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一章 破釜沉舟

字數:7534   加入書籤

A+A-




    在和陽呆了一段時間的朱元璋在將所有事情都處理完畢之後,他將目光轉移到了另外一個城市。

    這個城市論政治影響力和戰略要地來講都遠遠要超過和陽好幾個等級。

    更加重要的是,這裏有著龍脈根基。

    朱元璋正是看中了這一點,才會舍其他城而不打,直指這裏。

    這裏就是集慶(今南京)。

    那個什麽狗屁不懂的小明王韓林兒不就是依靠著汴梁有龍脈所在,才敢登基稱帝,才敢那麽趾高氣昂耀武揚威的麽!

    他一個傀儡尚且能夠奪下汴梁,爺們這個大將雲集的將軍為何不能打下集慶呢?

    樹活一張皮,人活一口氣;

    為了這口氣,大爺我努力!

    為出這口惡氣,爺們豁出命也得打下集慶。

    我也要讓你韓林兒看看,你打下的那個汴梁不過是個鳥不拉屎羊不拉糞的破地方,爺們打下的地方才是真正的富庶之地。

    在這裏有數不盡的榮華,有享不盡的富貴,還有睡不完的女人。

    在這裏有高高壘鑄的城牆可以用於防守,在這裏有密密麻麻的農民百姓可以依靠,在這裏還有源源不斷的糧草可以供應軍需,在這裏更有數條龍脈盤旋可以呼風喚雨。

    和爺們這集慶來比,你的那個狗屁汴梁根本不值得一提。

    等爺們打下汴梁,也要讓你明白明白,在我眼裏,你韓林兒毛都算不上一個,你的那個龍鳳政權更是無稽之談。

    你們不過就是一群喝了王八湯吃了狗屎運的烏合之眾。

    爺們這裏才是真正的正統。

    爺們才是真正的天下一統。

    目標已經有了,但是在攻打之前有一個很大的問題擺在朱元璋的眼前。

    如果不解決掉這個問題的話,別說打集慶了。

    就是過河都成問題。

    因為在集慶的前麵還有一條長江擺在眼前,如果不找些船來渡河的話,根本沒有辦法通過。

    在這個問題上,朱元璋確實犯了難。

    這兵荒馬亂的年代,打漁的老百姓應該都鑽地窩裏不敢出來了,別說撈魚了,怕是早就把船劈開當柴燒了吧,這時候找船那不扯淡一樣的麽!

    如果伐木劈柴做船的話,自己這些個手下一個個的都是殺人不眨眼的莽夫,讓他們造船,那不好比是逼張飛繡花麽!

    這不更和扯淡一樣的麽!

    更何況即便強壓著他們造船,那也得有料有時間呐!

    那個狗屁的韓林兒已經捷足先登了,率先當了皇帝,如果自己再不抓緊時間的話,黃花菜都涼了!

    回頭看了看站在自己身後的眾人,朱元璋心中暗自歎息一聲。

    遊泳,也是一門技術活啊!

    自己手下這群人可都是徹頭徹尾的旱鴨子,別說遊泳了,就是讓他們沾水估計都得暈吧!

    這樣的軍隊如果下了河,別說強渡長江這艱難險阻了,怕是遊到一半就得腿腳抽筋手腳發軟遊不動道,到時候就真的有好戲可看了。

    數十萬兵馬成群結隊的飄在大海上,猶如浮豬一般的漂的滿江都是。

    那樣的場景,想想該是何其壯觀呐!

    想到此,朱元璋汗毛直豎冷汗直流。

    就算不要這集慶,也不能拿兄弟們的小命開玩笑啊!

    這個玩笑開不得,也玩不起!

    可是不拿下集慶,爺們不甘心呀!

    該怎麽辦呢?

