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黑山軍傳(黑傳)

字數:11519   加入書籤

A+A-


    nbsp;   皇甫嵩作為東漢王朝的一名救急消防員,在關鍵時刻撲滅了黃巾軍這把大火。

    但是???

    東漢的“火災”可並沒有因此而被徹底撲滅,即便是被撲滅了,留下的也將是一個千瘡百孔的家業。

    一個黃巾倒了,數十個其他組織站了起來???

    當時黃巾部隊被鎮壓之後,陸陸續續湧現出了黃龍、左校、於氐根、張白騎、劉石、左髭丈八、雷公、浮雲、白雀、楊鳳、於毒、五鹿、李大目、白繞、眭固、苦蝤、張牛角、褚飛燕等等數十個農民起義部隊。

    他們之中,多的擁有兩三萬人,少的也有六七千人。

    但可惜,能成氣候的卻並沒有幾個???

    河南人黃龍算是這些起義部隊中比較有經濟頭腦的,他當年就是跟著張氏三兄弟的黃巾部隊起來的,但是他在張氏三兄弟被殺之後,他選擇把起義部隊就地解散,然後等到需要時候再進行整編。

    可能是因為他的規模太小了,東漢的朝廷對他也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就這樣,黃龍居然一直熬到了東漢滅亡,也算是間接完成了當年黃巾的遺願吧。

    左校也是響應黃巾號召起來的河北農民起義領袖,隻是關於他的曆史記載實在太少,除了留下個名字,幾乎是什麽都沒留下,估計可能是因為規模實在太小的緣故吧,實在不值得那些史官寫,因此也就沒有多浪費筆墨。

    張白騎(張晟?)算是混的有點名氣的,當然,他的這個名氣大不是因為他給東漢王朝製造了多少的麻煩帶來的,而是他打仗的時候,喜歡騎白馬,導致很多討伐他的東漢官員對他是印象深刻。

    要想出名,就得會包裝,要想被人記住,就得有自己的特點。

    可光靠包裝打造自己也不是個長久的辦法,得有點實際的戰績才能服眾啊。

    張白騎當然也明白這個道理。

    當年在關中地區的時候,他就去騷擾過河東(今山西西南部,臨汾,運城一帶)太守杜畿,搞得杜畿是一點辦法都沒有。甚至連荀彧當年還專門向曹操匯報了張白騎所帶來的威脅,要曹操重點關注此人。

    能被荀彧看的起,張白騎也算是沒白活。

    可看得起張白騎的,可不光荀彧!

    還有馬騰!

    當時張白騎在弘農(今河南靈寶境內)起兵發動叛亂,馬騰帶兵前去征討,麾下大將龐德,在東、西崤山之間將張白騎的部隊一舉擊潰,至此,張白騎在曆史上沒了下落。

    左髭丈八也是河北人,當年和左校一塊參加過黃巾軍,張角的黃巾軍失敗之後,一直處在給別人打短工(幫別人造反)和創業(自己組織部隊造反)的過程中,混的也是高不成低不就,也沒有混出太多的明堂來。

    唯一值得一提的是,左髭丈八當年和袁紹的部隊正麵交過戰,隻可惜自己這個地方武裝的戰鬥水平和國防部隊的戰鬥水平差的太多,導致後來在鹿腸山蒼岩穀(今河南鶴壁境內)被袁紹部隊亂刀砍死。

    能死在袁紹這個牛人手下,左髭丈八也不算虧。

    除了一些名不見經傳的小人物之外,黃巾的部隊之中還有一些特殊能力的人。

    張自相,綽號“雷公”,也是一個奇人,當年也是受黃巾軍影響,參加了造反部隊,他的優點就是嗓門大,聲如洪鍾,我估計他當上黃巾小“方”的領袖,可能靠的就是他的嗓門,畢竟動員成百上千的部隊,沒個好嗓門還真不行。

