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 第二十一章 在水一方

字數:16117   加入書籤

A+A-


    nbsp;   第二十一章 在水一方

    九十.那就從《楞嚴經》開始

    九十一.你說還有......

    九十二.阿含,秦言法規

    九十三.我聞如是

    九十四.你都二十三了

    九十五.所謂伊人

    九十.那就從《楞嚴經》開始

    四時之序中,三九陰寒多蘊時令萌發之新,因此冬去春來時,不僅大地煥然,亦人走出淒涼,走出滯礙的荏苒之機。當然,隨著草木的綠鋪紅染,大地的和暖清明更陽光燦爛,慧能的心境也漸漸舒緩寬展並在己之有心,母親刻意,舅舅支持,藏一大和尚力助及己鎪兄長欣然應承之下,於孟夏時節住進了法相寺專屬的菜園子,說是以兩年勞務供養的方式代踐母親願心,實為親近佛法且方便棲寂給讀經講經……

    ~~“聽說佛法浩若煙海,己鎪兄準備從哪兒給開始?”

    傍晚時分,茅屋之內,望著棲寂帶來的一大摞經書,慧能甚感興趣。

    “從哪兒都可以開始。”棲寂笑笑。

    “這可不是為師的態度吧?”慧能故作認真。

    “也是,那我們是先讀有佛學概說之稱的《楞嚴經》,次讀有小乘法相之集的《俱舍論》,再讀玄奘大師所譯,太宗皇帝作序,本門當下根本所依亦大乘法相之歸的《瑜伽師地論》,還是直入大師今年剛剛編譯完成的《成唯識論》?”

    棲寂當然早有打算了。

    “本門何門?”慧能聽了笑問。

    “本寺法相寺,本門當然法相宗了。”

    己鎪也笑。

    “那己鎪兄,何謂法相?”

    慧能真的開始認真了。

    “事物分別謂之法相,佛法教義概念也謂法相,佛法於萬事萬物真實狀況和對其根本性質的認定更為法相。”

    己鎪亦丁是丁,卯是卯了。

    “那法相寺之法相是指……”

    “法相寺原名十地別院,乃萬法唯識創立先輩無著菩薩的道場,因玄奘大師載譽歸國並光大其學說而更名。萬法唯識,如從八識能變而審,便謂唯識宗;如從萬法所變而審,便謂法相宗,隻切入角度不同而已,實一宗兩名,亦可合稱法相唯識宗。法相寺之法相,當然概括一切法相,更指諸法實相了。”

    棲寂和尚於之還並未展開,對佛法本就有些疏遠的慧能卻已是聽得有些雲裏霧裏更多有感慨了:“己鎪兄,看來我得從最基本的學起呀!”

    “那我們就從《楞嚴經》開始?”

    棲寂當然願為打好根基了。

    “那就從《楞嚴經》開始!”

    慧能也是拿定了主意。

    ~~“‘如是我聞……’”

    靜靜菜園中,小小茅屋裏,明明燈光下,心有相通的兄弟倆對坐之後,棲寂輕展經卷,把已有發願的慧能漸漸帶入了恢宏壯麗,珍寶列陳的佛法殿堂……

    九十一.你說還有……

    伽藍之地日日複日日的“如是我聞”裏,慧能得神棲清涼不覺酷夏,有佛境朗廓無暇秋月,感菩薩情懷有遠冬寒,時光飛逝,轉眼又是一年孟夏時,佛法種子在慧能心裏展葉抽枝的過程之中,卻也生出了一些有根的迷惑,存底的疑問……

    “己鎪兄,唯識言萬法皆識之所緣,識乃萬法之能緣,‘實無外境,唯有內識,’一切都阿賴耶識所變現,對吧?”

    “是這個意思。”

    “那佛法也是一法,也識之所變吧?人能緣所緣,一念念念之中,又何來修佛三大阿僧祗劫萬萬之年,更眾生不能皆得涅槃呢?”

    “‘十方有情,各有八識。’人造業不同,藏識當然有異,因此世界看似一體,實際各有所界。而人能緣所緣之性,我執法執之屬,不僅使人修佛得佛須經十位、十行、十回向、十地等等次第方才可達涅槃之境,且也決定了有些人終難徹底解脫的宿命呐。”

    “那亙古以來,無量佛菩薩是不是正因為各有八識,才各得其所,各有成就,並各顯千秋呢?”

