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61話:建文帝的傳說

字數:4779   加入書籤

A+A-




    『章節錯誤,點此舉報』

    徐福在這一個時代,他化名為鄭和,他接受了明成祖的命令,率領二百四十多艘海船、二萬七千四百名船員的龐大船隊遠航,拜訪了三十多個在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國家和地區,加深了大明帝國和南海、東非的友好關係,一共遠航了七次之多,史稱為鄭和下西洋。

    鄭和是世界大航海時代的先驅,鄭和下西洋是當代航海事業的頂峰,後世幾百年中,幾乎無人能及。這些記載都代表了中國的航海探險的高峰,比西方探險家達伽馬哥倫布等人早八十幾年。當時明朝在航海技術、船隊規模、航程之遠、持續時間、涉及領域等均領先於同一時期的西方,創造世界航海史的奇跡。

    大將傅友德、藍玉、沐英打下了雲南,俘虜了鄭和一幹人等,後來他們把鄭和送給燕王朱棣,鄭和富有智謀韜略,又懂得兵法,在靖難之變中立下了不少的戰功。

    有一天,明成祖問大臣袁忠徹:“我想讓鄭和率領船隊下西洋訪問各國,你看怎麽樣?”

    那時候把現在蘇門答臘以西的整個印度洋都叫做西洋,就當時的航海技術來說,西洋是海陸險遠的地方。袁忠徹想了想,說道:“無論從相貌還是才能來看,鄭和完全可以勝任。”

    鄭和接受了明成祖的特別使命,經過充份準備,各方麵都就緒之後,選定了吉日,啟程遠航。

    鄭和前後共七次遠航,曆時長達二十八年,每次都由蘇州瀏家港出發,鄭和曾經到達過爪哇、蘇門答臘、蘇祿、彭亨、真臘、古裏、暹羅、榜葛剌、阿丹、天方、左法爾、忽魯謨斯、木骨都束等三十多個國家,最遠曾達非洲東部,紅海、麥加,並有可能到過澳大利亞、美洲和新西蘭。

    鄭和船隊的規模龐大、組織嚴密,這是當時歐洲遠航船隊所無法比擬的。鄭和雖不像發現新大陸那樣改寫了人類曆史,但它促進了中國與亞、非各國的友誼與交流。

    寶船有六十三艘,大者長四十四丈四尺,闊一十八長,中者長三十七丈闊一十五丈。該船是當時世上最大的海船,折合現今長度為一百五十一公尺,寬六十二公尺。船上九桅可以張掛十二張帆,錨重有幾千斤,要用二百人才能啟航,一艘船可容納有一千人。

    計下西洋官校、旗軍、勇士、力士、通士、民稍、買辦、書手、通共計二萬七千六百七十員,官八百六十八員、軍二萬六千八百二名。正使太監七員、少監十員、監丞五員,內官內使五十三員、戶部郎中一員、都指揮二員。指揮九十三員、千戶一百四十員、百戶四百三員,教諭一員、陰陽官一員、舍人二名、餘丁一名,醫官、醫士一百八十名。

    鄭和使用海道針經結合過洋牽星術,在當時是最先進的航海導航技術。鄭和下西洋的目的,有宣揚大明威德、尋找建文帝朱允炆、包抄帖木兒汗國、發展海外貿易、企圖殖民海外、掃蕩張士誠舊部、解決軍事複員問題等。

    鄭和七下西洋,並沒像哥倫布等航海家一樣,為世界曆史帶來翻天覆地的轉變,可是它也取得若幹實質成果。鄭和遠航是世界曆史上第一次最長的跨洋航行,在西太平洋與印度洋之間開辟了廣泛而穩定的航線,實為人類征服海洋的壯舉。

    鄭和遠航使中國與亞、非各國之間建立起經常而友好的聯係,推動了中國與亞、非各國的相互了解。鄭和遠航促進了中國與亞、非各國之間的物資交流,同時也推動了南亞諸國的開發。鄭和遠航向亞非各國傳播了中華文明,促進了亞、非各國的文明進步。

    下西洋貿易的開放政策,為明朝政府帶來的利益,至少合黃金二、三十萬兩,白銀千萬兩,是宋、元市舶司收入的十幾倍。另外得到明室發出勘合的藩屬國,因可以在三個通商口岸如泉州和寧波通商而向明朝國內輸入了西洋貨品。

    西洋是指什麽地方?明朝時候把現在的南洋地區統稱為東洋和西洋。西洋指的是現在的印度支那半島、馬來半島、印度尼西亞、婆羅洲等地區;東洋指的菲律賓、日本等地區。在元朝以前已經有了東、西洋之分,為什麽有這樣的分法呢?因為當時在海上航行要靠針路,針路分東洋指標和西洋指標,因此在地理名詞上就有東洋和西洋,鄭和下西洋指的是現在的南洋群島。

    中國人到南洋去的曆史很早,並不是從鄭和開始的。遠在公元以前,秦朝的政治力量已經達到現在的越南地區,到了漢武帝的時候,現在的南洋群島許多地區已經同漢朝有很多往來。

    可是像鄭和這樣由國家派遣的船隊,一次出去幾萬人、幾十條大船,這些船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船,也就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海軍,不但到了現在南洋群島的主要國家,而且一直到了非洲。其規模之大,人數之多,範圍之廣,那是曆史上前所未有的,就是明朝以後也沒有,這樣大規模的航海,在當時世界曆史上也沒有過。

