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四章 論道顯鋒芒

字數:3610   加入書籤

A+A-


    荊山深處寺廟多,雲霧山一帶殿宇相望,鍾聲相聞。
    天鹿禪寺,一個富有詩意的名字。傳說遠古時此山有許多鹿,留下大量鹿疃,這就是寺廟“鹿”字由來。後來有座寺廟,故稱天鹿禪寺。因其地理風貌絕佳,又稱作雲門山、紫石山。從古至今,慕名而來天鹿禪寺攬勝的名人雅士眾多,或題詩賦詞,或修行寺院,盛極一時。
    沮水兩岸由南向北都是丹霞地貌,天鹿禪寺正好坐落其中,山水秀麗,山若盆景,蜿蜒曲折,林木繁茂與紅沙岩交相輝映,小河沿山腳迂回,河邊的回彎處形成空曠的小平原,這也是天鹿禪寺的中心,並由兩個相連的四合院組成。
    細細遊覽,天鹿禪寺更像一幅美麗的山水畫卷徐徐打開:水依山勢,樹依石生,沒有多餘的筆墨。若登上山麓俯瞰群峰,它又像精致的盆景,無需任何雕琢,兩邊的青獅、白象兩山合圍形成獨特的小盆地,雲門山麓的錦屏一峰巍巍矗立,隻留下碧綠的小河和悠然飄逸的山路,秀美圓潤的山丘如臂彎相圍,美妙絕倫。
    天鹿禪寺是佛教聖地,不知道是不是因為佛,使此地變得如此靜謐安詳,還是因佛發現了這塊寶地。典型的丹霞地貌,山巒險峻,鳥鳴空山,蘭香幽穀,苦竹婆娑,溪曲秀美,風光十分迷人。寺有奇山異水、珍木仙竹花草,構成“玉帶七曲”、“錦屏一峰”、“苦竹幽溪”、“鬆亭呼風”、“石柱衝宵”、“法華古台”、“羅漢點頭”、“危岩招仙”天然八景。
    “天鹿八景”歌謠曰:
    玉帶瀠回繞碧流,天開一幅錦屏幽;
    溪邊竹葉雲垂幕,亭畔鬆蘿月掛鉤。
    石柱果然千氣象,華台哪複記春秋;
    峰前座擁阿羅漢,笑向招仙日點頭。
    除了自然絕妙“八景”外,天鹿禪寺還有“青獅白象”、“觀音岩”、“象尿泉”、“牛鼻洞”、“銀子窩”等眾多景點,點綴其間。一步一景,別致新穎,惟妙惟肖,栩栩如生。
    從雲門山順山勢看去,在轉咀處定格,恰似一頭罕然無比的大象,整個山體故又稱為“白象山”。奇巧的是,在這頭白象的肚臍眼上,有一常年汩汩而出的清泉,曰“象尿泉”。據說,喝了這“象尿水”能驅病防災,強筋健骨,還能得到福蔭,並傳遺子孫。
    白象山的鼻梁上生長有一株罕見的百年楠樹,樹杆雖被雷擊半邊,但仍枝葉繁茂。據考,楠樹一般隻在四川、雲南等地才適應生長,而天鹿禪寺這株珍貴楠樹,也許是得享天賜山精石液的滋潤,才這般蔥鬱。今補詩曰:
    素象汩汩流清泉,百年楠樹葉茂繁。
    驅病強筋仰福蔭,上天恩賜福壽全。
    正是得益於這株楠樹,那茶山便有了楠木的香味。
    天鹿禪寺,亦是眾多僧人生活的古刹寺院之一,還有一些從外地來雲遊、聽經、講經的僧人。在這些僧人中,有一些是名望頗高的高德大僧,這些高僧大多是汪秀才的摯友,而茶與詩又是他們交往的主要內容。
    汪秀才早前聽說天鹿禪寺有位僧人叫和順,不但精通佛理,還精通茶道,常在他居住的惜春塢中炒茶、烹茶、品茶。
    汪秀才決定帶農廬前去拜訪。這天上午,當他倆臨近惜春塢時,看見門前有兩株合抱的古鬆,鐵枝如虯,古鬆上盤絡著一片淩霄花,一位清瘦的老和尚坐在樹下打瞌睡。
    為了不打擾他,他倆放輕腳步,掂著腳尖往前去,剛走到他身邊,老和尚伸出手,雙手合十,說道:“施主可是汪秀才?”
    “在下正是。”
    汪秀才連忙答道,隨後又說:“我是來請教茶理的。”
    老和尚睜開眼看了看汪秀才說:“茶理如同詩理。”
    說完,拉著汪秀才的手,進了惜春塢。
    臨別時,農廬將兩包天心茶送給和順和尚品嚐,直到太陽西下,他們念念不舍地分手。
    雲霧山的寺廟大都有自己的茶園,有的甚至有自己的茶山。植茶、製茶是他們經營的事業之一,僧人將自己采摘、製作的茶葉送往城裏的茶行或賣給茶商,用賣茶所得購置糧食、香燭等物,以維持日常開支。
    清明剛過,正是采摘春茶的最佳季節,吃過早飯,汪秀才在竹林看書。這時,天鹿禪寺住持和順派小沙彌送來一函,說今年頭茬春尖已炒製好了,請他前往惠果精舍品茶。
    “好大一座山啊!”汪秀才剛走到惠果精舍門口,就大呼起來。
    原來,惠果精舍的竹案前,依次坐著三位僧人:和順、佛乙、清舒,佛乙個頭高,坐在中間,和順、清舒矮一些,坐兩邊,佛乙一個人在中間挑兩頭,恰好形同一個“大”字,故就大呼一聲。
    大家禮畢之後,汪秀才便落座了。
    不一會兒,和順和尚特地從景屏山請來的烹茶高手謙師和尚烹好茶,端了上來。
    汪秀才端起一杯,輕輕抿了一口,品了品,連聲說:“好茶!好茶!”
    “好在哪裏?”和順問了一句。其實,是有意考考汪秀才。
    “茶好,烹茶之技絕妙,得知於心,應之於手,妙不可言也。”汪秀才答道。
    “不!”清舒搖搖頭說,“好像缺了點什麽!”
    “我知道缺什麽!”汪秀才笑了起來。
    “缺了什麽?”大家有些不解,就把“球”拋給汪秀才。
    “蜂蜜!”汪秀才十分肯定地說。
    大家還是有些不解,讓汪秀才說明原由。
    汪秀才告訴大家:清舒辟穀多日,別的不吃,隻吃蜂蜜。
    大家“哦”了一聲,這才恍然大悟。
    佛乙一邊品茶,一邊琢磨著怎麽捉弄一下汪秀才,想了想,指著遠處的飛鷹峰問道:“汪秀才,這座山峰叫什麽名字?”
    “靈鳥峰!”汪秀才說,“相傳天竺高僧惠雲曾經雲遊到此,看到這座山峰,驚訝地說‘這不是天竺國靈鳥山上那座小山峰嗎?怎麽飛到這裏來了?’”
    佛乙說:“它又叫飛鷹峰。”
    汪秀才問:“為何飛來了,又不飛走呢?”
    佛乙答:“一動不如一靜。”
    汪秀才又問:“為何要靜呢?”
    佛乙答:“既來之,則安之嘛。”
    大家聽了,會心地笑了。
    汪秀才瀟灑自如,佛乙卻自討無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