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4|112|9.10

字數:5654   加入書籤

A+A-




    ,最快更新穿成潘金蓮怎麽破。 !

    奉書猶豫了半晌,膽子漸漸大了些,又朝那具枯瘦的人形望了一眼。那人卻也感知了她的到來,慢慢睜開了凹陷的雙眼,目光冷得像冰,瞳仁裏卻似乎有兩團將燃未燃的火。

    但她顧不上害怕。她從那束目光中捕捉到了一絲熟悉的氣息。她心中砰砰亂跳,不由自主地站起來,踏著滿地的腐爛稻草,一步步地走近。

    “杜……杜架閣?梅壑先生?”

    當奉書發覺自己走得太近時,已經晚了。麵前的枯骨突然爆發出她想象不到的力量,挺身躍起,一把將她撩倒在地。她一陣頭暈目眩,隨即隻覺得喉頭一緊,一隻勁瘦有力的手掌卡在了脖頸上。

    ——

    假如每個朝代的曆史都是作家創作出來的小說,那麽單從文學性上看,哪一部小說的寫作水平、文學價值最高?

    上次親王那個沒貼完哈

    當然,在《春秋》和《戰國》之間,也有著微妙的差異。《春秋》的筆法幽微散漫,作者思維的跳躍性很強,在幾十條情節線上來回跳躍,這往往會讓初次接觸的讀者不知所措。用一位評論家來說,這是一本野蠻生長的天才之作。而到了《戰國》付梓之時,作者技巧圓熟,pov視角去蕪存菁,重新分成了七個,敘事更加有條理性,筆調也越發沉穩。作者在撰寫《春秋》時湧現出來的奇思妙想,在《戰國》終於尋找到了寄托的實體,整理歸類,並彼此劇烈碰撞。

    一個略帶諷刺的事實是:《東周》、《春秋》的動筆時間差不多,等到《戰國》的pov視角終於縮減到了一個,準備完結時,《東周》終於也結束了它漫長的連載——可這時候已經沒有多少讀者還記得這本書了。

    同時開兩個坑,這對任何作家來說都是個沉重的負擔。因此在寫完《戰國》和《東周》之後,作者並沒有馬上開始新的長篇巨著,先寫了一個筆調冷峻嚴酷的短篇《秦》。

    《秦》在文學界的爭議,比《夏》、《東周》還要多。有人覺得它是一部離經叛道的黑色幽默;有人認為它是一部充斥著血腥和恐怖的□□;也有人覺得這才是作者最好的發揮。無論爭議為何,大家有一個統一的共識:作者動筆時的精神狀態有些彷徨。它已經厭倦了前期的創作風格,接下來該寫什麽卻還沒頭緒。

    坦率來說,《秦》根本不能算是一部完整的小說,它隻寫了一個開頭就匆匆爛尾,可能作者還沒從疲憊中恢複過來。《秦》最大的價值不在於情節,而在於作者在開頭創作了一份和《周》迥異的世界觀設定。很快我們就會看到,作者在後續的幾大名作裏,都能看到這個的影子。

    所以一個比較接近真相的觀點是:作者在動筆前已經有了一個宏大構想,本來想用在《秦》裏。可是它太疲憊了,剛剛動筆,便不得不迅速完結這部短篇,以致於這個構想根本來不及發揮出效果。它覺得這樣未免太可惜了,就單獨把大綱抽出來,用在下一部作品裏。

    因此,我們可以得出一個結論:《秦》是一部不成功的小說,但卻是一個出色的故事大綱和世界觀設定。最大的受益者,正是作者的下一部作品《漢》。

    《漢》是一部充滿了陽剛之氣的武俠巨著。它以《秦》為藍本,又從《春秋》、《戰國》中汲取了創作理念,甚至還有幾絲繼承自《周》的風格——但不多——可以說是集前期之大成的成熟之作。筆調內斂樸實,但字裏行間都充斥著武勇和剛強。難得的是,作者還第一次在作品裏引入異域風情,讓整部作品看上去更加豐富多彩。與此同時,儒家的主題開始被反複提及,並成為一條重要的精神線索,貫穿整個創作生涯。