    “這…… 但其轉識成智,消除相分見分之壁壘,根斷我執法執之無明,卻是相同的。”

    “那也就是說,人雖不同,見有差異,識有先後,但其根本藏識都能轉識成智,卻是一樣的了。”

    “這…… 慧能兄,這麽說吧,當年玄奘在學到這裏對其老師戒賢也曾喟歎:如講眾生不能全都隨緣成佛,可能喜歡《涅槃經》裏一切眾生皆有佛性,皆能成佛的中國人不易接受吧?戒賢法師當時便疾言厲色:得佛非易,你們中國人懂什麽,這是根本大法,不容絲毫懷疑和修改!”

    “己鎪兄,成佛乃學佛修佛根本所期,既然唯識倡導世人次第得佛,卻又斷言有人會究竟落空,這豈不是將人刻意拒之門外嗎?”

    “或許這也是玄奘大師當年疑惑之處吧。慧能兄,我想這是不是由印度文化傳統決定的呢?”

    “文化傳統?”

    “印度的種姓製度將人分為天生的高低貴賤,一切皆有其種姓不變難變的注定。”

    “可己鎪兄,佛法之所以在印度產生和興盛,不就因為佛祖強調眾生平等,一切在己嗎?”

    “可慧能兄,你也別忘了,佛法乃寂滅之法,其雖言“福德之反報,不問尊與華,”卻更謂“一切行無常,一切法無我”的吧。那我存在,我寂滅的寂滅清淨之境對有些法我牢執之人,終是究竟難達的吧?”

    “對呀,己鎪兄,一切寂滅之中,無常而有業果,無我又有輪回,誰得業果,誰在輪回,業果何住又如何輪回,還真是問題吧?”

    “所以,才有佛在世的十四無記和佛示寂之後教派的林立了。慧能兄,無著菩薩展開並建立的阿賴耶識,就是為了解決各派執有執空的偏頗,並為業果流轉的真異熟主確立可信的所存所依。”

    “建立阿賴耶識是為了解決業果輪回的所存所依?”

    “是的,慧能兄。小乘各派所說業果流轉的根本之識,多指意識或意識所依。但無著菩薩認為,人眼、耳、鼻、舌、身、意都是間斷的,不連續的,不可能成為業果流轉的真正依憑,且六識發揮能緣的認識作用,更應有一個相執相依的根本。這個相執的根本,在無著菩薩那裏,便是‘恒審思量’的第七未那識;相依的根本,便是一切所存的第八阿賴耶識即藏識了。

    為此,無著菩薩不僅建立了以藏識為依為憑的‘外境非有,內識非無’一切唯識的了義之教,還在大乘小乘共許的《增壹阿含經》裏找到了佛祖開示生滅流轉的精神係主即阿賴耶識的聖教顯然之說。而阿賴耶識為業力潛藏記憶之依處,也正符合佛祖所說

    (本章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眾生流轉生死的行支緣識支的定義。不但如此,無著菩薩還從大乘經論中找到了與阿賴耶識名異義同意近的阿陀那、種子識、異熟識等等作證……”

    “等等,己鎪兄,你說還有大小乘共許的聖教典籍?”

    “對呀,就是佛祖圓寂之後,他的親授弟子們根據記憶集體整理傳承的教說,名阿含經。”

    “阿含經?”

    “也叫四阿含,這阿含經與我們孔聖人去逝之後其弟子整理並傳承的《論語》似有相類之比。”

    “你是說,你是說阿含經在體裁形式和內容上都相當儒家的《論語》?”

    “差不多吧。”

    “寺裏有阿含經嗎,己鎪兄?我想,我想其他的能不能暫緩一下,先給讀讀阿含經?”

