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兩千十五章 做個實驗
字數:5106 加入書籤
李淳風的手很穩,鐵塊輕輕放入盆中迅速沉底,盆中水溢出灑入石槽,水麵沒有泛起一絲漣漪。
然後迅速將銅盆端到一邊,雙手運勁手臂肌肉墳起,將石槽傾立,剛剛銅盆中溢出的水便傾倒入另外一個小銅盆中。
呂才猶豫了一下,小心翼翼問道:“為何要用石槽這麽費勁呢?再取一個大一點的銅盆應該也可以。”
反正隻是用來盛裝溢出來的水,大盆套小盆即可,何必非得用幾十斤的石槽?
一旁的傅仁均悠然道:“整個太史局,隻有兩個銅盆。”
呂才瞪大眼睛:“……”
繼而環顧四周,整個皇城最為神秘的衙門、不知多少權貴勳戚趨之若鶩的太史局,居然這麽窮?
他詫異道:“且不說朝廷的撥款,無論是當年的袁天罡,亦或如今的李淳風,隨便給人家堪輿陰宅,收費都在數百上千貫……何至於連個銅盆都買不起?”
你們這些道士又不是清流,用不著勤儉節約故意裝窮來搏名聲吧?
傅仁均捋著胡子,歎氣道:“太史局的進項是不少,但花費也多啊!不說別的,單隻是為了更新觀星設備,從鑄造局那邊多買了望遠鏡,花費便是天價啊!更別說還要修建新的觀星台,太史局上上下下連褲子都快當了!”
“望遠鏡我倒是聽過,據說漫天星辰有如近在咫尺,但未曾得見……可這是為朝廷辦事啊,民部難道不撥款?”
“呸!還不是唐儉那個老匹夫?”
提及此事,傅仁均滿腔火氣、吹胡子瞪眼睛:“那老賊說什麽日月流轉、鬥轉星移皆有天數,就在那裏也不會消失不見,再看也看不出什麽子醜卯酉,而國庫內藏自有用度,焉能靡費於此等虛妄之事?簡直不當人子!”
他與唐儉是同輩人,資曆較之對方毫不遜色,所以言辭之中極不客氣。
呂才點點頭。
唐儉之所以如此說話,其實根源還是出自禦史台,自從《數學》一書問世,其中諸多算法震驚天下,使得所有與此有關的測量、計算都取得長足進步,其中自然也影響到負責觀星測繪製定曆法的太史局。
太史局使用最新算法,準確測算出諸多天體運行之規律,對於日食、月食之預測極為精準,這也是傅仁均即便早已致仕、卻依舊居住太史局的原因,他當年造的《戊寅曆》多有算法錯誤而引發的繆處,如今竭盡全力予以更改。
而此事之後果,便是導致儒家“天人感應”的那一套理論徹底崩塌。
天體運行自有規律,亙古而不變,所以不管君王是否失德、臣子是否奸佞,日食、月食該發生的時候是一定會發生的,甚至李淳風數十年如一日對風力之觀測,發現雨雪雷電也並非天神激怒而降,皆有其內在規律,完全可以提前預測……
由此,太史局的地位直線下降。
民部的話也有道理:既然日月星辰之運轉自有規律,那麽何時觀測不行?何必靡費錢糧、耗資巨大做那些無用功?
既然日食會在規定的時間發生,那麽你就算提前一百年測出這個時間,又有何用?
你能不讓日食發生麽?
……
另一邊,專心做實驗的李淳風心無旁騖,不理會兩個老道士的談論,將裝著溢出之水的小銅盆放在秤盤裏,認真的稱重,而後用一根炭條在白紙上做出記錄,再將水倒掉,稱了小銅盆的重量,於紙上運算片刻,用總數減去小銅盆重量,得出溢出之水的重量。
再稱出鐵塊的重量。
然後放下銅秤,擦幹手,拿起一本邊緣毛邊的《物理》書,翻到“比重”那一頁,對比一下,讚歎道:“果然如此啊!”
兩位老道頓時被吸引,呂才忙問道:“何事如此?”
李淳風道:“《物理》認為所有物體因材質之不同,因而有著不同之‘比重’,且將最常見的水之比重設定為一,照此基礎之上,鐵的比重為七點八。”
呂才無語:“你是汙蔑老夫不學無術呢?博覽群書可不是吹噓的,《物理》我當然看過,比重一詞我也知曉!”
李淳風搓搓手,略有尷尬:“晚輩這不是怕您沒時間,所以沒看過嘛!”
