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二章 為人慷慨有膽略(求推薦)
字數:2557 加入書籤
朝廷決議進行軍製改革:“並團營複祖製,將十二團營、兩官廳官軍悉並入五軍營,仍分中、左、右、哨、披五枝,每枝添設坐營官一人,參將二人,遊擊二人,三千、神機及五軍所屬二千圍子手等營俱如故。自古宦官不得典兵,今大營內,尚有內臣、提督、監槍等項,不下二三十人,此輩既不知兵,又專役占為務,俱宜裁革。“
在軍製改革、汰淘冗員後,接下來,又針對之前春、秋各部輪番進行操練的弊端,進行了改革:”自今請令於五月中旬赴京,各都司統率入營一體操練,至十一月中旬回休息,不必兩班赴京,如此則每歲京營秋防之時,可得十五六萬人,比之招募尤為省費。“這些建議上報嘉靖皇帝,製曰:”可!“
後來在隆慶年間,隆慶和議達成,明朝與蒙古之間結束了長期的戰爭;到了萬曆年間,俺答部因為爭奪順義王之位,四分五裂,風頭漸漸被“插汗”部取代,其首領就是林丹汗或前文所說的虎敦兔汗。廣寧之敗後,從廣寧到山海關之間的大片地區,原本居住的百姓紛紛逃亡,“插汗”部等蒙古部落乘虛而入,在這裏放牧。
王在晉、孫承宗短暫的同事生涯中,還有一件大事,那就是所謂的十三山義民事件;原來廣寧之戰失利後,大部分難民都跑到了山海關,然而因為遼東有以錦州、義州為首幾個地方的百姓,就沒有及時撤退。建虜剛剛占領錦州、義州之時,便遣三騎持赤幟傳令,宣稱自髡者不殺,當時民眾普通不願意剃發,他們說我輩死不足惜,一旦剃頭作了韃子,他日被官軍(明軍)剿滅,死後都不得安生。為了減弱百姓們的抵抗,建酋假倖倖地表示隻要順從滿州風俗,剃發易服,我們就保證你們的生命財產安全。
然而,此前一再發誓會善待百姓的努爾哈赤,很快就“背信棄義”地露出了猙獰麵目,奴酋據封貯府庫,先將官府的金、銀搜取一空,隨後又開始“挖地三尺”地收刮民間的財富,建虜用牛、馬、車輛運輸收刮來的金錢財貨,一連運了數日都沒有運盡,可見金額何止數百萬。
建虜甚至連民眾的衣服也要收刮,努爾哈赤作了硬性規定,大戶人家留九件衣服,中等人留五件衣服,下等人留三件衣服,其餘的全部上交,建虜隨後將這些衣服擺放在演武場,首先供旗人挑選,挑選完後再將這些衣服贈與蒙古貴族,原來西部蒙古最愛綢緞衣物,建虜以此來討好他們。
建酋為了加強對占領地區漢民的控製,防止他們逃亡或者與明朝串聯,經常大批遷移民眾;努爾哈赤在占據廣寧不到十天,將財物收刮幹盡後,不顧當時還是“冰天寒地”的隆冬季節,下達文書讓遼河以西的民眾遷到遼河以東;錦州民眾遷到遼陽,廣寧民眾遷到沈陽,右屯、義州民眾遷到金州、複州。
建虜的所謂遷移活動,就是強製搬遷,常常是先燒房,努爾哈赤曾經指示:“預先調查城內有那些堅固的地方,首先要加以破壞,放火燒毀全部房屋。頭一天放火沒燒完的房,第二天再放火燒,城門也不留下,剝下鐵放火燒。務必將其全部燒成灰燼,”
建虜除了縱火外,然後對普通百姓也以兵刃向加,使得你就算呆在原地也無法生存,迫使你不得不離開;而那些被迫遷移的人,到了指定的地點,往往也是除了攜帶的包袱之外“一無所有”;此外建虜還征發極其苛重的兵役:“家有父子五人者抽三人為兵,有三人者抽二人。”
錦州當時有婦女兒童七千六百三十四人、男子六千一百五十人,總計一萬三千七百八十四人;右屯衛被遷徙男子四千五百三十七人、人口總數八千八百六十四人,二者合計被遷徙的男丁數為一萬零六百八十七人、總人數為二萬二千六百四十八人。按照建虜自己頒布的“計丁授田”的標準,以每丁六坰來計算,理論授田的標準為六萬四千一百二十二坰,可是建虜根本沒有這麽多田授與,於是隻能采取“大戶合於大家,小戶合於小家,房合住,糧合吃,田合耕”,沒有田可授的遼民,則變為農奴。
建虜的種種“倒行逆施”,嚴重破壞了當地的生產力;遼東在建虜興起前,曾經是“田人富穀,澤人富鮮,山人富材,海人富貨”,“家給人足,都鄙廩庾皆滿,貨賄羨斥”的地區;在努爾哈赤掌權後,竟然變成了饑荒頻繁、田舍荒廢、鬥米鬥金的悲慘世界。
錦州、義州的民眾不願意淪為奴隸,紛紛逃往十三山堡(今錦州淩海縣)、戚家堡、雙堡等地;聚集在這些地方的民眾數以萬計,這些人在大俠楊三的指導下,誓死抵抗李永芳所統領的建虜進攻,並向明朝求援。
圍繞著怎樣救這些民眾,孫承宗和王在晉出現了分歧;袁崇煥向孫承宗請命道:“將五千人駐寧遠,以壯十三山勢,別遣驍將救之。寧遠去山二百裏,便則進據錦州,否則退守寧遠,奈何委十萬人置度外?”
袁崇煥出生於萬曆十二年(公元一千五百八十四年),字元素,籍貫廣東東莞;萬曆四十七年(公元一千六百一十九年)中進士;授邵武知縣。為人慷慨有膽略,好談論兵事。遇老校退役兵卒,輒與之討論塞上事,知曉邊關情形,向來以有邊才自許。
天啟二年正月,禦史侯恂向天啟皇帝請求破格啟用袁崇煥,遂擢為兵部職方主事;廣寧潰敗,當時廷議扼守山海關,袁崇煥力辯無果後,一怒之下即單騎出閱關內外;兵部中人見袁主事失蹤,尋之,家人亦莫知所往。袁崇煥還朝,上書言關上形勢。曰:“予我軍馬錢穀,我一人足守此。”廷臣在天啟皇帝麵前稱頌袁崇煥之才,天啟皇帝遂擢為僉事,監督關外軍情,發帑金二十萬,用來招募兵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