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62話:南洋貿易

字數:4659   加入書籤

A+A-




    『章節錯誤,點此舉報』

    如果說鄭和下西洋的主要目的是為了找建文帝,那是不合乎事實的;但也不能說完全沒有這方麵的動機。因為當時的懷疑不能解決,透過他出去訪問,讓他注意這個問題是可能的。

    那麽鄭和下西洋的主要目的到底是什麽呢?是國內經濟發展的必然結果。元末經過二十年的戰爭,經濟上受到了很大的破壞,但是經過洪武時期采取的恢複生產、發展生產的措施以後,人口增加了,耕地麵積擴大了,糧食、棉花、油料的產量都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有了改善,政府的財政稅收比以前多了。

    隨之而來,對國外物資的需要也增加了,這種對國外物資需要的增加主要在兩個方麵,一方麵是人民日常生活所需要的物資,主要是香料、染料。香料主要是用在飲食方麵作調料,就是把菜做得更好一些,或者使某種菜能收藏得更久。

    像胡椒就是人民所需要的東西,胡椒從哪裏來的呢?是從印度來的,一直到現在還是如此。還有其他許多香料也大多是從南洋各島來的,在南洋有個香料島,專門出產香料。另一種是染料,為什麽對染料的需要這樣迫切呢?

    明朝以前,常用的染料都是草木染料,譬如藍色是草藍,或者是礦物染料。這樣的染料一方麵價錢貴,另方麵又容易褪色,進口染料就可以解決這些問題。朝鮮族喜歡穿白衣服,中國有些人也喜歡穿白衣服,為什麽?原因很簡單,因為買不起染料。

    封建社會裏,皇帝穿黃衣服,最高級的官穿紅衣服,再下一級的官穿紫衣服、穿藍衣服,最下等的穿綠衣服。為什麽用衣服的顏色來區別呢?也很簡單,染料貴。老百姓買不起染料,隻好穿白衣服,所以古人說的白衣、白丁,指的是平民。

    這些封建禮節都是由物質基礎決定的,因此就有向國外去尋找染料的要求。這是一類,是人民的日常生活所需要的。另外一類是毫無意義的消費品,主要是珠寶,是專門供貴族社會特別是宮廷裏享受的。

    有一種寶石叫貓兒眼,還有一種叫祖母綠,過去誰也不知道是什麽樣子,隻知道是寶石。在萬曆皇帝的定陵裏發現了這兩種東西,這些東西都是從外國買來的。除了珠寶以外,還有一些珍禽異獸,當時的人把一種獸叫作忘記麒麟,實際上就是長頸鹿。

    與對外物資需要增加的同時,由於國內經濟的發展,一些可供出口的物資,如綢緞、瓷器、鐵器的產量也增加了。除了經濟上的條件以外,還有一個很重要的條件,就是當時中國對外的航海通商已有悠久的曆史。

    從秦朝開始,經過唐朝、南宋到元朝,在這個漫長的時期內,政府的商船隊、私人的商船隊不斷的出去,有些私人商船隊發了財。到了明朝,由於長期的積累,已經具備了豐富的航海知識和有經驗的航海人員。有了這些條件,就出現了明成祖以鄭和為首的七次下西洋的事跡。

    鄭和出去坐的船叫作寶船,政府專門設立了製造寶船的機構。這種船有多大呢?大船長四十丈,寬十八丈;中船長三十七丈,寬十五丈,當時在全世界再沒有比這更大的船了。

    一條船可以載多少人呢?根據第一次派出的人數來計算,平均每條船可以坐四百五十人。每次出去多少人呢?有人數最多的軍隊,此外還有水手、翻譯、會計、修船工人、醫生等,平均每次出去二萬七、八千人。這樣的規模是了不起的,後來的哥倫布、麥哲倫航海每次不過三、四隻船,一百多人,是不能和這相比的。

    誰來帶領這麽多人的航海隊呢?明朝政府選擇了鄭和,因為鄭和很勇敢,很有能力。

    他們第一次出去坐了六十二艘大船,帶了很多軍隊。這裏發生了這樣的問題,他們既然是到外國去通商、去訪問,為什麽要帶這麽多的軍隊?這是因為當時從中國去南洋群島的航線上有海盜,這些海盜不但搶劫中國商船,而且別的國家到中國這裏來作買賣的商船也搶。鄭和用強大的軍事力量把海盜消滅了,這樣就保證了航路的暢通,另外為了防止外國來侵犯他們,也需要帶足夠的軍事力量。

    鄭和到錫蘭的時候,錫蘭國王看到中國商船隊的物資很多,他就搶劫這些物資,結果鄭和把他打敗了,並把他俘虜到北京。後來明朝政府又把他放回去,告訴他,隻要你今後不再當強盜就行了。可見為了航行的安全,鄭和帶軍隊去是必要的。

    鄭和率領的軍事力量雖然很強大,他帶去了好幾個師的軍隊,而當時南洋沒有一個地區有這樣強大的軍事力量。但是鄭和的軍隊隻是用於防衛的,他所進行的是和平通商。盡管當時有這樣的力量,這樣的可能,但是沒有占領別人的一寸土地。

