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竊鉤者誅,竊國者侯。
字數:5801 加入書籤
李承宗來到這個亂世,尤其是自打來到河北跟蘇烈蘇定方混到一起後,他才深刻感受到什麽叫做竊鉤者誅,竊國者侯,也曉得了很多他以前不知道的事情,比如在後世人們隻要提起農民起義,很多人總是想到什麽“替天行道”、“解民於倒懸,救民於水火”,其實大謬不然。然而縱觀曆朝曆代,所謂的“義軍”,其實就是“土匪”、“流寇”的代名詞,他們整日燒殺掠搶,洗劫百姓,真正能做到不擾民者廖如星辰。事實上,對民間破壞最嚴重的,恰恰是那些打著各種正義名號的叛匪。官軍的軍紀再敗壞,至少會在城市內或者主將麵前有所收斂;而義軍則不然,他們根本就沒有沒有軍紀,隻懂得擄.掠和燒殺。
在大隋,門閥世家們把持朝政,殘酷剝削百姓,不惜竭澤而漁。朝廷征收的稅額其實並不高,真要按此繳納,那大隋百姓應該家家都富得流油才對。其實百姓的主要負擔還是因地方官員和胥吏們搜刮所導致,朝廷的稅額在經過一層層官員之後,加到百姓頭上時往往翻了數倍。三次征伐高句麗給大隋的百姓帶來了深重的災難,徭役和賦稅激增,直到把無數人家逼到賣兒賣女都活不下去的地步,於是這些原本老實巴交的莊稼漢隻好揭竿而起,成為匪盜。
土匪們造反的理由固然值得同情,但他們起義之後的種種醜惡行徑卻又狠毒殘暴到令人發指的程度。大多數經曆了苦難和壓迫的人非但不會因此而對其他人產生同情心,反而會有一種看到別人遭遇更慘才能得到發泄的報複心態,他們要成為新的壓迫者,好把自己受的苦、挨的氣,都在更老實、更弱小的人身上補回來,於是這些受盡欺淩的弱者提起刀後,又去更冷酷地去迫害那些比自己更加軟弱的人。
義軍領袖大都有著裝模作樣的出眾天賦,他們打著“替天行道”的幌子四處燒殺掠搶,淫辱婦人,嘴上雖然說得一個比一個好聽,儼然將自己塑造成除暴安良的英雄,可實際上卻成為了最大的“暴”,不過是帶著一夥曾經無辜的人,去搶劫殺戮那些更無辜的人。他們隻會破壞,從不會建設,隻能把良田變成荒野,把村寨變為廢墟.........
君不見天下義軍最大頭目李密不就提出了許多蠱惑人心的主張,可是這個家夥不過是個隻會空口說謊許諾的大騙子,但在眾多愚昧的百姓心中,他所描述的畫餅卻是許多人掙紮著活下去的唯一希望。有些人其實也並非真地那麽好騙,但別無出路的他們不得不強迫自己去抓住這個飄渺的希望。張金稱、李子通、朱璨、魏刀兒等義軍首腦也都冠冕堂皇地提出了自己的治國主張,號稱要與天下人“有衣同穿,有飯同吃”,但他們搶劫時每有所得,卻總是先藏進自己的秘密山洞。這些打著“替天行道”旗號的人撈到好處後,往往都先將其歸於自己。以至於官軍在戰後甄別俘虜的身份時,總是挑鎧甲好的向外拉,基本上十拿九穩會是大頭目。
當然,在這些被迫造反的嘍囉中,也有一些有著濟世夢想的好人,他們深受苛稅之苦,於是就希望建起一個沒有貪官汙吏盤剝,沒有無法承受的賦稅、徭役的桃花源。比如蘇烈蘇定方就是這樣的人,原本曆史上的他最後不也為了保衛自己的新家園,走上了與大隋決裂的道路,他們與前來圍剿的官軍浴血奮戰,更在大當家的帶領下,不畏生死地攻破一座座城池,殺掉裏麵的每一個官員和胥吏。然而這些人都不可避免地成為了上位者手中的工具,或者死於某場莫名其妙的紛爭。數年之後,幸存的人回首望去,卻發現自己除了破壞和製造新的災難之外,竟然一事無成。
