,參政的建議雖然也可行,但學生還有一些看法。各州府畢竟不同,南方多雨,多以水田為主,因地製宜種植水稻;而北方耕地多為旱地,多種植耐寒的小麥和旱菜。”
“元度說的是常識,我們都十分清楚,這與征稅有何關聯?”王安石不解。
“自然是有關聯的,水稻小麥這兩種作物的生長季節不同,而朝廷每年固定時間征收,南北方的作物可能還在地裏,如何保證按固定時間交糧?”蔡卞道。
“各州府的糧倉總不會是空的吧,自然有往年的餘糧。”神宗道。
“糧食不易貯存,囤積在糧倉,更容易腐敗生蟲,每年損失浪費的糧食甚至比長出的糧食還多。各州府每年會將剩餘的大部分餘糧折算成現錢,這其中商人官吏若有私心,利潤可圖。”蔡卞道。
神宗張了嘴巴,半響說不出話來。
王安石道:“如果是這樣,那朝廷如何征稅?”
蔡卞道:“稅款的弊端在於朝廷與各州府的信息不通。我建議陛下派遣忠心且剛正不阿的大臣,每年去各州府實地考察,將各州府的情況據實上報。朝廷可根據考察的情況,安排各地的稅收。”
“元度曾說‘實事求是,改革開放’,如今‘實事求是’已經讓朕大開眼界,朕都迫不及待地想聽那‘改革開放’了。”神宗顯然同意了蔡卞的說法。
蔡卞道:“改革開放,簡單說便是對內改革、對外開放。其中對內改革與陛下和王參政的變法不謀而合。”
王安石道:“元度可知道變法的事宜?”
蔡卞道:“天下心係大宋的人士,無不關心此事。”
神宗道:“你的答卷對變法有褒有貶,且以批評為主,朕想好好聽聽。”
蔡卞道:“青苗之法,弊端極多。”
王安石麵露不悅,“臣根據早年在鄞縣(今浙江寧波)任官時的經驗,並參照李參在陝西地區推行青苗錢的案例,向陛下說明的這青苗法。如今擬定在京城內實行,定可大受百姓的讚譽。”
青苗法的目的是賑濟農民,增加朝廷的財政收入。
王安石擬定的具體做法是,借貸糧食給老百姓,秋後以兩成利息償還,可以避免老百姓因為沒有糧食而餓死。
“王參政體恤百姓,學生是無比尊敬的。但借貸糧食需要朝廷和各州府有足夠的餘糧,並且百姓願意承擔利息。”蔡卞道。
“兩成的利息已經夠低了。我在南北方都待過,很清楚各地的百姓情況,他們有能力負擔的起。”王安石道。
蔡卞暗暗歎氣,王安石自負且聽不進別人的勸解,蔡卞不與他爭辯。
神宗道:“今年便在京城實行一番,朕會安排人手監督,絕不會出錯。”
王安石道:“見了成效,國庫充實,便是遼國又有何懼?”
蔡卞是和平年代的人,不喜歡戰爭,道:“國力不足,當以休養生息為主。不宜興起戰火。”
神宗道:“外族在邊境侵擾,殘害朕的子民,叫朕如何忍得下這口氣?”
王安石也附和道:“前幾日出使遼國
(本章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的使臣,被那耶律洪基好一番羞辱。此人素有野心,恐怕不日便會興兵南伐。元度豈不知防患於未然的道理?”
蔡卞沉默,覺得王安石未免太過於激進。
神宗歎道:“若有良將,朕何愁外敵四顧?”
蔡卞道:“我看大宋與遼國的軍力差距,不在步兵,而在於騎兵。”
騎兵是極具戰略意義的兵種,騎兵的機動性使其在戰場屢建奇功。但實際情況是,騎兵培養起來,太費錢財了。對大宋來說,一千騎兵換敵方一萬步兵,都是虧損。
遼國盛產良駒,騎兵的數量遠遠超過大宋。這也是大宋一直不能在戰場上勝過遼國的關鍵原因。
“我大宋的馬匹不如遼國,兵士的騎術也不如在馬背上長大的遼國將士。”神宗歎息道,“大宋的馬匹多來自各地的上供,以及胡商販賣的良駒。”
蔡卞搖頭道:“胡人馬匹不值錢,而運至大宋,每匹馬要價七十兩至百兩不等。若要裝備一支萬人的騎兵,除了馬匹,馬具和馬匹的飼料,則耗資超過百萬兩白銀。”
王安石插嘴道:“胡人怎麽會賣好馬給我們大宋?多是老幼的駑馬罷了。”
“不錯,遼國的馬匹是烈性的駿馬,而大宋多以溫血馬為主。這是弱勢。”神宗點頭道。
熱血馬、冷血馬與溫血馬三大類,是按照馬的品種、個性與氣質分類的。
熱血是最有精神也是跑得最快的馬,通常用來作為賽馬。外族的馬匹一般是這種馬,傳說中的汗血寶馬和赤兔,也就是這種熱血馬。
大宋本土長大的多為冷血馬,它們具有龐大的身軀與骨架,安靜沉穩,通常用來作為工作馬。
而溫血馬是由熱血馬與冷血馬雜交,或者彼此雜交育種出來的品種,通常用來作為騎乘用,奧運會馬術運動所用的馬也大多是溫血馬。
神宗淡淡道:“縱使馬匹不如遼國,但我朝將士驍勇,絕不輸給遼國。隻須錢財足夠,必可組建一支驍騎,踏平遼國。”
蔡卞猶豫,最終還是開口:“在下以為,不如與大理國和西夏國聯盟,共同進退。”
“大理國小民寡,有聯盟的必要麽?至於西夏,一個建都不滿五十年的邊陲小國,竟敢冒犯我大宋的國威。朕難道還要向他們低頭,乞求聯盟不成?”神宗對聯盟之事嗤之以鼻。
蔡卞歎道:“陛下,大理國與大宋接壤。他們世代保守,若以大國姿態待之,往後也是一支強兵。再說西夏,臣聽聞西夏皇室多有紛爭,陛下可用計籠絡。”
王安石聞言,朝神宗建議:“元度此計可行,這也正應其‘開放’之辭。”
“那派何人作為使臣?”神宗想了一會,還是同意了。
“辦法是我提出的,不如讓學生前去。”蔡卞突然出聲。
“你不任官職,如何做使臣?”王安石笑道。
神宗想了一會道,“元度頗有才幹,且在朕麵前侃侃而談,毫不露怯,可擔此重任。朕封你為使節,出使大理.西夏兩國。你雖未中進士,朕破例提拔你為太學正(官名,隸屬於國子監,正九品)。”
…………………………………………
一旦有適當的利潤,資本家就會大膽起來。有百分之五十的利潤,它就鋌而走險;為了百分之一百的利潤,它就敢踐踏一切人間法律;有百分之三百的利潤,它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冒絞死的危險。——《資本論》
(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