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四章 一代完人(求推薦)
字數:2577 加入書籤
隆武帝得知黃道周的仆訊,特地追封他為“文明伯”,賜諡為“忠烈”,封黃道周的夫人蔡氏為一品夫人。後世的乾隆評價黃道周為”一代完人!“追諡為“忠端”,而洪承疇因為本是明朝大臣,卻投靠了滿清,滿清受了漢人的影響,也認為洪承疇此人不守臣節,汙濁得很,經過幾次激烈的討論,隻給了洪承疇一個三品的輕車都尉銜,乾隆更是直接把他打入《貳臣傳》中。
胡子睿知道前期的崇禎皇帝手下確實有不少忠臣良將,可惜他不善於用人,要不然也不會落得如此悲慘的下場。正所謂“前車之鑒、後車之師”,自己一定要吸取他的教訓。
胡子睿與盧象升閑聊了一下,感覺此人相當不錯,是一個能托付大事的人,盧象升也為自己和恩師能被信王爺重新啟用而感到高興,盧象升向胡子睿提出建立一支專門用來劫營和奇襲的部隊,自己可以訓練和指揮這支部隊,胡子睿也將自己組建的王府護衛司和張春等人的事情統統告訴了盧象升,胡子睿告訴盧象升,加入王府後這些事情以後都由他來統籌,盧象升凜然領命。
胡子睿、盧象升兩人越說越投機,胡子睿又想到一件事,原來他一直想辦報紙,苦於找不到編輯人選,托盧象升幫自己物色幾個人才,最好是會寫文章的人。
盧象升聞言,腦海想起了一個人,那就是文震孟。這文震孟說起來也是個頗有故事的人。此人用現代流行的話來說,就是“高富帥”,他是民族英雄文天祥的後人,文征明的曾孫;文征明曾和唐伯虎、祝枝山、徐禎卿並稱為江南四大才子,所以說文震孟來到這個世界上是含著金鑰匙出生的。
文震孟生於萬曆二年(公元一千五百七十四年),他是南直隸長洲(今江蘇蘇州)人,文震孟從小就被人視為神童,他儀表堂堂,生得又很雄偉,還寫得一首好詩,對《春秋》的研究也頗深。然而,盡管長洲人公認文震孟是個難得的才子,然而大明王朝目前的現狀,讀書人還是要以考中科舉為尊,而童生--秀才--舉人--進士有如一道道山峰,越往上越峻峭,攀登的難度越大。
萬曆二十二年(公元一千五百九十四年),文震孟二十歲的時侯就通過了鄉試,成為一名舉人,第二年他“躊躇滿誌”地參加了會試,作為眾人眼裏的“天才”、“神童”,文震孟的朋友們都說他一定能中,發榜的那天,從來不知何為失敗的文震孟也“悠然自得”、“談笑風生”地和幾個朋友在酒樓飲宴,然而當報錄人拿著報帖遞給文震孟後,文震孟發現了一個令他難以接受的事實:進士榜上居然沒有他文震孟的名字!
文震孟的臉色先是漲得通紅,慢慢又變成了慘白,他不敢相信地一遍遍地看著進士的名單,希望能找到自己,可是盡管自己很難接受,然而殘酷的事實就擺在眼前,在眾人詫異的目光下,文震孟鐵青著臉,猛地站了起來,拂袖而去。
第二次會試的時侯,文震孟還是很自信的:“上一次隻不過是意外而已,這次一定能通過考試!”,然而當發榜的時侯,文震孟發現自己還是“名落孫山”,文震孟給自己打氣道:“沒關係,下次我一定能過,我是天才!”然而,下次還是沒過,下下次也沒有過,一晃好多年過去了,文震孟還是沒有考中,鄉親們再見到文震孟的時侯,眼神從崇敬換成了鄙夷,有些人更是在文震孟背後指指點點道:“這就是那個屢試不中的文震孟!臉皮真厚,廢物,蠢材!”
文震孟這種屢試不中的痛苦,實在是不足為外人道之,宋應星、宋應升兄弟兩個就是這樣充滿惆悵地放棄了這條科舉攀登之路,當了個小官來了此餘生,可文震孟並不是宋應星、宋應升,他不準備就這樣放棄,他相信自己一定會考上進士。
萬曆四十七年(公元一千六百一十九年),文震孟第九次參加會試,這次他有個同伴,他是和外甥姚希孟一起參加考試,姚希孟很小的時侯,父親就去世了,是由寡母一手拉扯大的,平時同文震孟一起學習進取、互相勉勵。姚希孟這次考中了進士,雖然隻是名列第三甲第一百二十一名,因為名次偏低,沒有希望進翰林院,但能考中進士,本身前途也很光明;而文震孟的第九次會試,結果還是外甥打燈籠——照舊(找舅)沒中。
轉眼又過了三年,此時已是天啟二年了(公元一千六百二十二年),文震孟第十次參加會試,正所謂“水滴石穿!”,已經快五十歲的文震孟這次終於考中了進士,說來也巧,這一年取進士的人數高達四百多人,在大明王朝三百年的曆史中,也算得上是錄取人數較多的一屆,而這一屆錄進的進士就有盧象升、黃道周等名人。
在接下來的就是殿試的環節了,這也是科舉製度最後的一環了,殿試主要是考策問題,一般是由天啟皇帝親自出題,但由內閣的輔臣們事先擬好題目,再由天啟皇帝來選題的情況也不少;策問的內容都是與當時社會上發生的重大事件,或者政冶、經濟、軍事等方麵的重要問題有關。
天啟二年的這道策問題,問的是皇帝冶理國家的執政理念與執政心態,文武百官在旁圍觀,麵對重重壓力,文震孟以漢宣帝劉詢為例,論證他如何整頓吏冶,采用王霸之道,而使大漢王朝中興的史實來回答這個問題,文震孟的論述長達二、三千字,論證清晰透徹、切中時弊,提出措施簡便易行,一舉力壓儒學大師黃道周等一眾英才奪得狀元。
文震孟的狀元卷高約四十八厘米,分為十八折,每折寬約十四厘米,天頭(版心上方的白邊)高約九厘米,地腳(版心下方的白邊)約三厘米,中間的正文部分高約三十六厘米。用三層上好的宣紙裝裱,封麵、封底全部用綾絹裝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