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二章 誰肯棄賞而就刑(求推薦)
字數:2733 加入書籤
天啟皇帝又語重心長的曰:”向所患者文武不和,今其一德一心,毋相推諉;向所患者‘望風而逃’,今其申嚴軍法,逃者盡斬。其樞臣亦屬特簡,在內如何策應,糧草、器械作何區處,不得怠緩從事。迨膚功既奏,凡在事文武大小將士,封爵重賞,朕所不靳。如仍前泄泄,致有僨事,祖宗憲典凜如,朕決不為爾姑息。“
天啟皇帝又特別囑咐兵部尚書王永光曰:”邊情緊急,昌平、薊鎮各路口一應道將,務要嚴加防禦,不得疏虞。其昌平缺總兵,速將謀勇堪任者推數員,以憑簡用。“
看到上至天啟皇帝,下至朝堂重臣們對遼事都如此上心,一個曾經被孫老師趕跑的熟人跳了出來,這個人就是閻鳴泰,原來閻鳴泰當年搞了個”神出鬼沒“點兵法,被孫承宗用”虛詞罔上“的罪名棄用之後,老老實實地在家裏呆了二三年時間;閻鳴泰不傻,他在觀察朝堂形勢後,決定投靠魏忠賢;閻鳴泰被重新啟用後,一口氣為九千歲修了七個生祠,魏忠賢念著他的功勞,於是他被封為署協理京營戎政、兵部右侍郎,整飭薊鎮等處邊備,比起當日任遼東經略之時更為得意了。
此時,閻鳴泰以熟悉遼事的專家身份上疏言:”製敵之策,須以固守寧遠為主,但出首山一步,即為敗道。而首山左近,如筆架、皂隸等山險隘之處,俱宜暗伏精兵火炮,以待賊來。慎勿遽攖其鋒,惟從旁以火器衝其脅,以精兵截其尾。而覺華島又出船兵,遙為之勢,乘其亂而擊之。此必勝之著也。惟是都城根本之地,牖戶自應綢繆,三大營選鋒請亟操練,以備防守。至於盤詰奸細,宜敕廠衛及五城等衙門密行之,慎勿張皇,以搖惑人心。”
閻鳴泰人品不怎麽樣,但人還算有才,建虜破沈陽、廣寧等城,奸細“裏應外合”行了相當大的作用,所說的訓練京城三大營的建議也算說到點子上了。
天啟皇帝詔曰:“嚴內備鎮,人心誠為根本要策,俱依擬著實舉行。奴夷營於大淩河東西,哨馬至鬆山。敕沿邊各路口,倍加防禦。“
經略高第報:”奴賊於二十二日巳時至首山,離寧遠十裏。虜酋束不的紏聚精兵韃子二萬,要在二月初一日起兵,犯搶東西交訌。乞敕兵部,應發官兵應援者,速為督發;應備芻餉接濟者,速為接濟。“
天啟皇帝詔曰:”首山扼險要地,官兵亟宜據守,以挫賊鋒。總兵楊麒速赴寧遠,策應一切防守事宜。嚴加責成,倘有疏虞,即以尚方劍從事。應用芻糧,速與接濟。“
經略高第塘報:奴夷圍寧遠,哨馬西至曹莊。天啟皇帝詔曰:寧遠逼近關門,務極力捍禦。如有疏虞,尚方劍三尺具在。
袁崇煥坐守孤城,以二萬兵擋建酋努爾哈赤五萬兵馬,當時京內人心浮動,情況有多危急,讓我們看看朝堂重臣是如何議論的。
兵部尚書王永光議奏:保定撫鎮移駐近地,宣府撫鎮移駐昌平,陽和軍門、大同總兵移駐宣府,山西撫鎮移駐陽和,山東巡撫移駐境上,河南巡撫移駐磁州,各帶本鎮兵馬三分之一,聞警星馳應援,慢令後期,軍法從事。又言都城守備,莫急於火器,先年亦有分派各門,巡警演練諸事。或更有奇才異謀,精器妙法,果足濟急,集議以備酌用。
王永光不但準備調動保定、宣府、陽和、大同、山西、山東、河南等地兵馬,更準備向民間征求“奇才異謀,精器妙法”!
刑科都給事中陸文獻疏陳方略:“一曰用夷。自來東夷之去住,必伺西虜之合離。歹青妻要挾不遂,或為奴所愚。然虎憨兔汗之賓服久矣,亟宜宣文告以諭之。一曰用將。有兵而後有關,有將而後有兵。將既以冒破失兵心,倘急以澄汰失將心,恐榆關大事去矣。厚鼓舞以結忠誠,庶將吏有死之氣,士卒無生之心;”
這位陸大人大概是“病急亂投醫”,乃想沿用“用夷製夷”的故技,用虎憨兔汗的蒙古兵來克製建酋老奴;除此之外,他又說是:“一曰用法。人情有利當其前,而後不愛生;有害持其後,而後不惜死。宜下令曰:守關以久近為差,守三日當小捷,守五日當中捷,守十日當大捷,望風欲潰者殺無赦。功罪誰肯棄賞而就刑?”
陸文獻根本不相信袁崇煥能守往寧遠,打退建酋,不得不說這位陸大人代表了當朝朝臣中普遍存在的一種心態!陸文獻是刑部的給事中,情報工作作得有點落後,他不知道右屯三十萬石儲米已落入敵手,還在拿這個說事:“一曰堅壁。善用兵者,非萬全不謀,非百克不鬥。寇小至則張聲勢,以遏其入;寇大入則圖遠略,以邀其歸。宜明斥堠、謹火攻,據險以乘之,多方以誤之,俟其敝而襲之。一曰清野。右屯儲米三十萬,餉軍則為續命之丹,委敵則為盜糧之藉。”
陸文獻沒有體察聖意,“哪壺不開提哪壺”,就拿皇上最擔心的來說事:“己巳之變(即土木堡之變)近郊秣馬芻糧,於謙下令焚棄千百餘萬,今可仿而行之;又言前屯、寧遠坦而易攻,覺華、紅山險而可據。宜於此設一犄角之師,備兵兩島,張疑設伏,待奴深入而圖之,或倚山而遠攻,或航海而夾擊。倘奴假道於虜,分兵數枝,從夷院、界嶺口、馬蘭峪、喜峰口、一片石諸口直達郊原;或恐兩軍不相應,自合於中路,擇其最衝之口,宿重兵二三萬,為大帥建牙之地,賊從東入則策兵東應,西入則策兵西應。”
陸文獻在王永光調動九邊精銳防衛京城的基礎上,更提出扣除州縣積餉、令民輸粟等一係列戰時管製措施:“至於根本之地,宜令保定、河間、宣大撫鎮,各料理精兵,移鎮近處。……然其要領,則莫如州縣積餉,莫如暫留京運,令民以本色輸公家而貯之倉。其次,莫如令民輸粟,得拜爵免罪。其次,令各地方於有粟處所,設法收買。又其最要者,京倉無終歲之儲,漕運露積河幹者,什之四五。亟宜設法遞運,即通津諸倉,約算可接新餉,餘亦次第相時運進。……是主兵與客餉兩充,堅壁與清野兩益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