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7章 下有對策
字數:4635 加入書籤
等楊壽山的兵船抵達時,已經是黃昏,正值海水退潮,這當然也是算好的,德國商船不肯靠岸,他隻有用攜帶的小船,借著退潮把士兵都運到岸上。
沒有什麽後世的搶灘登陸,這時候的火器還不足以封鎖登陸點,退潮後海岸線前移,破虜軍要做的,是借著太陽的餘暉,將船劃到最近之處,涉水上岸。
冰冷的海水不能阻擋士兵衝向旅順的腳步,雖說隻有二十餘艘小船,一次隻能運送兩都人馬,不過程允和也沒有應對這種情形的經驗,或許他認為能守住城池已屬不易,上岸的破虜軍士兵並未急於進攻,而是建立了防禦,有模有樣的鞏固灘頭陣地。
這一夜大部分時間,都是在運送兵員中度過的,按照計劃,楊壽山總計有一衛兵馬跨海攻擊,曾經和海軍聯合演練的強攻登陸的場麵未曾出現,他略感遺憾,當然,兩千多士兵順利上岸,總是好的。
針對清兵懼戰的情況,劉步蟾也召集各艦艦長商議,看來沒必要等陸軍攻占各個炮台,再攻擊旅順,速戰速決,能夠給陸軍更多時間建立防禦體係,跨海攻擊畢竟不易,再說後續一旦幾處開打,援兵是有限的,海軍提出的這個計劃,無論如何不能把陸軍陷在坑裏。
應該說,第一次聯合作戰,劉步蟾和鄧世昌選擇的登陸戰地點並不好,最佳方案是在旅順西渤海一線選擇薄弱之處登陸,從陸上攻占各炮台轟,海軍再逼近旅順配合作戰,這樣不但可以避免被清兵堵在灘頭,也不用正麵硬扛清兵的海防。
隻是劉、鄧等人雖說也演練配合過,卻無這方麵的經驗,總想著單刀直入,直取旅順為最佳,好在程允和也沒經驗,當然,他也沒有火炮覆蓋轟擊,給楊壽山來個狠的,等破虜軍穩妥上岸,擺開架勢,結局已經注定了。
天亮,鄧世昌的泰安號一馬當先,衝入港內,集中艦炮開始狂轟旅順,隨後各艦加入,此刻程允和才算明白過來,頭一天的不過是小菜。艦炮本就比一般的陸軍火炮凶狠,程允和手下能夠在他的威逼下,待在旅順,可那是這些人知道,水師再凶狠,也上不了岸,而如今情形已經完全不同,敵軍步軍已經上岸,他們不得不頂著敵軍水師的火炮,上城防守。
“轟!”山東號巨大的炮彈擊中城牆,煙塵之中,十數條人影飛上天,城牆也出現一個巨大的豁口,兩邊皆是死傷之人,見到此景,就算身後有砍頭鋼刀,守城的這些兵勇也是豁出去了,橫豎都是死,不如博一下,丟下火槍,隻管逃命。
城池被攻破,一支支玄武攻擊小隊衝入城內,四處追殺逃散的清兵,見大勢已去,程允和帶領親兵衛隊和一些人,逃離旅順,至此,破虜軍第一次海陸配合的登陸作戰,取得成功。
這樣的結果,劉奇並不會感到意外,數十年後的中國,在麵對外敵海陸攻擊時,依然是潰不成軍,何況此時,他手下這支艦隊,就如同西洋列強一般,對大清國是個無敵的存在。
讓劉奇意外的是,他才準備開戰,有所動作,福勒在哈根的陪同下,來王府見他,轉達了英法的一個意思。
這其實是一個威脅,警告劉奇不得損害各國在上海及其周邊的利益,不得攻打天津,要求劉奇任何軍事行動,必須通告各國,獲得批準後,方可進行。
洋人比大清國那些人敏感得多,劉奇租用德國商船的消息讓他們第一時間就想到劉奇意圖通過海路,或取天津,或南下攻取沿海各地。畢竟都是玩這個的老祖宗啊,這種警告和威脅,不算空穴來風。
要說劉奇沒被氣個半死那是假的,這是他造反以來遇到的最大恥辱,他很想跳起來,可還是生生壓下這口氣,福勒雖說轉告英法的警告,但劉奇看得出來,美國也是這個意思,否則福勒沒必要做這個傳話人,而哈根一同前來的味道就有些不好琢磨了,租借商船時,德國人並未提出異議。
或許迫於各國壓力,德國也重新調整了策略,不管怎樣,劉奇知道,他眼下是不能為一口氣,和這些列強翻臉,不得已,他隻能委婉的表達了他尊重各國在華利益,天津他是不會打的,上海也是如此,至於提前告知各國他的軍事行動,這當然不行,否則滿清也就知道了,讓步也得有個限度!
“我能保證的,隻能是各國在華利益,其他的,不行!”說完這句話,劉奇丟下福勒和哈根,拂袖而去。
這個結果,福勒早已預料,他知道劉奇並不懼怕英國或者法國,但各國聯手,他是不能不低頭的,英法有些要求,確實過分,何況作為中間人,他並不想為英法的一些想法,破壞美國和劉奇剛剛建立的關係。
劉奇雖說表露出了憤怒,不過福勒並不在意,結果很好了,這不僅僅是利益得到保障,也表露出這個造反的蘭婧王並不傻,以後美國完全可以采取合理的策略,得到想要的。
回到後院,劉奇惱怒的摔了個杯子,何涴婧已經知道哈根和福勒來見他,見狀知道他定是受了鳥氣。
“大哥,洋人又找麻煩了?”
