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二章 項上人頭作擔保(求推薦)
字數:2666 加入書籤
王象乾又於邊外埋葦薄為界,橫斜十餘裏,狀若藩籬,揚言曰:“此吾長城也。”北兵至,悉拔而火之。司馬又置之。接連燒了三次,王象乾遂以火藥、石塊埋伏其下,北兵焚薄,點燃引信、火藥、石塊盡發,死傷甚眾。北兵既遁去,司馬設薄如前。北兵遙望皆卻走,以故帖服若神。
王象乾借機加固工事,在邊外修築了城牆,王象乾以文、武兩手懾服蒙古諸夷,讓蒙古諸酋服從管製,保證了邊疆安寧;
萬曆二十二年(公元一千五百九十四年),宣大總督蕭大亨、巡撫王世揚在奏疏中為王象乾請功:“臣查核口北道布政王象乾極力減載,虜亦勉從,三年間節省錢糧八萬四千有奇,使市賞有額而虜酋無嘩,非真正邊才不能當,破格大用,部請紀錄象乾功。”
萬曆二十九年(公元一千六百零一年),王象乾被任命為兵部左侍郎總督川、湖、貴三省軍務。調往南方,主持楊應龍之亂後的西南諸省大政。當時,明朝剛剛平定楊應龍的反叛,仍有很多善後事項需要冶理,王象乾一上任,便遇上了一個棘手的難題,原來,貴州宣慰使安疆臣曾經參與平定楊應龍之亂,萬曆皇帝給安疆臣”加官進爵“,“疆臣增秩加布政司左參議,授懷遠將軍階,封定遠侯,賜飛魚服”;其弟安堯臣”加布政司參議,授威遠將軍階,封安遠侯‘。
然而,安疆臣並不滿足,二十九年二月己亥,詔分播地,以播州為遵義,隸四川。革五司,以其地為平越軍民府,隸貴州,以渭河中心為界。安疆臣對貴州巡撫郭子章謊報軍情雲:“往日楊應龍曾經侵占水西烏江地六百裏,事平後,請以還之。”
水西地處川、滇、黔三省之交,地理位置非常重要,王象乾力主不能將這六百裏土地給安疆臣,上疏言:“疆臣征番,殲應龍子惟楝不實,首功可知。至佯敗棄陣,送藥往來,欺君助逆,跡已昭然。令還侵地,不咎既往,已屬國家寬大。若因其挾而予之,彼不為恩,我且示弱。疆臣既無功,不與之地,正所以全撫臣之信。宜留撫臣罷臣,以為重臣無能與蕞爾苗噂遝者之戒。”
郭子章奏言:“侵地始於萬銓,而非疆臣。安氏迫取於楊相喪亂之時,非擅取於應龍蕩平之日。且臣曾許其裂土,今反奪其故地,臣無麵目以謝疆臣,願罷去。”
當時任兵部尚書的蕭大亨:“征播之役,水西不惟假道,且又助兵。矧失之土司,得之土司,播固輸糧,水亦納賦,不宜以土地之故傷字小之仁,地宜歸疆臣。”
在胡子睿看來,朝堂諸大佬對安疆臣一味無原則的謙讓,使得安疆臣的勢力越來越龐大,後來安氏在天啟元年果然發動了叛亂,造成了明朝同時對建虜、流賊、奢安三個方向作戰的不利局麵,當然這是後話了,這裏不再詳談。
王象乾本來在萬曆四十二年(公元一千六百一十四年)已經退休,沈陽、遼陽陷落後,天啟皇帝任命他為薊遼總督。
王象乾這麽做,也是有自己不得已的苦衷,廣寧就是這麽“稀裏糊塗”的陷落在建虜的手裏,如果山海關再這麽一丟,建虜的兵鋒可就直麵京城了,因此,他也不得不謹慎行事。
難民們不明白王象乾的苦衷,想到自己“千辛萬苦”地來得山海關,卻不能入關,又想到自己本來生活得好好的,卻被建虜逼得不逃難;想到這一路上受到的委屈,不禁大放悲聲,“成千上萬”個難民們一起哭,回音在山穀中久久回響不去!
難民們見了熊廷弼與方震孺,都紛紛哀求道:”經略大人救救我們吧!“熊廷弼與方震孺於是好言安撫難民,二人找了個僻靜處,商議道:“王總督不開山海關城門,固是老成穩重之舉動,然而,現在正是寒冷的時侯,如果把百姓們逼急了,反叛大明,去投建虜,那樣反倒助長建虜實力,眼下山海關防禦薄弱,如果激起民變,不但丟失了一道天險,如果亂兵破關後沿途劫掠,豈不把京城也擾得大亂!”
方震孺沉思片刻,也點頭稱是。熊廷弼慨然道:“難民們也是我大明的子民,我不能坐視他們的苦難不管,我這就動身去見王總督,商量個對策出來!“於是,熊廷弼差人自關外投書入關,臨行前熊廷弼吩咐難民道:“爾等不許亂動,待我與總督商議放你們進關。”難民們看到熊廷弼如此仕義,自然也是感激不盡。
山海官總督公署內,熊廷弼見到了王象乾,兩人寒喧一陣過後。熊廷弼開門見山地道:”學生鬥膽請求總督大人開關,以拯救遼東百萬難民,為國家消除隱患,如果有奸細試圖偷取山海關,學生以項頭人上來作擔保。“
王象乾此時摸了措白胡子,雙目注視著熊廷弼道:”熊經略勿急,我欲救百姓之心,與你一樣急迫,我已經是七十多歲的老人了,就算事後,皇上要追索責任,把我這把老骨頭拿去就是了!“
熊廷弼聞言,雙目中透出感動的神色,激動地道:”王大人,你的意思是同意讓百姓們進關了麽,我替百姓們感謝你老人家了!“王象乾揮了揮手,續道:”我們本來就是百姓的父母官,這些話你不要再說了,現在情況緊急,我們須商量出一個妥當的辦法,既可以救百姓於危難之中,也可以盡量挽回損失,對皇上也可以有個交待。“
兩人於是商議了幾條規則,進關的軍民人等,一律不許攜帶盔甲、器械,俱要拋棄在關外指定的地點,方可以進關。熊廷弼又命兵士們在山海關外另紮一營,以備有變故發生,熊廷弼親自坐鎮彈壓。遼東百萬難民,本來已是前有雄關,後有追兵,熊廷弼給他們指出一條生路,這下真是”喜出望外“;熊廷弼又排士兵吩咐難民,按順序排隊,不準故意插隊、推擠,以免造成人群發生踩踏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