    “這……”

    聽著慧能有些斷然的請求,看著慧能已經起身來回踱步那興奮不已的神情,早是知交的棲寂,一時還真有些不知慧能在想什麽,更為什麽如此激動了……

    九十二.阿含,秦言法歸

    “師父,慧能施主想聽阿含經,弟子不知如何回應。”

    “想聽阿含經?”藏一大和尚聞之頗感驚異。

    “是啊,師父。弟子雖知佛祖涅槃後其弟子集結所說的故事,但卻沒見過更讀過阿含經。”

    “這不奇怪,好多年了,學佛者大都恥談小乘,認為四阿含是對機淺之人所說之法,因此不屑一顧。那浩浩之典,早被束之高閣了。”

    “那怎麽辦,師父?”

    “你這位兄弟,或許誌存高遠呐!”大和尚似有感慨。

    “師父何出此言?”棲寂似有不解。

    “佛法浩若煙海,且雜陳紛然,隻有推本溯源,或才有一己堅牢的勘驗吧?古今大德,之所以冒死西行,不就為疑惑的尋根問底,弘法的信心如磐嗎。”

    “難怪師父那麽推祟當今玄奘大師了。”

    “阿含經寺裏倒是有一部,但好多年無人問津了,找來可能要費點兒事。”

    “這師父不用操心,由弟子去找。”

    “隻怕找出來,你也不一定讀得下去,更不說人聽了。”

    “這是為何,師父?”棲寂聽了甚為詫異。

    “一是文字重複累贅,幾句話就能說明的問題,其問答之中互疊前言,並反複詮釋,往往長達千字,或許讀來聽來,人還真有些難耐呀!”

    “是嗎?”

    “二是當時譯人的素養更條件不比後來的鳩摩羅什和玄奘,再加上所用術語現在又多有廢棄,所以讀來常遇詰屈聱牙之句,聽來或多南蠻鴃舌之音了,況還浩浩數百萬言呢?”

    “師父,本宗法相鋪展更義理開掘之中的層層因明,不也同樣叫人有些頭疼嗎,弟子和慧能施主為此早就有自我調節的辦法了。”

    “哦?”方丈看來於之很感興趣。

    “師父,我們讀經聽經議經方倦、方累、方苦之時,便拿佛經故事更古今高僧大德的詩偈來換換頭腦,然後再行繼續。”

    “還真是有心有誌的兩兄弟呀!”大和尚聽了甚為讚許。

    “師父,聽說阿含經於四諦、五蘊、六識、八正道、十二因緣等等基本教理多有質樸的詮釋,生動的開演,是不是這麽回事?”

    “這倒是真的。但更為重要的,是阿含經以言行錄的體裁和對話的方式,比較詳細記載了釋迦摩尼生活的時代背景及與弟子們活動的經曆,最大限度真實保存了佛說的原話,這於探究佛法的產生形成及佛法本義和釋尊人格等等,都有非常大的幫助和啟示啊!”

    “師父,這好像也是慧能施主想聽阿含的意之所在。”

    “若是如此,除聞四阿含外,還真別無他途了。記得東晉僧肇在為《長阿含經》作序時曾經說過:‘阿含,秦言法歸。法歸者,蓋是萬善之淵府,總持之林苑。’願你和你這位能慧的兄弟於中多得佛法珍寶,更識佛法群芳的種屬和原本呐!”

    話到這裏,大和尚目光幽邃杳渺,仿佛又深深沉浸在四阿含那多有受益的“如是我聞”之中了……

    九十三.我聞如是

    文字有載,千年何遠;音訊詳知,萬裏何遙。輕展四阿含拳拳“如是我聞”之中,一下便將棲寂更慧能帶入了與釋迦摩尼同在的時空且仿佛一切還親曆親聞……

    古印度紛爭時期迦毗羅衛國太子悉達多出家的經曆,求法的過程,悟道的旨趣,傳法的誌意…… 四阿含如錄的記敘,把一個文武雙全、智慧過人、世事通達、心思慎密、目標遠大、意誌堅軔更襟懷恢弘大慈大悲世間聖哲的形象,展現得栩栩如生……

    四諦、五蘊、六識、七覺支、八正道等等佛法教義,無外歸結“諸惡莫作,諸善奉行,自淨其意”的著落。佛於之百轉千回的論證、例說等等,無外盡心力拯困境日深的世間,開悟煩惱日盛的世人,解脫沉重日漸的生命罷了。而佛那天上地下物類遍周的萬劫萬修,不僅是隨人隨緣隨機的方便說法,更亦人之視野,人之心欲,人之襟懷的所望所存和所寄吧……

    ~~“雲何為佛,曆劫求選擇,究竟生死際!”