劉奇嗯了聲,平複下心情,將事情經過說了說,何涴婧也隻有歎氣,安慰他總有一天能硬起腰板。
是啊,總有一天,就算沒自己的出現,中華依舊會重新站起來,劉奇為此思緒萬千,不由得一個念頭閃過,而這個念頭,從這一刻起,深植心中,最終讓他做出一個舉世震驚的決定。
英法的態度也給了劉奇警覺,西洋這些國家,包括德國在內,很可能為了瓜分中國利益,徹底分裂中華,尤其是南方各省,不排除在滿清朝廷失去控製力時,借著洋人的勢力,割據分裂,引發全麵的混戰,原本隻到長江的想法恐怕需要調整,穩紮穩打或許不適合當下,他得盡快向南擴張地盤。
也是上天給了他機會,當下南方各封疆大吏,確實有擁兵自重的嫌疑,不過這些食君祿的滿清重臣,出於各種各樣原因,都不會走造反的道路,當年曾文正公不曾做的事情,他們也不會。
大清二百年江山積累的一些東西,不是那麽容易被打破的,麵對劉奇帶來的威脅,張之洞等人密集往來之後,私下準備形成一個聯保的聯盟,共同應對劉奇,換句話說,這些封疆大吏準備利用自己的權利,借助洋人也想確保利益這一點,撇開朝廷,建立屬於自己的軍隊。可惜劉奇沒給他們這個時間,破虜軍不急於攻取京城,是沈秉成、張之洞等人完全想不到的,在這個聯盟還隻是處於構想階段時,破虜軍重兵南下。
旅順登陸戰,是南下擴張的衝鋒號,三月十六,青龍率先出動,從聊城、高唐和平原分三路西進,潘清率一師兵馬從高唐、平原兩路攻向臨清,段一山則帶一師從聊城直撲大名府。
從兵力對比上說,臨清有衛汝貴一協新軍,大名府也有吳大澄的一鎮新軍,兩邊明麵上的兵力相當,破虜軍攻城,不見得討好。
不過現實情況卻完全不同,衛汝貴的一協兵馬倒是滿員,隻是這都是他拚湊本部兵馬和周邊原先潰軍、勇營、綠營而成,別說真正成軍了,就是理順各級關係都還做不到。
加之朝廷編練新軍,說的是糧餉由朝廷負責,可這也是紙麵上的,除了京城八旗新軍和第一鎮,其餘的都還飄在天上,康梁隻在文書上解決了糧餉。
更要命的是這種不徹底的變法,會有嚴重後果,衛汝貴深知他這一協非常勉強,葉誌超早就想找機會找人替換了他,若有閃失,葉誌超不會客氣的,紙麵上不得募兵這一條新法非常要人命,雖然實際上並未執行,但隻要有人拿這一條卡他,死守臨清的代價,便是再沒他衛汝貴這一號。
如何化解眼下危機?衛汝貴思來想去,不戰而逃總是把柄,他唯一的救命稻草,便是葉誌超發來的文書,要他盯住德州賊兵動向,若有機會,便要出兵配合,伺機奪回德州。
這當然是葉誌超借刀殺人的手段,隻要德州方向有些變化,衛汝貴動,很可能被破虜軍滅了,若不動,葉誌超便可以以貽誤戰機,將他拿辦,這本是衛汝貴無解的難題,他一直指望破虜軍不要輕動,若動,最好也是直接打葉誌超。
不過這一次,這道命令給了他一條出路,青龍出動,自然德州方向賊兵少了,這不就是機會?衛汝貴很聰明的急報葉誌超,說賊兵出聊城,意圖大名府,他采取圍魏救趙之計,出兵德州,或許此戰能破德州,迫使賊兵回撤,一舉兩得。
這算是選擇性忽略了青龍來攻臨清的消息,這年頭,短時間隱瞞消息並不難,至於臨清被占後的事情,衛汝貴沒想那麽多,走一步算一步。
衛汝貴唱的這一出直接葬送了吳大澄,那吳大澄雖有雄心和報效之心,可河南連年遭災,百姓成了流民,別說編練新軍的銀子,就是兵員,他也不足,在大名府的一鎮兵馬其實還不足八千。
要說吳大澄也是倒黴,這大名府並不歸河南管轄,那是直隸的地盤,可此地偏偏夾在河南和山東之間,新兵編練,李鴻章顧不上這些地方,總督一職變相保留,河南還歸李鴻章管,他便將此處防務交給吳大澄,名義上是多給了他一鎮,這要放在平日裏,是很多重臣都想要的,吳大澄當時也是這個想法,不管怎樣,河南多一鎮,總是好的。
且不說他募兵不易,多此一鎮,連同河南自有一鎮,加上李鴻章空掛在河南名頭上,實際是給了葉誌超的那一鎮編製,在京城康有為紙麵上的河南兵力,那是有三鎮近五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