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0章 募捐

字數:3241   加入書籤

A+A-




    張帆原本以為自己推出科舉製將會迎來士族門閥的猛烈抵抗和抨擊,準備好了各種反製措施嚴正以待,結果發現自己還是神經過敏了。

    雖然過程的確談不上一帆風順,可是最多也就是雷聲大雨點小,士族們的抵抗要比想象中的弱很多。當然這也和張帆一次性將頂級豪族遷入會稽城有關,當然其實還有另一個因素是張帆之前沒想到的……

    是什麽呢?

    就是古代貴族統治階級對知識的壟斷。

    要知道這個時代雖然蔡倫已經發明了造紙術。但是由於成本太高,所以主流的書寫工具還是竹簡。即使是價格相對低廉的竹簡,那也不是平民階級消費的起的……

    再加上客觀因素造成的信息傳播不流暢以及書籍的珍惜程度,就造成貴族階級對知識的壟斷。就算現代人受教育還得花費天價學費,更何況是在識字率低下的漢代呢?

    古代勞動力低下,一般人養家糊口已經很不容易,再想讀書受教育,那真不是一般家庭能供養的起的——所以說即使現在開始使用科舉製來選官,比較長的一段時間內能考中的也絕大多數都是士族子弟,這才是他們反抗不激烈的主要原因。雖然其中不乏有遠見的聰明人已經憂心忡忡,但是能看清未來的人畢竟還是少數……

    但是這種情況對於張帆來說就足夠了。飯要一口一口吃,路要一步一步走。其實這對於他來說也未必全是壞事,至少目前科舉製的推行按部就班的進行著,一切都很順利。

    俗話說,好的開始就是成功的一半。哪怕再遠的路程,隻要踏出了第一步,距離終點也就又近了一步。

    但張帆並不甘心,雖然這麽穩步推進,或許百八十年之後情況會大大改善,朝廷之上再也不再任由氏族門閥一家獨大。可是張帆等不了那麽久。

    眼下他的地盤僅僅江東一地,要想全盤掌控已經十分勉強,能官良吏捉襟見肘。但是東漢十三州,他隻不過占了不到八分之一的地區,還有廣袤的土地和龐大的人口等著他去征服和統治,就眼下這樣的窘境,想要厘清全國豈不是要花上二三十年之久?

    不,太慢了,這實在不能接受。

    思來想去,張帆覺得光推行科舉製還是不夠,根本起不到立竿見影的效果,對於改善現狀沒什麽幫助。等到出成績的那天,說不定他已是黃土一捧了!

    嗯,還是應該提高識字率!

    讓更多的寒門子弟有學習知識的機會,哪怕以概率論,這些人也會湧現不少“國之幹才”,大大緩解張帆的“用人荒”。

    可要想提高識字率,那就得辦學校,可是有三個難題:辦學資金,教材,師資力量。

    這就是擺在張帆麵前亟需解決的攔路虎。首先是辦學資金,哪怕是現代,教育支出仍然是國家財政支出的“大戶”,據統計2016年全年教育經費投入為三萬八千億元,多麽恐怖的數字!

    如果現在張帆提出在各個郡縣辦學的計劃,估計現任財政部長張昭第一個就要辭職走人了,因為臣妾實在是做不到啊!

    的確,現在張帆領地的經濟情況比起其他諸侯來說確實要強不少。可也強的有限,主要是發展時日尚短,無論人口數量、經濟活躍度都無法和老牌地區媲美。畢竟江東地區份屬長江流域,而宋代之前我國的經濟文化政治中心一直在黃河流域,這也是黃河流域地區一般統稱為“中原”的由來。

    其實自張帆入主江東以來,一直致力於扶持領地內的工商業發展,設立商棧,疏浚交通,頒布法律保護私人財產。現在中原大地遍地烽火,各路諸侯你方唱罷我登台,人腦子恨不得打成狗腦子,搞得烏煙瘴氣,民不聊生。

    唯有張帆治下的江東日趨穩定,商業興盛,百姓安泰,所以很多豫、兗、青、雍、冀的大商人攜家帶口遷入揚州避難,這些外地資本的注入,大大盤活了本地的經濟。

    可是由於基礎太差,盡管財政收入有了顯著提升,可惜總量依舊有限。而張帆現階段又不能對他們課以重稅,這無異於殺雞取卵,是目光短淺的做法。但是現在是戰爭年代,軍費隻能逐年遞增,不可能削減,所以張帆的財政情況並不樂觀。

    錢是沒有,但是事不能不辦。張帆隻好招來張昭,看看他有什麽辦法。

    不出所料,張昭對於張帆的辦學計劃極力反對,認為現在正是爭霸的關鍵時刻,好鋼得用到刀刃上!無論擴充軍隊還是擴張領地,還有太多花錢優先於辦學的項目。辦學的計劃隻能暫時延後,等到經濟情況好轉再說——

    可是張帆仍不死心,他斟酌著說:

    “子布,你的難處我都明白,我也知道現在不是好時候。可是如果不辦學堂,這科舉製就是無根之木,無水之萍。而且這培養人才是個長期而細致的工作,非一朝一夕就能建功,當然是宜早不宜遲,越早越好。這……實在是等不得啊!”

    麵對主公的軟言相告,張昭也很無奈,科舉製的好處他也不是看不見,不過他仍然認為張帆在這上麵太過執著,有些操之過急。不過既然主公有所求,他也隻能盡力分憂:

    “不如……向領地內的商人募捐吧!”

    “募捐?”

    張帆摸了摸下巴,沒想到張昭給他出了這麽一個主意。集資辦學麽……這倒不失為一個策略。後世有不少學校就是靠捐助辦起來的,可是在一千年前能行嗎?

    張昭分析說:“主公,您一直致力於發展工商業,商人的地位大大提升,因此您在他們之中很有威望,那些人賺的盆滿缽滿,這是您第一次募捐,他們不可能不慷慨解囊。”

    “其次,您設想一下,您推廣科舉辦學堂,獲益最大的人是誰?那不就是這幫商人嗎?即使您辦了學堂,那些家境普通的農夫有幾個肯來聽課?有條件來學習的,不大多還是商賈之子嗎?既然這樣,那他們有什麽理由不出錢呢?”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