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六十二章 韓馥煩惱

字數:8619   加入書籤

A+A-


    袁紹與公孫瓚合謀奪取韓馥的冀州,之後袁紹成功獲得冀州之地,卻把公孫瓚拒之門外,公孫瓚不服,於是爆發了界橋之戰。結果公孫瓚戰敗,不得不退回幽州。



    



    這是趙二所知道的。



    



    不過既然現在這個世界裏多了自己,那自己可就得好好攙和攙和了!你袁紹想借這個機會做大是麽?哼哼,那得先問問我趙二同不同意!



    



    於是趙二趕忙找到劉備等人一同商議。劉備還沒說什麽,關張太史高簡他們先把冀州地圖給圍上了,一起商議要哪個地盤。



    



    坐輪椅上的張飛首先嚷道:“俺覺得吧,從中間這麽橫著一分。南邊歸咱們,北邊歸他公孫瓚,公平合理!”



    



    腰間別著水軍指揮旗的關羽則有不同意見:“不不,還是豎著分比較好。東邊歸咱們,西邊歸公孫將軍!”



    



    背後插著短戟的太史慈補充道:“別的郡都好商量,唯獨這渤海郡咱們必須得拿過來!”



    



    手拿馬鞭的高順亦插嘴道:“多要平原,少要山地!”



    



    耳朵上夾著毛筆的簡雍弱弱問道:“這個……也得給人家袁紹留點地盤吧?”



    



    張飛大嘴一咧道;“呸!他一個內應,又不出兵,要啥地盤?”



    



    隨即大手一揮:“這樣吧,俺們不是那不講道義的人,就……把太行山給他吧!”



    



    袁紹要是聽了這話得氣死,特麽你們要我去跟黑山賊作伴去麽?



    



    劉備心說你們這群逗比,還沒商議好出不出兵呢,你們就先劃分上地盤了!



    



    不理他們,專門跟趙二商議道:“雙飛,你覺得咱們應該去幫公孫將軍嗎?”



    



    趙二十分肯定地對他說道:“那是自然。咱們跟公孫瓚是訂有盟約的,咱不能做無信之人!既然那公孫瓚要出兵冀州,咱們也得出兵!”



    



    劉備點了點頭,覺得確實如此。不能背信,嗯!



    



    隨即又問道:“那陶謙陶刺史那邊……”



    



    趙二想了想,然後道:“陶刺史那邊作為盟友,通知肯定是要通知他的。但是也應該在信中跟他說明,他的地盤與冀州並不接壤,就算出兵了,也很難獲得地盤,畢竟這飛地可不好管理!與其勞師遠征又得不到好處,不如不參加,這也算不上背盟。”



    



    於是劉備當即給陶謙寫了信,說明了這一點。



    



    劉備又問道:“那麽具體咱們應該怎麽出兵,事後要哪些地盤……”



    



    張飛那邊則大聲叫道:“俺們商量好了!就按二哥的意見,東西對半分!咱們要東半拉!”



    



    劉備無視他,與趙二一起走到了地圖前。



    



    趙二看了看地圖,然後建議道:“劉兄,這冀州分為魏郡、甘陵國、安平國、巨鹿郡、趙國、常山國、中山國、河間國和渤海郡。一個州居然有九個郡!幾乎是天下最富饒的州了。而咱們青州才六個郡,一下子吞掉太多地盤,咱們可消化不過來。不如先把渤海郡這個冀州唯一臨海的郡吞了,擴充下水軍。其他的郡可以以後再說!”



    



    關羽也點頭道:“雙飛說得沒錯,一旦占有了渤海,那麽在整個北方,就再也沒有能夠威脅咱們的水軍存在了!”



    



    張飛也讚同道:“對對!之前咱們在渤海郡打生打死,費了老鼻子勁,替他袁紹滅了匪寇。結果那袁紹那麽摳門,什麽好處也不肯分咱們,這口氣不能不出!咱打下來的,就得歸咱們!”



    



    於是商議已定,便給公孫瓚回了消息,說自己這邊願意傾力出兵協助公孫瓚一起謀奪冀州。而一旦把冀州弄到手,自己這邊隻要一個渤海郡而已。



    



    公孫瓚聽了大喜,覺得這趙二真是夠朋友!



    



    當即約定出兵。



    



    而陶謙那邊收到劉備的信後,也決定不去攙和這事。



    



    再說韓馥那邊,現在的韓馥十分煩惱,因為自己手下重要的大將麴義居然造了他的反。據說是因為他想升官,自己沒給他升,就造反了。



    



    真是貪心不足蛇吞象!自己已經給他一個都尉的官了,按理說不低了,居然還想升?



    



    升成什麽?太守,還是校尉?你也不看看自己是哪根蔥!



    



    造反也就罷了,偏偏自己派去征討他的部隊又戰敗了!



    



    唉,要是自己當初的手下潘鳳沒有死在討董之戰多好啊!要是有潘鳳在,又何懼他麹義!



    



    人家潘鳳多好,既有能力,還忠心,從來都是與其他同僚相處得很好。那麹義就不同了,能力不如潘鳳不說,偏偏還傲得不行。總以為老子天下第一,誰都不服,天天嫌自己官小,老吵著要升官。你想升官可以啊,去把那群黑山賊給滅了!隻要你有本事去滅了他們,我保舉你當中郎將都行!