    後來比鄭和晚一百年的西方人到東方來就不同了,他們一手拿商品,一手拿寶劍,把所到的地方都變成他們的殖民地,葡萄牙人到了南洋以後就占領了南洋的一些島嶼。

    鄭和和南洋各國所進行的貿易是平等的,而不是強加於人的,交易雙方公平議價,雙方把手伸到袖子裏摸手指頭議價。鄭和所到的地區都有中國的僑民,有開礦的,有做工的,有做買賣的,各方麵的人都有。有的地方甚至是以華僑為中心,華僑在經濟上占主導地位,因此鄭和每到一個地方都受到歡迎。

    鄭和每到一個國家,除了把自己帶去的大量商品賣給他們外,也從這些國家帶一些商品到中國來。從第一次出去以後,他就選擇了南洋群島的一個島嶼作為根據地,貯積很多貨物,以此地為中心,分派商船到各地貿易等,各分遣船隊都回到此地後,再一同回國。

    在前後不到三十年的時期中,印度洋沿岸地區他都走到了,最遠到達了紅海口的亞丁和非洲的木骨都束。木骨都束是索馬裏的首都,現在叫作摩加迪沙。

    通過鄭和七次下西洋,中國和南洋的航路暢通了,對外貿易大大地發展了,出國的華僑也就更多了。通過這幾十年的對外接觸,中國跟南洋這些地區的關係越來越深,來往也越來越多。由於華僑的活動,以及中國的先進的生產工具傳入這些國家,這樣南洋地區的生產也越來越進步。

    直到現在,盡管時間過去了五、六百年,但是鄭和到過的國家,很多地方都有紀念他的曆史遺址,因為鄭和綽號叫做三寶,所以很多地方都用三寶來命名。像鄭和下西洋這樣的事以往曆史上是沒有的,明朝以後也沒有,這是明朝曆史上一件很突出的事情。

    鄭和第七次下西洋以後,為什麽不去第八次呢?八十多年以後,歐洲人到東方來進行殖民活動,阻礙了中國和南洋諸國的往來。

    明成祖死了以後,他的兒子做皇帝,這個短命皇帝很快又死了,再傳給下一代,就是宣宗。宣宗做皇帝時還是個八、九歲的小孩,不懂事,於是宮廷裏便由他的祖母當權;政府則由三楊-楊士奇、楊榮、楊溥掌握。

    三楊在朝廷裏當了二、三十年的機要秘書,三個老頭加上一個老太太掌握國家大權。這些人和明成祖不一樣,明成祖有遠大的眼光,他們卻認為他多事,派這麽多人出去幹什麽?家裏又不是沒吃的、沒喝的。不過明成祖在世時他們不敢反對,明成祖一死,他們當了家,就不準派人出去了。

    從外國進口的物資都是消費物資,不能進行再生產,無論是香料還是染料,都是消費品,珠寶就更不用說了,更是毫無意義的東西。以有用的絲綢、鐵器、瓷器去換取珠寶,這樣做劃不來,雖然能解決沿海一些人的生活問題,但是好處不大,國家開支太多了。所以為了節約國家的財政開支,後來就不派遣商隊出國了。

    正當明朝停止派船出國的時候,歐洲人占領了南洋的香料島,葡萄牙人占領了澳門,他們是用欺騙手段占領澳門的。開頭他們向明朝的地方官說,他們的商船經常到這個地方來,遇到風浪把貨物打濕了,要租個地方曬曬貨物。最初還給租錢,後來就不給了,慢慢地侵占了這個地方,一直到現在還占領著。

    從歐洲人到東方來占領殖民地以後,中國的形勢就改變了。經過清朝幾百年,特別是鴉片戰爭以後,許多帝國主義國家從幾個方麵包圍中國,印度被英國占領了,緬甸被英國占領了,越南被法國占領了,菲律賓先被西班牙占領,後又被美國占領了,東方的日本走上了資本主義道路,向外進行侵略擴張活動。

    所以近百年的中國,四麵被資本主義國家和帝國主義國家所包圍,再加上清朝政府的日益腐敗,就使中國逐步變成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國家,進入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會。從曆史上看,中國對外關係始於先秦,盛於隋唐,到了明初鄭和下西洋而攀登高峰。

    鄭和下西洋的航線必然要經過南中國海,當然也到過暹邏灣、蘇祿海、爪哇海、馬六甲海峽等處。鄭和七下西洋,每次種樹造船,準備經年,航行統率軍勇、傳譯、水手、商賈等超過萬人,多時更達二萬七千餘人。寶船百艘,每船可容四、五百人,最大者更可容上千人,載重千噸。

    船不僅有名,清和、惠康、安濟、靖遠等,還有編號,每號母船有船十艘,編十號,其規模之大、組織之嚴密,不僅當時獨步中外,迄今也不多見。鄭和艦船命名編號始於六百年前,是世上各國海軍艦艇有名有號的始祖,並已經成為一種國際典範。

    明朝永樂三年十月十七日,鄭和首次率船隊自太倉劉家河泛海,借著信風於福州太平港五虎門出洋。

    本站重要通知:請使用本站的免費小說app,破防盜版、更新快,會員同步書架,   下載免費閱讀器!!

    (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