    鄭和下西洋比哥倫布發現新大陸早八十七年,比第亞士發現好望角早八十三年,比奧斯達.加馬發現新航路早九十三年,比麥哲倫到達菲律賓早一百一十六年,比世界上所有著名的航海家的航海活動都早。可以說鄭和是曆史上最早的、最偉大的、最有成績的航海家。

    問題是為什麽在十五世紀的前期中國能派出這樣大規模的航海艦隊,而不是別的時候?說鄭和下西洋是為了尋找建文帝的下落。明成祖從北京打到南京,奪取了他的侄子建文帝的帝位,建文帝是明太祖的孫子,他做了皇帝以後,聽信了齊泰、黃子澄等人的意見,要把他的一些叔叔明太祖封的親王的力量消滅掉,以加強中央集權。

    他解除了一些親王的軍事權力,有的被關起來,有的被廢為庶人。於是燕王便起兵反抗,打了幾年,最後打到南京。宮中火起,帝不知所終,因為當時宮裏起了火,把宮裏的人都燒死了,燒死的屍首分不清到底是誰,於是就發生了一個建文帝到底死了沒有的疑案。

    假如沒有死,他跑出去了的話,那麽他就有可能重新組織軍隊來推翻明成祖的統治。從當時全國的形勢來看是存在這個問題的,因為建文帝是繼承他祖父明太祖的,全國各個地方都服從他的指揮。明成祖雖然在軍事上取得了勝利,但是並沒有把建文帝的整個軍事力量摧毀,他的軍事力量隻是在今天從北京到南京的鐵路沿在線,其他地方還是建文帝原來的勢力。

    因此明成祖就得考慮建文帝到底還在不在?如果是逃出去了,又逃到了什麽地方?他得想辦法把建文帝逮住。於是他派了禮部尚書胡濙,名義上是到全國各地去找神仙,當時傳說有一個神仙叫張三豐,實際上是去尋找建文帝,前後找了二三十年。

    胡濙每次找了回來都向明成祖報告,最後一次向皇帝報告時,成祖正在軍中,胡濙講的什麽別人都聽不到,隻見他講了以後明成祖很高興,最後這一次報告,可能是說建文帝已經死了。另外明成祖又怕建文帝不在國內,跑到國外去了,所以他在派鄭和下西洋的時候,要鄭和在國外也留心這件事。這是可能的,但這不是鄭和下西洋的主要目的,鄭和下西洋主要是由於經濟上的原因。

    明成祖以後的各代對建文帝的下落一事也非常重視,萬曆皇帝就曾經同他的老師談起這個問題,問建文帝到底到哪裏去呢?為什麽經過一百多年還搞不清楚。當時出現了很多有關建文帝的書,這些書講建文帝是怎麽逃出南京的,經過些什麽地方,逃到了什麽地方。

    有的書說他到了雲南,當了和尚,跟他一起逃走的那些人也都當了和尚,諸如此類的傳說越來越多。此外記載建文帝事跡的書也越來越多,這說明什麽問題呢?說明一個政治問題。建文帝在位期間,改變了他祖父明太祖的一些作法,他認為明太祖所定下來的一些製度,現在經過了幾十年,應該改變。

    當時建文帝周圍的一些人都是些儒生,缺乏實際鬥爭經驗,他們自己出的一些辦法也並不高明。盡管如此,建文帝的這種舉動還是得到了不少人的支持。但是明成祖起兵反對他,在明成祖看來,明太祖所規定的一切製度都是盡善盡美的,他不容許建文帝改變祖先的東西。

    因此明成祖和建文帝之間的鬥爭就是保持還是改變明太祖所定的舊製度的鬥爭,在這個鬥爭中建文帝失敗了。明成祖做了皇帝以後,把建文帝改變了的一些東西又全部恢複過來,一直到明朝滅亡,二百多年都沒有變動。

    在這種情況下,有不少的知識分子對明成祖感到不滿,不滿意他的統治。他們通過什麽方式來表達這種不滿呢?公開反對不行,於是通過對建文帝的懷念來表達。他們肯定建文帝,讚揚建文帝,實際上就是反對明成祖,因此關於建文帝的傳說就越來越多了。

    四川、雲南到處可以發現所謂的建文帝的遺址,有一個廟說是建文帝住過的,那裏有一個寺院,裏頭有幾棵樹,說是建文帝栽的,有沒有這樣的事情呢?沒有。

    明末清初有個文人叫錢謙益,這個人政治上很糟糕,他寫了文章專門研究這個問題。當時許多書上都說,當南京被燕兵包圍時,城門打不開,建文帝便剃了頭發,跟著幾個隨從的人從下水道的水門跑出去了。

    錢謙益說這靠不住,南京下水道的水門根本不能通出城去,他當時做南京禮部尚書,宮殿裏的情況他是很熟悉的。此外還有很多不合事實的傳說,他都逐條駁斥了。

    最後他作了這樣的解釋,假如建文帝真的跑出去了,當時明成祖所統治的地區隻是從北京到南京的交通線附近,隻要建文帝一號召,全國各地都會響應他,他還可以繼續進行鬥爭。但結果沒有這樣。這就可以得出一個結論,建文帝是死在宮裏了。但當時不能完全肯定,萬一他跑了怎麽辦?所以明成祖就派人去找。

    本站重要通知:請使用本站的免費小說app,破防盜版、更新快,會員同步書架,   下載免費閱讀器!!

    (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