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9章 千古一帝

字數:3299   加入書籤

A+A-




    隻要一說到史上的明君,就繞不過“秦皇漢武,唐宗宋祖”這幾個耳熟能詳的名字,撇開開國皇帝嬴政和趙匡胤不談,劉徹和李世民為什麽被稱為明君呢?

    其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善於用人,他們在位時期文臣武將大放異彩,英雄輩出流芳千古,他們的事跡至今膾炙人口,如:

    董仲舒,東方朔,司馬遷,竇嬰,司馬相如,蘇武,張騫,主父偃,衛青,霍去病,李廣……房玄齡,杜如晦,長孫無忌,魏征,李靖,侯君集,秦瓊,尉遲恭,薛仁貴……

    為什麽偏偏他們在位時人才濟濟,能人輩出,有識之士充盈朝野,而其他曆代天子卻常年飽受人才匱乏的窘境呢?

    難道隻是運氣嗎?當然不是。

    有句話說的好:千裏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

    細心考求不難發現,察舉製雖然最早由文帝提出,卻是在武帝時達到完備,各種規定相繼推出。各種科目不斷充實,這才有了統一的選才標準和考試辦法。

    而唐太宗更是科舉製完善的關鍵人物,他格外重視人才的培養和選拔。即位後大大擴充了學院的規模,擴建學舍,增加學員。他的那句“天下英雄盡入吾彀中矣!”,千年之後還被人津津樂道——

    正是因為他們分別完善了“察舉製”和“科舉製”兩種在當時尚屬先進的選官製度,所以他們才能不受人才匱乏的苦惱,垂拱而治,開創盛世,成為千古一帝。

    有了他們成功的案例,張帆自然是要效仿,當然首先就是要成功推行科舉製。

    張帆又是築城,又是強遷,之所以費這麽大功夫,就是為了確保科舉製推行不會有太大的阻力。可是為什麽士族門閥集團一定要堅決抵製科舉製呢?

    這就要從科舉製的主要特征說起:

    士子應舉,原則上允許‘投牒自進’,不必非得由公卿大臣或州郡長官特別推薦,這一點是科舉製最主要的特點,也是與察舉製最根本的區別。

    科舉製改善了之前的用人製度,徹底打破血緣世襲關係和世族的壟斷;“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部分社會中下層有能力的讀書人進入社會上層,獲得施展才智的機會。

    這一點可以說比“刨了那些世家大族的祖墳”還要嚴重,畢竟這已經斷絕了他們相當大一部分子孫後代做官的機會。在官本位的古代中國,這無疑是滅頂之災。

    正是考慮到這些,戲誌才表情凝重的勸諫張帆說:

    “主公,您要三思啊!雖然您已經把地方上的一流豪族全部遷入會稽,可是地方上殘存的小豪強仍然是一股不可忽視的力量,他們是絕計不肯引頸就戮!再說那些遷入會稽的豪族畢竟時日尚短,他們在當地千絲百縷的關係網還沒來得及鏟除。貿然行動恐怕——”

    張帆伸手止住他的話頭,斬釘截鐵的說:“這些我都明白。你也不用再勸,我意已決。你就照我的意思認真辦吧!隻許成功,不許失敗。”

    戲誌才的疑慮並非杞人憂天,其實上張帆對此早有心理準備,就像是九十年代的“國企改製”,一大批人丟掉了“鐵飯碗”,改革的陣痛期在所難免,也許會造成社會動蕩不安,亂象叢生,可能大大加劇張帆統治的成本,不過張帆這次是吃了顆秤砣鐵了心,一定要把科舉製推行下去,甚至暗暗決定:人擋殺人,佛擋殺佛,堅持一百年不動搖,至死方休。

    改革是社會發展的強大動力,但是改造舊事物、舊製度自然要付出代價。可是相對來說,現在改革比起未來改革,阻力要小很多,當下的確是最好的時機。

    為什麽呢?

    第一,現在士族門閥集團才初步形成,還遠遠未達到後世的鼎盛時期,理所當然地反撲的力量也會弱很多。

    第二,眼下正值亂世,舊的秩序正在崩壞,新的秩序尚未確立,在這個特殊時期改良革新更容易被普遍接受。

    最後一點,開國君主一般來說無論威望還是統治力,都要遠遠強於其後代。雖然張帆現在還不是,但是由他來改革並推行,無疑成功的希望要大很多。萬一真的交給他的後代來搞這個,一個不小心說不定就狼煙四起,身死國滅了……

    綜上所述,張帆決定這個艱巨而光榮的任務,還是自己來吧!相比於廣闊的前景和千古一帝的美名,眼前短暫的陣痛還是值得的!

    張帆拍了拍戲誌才的肩膀,語重心長的說:

    “誌才啊,這件事我就拜托你了。你可要排除萬難,堅持完成,不要辜負我對你的期望。做好了我不但為你慶功,而且將來史官也會大大地記上一筆,凡後世的科舉士子也會感念你的恩德,所謂流芳百世,不莫如是!”

    戲誌才頓時充滿了動力,強製按捺激動地心情向張帆保證:

    “諾,請主公放心,屬下肝腦塗地,在所不辭。”

    張帆微微頷首。果然這些文士就吃這一套!不過也不奇怪,畢竟天下又有幾個能看破虛名,擺脫名韁利鎖的牢籠呢?

    不過張帆並未完全放心,因為推廣科舉製的阻力不全是來自外麵,即使是在內部也未必人人齊心。有些人雖然攝於張帆的威壓不至於明著反對,卻也可以陰奉陽違,消極怠工……

    畢竟屁股決定腦袋,隻要是人就有私心。現在張帆手下的官吏大多都是世家子弟,讓他們徹底拋棄家族,為了張帆的大業犧牲後世子孫做官的機會,這可能嗎?

    正因為內憂外患,所以這個主持的人選就格外重要。張帆也是猶豫再三,才確定了戲誌才。

    張帆之所以選擇戲誌才,那也是大有學問的——在張帆麾下目前也隻有郭嘉和戲誌才才是標準的寒門子弟。也隻有他們將心比心,完成這項工作更賣力氣!

    不過考慮到郭嘉更擅長謀略,而且一貫身體不太好,所以這種充斥大量庶務的繁重工作還是交給戲誌才為好,免得郭嘉“壯誌未酬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