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二章 孫堅贈刀

字數:2668   加入書籤

A+A-




    蔡邕對漢室忠心耿耿,否則靈帝大興荒唐之事時,他大可裝聾作啞、不聞不問,而不是出言勸諫而獲罪了,他明知道靈帝昏庸無道,仍出言規勸,正是因為他有一顆耿耿忠心!得知劉璋乃大漢宗室,響應檄文討董後,他頓時對劉璋肅然起敬,表當即示願意追隨。

    有些遺憾的是劉璋沒能見到那個才貌雙全的蔡文姬,漢武帝罷黷百家、獨尊儒術,儒學經董仲舒改造後,女子地位急轉直下,男女之防更是十分的嚴重。幾百年後的如今,女子,尤其是大戶人家的女子,被儒學教條深深的鎖在了後院香閨之中。完全不像小說中的那樣,隨便出個門都能遇到絕世美女、大家閨秀,再上演一出英雄救美,美女頓時哭著喊著要嫁給英雄!

    第三日,一行人押著上萬擔糧草(荀彧為他購買糧草其中一部分,拉運糧草的民夫、騾馬都是荀氏商會所出)浩浩蕩蕩的回到了軍營,將領兵眾將與眾人介紹一番後,大軍立即拔營往酸棗而去。

    酸棗縣此刻已經成為了一個巨大的兵營,小小的縣城完全不可能進駐各路討董大軍,幸好此縣地勢平坦,軍營隨處可立。剛剛踏入酸棗的劉璋等人便看到坐落在田地之間如星羅棋布般的軍營,為免引起誤會,劉璋先派出數十騎前去聯係,大軍原地休息。

    兩、三個時辰後,劉璋所派騎兵才返回,與他們同返的還有一隻約五十人的騎兵,為首一人自報家門,原來是袁紹手下將領淳於瓊,其聲稱袁紹得知劉璋到來,十分的高興,本應親自出迎,然而此時酸棗與會者多達十餘路諸侯,兵馬二十餘萬,諸般事務層出不窮,袁紹實在脫不開身,便命其前來迎接。

    劉璋看著這個麵容俊美、後世名聲不佳的男子,始終無法將之與莽夫畫上等號。

    有了淳於瓊的引領,眾人直趨酸棗縣西十裏各路諸侯暫居之所。

    袁紹與袁術、張邈、曹操、韓馥、劉岱、孫堅、孔融、陶謙、王匡等人出營迎接。

    劉璋以晚輩子禮一一拜見,言語謙遜,大獲眾人好感。而他本身身為大漢室室,地位尊貴(討董聯軍之中並非他一人為大漢室室,時任兗州刺史的劉岱亦中其中之一。劉璋與其述了族譜方知其乃與劉璋之父同輩,劉璋當既以侄禮相見,而劉備那個皇親身份有疑的家夥尚未抵達),眾人對他亦十分的敬重,當既選了一處地段極佳之地為劉璋屯軍所用。

    劉璋讓徐晃等人率軍紮營後,自領荀氏叔侄與典韋、許褚四人進了帥營。

    通過交談,劉璋大致了解了聯軍的情況,此時抵達酸棗的諸侯有祁鄉侯渤海太守袁紹(兵馬三萬)、後將軍袁術(兵馬二萬四千)、陳留太守張邈(兵馬二萬)、驍騎校尉曹操(兵馬九千)、冀州刺史韓馥(兵馬三萬)、兗州刺史劉岱(兵馬二萬)、長沙太守烏程侯孫堅(兵馬八千)、北海太守孔融(兵馬一萬五千)、徐州刺史陶謙(兵馬二萬)、豫州刺史孔伷(兵馬一萬)河內郡太守王匡(兵馬一萬七千)、東郡太守喬瑁(兵馬一萬)、山陽太守袁遺(兵馬一萬三千)、濟北相鮑信(兵馬一萬五千)、廣陵太守張超(兵馬一萬一千)、上黨太守張楊(兵馬一萬),除了北平太守公孫瓚和不可能跨過董卓的地盤前來會盟的西涼太守馬騰外,討董大軍已經如數抵達,哦,不對,還多了一路——劉璋(兵馬五千)。

    劉璋得知各路諸侯的底細後,身子不由得低了幾分,原以為五千人已經很多了,可凡事就怕比較,這一對比他才知道,原來自己竟然是實力最弱之人,沒有之一!而且益州兵缺乏訓練,遠非這些經曆過討伐黃巾等叛亂的中原精銳之敵。

    從帥營離開後,孫堅拉著劉璋的手去了他的大營,當日孫堅便與營中設宴,答謝劉璋贈糧之恩。

    劉璋看著這個直爽的漢子,心中卻在想著張谘被殺之事,心中暗想:“這孫堅還真有些後世武俠小說中大俠的風範,有恩必報,有怨必還!如果沒有絕對把握一舉擊敗,最好別去得罪!”

    袁紹晚上要設宴為劉璋接風,因而他們都很自律,飲酒也隻是淺償即止。當劉璋得知孫堅糧草依然不濟,而袁紹等人又不願意調拔救濟後,劉璋立即讓人送來一千擔。十分高興的孫堅覺得來而往非禮也,可是自己也沒有什麽值得出手之物,一咬牙一閉眼,竟然解下自己所用的古錠刀贈於了劉璋。

    劉璋推辭道:“此時我大漢處於危難之間,正需文台公這樣的英雄人物力挽狂瀾,文台公勇武過人,此刀鋒利異常、吹發斷發,在下持之不過一玩物,然而文台公持之卻猶如如虎添翼,還請文台公收回成命,仗之救撫漢室!”

    孫堅卻表示自己隨即拿一把武器一樣可以為大漢出力,然而劉璋的恩情卻不能不還,如果劉璋不要,他不免有愧,無何麵目與之相見。

    劉璋見孫堅贈刀之意已定,隻得很是恭敬的收下了,登時滿帳皆歡。

    劉璋拔出古錠刀,隻覺心生寒意,讚了一聲:“好刀!”這才仔細視之,隻見刀身長約四尺,寬約二寸,通體紛有古樸花紋,刀身似隱隱有血跡透出。

    孫堅道:“吾昔日持此刀,斬殺敵將四人,兵不下百人!今既贈季玉,還望季玉好生看護,莫使之蒙塵!”

    劉璋正色道:“文台公但請放心,此刀為我大漢立下累累功勳,在下必好生待之,不墜文台公之名!”

    ……(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