    隔江而望,看著集慶的燈火繁華就在眼前,這道長江天塹橫在朱元璋的眼前卻猶如骨鯁在喉一般,卡著朱元璋進退不得。

    抓耳撓腮,也想不出個主意的時候,一個人站在了他的麵前。

    此人的名字叫:俞通海。

    他的身份是:水寨少當家的。

    他此行的目的是:攜一幹人等,下嫁朱元璋。

    下嫁聘禮:一萬餘人和千餘艘船。

    水寨,道上稱為水軍,官場叫為水匪。

    用通俗一點的話來說,就是海盜,跟現在的索馬裏海盜屬同一工種,主要工作就是打劫過往的船隻。

    經常幹的營生就是:過路發財,統統拿來的買賣。

    這群人來到朱元璋麵前的時候,朱元璋應該也是不放在心裏的,和自己這些正規軍比起來,這些個隻知道打家劫舍的水鴨子跟那些個岸上的烏合之眾沒有多少區別。

    隻不過是一個事水裏遊的,一個是道上走的。

    混的場所不一樣,分工也不同罷了。

    既然來了,朱元璋自然不能輕易放過他們,人家既然誠心誠意的來投靠自己,自己斷然沒有拒絕的道理,況且他們手裏的家夥式自己可是日盼夜盼呢!

    好不容易逮著一個冤大頭,怎麽可能讓他們再從自己手心裏逃過呢。

    在這一萬多人來到之後,朱元璋照例連人帶船一起照單全收。

    船有了。

    人齊了。

    最大的難題解決了,兵馬錢糧也早就準備好了,那就不需要再猶豫什麽了。

    上船,發兵。

    直取金陵(集慶)吧!

    已經在和陽待得夠久,快要捂臭發黴長毛的眾將早就聽說金陵出美女,金陵十三釵的故事似乎還在自己耳邊縈繞,想想那一個個如花似玉的姑娘站在眾人麵前的場景,那一個個水靈靈的花姑娘露出雪白而修長的大腿,綻放出猶如鮮花般璀璨笑容的時候,在軍營中除了男人就是爺們,連隻跳蚤都是公的情形下,才華與美貌並存的女人似乎在向他們招手的時候,猶如餓狼一般的他們早就牟足了勁,迫不及待的想要打下金陵。

    金陵,大爺我來啦?

    美女,等著爺哈!

    兩眼發青,滿臉泛紅的眾人摩拳擦掌躍躍欲試的時候,朱元璋卻站出來發出了反對意見。

    如果想要拿下金陵,就必須經過采石(今安徽馬鞍)。如果我們越采石而不打,直取金陵的話,金陵必然有重兵把守,短時間我們絕對不可能拿下。這時候如果采石的軍隊在背後出手的話,那就是攻我們的後腚,抄我們的後路,到時候我們前後受擊兩麵受敵,必然會損失慘重。

    所以要想順利拿下金陵,必須先拿下采石。

    不知道為什麽,采石可以算是郭子興死後第一場大仗了,按理說作為總元帥和右將軍的郭天敘和張天佑應該表表態的,起碼要發表一下自己的看法。

    但是史書上說起這一段的時候,直接就把郭天敘和張天佑兩人給排除出去了,就好像是根本沒有這兩個人一樣。

    在下達攻擊采石的軍事命令的時候,根本就沒有看到郭張二人有任何的聲音,也沒見到他們兩人又什麽說法。

    要知道雖然郭子興死了,但是依據子承父業的說法來講,做為郭子興的兒子郭天敘理當是成為全軍統帥的,張天佑雖然不是他的兒子,但是在軍中也算是排行老二,僅次於郭天敘之下的人物,但是就是這兩個人物,卻似乎並沒有發出任何聲音,猶如人間蒸發了一樣。

    這時候就由不得我不去瞎猜了。

    我估計這兩人這時候應該已經被朱元璋軟禁了起來,起碼是被剝奪了軍權是肯定的,畢竟這隻軍隊自從郭子興死了之後,他的兒子和小舅子就再也成不了任何的氣候,自從郭子興翹辮子之後,這隻軍隊的統轄權就再次回到了朱元璋的手裏,且被他牢牢的控製住了。

    這時候有郭子興的經曆尚在眼前,朱元璋決然不會再重蹈覆轍,重新扶植郭天敘或者張天佑為傀儡了,他絕對不會讓其他人再騎在他的腦袋上拉屎撒尿。

    他再沒有可能在自己的頭上安排另外一個頂頭上司般的人物。

    這種猶如安插一隻達摩克利斯之劍的愚蠢行為,有過一次就足夠了,絕對不會再出現第二回了。

    這隻軍隊從此以後,將會姓朱。

    也隻會姓朱。

    在這支軍隊中,朱元璋成為了真真正正的實際掌控人。

    其他人等,休想染指!