    關於《漢》的創作,還有一段逸事。當作者寫到一半的時候,臨時有事,無法執筆,便請了一位朋友做短暫的代筆。可當作者回來時,卻發現《漢》的故事瀕臨完結。當時作者在文中塑造了一位近乎完美的角色,代筆者十分厭惡,筆鋒一轉,把那位角色寫成了一個偽裝聖人的篡位者,並摧毀了幾乎整個故事基礎。作者回來時,發現事實已經無法挽回,不得不改變大綱,花了很大力氣把故事拉回到正常的軌道。

    《漢》贏得了廣泛讚譽,它的開創性和圓熟技巧都廣為人稱道,文中蘊含的藝術感染力更是感動了無數人。一直到現在。當“中華”出席社交場合時,還會被人介紹說“這是《漢》的作者”。

    巨大的榮譽,讓作者變得有些飄飄然。它變了,不再勤奮刻苦,也不再樂於思辨,開始喜歡貪圖享受,耽於聲色,甚至有傳言它甚至開始吸毒。從這一時期的幾個中篇《魏》、《西晉》、《東晉》,明顯能感覺到作者的精神狀態向著頹廢的深淵滑落。在相當長的一段時期,它再也寫不出長篇巨著,全是中短篇甚至超短篇,不是頹廢迷幻之作,就是狠戾血腥的自然主義,文字崩壞,情節滿是自我毀滅的氣息,數本書被禁,揭示出作者已經瀕臨崩潰。

    ———先寫這些吧,後麵的大家可以腦補——

    (這次他真的爛尾了)

    ———

    作者:吳易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請聯係作者獲得授權。

    夏:上古傳說輯錄,已失傳,該書是否真正存在存疑。

    商:零散的古希臘悲劇集,不知名的狄俄倪索斯派作者晚年絕筆,酒神精神在東方的絕唱。

    西周:以世界觀嚴謹著稱的奇幻小說,作者擅長於構築世界而非塑造人物,具有鮮明的工程師風格,這一點酷似劉慈欣。

    春秋:古典浪漫主義巨著,作者想象力豐富但對情節控製力有限,導致支線過多而中心不明顯。後諸多章節在傳播中散佚,餘下章節以短篇小說集與人物小傳的形式被輯錄出版,頗受好評,周邊眾多。

    戰國:秉承批判現實主義的經典長篇小說,人物眾多,情節宏大,被認為是超越《戰爭與和平》的史詩型巨著。

    秦:荒誕主義小說,粗糲的反烏托邦傑作,有王小波《黑鐵時代》之風,文筆簡約殘酷,動人心扉。

    西楚:一部革命浪漫主義電視劇的劇本,有鮮明的江奇濤風格,人物設置是典型的流氓勝利者——悲劇英雄二元搭配,配角刻畫也都栩栩如生,由於眾所周知的原因,劇本中建國後的內容未投拍。

    西漢:全麵反映新中國建設成就的主旋律獻禮長篇紀實小說,茅盾文學獎得主作品,全麵反映了保家衛國、粉碎黨內野心家,對外交流對內建設等史實,出版時有刪節。由於篇幅實在太長,和大多數《李自成》之類的茅獎長篇作品一樣略有爛尾,後幾卷功力有所下降。

    新朝:網絡連載yy穿越小說,前半部和後半部由兩個不同的作者寫就,兩人是高中同班同學,前者擅長yy世界構築,後者擅長寫軍文。前一人yy出的主角在二人交換執筆權時突兀地掛掉。兩人的寫作技巧有限,兩個主角基本都一直處於開外掛狀態。後因讀者反響不佳而停更。