    人,總是渴望自己生活的世界一切盡善盡美,因此麵對百年人生,逆旅生命,劫即念念,不僅裏外善惡、真假、美醜等等關隘一生,且生死更為究竟。人修佛成佛,是不是就是一種完滿世界,無憾人生,成就生命的終極探求更取舍呢?而那所謂萬千輪回,人天遍周的曆程更當下生命,是不是唯有徹悟生死,才會有全新之始,究竟得顯之機呢?

    ~~“我以不放逸故,自至正覺,無量眾善,亦由不放逸得。”

    人之為人,天生就有求真、向善、唯美的本性,那微妙之別,或隻在人能否管住一己無始的貪欲和一時一事的怯懦及由此假醜惡心行的百變吧,而世間之善,是不是便多在人麵貪欲和怯懦而不自我放任更內裏的自勝呢?

    當然,佛之為佛,世尊之為世尊,就在為了這個真假、善惡、美醜始終糾纏且有時還真不敵假,善不勝惡,美不及醜的混濁世間竭盡心力“增益諸天眾,減損阿須輪眾”了。

    是啊,在這個人迷世迷的時代,我們芸芸眾生有時還真就需要世間解的天人師來引導並鼓舞人的善良之為,教誡人的醜陋之生,阻斷人的罪惡之行吧?或許正因為如此,世尊一生不僅諄諄說法,且在有遇、有知、有聞惡行猖獗的時候,還會毫不猶豫挺身而出,力踐力行~~

    《增壹阿含經》記載,某年某月某日,“佛在舍衛國祗樹給孤獨園,尓時,眾多比丘白世尊言‘……有賊名鴦掘魔,為人凶暴,無有慈心,殺於一切眾生……人亡國虛,皆由此人,又取人指為華鬘……’

    爾時,世尊聞彼比丘語已,即從座起,默然而行。

    是時,世尊

    (本章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尋到彼所,諸有取薪、負草、犁作之人,及牧牛羊者,見世尊詣彼道,各白佛言:‘沙門!沙門!勿從彼道,所以然者……集十人……五十人者,猶不得過,盡為鴦掘魔所擒獲……’世尊雖聞此語,故進不住。

    爾時,鴦掘魔母持食詣鴦掘魔所…… 是時,鴦掘魔便作是念:吾指鬘為充數乎?複為重數,唯少一指,是時便作是念:‘我師有教,若能害母者,必當生天……’是時,鴦掘魔聞佛音響,歡喜踴躍,不能自勝,便作是語:‘我師亦有教而敕我曰:‘設汝能害母,並殺沙門瞿曇者,必生天上……’

    是時,鴦掘魔語母曰:‘母,暫且住!我先取沙門瞿曇殺……’即拔腰劍,往逆世尊……”

    麵對如此喪心病狂的世間惡魔,世尊在與周旋之中,力說巧說善惡果報終將其良知喚醒~~

    “是時,鴦掘魔即前白佛言:‘世尊,唯願作沙門!’......

    爾時,世尊便說此偈:‘汝今已剃頭,除結亦當爾,結滅成大果,無複愁與苦。’

    是時,鴦掘魔聞此語已,即時諸塵垢盡,得法眼淨……

    爾時,鴦掘魔作阿練若,著五衲衣,到時持缽家家乞食,周而複始,著補衲弊壞之衣,極為粗醜,亦複露坐,不覆形體。是時,鴦掘魔在閑靜處,自修其行,所以族姓子,出家學道者,欲修無上梵行:生死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更不複受胎,如實知之時,鴦掘魔便成羅漢,六通清徹,無有塵垢,已成阿羅漢。”

    ~~世間惡魔鴦掘魔,放下屠刀,一念勝己天人之貪念念之時之中,不僅本性複明,更諸罪消融立得生命正果,況向善芸芸眾生,向道有心之人……

    所以,太子得道法之初傳,曾經的五位侍從,麵對放棄苦行的主人雖有不屑且更多懷疑,但在世尊“汝等當知,此有四諦”的開示之中,人當下便了然了生命本相及人生究竟,故此“是時,五比丘成阿羅漢。”

