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問賢
字數:3579 加入書籤
他見柳承誌一臉倦容,這大半個月就沒怎麽休息過,都在趕路了,從南京回來也不回家,非要來無錫。
不過榮木自小在柳家長大,知道作為下人,什麽該問,什麽不該問,他感激柳承誌的提攜之恩,老爺說什麽,他就照著做好了。
“還有多遠?”榮木忍不住掀開車簾問車夫。
“榮管家,還有一炷香的工夫就到了。”車夫答道。
榮木從車門向外望去,此處古木參天,鬱鬱蔥蔥,靠近林間小路的地方又有一條小溪蜿蜒而過,倒是一處安心讀書治學的好地方。
不久後,柳家的馬車在東林書院門前停住,榮木向門房遞上拜帖,又去扶柳承誌下車。
“此處原本叫龜山書院,因為南宋年間有個大儒叫楊時的來此地一遊,覺得四周林木茂密,溪水潺潺,像極了廬山第一名寺東林寺,故而改名叫做東林書院。”柳承誌和榮木站在門外等著回信,閑著無聊,他便開始為榮木解說道:“到了元朝的時候,曾經一度改成的寺廟,名叫東林庵,如今有了顧先生兩兄弟和一些做學問的大先生,這個書院又熱鬧起來了。”
他是那日在知府大人的酒宴上聽到了有關東林書院的消息,年少時他曾經隨兄長到東林書院一遊,當時隻知道是先賢傳道之處。
之後他又多方打聽了一些關於顧憲成的消息,得知他是因為不滿朝政才辭官回家的,而現在他的周圍,也聚集了一些有相同誌向,想要以理學匡扶朝綱,力挽狂瀾的人。
當年他讀書考取功名,是為了應付母親,不去做官是為了表明自己的誌向。
但凡讀過聖賢書的人,哪個不想有一番作為,但是無論朝廷還是現在的官場,都與他所期望的大相徑庭。
顧憲成身邊的這些人當中,不乏飽學之士,也有他之前的同僚對他們的行為表示讚同和支持。
這樣一心救國的人,讓柳承誌看到了希望和曙光,這樣的人應該越來越多,越來越強大,大明才會越來越好。
他最近一直抽不得身,又聽說東林書院正在修繕,所以才趁著送幕達王子去南京後返回的這個當口,可以抽空來拜會一下仰慕的顧先生。
又聽說顧氏兄弟本是小康之家,修繕書院都靠多方資助,他也想出一份力,便讓榮木調用了修別莊的木材,還備了一些禮物。
柳承誌看著東林書院已經有些斑駁的脫了黑漆的大門,感歎道是該修整一番了……
這個時候,東林書院裏。
顧氏兄弟陪著各位客人到處遊玩了一番,這個時候正在書院中品茶閑談。
“依在下之見,陛下當年想要三王同封,不過是受了鄭氏貴妃的蠱惑,想要混淆長幼秩序,好讓皇三子日後有冊封太子的機會。”高攀龍是一個閑不住的人,又在這些人當中年紀最輕,正是而立之年,還有些血氣方剛。
剛剛和他們談論了一會兒詩文,便又把話題扯到了朝政上來。
“依我看來,我們不光要講學,還要聯絡朝中誌同道合的朝臣和昔日的同僚,讓陛下認識到他是一時受了蠱惑,這樣我們的努力才不會白費。”錢一本又對顧憲成說道:“涇陽先生,你怎麽看?”
顧憲成號“涇陽”,錢一本又比顧憲成年長四歲,自然是稱呼他為“涇陽先生”。
“各位,各位,今日說好了是自談風月,不談朝政的。”顧允成見大家都在交頭接耳了,氣氛較之前有些緊張起來,便出來緩和一下。
“我覺得倒是無妨。”顧憲成捋了一下胡子說道:“讀書要不忘救國,如今朝綱潰散,諂媚小人得誌,忠義剛直之人被貶,正是我們這些讀書人該站出來的時候了。既然詩文講得,道義自然也講得,無妨,無妨啊。”
“先生高義啊!”原本一言不發的田希孟擊節稱讚道。
正在這時,門房的小廝一路小跑而來,呈上一張拜帖給顧憲成。
“杭州柳承誌今日想來拜會我,他是何許人也?”顧憲成看完拜帖後疑惑道。
“柳承誌?我好像聽說過這個名字?”高攀龍想了想,又說道:“我想起來了,之前聽說有個萬曆十九年的杭州鄉試第一名,高中之後,棄仕從商了,我聽杭州知府提起過,好像就是他!”
“你是說杭州那個富甲一方的柳半城?我好像也聽說過。”安希範說道:“據說他還去過南洋,誓要做大明的陶朱公,以商濟民。”
田希孟又是一言不發,仔細看著顧憲成的反應。
士、農、工、商,作為商人來說,是排在最後一位的,除非是有文化修養的儒商,士大夫是鮮少和這些唯利是圖的人打交道的。
“還有啊,顧先生。”高攀龍又說道:“關於這個柳半城,我不知道當不當講?”
“請說。”
“據我所知,他的妻子是他老師的女兒,而他的老師是那個曾經在杭州縣學教書的大儒白念實。”高攀龍意味深長地說道:“這個白念實,在座的各位都應該知道,他是王陽明的嫡傳……”
一說到王陽明,大家都不約而同地看向了顧憲成……
顧憲成性情剛直,從年少時就反對王陽明的“心學”,認為心學崇尚的以心的力量,個人道德品質的高尚來推動世間的道義是行不通的。
就以萬曆皇帝來說,他也是從小聰慧過人,接受鴻儒教導的飽學之人,可是如今沉湎酒色,荒怠朝政,哪裏是“心”的力量所能約束的。
所以顧憲成回鄉講學期間,大力批判王陽明的“心學”,推行程朱理學的“道”,講求以嚴正的道德標準來約束世間的行為。
如今一個王陽明的嫡傳弟子站在東林書院門外,想要拜會他,想來真是有趣。
“你去請那位柳先生進來吧。”顧憲成淡定地說。
這個柳承誌畢竟還是有功名在身的人,作為商人來說,也沒什麽壞名聲,既然專門從杭州前來拜訪,還是會一會他吧,看他葫蘆裏賣的什麽藥。
------題外話------
中秋快樂,三更應個景~
本書由瀟湘書院首發,請勿轉載!(www.101noveL.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