    於氐根也是從黃巾軍出來的一名農民領袖,當然這些已經不重要了。這個家夥最顯著的特點不是他的能力,而是他的胡子,史書記載,這兄弟的胡子跟鞋帶一樣,互相穿插纏繞。不過他的名字可不是真名,而是為了造反起的改的名字。

    雖然那年頭的戶籍管理還不太完善,但造反這事兒畢竟是個殺頭的罪過,能不用真實信息,盡量不用。所以他就給自己起了這麽一個相對來說比較保險一點的名字。

    李大目也是起義部隊的一名將領,特點是眼睛比較大,可能也正是因為這個特點,才叫的這個名字。

    浮雲,白雀也是黃巾之後的一支起義部隊,但人數、規模和結局在史料中沒有太多的描寫,因此不做過多的介紹。

    河南人於毒也是黃巾的一份子,黃巾失敗之後,於毒跟著另外兩個好戰友,白繞和眭固一起攻打魏郡(今河南安陽,河北邯鄲,山東冠縣,莘縣一帶)和東郡(今河南濮陽西南),當時東郡的太守王肱被於毒他們打的有點招架不住,隻好向曹操求援,曹操帶著兵馬,在濮陽挫敗了於毒等人的部隊,結果這一仗直接讓曹操當上了東郡太守,負責管理東武陽(今河南南樂縣韓張鎮境內)。

    辛苦忙一場,反倒成就了別人的輝煌,於毒有點不甘心。

    初平二年(公元191年辛未)於毒率領部眾攻打東武陽,之所以他敢去

    (本章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打這兒,那時因為當時曹操的部隊屯紮在頓丘(今河南清豐縣境內)一帶,於毒料定曹操無法兩頭兼顧,所以敢大張旗鼓的去打東武陽。

    可於毒未免有點太小看了曹操!

    曹操得知於毒攻打東武陽之後,並不擔心,反而還很高興。

    手下的眾人有點不太理解曹操,這眼看著火就要燒到眉毛了,居然還能笑得出來?

    “你們聽過圍魏救趙的故事嗎?”曹操對眾人說道。

    圍魏救趙?眾人聽了之後恍然大悟!

    其實曹操早就有算盤在打。

    “你於毒不是要打我東郡的治所嗎?行!那我就去打你的老巢!”

    曹操當時集合兵馬從頓丘奔赴於毒老巢,當時正在攻打東武陽的於毒聽說曹操要打自己老巢,嚇得趕緊調轉馬頭回去救援。

    “打不過你曹操,那我去打袁紹!”

    反正隻要折騰不死自己,那就一直作死!

    在敗北於曹操之後,於毒聯合黑山軍領袖張燕一起,進攻袁紹的重要據點—鄴城(古址在今河北臨漳縣境內,曆史上鄴城分為南北二城)。

    就連當時魏郡的兵馬也出現了反叛的情況,和於毒等人的造反部隊聯合到了一起,一起進攻鄴城,並且殺了鄴城太守栗成。

    起初袁紹在薄落津(鄰近河北巨鹿和漳河的一個地方),聽聞鄴城被攻破之後,率兵屯紮到斥丘(今河北成安縣東部,廣平縣西南,魏縣西北),準備要好好收拾收拾這幫逆賊。

    初平四年(公元193年癸酉)袁紹帶兵馬進入朝歌鹿腸山,截住了於毒的造反部隊,一連困了他們五天,於毒聯合的眾人因為被圍困時間太長,導致意誌被嚴重消磨,軍無戰心,最終袁紹趁機大破於毒部隊萬人以上,斬殺於毒,解決了這個讓他頭疼的難題。

    於毒的另外一位好友—眭固,也是一個讓人頭疼不已的大刺頭。

    以前的古人,有名也有字,比如說:曹操字孟德,袁紹字本初等等,眭固身為一個有理想的造反者,自然也得在自己的名字上好好做做文章。

    眭固,字白兔!