    所以,外道“優毗迦葉……及五百弟子,江迦葉及三百弟子,伽夷迦葉……二百弟子……世尊以三事教化……千比丘盡成阿羅漢。”

    所以,“屍婆羅年向二十,……白世尊言:‘唯願所許得在道次。’是時,世尊便聽許使作沙門,未經幾日,便成阿羅漢,六通清徹,具八解脫…… 是時,五百童子前白佛言:‘唯願世尊聽作沙門。’世尊默然可之,出家未經幾日,便成阿羅漢。”……

    佛之時代,人聞佛言,或聞其弟子憶佛片言片語而有悟生命得成正果者無計其數,其間其中,何有三大阿僧祗劫,更何來漫漫次第階梯?

    諸行無常意到則“梵行已立”,諸法無我心到則“所作已作”,內裏由此截斷因緣“自證”萬法空寂一念念念之時之中,便是世間清淨之域,便得凡人涅槃之地~~可那因為無常無我所求“最後生,最後形”以盡苦際有“得最後我”的最終成就,難道就惟落一切寂滅……

    是的,我存在,我寂滅。那“此岸者身也,彼岸者身滅也”裏的“自知不受後有”正如己鎪兄所言,乃原始佛法所趣寂滅涅槃之要義。但佛之成佛裏的佛法之立,佛法之行,又何關寂滅,何來寂滅?那所謂徹悟生命截斷因緣而有“得最後我”的人之最終不苦不空,又何謂一切寂滅……

    此阿含我聞如是夏去春來時光飛逝裏,棲寂因此讀得興味盎然,慧能因此聽得時而茅塞頓開,時而也迷惑不解~~

    得佛何謂“不生則不死”?

    成就何謂“此滅最為樂”?

    此岸彼岸,我身何身,我滅何滅,更何為最後得我我得生死身滅之究竟……

    九十四.你都二十三了

    【唐律: “男年二十,女年十五以上,及妻喪達製之後,孀居服紀已

    除,並須申以婚媾,令其好合…… 刺史、縣令以下官人,若能

    婚姻及時,鰥寡數少,量準戶口增多,以進考第;如勸導乖方,

    失於配偶,準戶減少附殿。”】

    天亮還有一會兒,雷聲雨聲不僅一掃季夏的悶熱,且也早早驚醒了夢中慰然的李筱芸……

    ~~昨日新州老家來人,說行瑫範陽原配所生兒子借到廣西上任之機,專門繞道探訪生身父親。人於龍山腳下雖隻見到蒼翠墳塋,無言墓碑,但感傷之中,仍一再囑托代為問好二娘和兄弟慧能…… 不僅如此,來人還詳述了所知所問的一些重要訊息。說行瑫原配一直守節未醮,現身體康健且膝下孫子孫女成雙成對,好像大的已十多歲了,小的也兩歲有餘……

    知道行瑫原配不僅生了一個光宗耀祖的孝順兒子,且還後嗣倡盛,李筱芸百感交集裏,不知為何卻更是有些著急和憂慮慧能再婚再娶的事了~~

    慧能從寺裏菜園歸家已有月餘,之前好幾次吧,明明暗暗的,自己和他舅媽隻要一提這個話題,慧能不是默不作聲,便是刻意岔題或幹脆借故走人,因此誰都不知他到底是怎麽想的……

    是啊,自己也有喪偶的痛切經曆,從恩愛夫妻情感的角度,兒子怎麽想怎麽做都不為過,但玉馨沒給留下一兒半女,因此慧能也不可能像自己那樣有借口、有理由去應對俗情的壓力及規避法令更官家在意的催逼吧?不行,反正慧能今天是無法上山了,一定得讓明白,這事兒是拖不過,也躲不開的,況官家已經來人問過好幾回了呢。當然,她自己的內裏,最近更多了一種隱隱難去的深深憂慮……

    ~~“慧能哪,今天不會出門兒了吧?”

    早飯剛放下碗筷,李筱芸見慧能又去門口張望,於是問到。

    “媽,等雨小些了,我想去寺裏看看己鎪兄長。”

    “那媽現在和你商量個事?”

    “什麽事,媽?”