    東漢:冗長乏味的現實主義小說,人物和情節均嚴重假大空,更近似於宣傳而非文學,類似浩然的《豔陽天》。

    三國:長篇章回體曆史演義小說,作者羅貫中。。。。。

    西晉:文風冷暗的現實主義小說,有王爾德某些作品裏世紀末頹廢主義的風格,成就不高。

    十六國:奇葩的哥特主義現實小說,陰森血腥,作者的殺人決心勝於田中芳樹,由於部分描寫過於限製級而一度被列為□□。

    東晉:上世紀三十年代民國不知名文人執筆的鴛鴦蝴蝶派小說,宣揚頹廢主義及才子佳人思想,對現實描寫幼稚。偶有佳筆,但整體格調不高,曾在《申報》連載,後停更。

    宋齊梁陳:感傷主義長篇小說,格調上遠追歌德,近追鬱達夫,文筆優美但情節壓抑,光彩奪目的主要人物紛紛在年輕時死去,令人想起《挪威的森林》。主角引人憐愛卻性格懦弱,先後經曆多次失敗的戀愛,結果均為始亂終棄,後在孤獨中死去,情節類似《被遺棄的鬆子的一生》。

    北朝(從北魏至北周):某現代外國作家執筆的架空曆史小說,講述了穿越者在架空世界中曆經艱辛發展數百年,最後領悟隻有和曆史大潮結合才能青史留名的故事。全書視野宏大,曆史觀健康向上又富有哲理,是架空曆史小說中的精品,目前無中文版,故內地讀者較少。

    隋朝:某古典章回體小說作家早期的練筆之作,情節攀仿痕跡明顯,未完結。

    初唐及盛唐:完成度極高的古典浪漫主義長篇小說,完爆《巴黎聖母院》的浪漫主義巔峰之作。

    中唐及晚唐:具備一定影響力的批判現實主義小說,文筆嚴謹,諷刺潑辣而又略帶感傷情結,有狄更斯之風。

    武周:短篇政治諷刺小說,作者受馬克吐溫影響頗深。

    五代十國:長篇意識流小說,文學成就一般,以情節混亂著稱。篇幅超過《追憶似水年華》,因此很少有人讀完全書,不過其中一些精彩的情節還是頗令人津津樂道的。

    北宋:批判現實主義集大成的巨著,中國版《人間喜劇》,是一部社會風俗的百科全書,描寫細膩,人物眾多且涵蓋社會各個階層,被認為是最後的古典主義經典作品。

    南宋:著名的爵士時代長篇小說,和爵士時代文學一樣,展現了兩次危機間隙人們的享樂心態,臨安夢碎之日,給讀者心靈的衝擊力更勝於《了不起的蓋茨比》中迷惘下“美國夢”的破滅。

    遼西夏金:魔幻現實主義長篇小說,全麵展現了在架空的草原上幾個帝國的誕生、發展與毀滅。想像奇詭,氣勢宏大,引人入勝,是魔幻現實主義小說中的精品。

    元朝:東方主義幻想小說,表現了西方對東方的浪漫主義想像,情節背景為想像中無遠弗屆的東方帝國與瑰麗的城市中的傳說,頗得卡爾維諾真傳。

    明朝:長篇存在主義小說,以一個全麵異化的架空世界為背景,揭示了世界的荒誕性與人的不幸和毀滅,主要情節是《局外人》式莊重而無意義的扯皮與重複。偶有於謙、海瑞等西西弗斯式的人物出現,但不久即在作者旨意下領了便當。

    晚明:黑色幽默風格的短篇小說,秉承反英雄主義思想,有《二十二條軍規》之風,引人捧腹。

    南明:“垮掉的一代”壓卷之作,表現了戰後縱情聲色的末世情結,也刻畫了一群表麵放浪形骸,內心深處卻熱愛生命與世界,向往自由,對抗政治高壓的人物形象。“如果他們似乎逾越了道德和法律的界限,他們的出發點也僅僅是希望在另一端找到信仰。”

    清前期:秉承反烏托邦主義的蒸汽朋克小說,思想內核類似於《美麗新世界》。故事的背景是一個貌似強大穩定,物質文明昌盛,實則隱含危機,且壓製個人自由的社會,含有很強的政治諷刺意味。

    晚清以下從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