    作為軍中的主帥,軍中絕對的扛把子,朱元璋的發話意味著作戰任務已經確定。

    既然任務已經明確了,那就沒什麽好說了。

    開始吧。

    攻占采石。

    六月中旬,一切準備完畢之後,朱元璋下達了出發的命令。

    命令:徐達、馮國用、邵榮、湯和、李善長、常遇春、鄧愈、耿君用、毛廣、廖永安等人各自帶領軍隊乘船渡江,以朱元璋為主艦,徐達、馮國用、湯和次之,其他人等殿後,進軍采石。

    在大海上謀生存的人都知道,這老天爺的天氣就如同女人的臉一樣,一會一變,根本摸不著它老人家的脈象。

    也就是朱元璋率領眾軍在海上飄蕩的時候,天氣突變,烏雲滾滾。

    史書上說是:數十裏黑雲蔽天,雷電風雨大至。

    旱鴨子出身的朱元璋第一次嚐到了海水的滋味,也第一次懂得了天文學的重要性。

    在大雨過後,西北暴風突起,在這時刻,朱元璋要求全軍揚帆起航,借助著風力迅速逼近采石。

    而此刻駐守在采石的元軍剛剛經曆過一場漂泊大雨之後,均回屋避雨,也許在他們看來這等鬼天氣之下,根本沒有人會和傻帽一樣的在海上漂泊,更沒有人膽敢攻城。

    所以當朱元璋的軍隊依靠風力迅速來到采石的時候,采石的守軍大驚失色。

    這群猶如落湯雞一般的癟三是從哪裏冒出來的?剛剛還是空無一物的海麵,怎麽一轉眼的工夫來了這麽多人?

    麵對著猶如天降雄兵一般的大軍,采石的守軍開始玩起了他們習慣性的套路遊戲。

    雖然已經有了目標,但是基本的流程還是得走走的。

    所以守將派出幾個蝦兵蟹將出城禦敵,猶如過家家一般的出城轉移一個圈,和朱元璋的大軍象征性的短兵接觸了一下,走了走必要的程序之後,守城的將軍就迅速下達了撤退的命令。

    高手,不是對手,還是快走。

    就這樣朱元璋一舉攻下了采石。

    在攻下采石之後,朱元璋做出了讓所有人都大吃一驚的舉動。

    他親自下達命令,並親臨監督,將所有渡江的戰船全部擊沉,隨流東下。

    麵對著這一舉動,所有人都大驚失色。

    這些船是他們的唯一後路,如果把船都破掉的話,那也就意味著親手切斷了自己退路。

    這時候必然有人出來阻止,但是沒有起到任何作用。

    在可以說是朱元璋一意孤行的情況下,所有戰船全部拋棄之後,朱元璋說出一段話,一段讓我毛骨悚然的話。

    “成大事者不規小利。此去太平甚近,舍此不取,將奚為?”

    這裏距離太平是如此接近,我們如果不拿下它,那還能做什麽呢?

    是啊,此行的目的就是為了拿下太平,然後越過太平直達金陵,采石這麽個破地方比和陽還爛,有什麽可值得留戀的呢?

    這句話似乎已經做出了一個選擇。

    拿下太平者,活,

    敗於太平者,死!

    大好的城池在等著我們去取,我們為什麽不拿呢?

    反正拿了也白拿,不拿白不拿,白拿要去拿,為何不去拿!

    也就是在這種可以說是破釜沉舟的情況下,朱元璋要求全軍埋鍋做飯。

    等吃飽喝足了之後,終於下達了渡太平橋,攻打太平的命令。(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