    這可能是中國曆史上最搞笑的字之一了。

    當然,眭固可不是一個喜歡搞笑的人,相反,他是一個很有想法的造反者。

    當年眭固跟著自己的鐵哥們兒於毒和白繞在攻打曹操的東郡失敗之後,轉而後來投奔了軍閥張楊。

    當時曹操和呂布打的正是火熱的時候,張楊決定派兵去增援呂布,結果卻不成想,手下將領楊醜發生叛變,殺了張楊。

    楊醜殺張楊的目的很簡單,想帶著張楊的兵馬去投奔曹操!

    如果張楊的部隊投奔曹操的話,那麽對於眭固來說,處境將會非常危險!

    因為自己當年可是沒少給曹操製造麻煩。

    所以眭固當機立斷,殺掉了楊醜,控製了張楊的部隊,並準備帶領這些人一起投奔袁紹。

    對於眭固來說,袁紹的實力,那可比當時的曹操大多了,投奔袁紹才是自己的明智之舉。

    當時眭固帶著張楊的部隊屯紮在射犬(舊址在河南野王縣),結果軍隊中的巫師給眭固提了一個建議!

    可以說,這個建議直接決定了眭固的命運。

    “將軍,你的字叫做白兔,而屯紮的這個地方叫射犬,兔子見了犬,那肯定隻有逃命的份兒啊,所以射犬這個地方,千萬不能停留!”

    這個好像聽起來很迷信的建議似乎有那麽一些道理,但對於天不怕地不怕的眭固來說,根本不在乎這個說法!

    “我偏不信這個邪!”

    可人有時候不信命還真不行!

    眭固就在射犬這個地方應驗了這個迷信的說法。

    本來眭固屯紮在射犬是準備投奔袁紹的,結果卻不成想,遭遇了緊急渡河而來的史渙和曹仁部隊,結果眭固不能力敵史渙和曹仁的部隊,被斬殺在射犬,曹操因此占據了射犬,受降了眭固的部隊。

    當時眭固留守在射犬的將領薛洪和繆尚一看射犬被曹操圍的是水泄不通,立馬就投降了曹操,而曹操見薛洪和繆尚投降自己,便給他倆各封了一個侯爵。

    眭固萬萬想不到,自己的部隊還沒有見到袁紹,就被曹操截了胡,而且自己的部眾還都投降了曹操,如果眭固泉下有知,可能會氣的去撞牆。

    但死還死了,還想那麽多幹嘛!

    提到的這些人他們除了是黃巾的舊部之外,他們還有另外一個身份。

    黑山軍!

    雖然黑山軍比起

    (本章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黃巾軍的名聲來說,並不算特別的響亮,但是裏麵還是湧現出了幾個比較有能耐的人。

    其中一個叫張牛角,一個叫褚飛燕!

    張牛角當年是也趁著黃巾起義的大風起來的農民起義領袖,也是著名的“黃巾六張”之一。(除了張牛角之外,還有張角,張寶,張梁三兄弟,以及攻陷宛城的黃巾首領張曼成,和後來的改名為張燕的褚飛燕)

    張牛角當時起義的時候,是跟著褚飛燕這個好兄弟一塊起來的,也算是黃巾起義勢力中元老級別的人物了。

    張牛角不光名字比張角牛,而且造反也很牛!

    凡是打仗,張牛角必定衝在第一線!

    結果,渴望處處比張角牛氣的張牛角,在和褚飛燕一起進攻癭陶(今河北平鄉縣,寧晉縣)的時候,被流矢射中,射成了篩子。

    褚飛燕等人合力將張牛角救了回來,但是張牛角已經奄奄一息。在臨終之際,張牛角把造反的大旗交到了好友褚飛燕的手裏,因為他很信任自己的這位兄弟。

    褚飛燕在接受張牛角臨終托孤的時候,也是有點誠惶誠恐,畢竟當年張牛角當的這個老大還是自己推薦上去的,結果到最後,這個位子還是落到了自己的頭上。

    “這可能就是命吧!”

    褚飛燕為了表明自己能繼承張牛角遺誌,管理好這支起義部隊,果斷給自己改了個姓!

    張!