而在封侯拜相的巨大利益麵前,連方外之人也不能免俗。和尚、道士、方士這些化外之人中,不乏利欲熏心之輩,在世道混亂時,這些人總會到處尋找搬弄是非的機會。從魏晉以來,無論從西域傳入的佛門還是土生於中原的道家,無不在亂世中積極尋找強者。因為隻有與強者站在一處,其學說才能在太平年代受到官府的全力支持,整個門派日後才有機會發揚光大。就像把李密吹成代隋英主的李玄英、還有因受了金銀而騙得翟讓將瓦崗寨大當家位置拱手相讓的賈雄都屬此類。這些人有些是為了成名,有些是為了求財,有些是為了將來能做官,目的並不一樣,但卻都屬於拿天下人的性命當作賭注,好為自己的榮華富貴做鋪墊的機會。
由於流寇們不懂得如何練兵,武器鎧甲也嚴重缺乏,麾下士卒的戰鬥力都比較孱弱,於是便希望麾下兵馬越多越好,以便靠人數來取勝。為了養更多的兵,他們必須不斷去搶掠,而被搶的人沒了吃食,也隻好去當流寇,於是義軍盜匪像雪球般越滾越大。大部分時候,義軍搶掠百姓不僅僅是為了得到物資和財富,更是一種招兵的策略。這些揭竿而起的英雄豪傑們大肆洗劫村落,搶走百姓家中最後的家當和糧食,進而逼著他們中的強壯者不得不加入義軍,好讓他們轉化為自己麾下的嘍羅,有些甚至直接強行協裹良民入夥,然後帶著他們去禍害另一個村落,好讓他們及時簽下投名狀。很多義軍在攻城奪縣時,常常強迫百姓充當炮灰,用刀逼迫其衝在最前,以消耗守軍的精力和守城物資,成功後就衝入城中,燒殺一空,不成功則撤圍而走,這樣匪首身邊親信的精銳嘍囉不會受到折損,反倒是被裹挾的百姓中的青壯如果能在慘烈的攻城戰中活下來,都會成為見過血的凶徒,他們將成為精銳嘍囉的後備力量,由於手上都殺了太多百姓,他們已經沒有回頭的路可走,隻能死心塌地地開始與國家作對。
與很多人想象中不同,各城鎮中的百姓對義軍絕非日夜企盼,他們決不肯讓自己一年到頭起早貪黑從泥土中刨出來的收獲輕易就被流寇們搶走,很多地方幾乎不用縣尉動員,百姓們就成群結隊地走上城牆與郡兵們並肩作戰。要麽血戰求生,要麽眼睜睜看著土匪進城,侮辱自己的妻子和姐妹,搶走一家大小賴以過冬的食物。在別無出路的情況下,是男人都知道該如何選擇。
李承宗正是深刻的認識到了這一點,他才萬份注意那些所謂的義軍,在他看來義軍和官軍,朝廷和門閥都不是啥好玩意兒,由於蘇烈在政事上幾乎完全聽自己這位小老弟的,李承宗就成了他們這隻類似團練的地方武裝的大頭領,李承宗本來就不想在華夏稱王稱霸,他的目標就是先好好活下去,然後尋找機會出海,去北美欺負還沒開化的印第安人,但是要想這樣做,就需要人手啊。
他算計來算計去,發現隻有一條路可走,那就是攙和進這場大亂去,盡量救下一些百姓,不然等大唐王朝一建立,自己的身份擺那裏,撐死是個王爺,要是活到武德九年搞不好被李二一刀給哢嚓了,這多不劃算啊,要想有自己的基本盤,這樣的亂世下,也隻能以殺止殺了,河北之地沃野千裏,本就是大隋富庶之地,人口稠密,若是能救下若幹,將他們帶到北美,何愁大事不成?
楊二陛下剛登基那年,進行了一次全國人口普查,當時大隋有890萬戶、4600多萬人,可是楊二陛下的使勁折騰,一場大亂之後,等到了武德年間,大唐隻剩下了200萬戶,一千餘萬人,三千多萬性命就這麽損耗在了這場大亂之中,作為直接責任人的楊二陛下,義軍首領,還有作為幕後黑手存在的世家門閥,真的不知道他們羞愧不羞愧?也許在他們心裏,死的都是些許平民,不值得他們這樣的大人物一瞧吧,他們要的是皇圖霸業,榮華富貴,可是,可是,這些大人物就沒想過,萬一為他們當牛做馬的平民死光了,他們的那點追求還不是鏡中花水中月?
