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八章 攘外必先安內(求推薦)

字數:2679   加入書籤

A+A-


    胡子睿拿過袁可立所匯的地形圖,沉思起來,袁可立都主張建立山海關--寧遠--錦州這條防線,這條防線從理論上來說的確也是明軍進可攻、退可守的堅強基地,然而,以胡子睿後世的眼光來看,這條防線仍然有著種種不可克服的缺點,首先,這條防線自建成之後,明軍仍然沒有主動進攻過,”建虜善於野戰,明軍利用大炮來守堅城“,成為明軍共識,但是問題來了,以明末朝庭的財政困境,年年花費天文數字來維護這條防線實在不智,須知一味防守總會有破綻露出,進攻才是最佳的防守;

    其次,當皇太極攻下了蒙古之後,這條防線就淪為二戰後的“馬奇頓防線”一樣的擺設,建虜繞過這條防線,直接危脅京城;再次,自李成梁時代,逐漸形成遼東軍閥,先有薩爾滸之戰李如柏遇建虜未戰先潰,後來渾河血戰,三萬遼軍坐視三千戚家軍血戰覆滅,而不救援;最後吳三桂在“走投無路”的形勢下,寧肯降清而不肯降闖王,就可以看出遼人與建虜之間有著”千絲萬縷“的聯係,所謂依仗著”遼人守遼土“這樣的口號,其實並不現實,遼人隻能當做抗擊建虜的輔助,而不是主力。

    當然,胡子睿明白自己不能把這些事情全盤托出,如果,袁可立問自己一句,你怎麽知道的,自己總不能說我是從幾百年後穿越而來的吧。畢竟,現在還是天啟末年,有好多事情都沒有發生,而且自己這支”蝴蝶“肯定會改變曆史的,那麽,曆史還會不會自我調整,不像原來的曆史進程那樣發展麽,這也難說啊!

    胡子睿指著寧遠道:”如果我大明軍隊隻守寧遠和山海關呢,此二處沿海,不論從補給,還是從軍隊的調度來說,都更為方便。“

    ”山海關幾經修繕,確實為天下第一雄關,隻是如果棄遼東於不顧,恐怕朝野上下議論紛紛,輿情不利啊。“

    袁可立不愧是沙場老將,他立刻明白胡子睿的主張,實際上重點還是在守山海關這個上麵,他沉思片刻後道:“還有一個更實際的問題,那就是如果隻守山海關,將遼東軍民盡數遷入關內,幾十萬人如何安置,這件事如果處置不好,可是會引起大禍的。”

    胡子睿是多麽聰明的一個人,他馬上懂了袁可立的意思。大明帝國從開國起直至亡國,一直不妥協、不和談,其實背後也有著深刻的原因,那就是明人一直在借鑒著宋朝亡國的經驗,他們認為宋朝隻所以亡國,就是因為先和遼人講和,後來又和金人講和,所以明人一直主張硬抗到底。

    前世的崇禎皇帝有意和皇太極講和,他派當時任兵部尚書的陳新甲秘密和皇太極聯係,這件事情進展得很順利,就在快要達成和議的時侯,陳新甲的家人不小心把和議的內容泄露出去,一時朝野之間議論紛紛,都說不能跟滿清講和,崇禎皇帝迫於無奈隻好把陳新甲推出去當”替罪羊“,從此以後,議和這個選項,終崇禎一朝,再也沒人敢提起。

    胡子睿還知道議和也是需要實力的,當清軍入關,一片石之戰擊破李闖精銳,占據京城時。南明朝廷打起了”聯寇滅賊“的小算盤,準備割讓準河以東的的土地給滿清議和,可惜滿清此時胃口已經喂大了,多鐸大軍南下,以”水太涼“為首的東林大儒們紛紛獻城磕頭納降,南明朝廷的議和美夢自然從就泡湯了。

    ”英宗朝於太保(於謙)有句名言’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大明朝億萬人中,多的是‘瞻前顧後’、‘明哲保身’的聰明人,如果多幾個像於太保般,用心任事,不計得失的人,何懼什麽建虜!“

    胡子睿慷然道:“自古以來,成大事者,不苟小節,曹操發布求賢令,‘唯賢是從’,唐太宗以‘人為鏡,明得失’,大明如今已經就像一個得了重病的人,不下重藥,不足以救命!”

    胡子睿“侃侃而談”道:“我大明王朝自太祖皇帝以來已近三百年,積弊重生,奴虜野豬皮正是看出了這點,才敢樹起反旗,故建虜之患,不在外,而在內,‘攘外必先安內’。”

    袁可立聽得目瞪口呆,沒想到眼前這位信王爺,年紀輕輕,見識卻如此高明。

    此時天色已晚,袁可立蒸了飯,又扯了一把青菜,炒的綠油油端出來給胡子睿吃,兩個人吃完飯繼續談。

    “自唐朝首創,宋朝發揚光大以後,科舉逐漸取代貴族,成為皇權最重要的助手,貴族階層在中國也漸漸消亡,所以,從宋朝到我大明,無漢唐之藩鎮、外戚專權之禍,‘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一代又一代的舉人、進士們成為皇帝統冶國家最有力的武器,所以,我大明的皇帝生活得要比漢、唐的皇帝們幸福!”

    胡子睿意猶未盡地繼續說道:‘然而,天下萬事皆有利弊,我大明的皇帝麵臨著一個大敵,那就量所謂的縉紳集團。”

    胡子睿所說的縉紳集團乃是個廣義範疇,指包括已退休、花錢購買的各級官員及預備官員等,其中包括國子監及大明各府、州、縣學的生員,前麵說過,大明帝國是沒有貴族的,但縉紳卻又形成了一個堪比貴族的強大階層。

    縉紳在大明的法律上是有物權和豁免權的,這在大明的法律上是有據可查的,“凡京官及在外五品以上官有犯﹐奏聞請旨﹐不許擅問﹐六品以下﹐聽分巡禦史﹑按察司並分司取問明白﹐議擬聞奏區處。若府州縣官犯罪﹐所轄上司不得擅自勾問﹐隻許開具所犯事由﹐實封奏聞。若許推問﹐依律議擬回奏﹐候委官審實方許判決”。

    胡子睿慷然道:“他們‘盤根錯結’,利用大明對士紳的種種優待,反過來逃避稅負,先生曾經當過蘇州推官,想必對此有所體會,先生何不給本王講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