    聽說過改名的,還沒聽過無緣無故改姓的。

    不過在我看來,褚飛燕改姓為張燕,很可能有以下幾個原因。

    第一, 可能是為了報答和感激張牛角,給張牛角當個幹兒子?

    當然這個可能性幾乎為零,因為沒有人願意平白無故去認人當爹!

    哪怕是自己父母已經雙亡!

    第二, 姓張的人在當時的影響力大!

    當時除了張角創建的太平道影響比較大之外,在巴郡(今重慶市全境,四川東部)地區還有一個更牛的張姓名人。

    他的名字叫張修!

    他也創建了一個比較牛的教派!

    五鬥米道!

    這個教派可比太平道厲害多了!而且在東晉的時候,就有一次起義是五鬥米道發起的(後麵會為大家講到)。

    而且這個教派後來還發展成為了天師道!成為了合法的教派!

    如此牛的教派,同樣也是一個姓張的人創建的。而且張角和張修都參加過起義造反,如果褚飛燕改姓張,然後謊稱是這些人親戚的話,那麽或許起義會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這可能是張燕改名的一個重要原因。

    第三個原因就比較容易理解了。改姓的目的可能也有不想辱沒祖宗名聲的意思,因為造反曆來都是十惡不赦中的首惡,不僅風險大,而且一旦失敗,還可能連累祖宗一起倒黴,不是被刨祖墳,就是挖出來挫骨揚灰,對於有家國情懷的漢人來說,改姓確實能避免祖墳被刨。

    為了自己的前途,為了祖宗的安寧,改了姓吧!

    就這樣,褚飛燕改名為張燕!開始了真正屬於自己的造反生涯。

    張燕為了彰顯自己的造反決心,他把張牛角留下的幾十萬大軍,改編為“黑山軍”。

    “張將軍,下一步,我們要攻打哪個城邑?”

    “哪個也不打!”

    “那我們幹嘛?”

    “投降!”

    當時張燕在說這兩個字的時候,很多士兵都有點難以置信,誰也沒想到張燕在大張旗鼓的鬧騰了半天之後,居然做出了這個決定。

    張燕當時心裏很清楚!

    雖然大漢現在民怨四起,但是它依舊很強大!在中原爆發農民起義的時候,朝廷還能一麵鎮壓農民起義,一麵吊打羌人叛亂,如此強勁的勢力,造反不是找死嗎?

    很明顯,張燕在心裏有自己的算盤!

    張燕當時主動派使節到洛陽向朝廷乞降,表明了自己願意歸順的態度。在乞降書中把投降的態度寫的很誠懇,漢靈帝看了之後也很高興。

    “張燕孺子可教也,著令加封張燕為平難中郎將!協管河(黃河)北山地事務,年年向朝廷舉薦孝廉。望愛卿莫要辜負聖望!”

    張燕就這樣開始了自己的官場生涯。

    對於張燕來說,雖然自己靠造反起家,但畢竟造反不可能作為一輩子的職業去做,所以還是早一點給自己和後人留一條生路吧!

    初平元年(公元190年庚午)西涼董

    (本章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卓挾漢獻帝遷都洛陽,各路諸侯聯合起來準備討伐董卓。

    河內(今河南北部,河北南部,山東西部)太守王匡,(出手闊綽的土豪)

    冀州(今河北衡水冀州,東漢十三州之一)牧韓馥,(死的超級憋屈的一個豪傑)

    豫州(管轄潁川郡,汝南郡,沛郡,梁國,東漢十三州之一)刺史孔伷,(不買董卓賬的豪傑)

    兗州(今山東兗州,東漢十三州之一)刺史劉岱,(一頭倔驢)

    陳留(今河南陳留鎮)太守張邈,(為人仗義)

    廣陵(今江蘇揚州東部)太守張超,(大哥張邈身後的乖小弟)

    東郡太守橋瑁,(討伐董卓計劃的發起人)

    山陽(今山東菏澤巨野縣一帶)太守袁遺,(也是一號能人)

    濟北(管轄山東平陰,奉高縣,茌平縣)相鮑信,(操碎心的一路豪傑)

    後將軍袁術,

    奮武將軍曹操等豪傑推舉渤海太守袁紹擔任盟主,袁紹也自封自己當了個車騎將軍,並準備率兵討伐董卓。

    而當時張燕就在這支盟軍部隊之中。

    哪怕是打不出什麽驚人的戰績,混個臉熟也不錯啊!