    



    嫌他們人多?嫌山地不好打?那之前渤海剛開始鬧黃巾時,怎麽也沒見你請戰呢?我看你就是眼高手低!



    



    呸!



    



    唉……你說我也是,當初在虎牢關下,非要出什麽風頭呢?就為了露個臉,把潘鳳折在那裏了,現在傻了吧!



    



    正煩惱呢,手下又有人來報:“報刺史,奮武將軍公孫瓚率領大軍進入冀州,言稱欲出兵討董,並請求刺史撥糧草給他!”



    



    韓馥納悶了,之前十八路諸侯一起討董都沒能成功,現在你公孫瓚一路去討董? 



    



    想不通的韓馥便問自己的別駕閔純:“伯典,你說這公孫瓚到底是在打什麽主意?”



    



    閔純想了想,答道:“他公孫瓚可不像是那種為了大義而不惜一切的人。說他要去獨自討伐董卓,可沒人會信!依純看,公孫瓚定是另有圖謀!”



    



    治中從事李曆捋了捋胡子,猜測道:“公孫瓚此人素有野心,此舉怕不是要來謀奪主公的冀州吧?”



    



    韓馥皺了皺眉頭:“不會吧?之前他也曾請求進入冀州,去平定渤海郡匪患啊!在平完匪患後就乖乖回去了,沒什麽異動啊!”



    



    魏郡長史耿武冷哼道:“哼,上次他劫走了渤海郡大量財寶與人口,吃得飽飽的,自然要回去消化。況且他上次沒異動,不代表這次不會!”



    



    “這……”



    



    韓馥正猶豫呢,忽然騎都尉沮授前來拜見。這沮授是冀州前任別駕,後來韓馥覺得此人在軍略上頗有智計,便表舉他當了騎都尉。



    



    於是韓馥連忙請教他:“公與,公孫瓚率軍進入冀州的事,你怎麽看?”



    



    沮授直接答道:“授正是為此事而來!授以為,公孫瓚此來,目的定然不純!隻是不知他此次的目標到底是誰,授有一策,可探明公孫瓚心意。”



    



    韓馥大喜,忙問道:“公與快快講來。”



    



    “公孫瓚若要出兵討董,從陸路行軍,則必然經過咱們魏郡。如若他來到咱們鄴城下,突然暴起發難,咱們勢必難以抵擋!然而若是他選擇水路,則沒必要非經過鄴城了。刺史可派人告訴公孫瓚,說刺史已在甘陵國東部黃河岸安排了船隻,請他從那裏登船前往關中。如果他同意,則說明公孫瓚對刺史沒有惡意。如若執意走魏郡,那刺史可就要小心了!”



    



    韓馥覺得有理,當即照做。



    



    之後,公孫瓚果然回複說一定要走魏郡,說他麾下騎兵的馬匹不習慣坐船,隻能走陸路。



    



    韓馥又按照沮授建議回複公孫瓚說可將部隊步騎分開,騎兵可以通過魏郡,步卒乘船,進入河內郡後再匯合。



    



    公孫瓚又是拒絕。



    



    沮授當即確定道:“刺史,那公孫瓚定然對您圖謀不軌,刺史需要小心防範!” 



    



    聽到這話,韓馥不僅沒有做出決定,反而嚇得滑到了地上,尿都快出來了!



    



    他心想:唉呀媽呀,本來我之前跟麹義打,打了敗仗損失不少,你公孫瓚又要跑過來要打我,我哪裏打得過!



    



    那公孫瓚可不是好惹的,自己現在連麹義都對付不了,對付公孫瓚更是做夢!



    



    怎麽辦,怎麽辦,怎麽辦?



    



    沮授忙勸諫道:“刺史,現如今冀州內憂外患。刺史當立下決斷,下令冀州各郡縣,整兵備馬,隨時準備與公孫瓚開戰。另外,麹義叛軍咱們一時難以平定,可以遣使過去與其求和,最好能夠招安過來,以避免兩者勾結。”



    



    韓馥疑惑道:“僅僅是這樣就能對付那公孫瓚了嗎?”



    



    “當然!公孫瓚雖然悍勇,然而他跟麹義的性質一樣。在冀州此地沒有根基,難以持久。而冀州雖鄙,帶甲百萬,穀支十年。隻要刺史肯下決心,跟他消耗下去,待時日良久,敵人定然退兵!”



    



    “這個……這個……”



    



    閔純、李曆、耿武三人亦讚同沮授之言,同聲道:“望主公早下決斷!我等願效死力!”



    



    韓馥猶豫了好一會兒,最後道:“此事……再議!”



    



    眾人失望而歸。



    



    這也難怪,韓馥畢竟是一個性格軟弱之人,從來不喜歡打打殺殺。麵對威名日盛的公孫瓚,更是心理沒底,雖然沮授說自己可以戰勝公孫瓚,但韓馥卻一點自信都沒有。



    



    正在他煩惱之時,下麵人來報,說荀諶求見。 



    



    --



    



    閔純,演義裏記載為關純。 



    



    沮授的表字史書無記載,網上有兩種說法,一為字‘則注’,二為字‘公與’。‘則注’源自南朝時期裴鬆之對《三國誌》的補注,但卻是一個誤解。而‘公與’則是三國演義電視劇編劇編造的。考慮到‘公與’這個表字與其名‘授’更加搭配,故而本采用‘公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