    慧能回身給母親搬來了坐椅。

    “慧能哪,媽知道你心裏現在還容不下別的女人,但玉馨往生都兩年半了吧,你也知道,官家已來過問過好幾回了,總不能老這樣拖下去吧?”

    人還未坐下,李筱芸話已急急出口了。

    “媽,來人可沒你這麽認真,是吧?”

    心裏主意已漸浙清晰的慧能,笑笑以應母親直接的逼問。

    “那還不是看你舅舅的麵子。”

    “所以媽也不用這麽緊張,這麽擔心是不是。”

    “可你都二十三了,‘不孝有三,無後為大。’你父親走得早,你總得給盧家延後吧。”

    如此重話之中,李筱芸實際已是道出了最近她內裏至深的隱隱憂慮。

    “媽,昨晚你不是告訴,說父親在範陽還有個顯親揚名的兒子,且已有好幾個孫子孫女了嗎?”

    “可你一出門,媽的身邊,卻一個人、也沒有……”

    孀居多年的李筱芸說著說著,就有些控製不住那長久孤寂蝕心容易傷感的情緒,不自覺的就哽咽了起來。

    “媽,聽沒聽說,前

    (本章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不久、前不久當今聖上詔迎岐州法門寺佛指舍利至東都入內供養的事。”

    慧能見狀,立刻拉著母親的手,習慣找來或能引起興趣的話題。

    “佛指舍利?”

    篤信佛法的李筱芸顯然一下不知不覺便被轉移了注意。

    “是啊,聽己鎪兄長說,法門寺佛指舍利三十年一開則歲平人安,五穀豐登,兵戈止息,靈得很呢!”

    “是嗎!”

    “上次朝庭準奏開請法門寺所藏佛指舍利,聽說是貞觀四年的事吧,今正好三十年了。”

    “還有這麽回事?”李筱芸於之似乎更是上心了。

    “聽說這次的迎請比上次隆重多了。”

    “怎麽個隆重法?”

    “一是皇帝正式頒詔,二是朝庭為此專措巨資,三是武皇後私舍值絹千匹所寢衣帳為佛指舍利打造了金棺銀槨。聽說那棺槨雕鏤窮奇與珍寶裝飾相互輝映,令人歎為觀止。而奉迎的威儀幢蓋並音樂及官僧隊伍浩浩蕩蕩,綿延好幾裏,更周圍數百裏信眾為親近佛祖真身舍利絡繹於途,場麵極為壯觀。聽說還有人為表虔誠之心,為寄崇佛之情而截指斷臂,刺血灑地,以頂燃艾呢!”

    “阿彌陀佛!”

    李筱芸聽了,不由雙手合十。

    “媽,你看雨小了,我找己鎪兄長去了啊,午飯就不管我了,晚上我盡量早點兒回來。”

    趁母親還未完全回過神來,慧能說了便起身拿上雨具出門去了。

    九十五.所謂伊人

    “‘誰忍心中愛,分為別後思;

    幾時相握手,嗚咽不能辭;

    雖言萬裏隔,猶有望還時;

    如何九泉下,更無相見時!’

    如何九泉下,更無相見時!如何九泉下……”

    ~~中秋月圓,齋果往生,玉馨母子墳前,形影相吊的慧能念與九泉之下的妻兒共度團圓節時,那酸楚的內裏,陡然湧出了北周高僧釋亡名的《愛離別》詩……

    此詩雖是意在恩愛無常,人應遠離,惟一心向佛,才能得免恩愛別離那剜心之痛,蝕骨之苦,但此時那永無相見的苦痛,反叫慧能倍加思念玉馨的恩愛更人在之時的心安意寧和一切篤定的美好光陰……

    前兩天官家又來人過問自己的婚娶了,麵對差人明顯的迫問,舅舅似乎也有些認真的對來人解釋:這事已找陰陽先生算過了,說要等明年開春之後,一切才有可能的吉祥平順,若是操之過急……

    舅舅所言,不知是真是假,但至少又為爭取了近半年的主動時間,可這之後呢……

    玉馨在時,自己於伽藍之地也確有過舊國舊都的親切之感,但那於中“涉老歎雙玄,披莊玩太初”的神逸,若無十二時辰順心如意的踏實安寧,人又哪來“詠發清風集,觸思皆恬愉”的悠遊心境呢……