    就跟明星走紅毯一個道理,甭管規模大小,名氣高低,多去走走,知名度不就上去了嘛!

    後來在討伐董卓的工作告一段落後,袁紹又忙著聯合公孫瓚打冀州韓馥的算盤。

    結果袁紹成功的把公孫瓚當槍使了一回!

    但後來的公孫越被殺事件,徹底成為了兩個人矛盾的導火線!(當時公孫瓚的堂弟公孫越就是在袁紹兄弟袁術的指派下去協助孫堅攻打袁紹部將周昂,結果倒黴催的公孫越被周昂的部隊射死,至此,公孫瓚和袁紹結下了仇恨!)

    公孫瓚是個有仇必報的人,算上上次袁紹拿自己當槍使的經曆,再算上堂弟公孫越被殺的經曆,公孫瓚決定要和袁紹決戰到底。

    初平二年(公元191年辛未)公孫瓚和袁紹徹底撕破臉皮,當時張燕派自己的將領杜長去增援公孫瓚,結果直接被袁紹的部隊給幹掉。

    至於張燕為什麽選擇幫公孫瓚,而不跟袁紹混,史書中沒有做過多記載,不過可以肯定的是,張燕應該和公孫瓚之間有著一定的淵源和交情。

    反正張燕就是和袁紹不對眼!

    後來董卓大將呂布在投奔袁術被拒絕之後,果斷投奔了袁紹,而袁紹當時為了考驗呂布的忠誠,便交給他一個任務!

    攻打常山的張燕部隊!

    而張燕碰上呂布可以說是倒了八輩子血黴了!

    當時呂布在投奔袁紹之後,帶著自己的親信部將成廉,魏越,每天騎著赤兔馬來往三四回,如砍瓜切菜一般殺了張燕不少人馬。搞得張燕很是被動。

    雖然張燕的部隊損失慘重,但是把呂布和袁紹的部隊消耗的也夠嗆,所以,常山這一戰,沒有真正意義上的勝負!

    “袁紹的這個外援是在是太猛了,不行!這個仇,我張燕一定得報!”

    張燕一直忍著這口氣,準備在合適的時機給袁紹予以重擊!

    而這口氣一憋就是好多年,直到建安四年(公元199年己卯)袁紹攻打公孫瓚,出於道義,張燕帶領黑山軍聯合公孫續分兵三路救援公孫瓚。

    結果公孫瓚沒救成,反而公孫續還被袁紹截殺,公孫瓚中了袁紹計謀,被逼的自焚而死。

    對於一直想報仇的張燕來說,似乎擊敗袁紹的機會將不再可能擁有了。

    可是官渡之戰後,曹操這個在張燕看來並不出眾的人物,卻幫自己完成了一直以來都想完成的夙願。

    於是張燕果斷率領黑山軍投奔了曹操,並且承諾要幫曹操追剿當時袁紹的兩個兒子,袁譚和袁尚。

    “袁老賊已死,那這個仇我就找你兒子報!”

    建安十年(公元205年乙酉)張燕終於在人生行將終結的一刻,找到了最後的歸宿,而這也是他帶領的這支黑山軍最後的歸宿。

    投奔曹操!

    “我想你們也累了,是時候該好好找一個明主了!也許我們反來反去,什麽都沒有得到,但起碼我們最後能有一個好的歸宿,這就夠了!”

    於是,曆史上最大規模的一支黑山軍部隊被曹操收編之後,黑山軍開始漸漸退出了曆史的舞台,成為了曆史。

    也許,再大規模的起義,到頭來,終究還要歸於平淡。

    激情隻是一時的痛快,而平淡才是長久的謀略。

    (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