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六章 批評

字數:3360   加入書籤

A+A-


    “薇兒,”陳惇喊道:“薇兒——”

    “她叫薇兒?”官差迎上來上下打量他:“是你的什麽人?”

    陳惇瞥了一眼屍體,急忙擺手道:“不是,我是來找小孩子的,她在這邊看熱鬧,不知道跑到了哪兒去了。”

    話音剛落,就見薇兒從人群底下鑽了出來,撲到了他的懷裏。

    “去去去,”官差把他一推,不耐煩道:“別搗亂!”

    陳惇抱著薇兒被推得一趔趄,差一點栽倒,不過他也不氣惱,拍了拍褲腿上的灰塵就準備回家了,然而卻看到草席上的女屍被撩起了頭發,這一眼讓他一下子怔在原地,不由自主地“啊”了一聲。

    這個被水泡地清白發脹的女屍,雖然頭發脫落,頭臉膨脹,口唇翻張,但五官好歹沒有泡爛,所以被陳惇認了出來,不是別人,正是他那一晚上偷偷潛入沈府,遇到的丫鬟小桃。

    小桃是個十五六歲模樣的小丫頭,小臉小眼睛,有個美人尖,鼻子下麵有一顆不大不小的疣子,如今陳惇看到的,是泡地胖大虛浮的屍體,但屍體麵上那一顆疣子卻越發清楚明顯了。

    陳惇倒吸一口氣,沈府的丫鬟怎麽會溺死了?

    “仵作來了沒有?”劉典吏匆匆趕過來。

    “馬上就來,我們現在張貼告示,讓人盡快領屍。”衙役道。陳惇趁他們說話,便蹲在屍體旁邊,從上到下觀察了一番,心中卻“咯噔”一聲。

    這屍體似乎有異常。陳惇發現,這屍體的肚皮並不是很鼓脹,她的手也不是死死握在一起,而是鬆弛地攤開,口鼻處也是幹淨的。他想了想,又抬起屍體的手指,發現指甲縫裏並沒有泥沙。

    如果是生前溺水的屍首,會兩手拳握,肚腹鼓脹,拍著發響,其頭與發際、手腳爪縫以及鞋子裏會有泥沙,口鼻內會有水沫或者能看到淡色血汙,或者周身上下有搕擦損的地方,因為溺水的人未死前一定會掙紮,由於呼吸關係,便要吸水入肚,攪起泥沙。

    小桃是被人殺死之後,投屍於江裏的。

    陳惇為了驗證自己的想法,開始在屍體上尋找致命的痕跡,他最先看到的是脖子,而小桃的脖子上的確有若隱若現的痕跡,陳惇瞪大了眼睛正要仔細觀察,卻被人從領子上一把拉了起來:“你幹什麽呢!”

    “我、我就是看看。”陳惇抱著薇兒後退了幾步,讓仵作勘驗。

    “快點搭草棚,”仵作跨過火盆道:“這大日頭的沒有遮蓋,屍首很快就要腐爛了!”

    陳惇看他用藥酒洗過手,又往嘴裏含了一塊生薑,他本想細看此時的仵作如何勘驗屍體,但卻被官差推搡著後退了七八米,隻能大致看到一個翻檢屍體的動作了。

    “閑人退避!”官差的態度不太友好。

    仵作似乎在自己的本子上記錄了什麽東西,陳惇本想繼續看下去,懷中的尚薇卻哭鬧起來,陳惇隻好帶著她回去了。不過走之前他看到這個仵作起身,在河岸處走來走去,似乎在丈量深淺——這是一個專業的仵作,溺水而亡的情況複雜,自投河、被人推入河的,觀察水流是非常正確的。水稍深闊,便沒有磕擦、沙泥等現象;如果水淺狹,則與投井、落井相同,深三四尺的光景都能淹死人。

    陳惇也沒有回家,他帶著尚薇去了吳鉤書坊,讓尚薇自己玩去了,他和孫世貴關著門商量出版的問題。

    “怎麽樣?”陳惇問道。

    “按小官人的辦法,追人毀板,”孫世貴想起來還一腦門子汗:“但是咱們這書根本沒有刻印呢,到哪兒追人,到哪兒毀板去?”

    “就把對麵幾家統統搜一遍,”陳惇道:“讓他們知道咱們這一次決心很大,最好能流傳到山陰去。當時我說要告就往大了告,直接去紹興府衙裏去告,這樣全紹興就知道了。隻在會稽,效果不佳。”

    “哎呦喂,還敢往大了告?”孫世貴道:“曹知縣可不信我的書這麽紅,他一直問我要來著,都被我搪塞過去了。”

    “等到真紅起來的時候,他就知道了。”陳惇道:“我今兒來,要跟你說批評的事情。”

    這個“批評”,可不是指對缺點和錯誤提出意見,而是評注點評。每一本暢銷書,都會衍生出無數的注釋評論文,像《四書集注》,就是朱熹對四書的注釋,像以後的金聖歎評《水滸》,人不看《水滸》了,隻看金聖歎批過的《水滸》。

    “這小說還沒出呢,”孫世貴不理解道:“就要說評注?”

    “小說刊印出來以後,”陳惇把自己的想法一點點講給他聽:“一定會風靡,其他書商看到,就算是冒著追人毀板的風險,肯定也是要盜的。那到時候怎麽辦?他們盜小說的時候,咱們出評注,專印評注。”

    “那他們肯定還會盜評注的。”孫世貴歎了口氣。

    “別急啊,”陳惇嗬嗬一笑:“咱們這個評注有個附帶,等賣出去一定數目的時候,告訴買書的人,憑借吳鉤書坊出版的評注一書,可以免費獲得一張戲票。”

    “戲票?”孫世貴徹底糊塗了:“這是什麽東西?”

    “我請徐文長將《白蛇傳》改編為了戲曲,”陳惇得意一笑:“你說以徐文長的才華,這個戲曲,會不會火起來?”

    孫世貴瞪大了眼睛:“你說真的?”

    見陳惇點頭,孫世貴又驚又喜:“文長先生,竟然真的為《白蛇傳》寫詞譜曲?那豈不是重複《琵琶記》的空前盛況了?”

    當年《琵琶記》出來的時候,萬人空巷,如癡如醉。

    “文長的戲曲正在創作中,”陳惇道:“等他寫好排演完畢,會在紹興府最大的明月樓裏演出,這第一場就留給買了咱們吳鉤書坊刊印的評注的讀者。”

    陳惇包攬了評注,他是原創作者,對原著的理解是最深的,他此時再提出要拿百分之六的分成,孫世貴再沒有二話,痛痛快快地跟他簽了協議。陳惇計算了一下,每一本書按一兩銀子的價錢開賣,賣出去一百本,他就能賺六兩銀子,還不包括評注。(m.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