他將紙張遞給呂才:“鐵塊的重量是二斤半,溢出之水的重量是三兩,按照那句‘浮力原理’,浸在液體中的物體受到向上的浮力,浮力的大小等於物體排開的液體重量……所以鐵塊受到的浮力是二斤半。而物體想要浮在水麵,必然其所受之浮力大於自身之重量……鐵塊受到的浮力小於自身之重量,所以沉底。”
言罷,不理會觀看紙上記錄的兩人,又重新往大銅盆舀水,拿起另外一個木塊重複做實驗……
木塊大半沒入水中,載浮載沉。
然後稱溢出之水的重量、稱木塊的重量……
從呂才手中接過紙張,記錄:木塊的重量是一斤二兩,溢出之水的重量是一斤半……
結論:木塊所受之浮力大於自身之重量,所以浮在水麵,不會沉底。
李淳風籲出一口氣,讚歎道:“房二郎真乃天授其才,如此原理存在世間千百萬年,與天地同壽、與日月同在,然則古往今來卻從無人能夠將此等常見之現象以此等精準之道理描述出來!”
呂才與傅仁均陷入沉思。
前者半晌之後才道:“確實驚為天人,但此等原理如何應用?”
李淳風拿起大銅盆放在秤上,稱重之後,甩手將銅盆丟進荷花池,砸落幾片荷葉,在水麵之上晃晃蕩蕩。
他手指著漂浮的銅盆:“此銅盆重量二斤三兩,與那個鐵塊相差無幾,卻漂浮於水麵並未沉底,為何?”
呂才與傅仁均不約而同一齊揪著胡子,兩人皆聰慧絕倫之輩,稍許之後便得出結論,異口同聲道:“因為形狀不同!”
鐵塊與銅盆,所不同者唯形狀而已。
但正是這一差異,導致結果完全不同——鐵塊沉底,銅盆漂浮。
按照那個勞什子“浮力原理”,結論便是銅盆比鐵塊的浮力大……
……
此後,傅仁均與呂才兩人也分別上手實驗一番,並且交換了彼此對於“浮力原理”之見解,眼看到了晌午,小道士從後堂過來招呼幾人過去用飯,這才洗了手,去往後邊的飯堂用膳。
呂才好酒,傅仁均與李淳風也來者不拒,幾人就著幾道簡樸但精致的小菜推杯換盞。
李淳風飲了一口酒,笑道:“太常精通陰陽之術,不如在此卜算一番,算一算我祿命幾何?”
所謂“祿命”,乃陰陽術數之一種,八字命理之分支,囊括一個人的財富、福氣、仕途乃至於命運。而卜筮者可通過種種手段,預測一個人一生之吉凶福禍。
呂才對此嗤之以鼻:“人之禍福、貴賤、壽夭與祿命有何關係?今時亦有同年同祿,而貴賤懸殊;共命共胎,而夭壽更異。若‘祿命’之說為真,此等又作何解釋?”
傅仁均也道:“《論衡》之中亦有‘見骨體而知命祿,睹命祿而知骨體’之語,可見‘祿命’是可以預測卜算的。”
“祿命”之說由來已久、傳播深遠,世人大多信以為真,不少古今大儒更是先後予以闡述,使之影響更加廣泛。
呂才見李淳風給自己斟酒,頷首謝過,笑著道:“夫卜筮者,高人祿命以悅人心,矯言禍福以盡人財,如此而已。”
喝了口酒,談興甚佳,遂接著說道:“你們大抵也都看過祿命書,不少書中都曾說秦始皇‘為人無始有終,老而彌吉’,然而我據《史記》記載,發現秦始皇分明是‘有始無終,老而彌凶’,結果活了不過五十。我還曾考察漢武帝、魏孝文帝、南朝宋高祖等人的生平,發現祿命之說根本就是無稽之談,虛妄而騙人罷了。”
陰陽、術數、星象等等皆脫胎於道家學說,傅仁均、李淳風雖然並非此道傳人,卻也有所耳聞、略知一二,見呂才將“陸銘說”棄若敝履、不屑一顧,都很感興趣。
因為從這幾句話可見呂才之思想,這是個“無神論者”!
離經叛道啊!
傅仁均問道:“如此說來,所謂陰陽五行、堪輿風水,皆虛妄之事了?”
呂才搖頭:“鬼神之說,虛無縹緲,信之則有、不信則無。但五行堪輿則不同,天地運行、陰陽交替,這是肉眼可見、親身感受,焉能一並駁斥?況且我雖不信鬼神、祿命、宿命,卻相信‘人皆有命’,隻是這‘命’非是生而有之、即為定數,而是隨時隨地都在發生變化。”
又喝一口酒,悠然道:“但以積善餘慶,不假建祿之吉;積惡餘殃,豈由劫殺之實。皇天無親,常與善人,禍福之應,其猶影響。”
積累善行的家庭會帶來餘慶,這並非依賴於“建祿”之庇佑;而積累惡行的家庭會帶來餘殃,這也不是因為命犯“劫殺”。
“建祿”乃“祿命書”中之吉星,“劫殺”則“祿命書”中之凶星。
善惡的報應是自然的規律,與命理無關。
善行會帶來福報,惡行會帶來災禍,這是必然的結果,而不是命理學所描述的吉凶之星的作用。
積善之家,必有餘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