    這兩年聽經議經更吟詠高僧大德詩偈之中,那出家的念頭,不僅不時陡從心底泛起,事後更也有過刻意遐思的沉浸…… 但一想到媽媽、舅舅和無拘無束慣了的自在日子,也就韁收馬回且暗暗自嘲自諷難下決心了。也是,人雖隻要稍加反省,便知百年“從來是拾得,不是偶然稱。”但若真要人自覺拋卻俗世酸甜,凡間苦樂,決計“方當畢塵累,棲誌老山丘”時,又幾人毅然決然心甘情願更磐堅蒲軔中懷安穩呢……

    人,可以看透富貴名利,也可於兒女之情生死不能撼移,更可上無片瓦,下無立錐之地三旬九食安度艱難時日,然要人主動割舍親情,甘願晨鍾暮鼓索味人生而入空門,若心無堅牢之基,神無豁然之寄,那寂寂伽藍之所,至多亦隻無可奈何之去而已~~對呀!百年無奈,本亦生命真實,一切無可奈何之中,那空門不也逆旅可寓可寄之地嗎?佛法也是一法,人有無奈之因及相近之緣而於中羈留過隙,不也息累之寓、棲神之處、舒誌之所更成就之地嗎……

    對古今高僧大德詩偈頗多興致的己鎪兄長,前些日子聽聞衛州黎陽一代白話詩僧王梵誌歸寂消息之後,專約一起焚香遠禱之時,於其嘻笑怒罵嘲諷世間的勸誡之詩,多陳俗語啟人迷誤的諧趣之偈,更是一詠三歎,良多感慨……

    詩言誌也,偈謂識也,那詩那偈,不也人寓寄之中的有棲有暢更有所成就嗎~~

    “吾富有錢時,婦兒看我好;

    邂逅暫時貧,看我即貌哨!”

    至親至愛的妻兒嘴臉如此,人之出家,是否亦在看破了紅塵世情?

    “他人騎大馬,我獨跨驢子;

    回顧擔柴漢,心下較些子。”

    人雖欲望無窮,但於無奈現實之中逆旅托缽,不僅衣食無虞,或許更在意緒之寧吧?

    “吾有十畝田,種在南山坡;

    青鬆四五樹,綠豆兩三窠;

    熱即池中浴,涼便上岸歌;

    遨遊自取足,誰能奈我何?”

    凡塵混濁,世事險惡,勉勉強強桃花源處是蘭若?

    “眾生頭兀兀,常住無明窟;

    心裏為欺謾,口中佯念佛。”

    佛之境界,會心幾人?芸芸拜佛念佛信佛,太多自欺欺人。詩僧的感歎譏諷,不知是透徹眾生,還是隱隱著落一己無奈深心,此中人雖難知,但那:

    “莫漫求真佛,真佛不可見;

    妙性及靈台,何曾受熏染?

    心是無事心,麵是娘生麵;

    劫石可動搖,個中無改變!”的慧眼慧思及慧識,卻是發人深省的吧……

    伽藍之地,確有舊國舊都之親;佛法之苑,亦多舒心暢懷之寄。但何是真佛?誰受熏染?妙性何性?何無動搖?何無改變?更於中芸芸眾生何以成就?何謂成就?還是究竟不明,心多茫然,人又如何長寓佛門,歸心涅槃……

    月上中天,四下漸開漸遠之地,似霜似雪更似薄薄紗霧,人視也迷蒙,思也迷蒙之中,一首古老的歌謠從慧能內裏深深漫出: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

    所謂伊人,在水一方;

    溯迴從之,道阻且長;

    溯遊從之,宛在水中央……”

    曾經實實恩愛的伊人,永遠隻能尋之見之夢幻之中了;

    曾經逍遙寄托的伊人,境隨情遷人也隻能徒喚奈何!

    今逆旅人生,百年輪回更生命究竟所求所期,所寓所寄,雖內裏更加自覺,但那絕美的伊人,是在可達的彼岸,還是難及的杳渺,慧能仰天俯地,仍視也迷蒙,思也迷蒙,……

    (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