正因為李承宗是個穿越者,他比這些大人物們更能認識到人口的重要性,所以他在遇到了蘇烈之後,極力的說服蘇烈據地自保,多多招攬流民,而不是裹挾流民,同時他們也建立了一支較為精銳的武裝力量,又打的是保境安民的旗號,沒有與還是天下正統的大隋發生正麵衝突,為了為自己提供足夠的戰略空間,也為了他們治下越來越多的民眾能有口飯吃,能活下去,更為了李承宗心中那個理想,他們這才把目光瞄向了海洋。
可你不主動去招惹別人,不等於別人不會主動來招惹你,比如雄踞河間定都樂壽,自稱抹羊公的那位竇建德,這貨可不簡單,小吏出身,也算個有勇有謀的主兒,前不久竟然以詐降的計策擊殺了大隋名將郭絢,雖然在接下來的戰鬥中,他的老主子高士達因為不聽他的勸告被老楊戰場斬殺,他帶著一百多人逃走,到了饒陽縣,見沒有防備,就打下了,安撫城裏的士民百姓,很多人願意跟隨他,又有了三千多人馬。老楊本來想繼續攻打竇建德的,可惜那位楊二陛下再也沒有了當年的英明神武,當起來了徹頭徹尾的豬隊友,罷掉了老楊(楊義臣)的官兒,而竇建德得到了喘息的機會,他的軍隊氣勢更加興旺,精兵強將十多萬人。
竇建德打算一統河北,怎麽允許李承宗和蘇定方這樣不服從他的力量存在,他先是派出來自己的親信謀士淩敬來勸說蘇烈和李承宗歸降,被二人拒絕之後,竇建德大怒,派遣自己的頭號戰將王伏寶統兵三萬前來攻打,但是在麵對李承宗設計的棱堡防禦體係的時候卻無可奈何,再加上蘇烈和李承宗裏應外合,王伏寶大敗,三萬人戰死六千,被俘兩萬有餘,竇建德這才知道蘇烈和李承宗不好惹。
“奶奶的,朝廷昏頭了??我們又不是朝廷的官軍?憑啥聽從段達的調遣?還他娘的要我們前往洛陽參與鎮壓瓦崗寨,這是是何道理?”蘇烈衝著李承宗說道,他現在窩著一肚子的火氣,他們哥倆拉起這隻隊伍容易嘛,又不是朝廷的官軍能吃皇糧,也不和那些所謂的義軍一樣靠燒殺搶掠過日子,他們真的就是靠著自己保護的那些民眾支持,再加上李承宗足智多謀,他早早的謀劃好了前路,以商養兵,這才有了他們哥倆的滄州軍,哥倆從來也沒向朝廷表示過反意不假,可也從來沒說加入朝廷啊。再說了就算是加入朝廷,他們也不願跟著段達這個廢物,更不願意去洛陽那個血肉磨坊啊,還不用說從滄州去洛陽的路大部分都被義軍卡死了。
“大哥,朝廷來旨意了??好辦,咱們聽調不聽宣就是了,要調遣我們,請陛下親自下旨,要是單純的洛陽留守調遣?哼哼,哪兒來滾哪兒去.......“
”賢弟,好主意,咱們這幾萬子弟兵寶貴著呢,哪能白白損耗在中原戰場之上,隻為了某些人的私利就想犧牲我們數萬人的性命,休想,我這就去絕了他們某些人的念想,對了,賢弟,我聽說你爺爺唐國公一直在打探你的下落,他可沒想到威震冀中的李威就是他的孫兒李承宗吧.......“
“哎,我那個爺爺,他現在就是關隴門閥的代言人,如今天下大亂,怕是他也起了爭雄天下的意思了........這個世道,哼哼哼,竊鉤者誅,竊國者侯啊。“
”哎,照賢弟說來,即使新朝建立,不過一個新的大隋而已,還是皇家與世族門閥共天下對吧?“
”嗯。請大哥相信小弟的判斷,小弟估計明年即是大亂鼎沸之年......“
李承宗歎了一口氣,如今局勢已經很明顯,各大世家門閥已經深度參與了進來,而對於各家奪天下的首領們而言,戰爭就是棋局,如畫江山便是棋盤,諸條道路便是經緯,手下那一個個已經倒下和正在倒下的生命就是棋子,一盒沒有生命、沒有感情、沒有血肉的棋子。
奪天下的領袖偉人們都是著眼全局的好棋手,心都足夠冷酷淡定。對於他們而言,在爭奪天下的這盤棋裏,溫情從來都不存在,隻要最後的結局是勝利地,那其間損失多少棋子根本無須在意。一將功成萬骨枯,哪個帝王將相在穩坐天下之後,不是心安理得地安享富貴?誰又還會記得那些戰死沙場,好讓自己得以登臨權力頂峰的愚蠢的墊腳石呢?在這些“聰明人”眼中,昔日漢高祖如果下不了分老父一杯肉羹的狠心,也不會創立大漢數百年基業。而他僅為了能更快逃命就把妻子和兒女先後推下馬車的齷齪舉動,也可以看作是不受私情困擾,以天下百姓和家國大業為重的堅毅果斷之舉。
這個亂世注定是為英雄所設地,而所謂英雄,就是站在白骨堆最頂端的那一個。對於有誌於爭奪華夏天下的家夥們而言,自己迄今仍未登上寶座,無非是因為腳下的白骨堆得還不夠高。所以在接下來的歲月裏,他們還要持之以恒的去堆,直到高過與自己角逐的所有豪傑。十幾萬嘍囉的性命算得了什麽?古往今來,哪個成就霸業者沒付出過巨大的犧牲?必要之時,甚至連親兄弟都可以填進去。隻要最後這堆白骨的巔峰之處能與天子的禦座持平,隻要這累累白骨能夠鋪就通往金鑾殿的大道,那一切就都是值得地。至於在這個過程中自己表露出的醜惡與陰暗會不會在青史上留下罵名,這從來都無人會顧忌。今後的曆史,畢竟將由勝利者來書寫。
別看以後的新舊唐書,還有各種史書都描述李淵是在晉陽起義師,救萬民於水火,吊民伐罪,但講真的,他的真正動機不還是搶錢、搶地、搶女人,最後發展到了搶天下?但李承宗這一世是李淵的嫡孫,所以他不可能去幫別人爭奪天下,他還指望李淵做了天下之後,自己能從這位便宜爺爺那裏弄點好處,好讓自己在去美洲之前能變得肥一點呢。
竊鉤者誅,竊國者侯啊,自己這次就是打算做李淵的幫凶了。(m.101novel.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