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招賢又納士 周文重做帥

字數:5923   加入書籤

A+A-


    話說陳勝回到議事廳,叫衛兵馬上叫各縣張貼告示,征召天下有才之士入伍。衛兵立馬帶著陳勝的旨意奔馬四處,到已經占領的各縣傳達陳王的指令,讓各縣推舉有才之士入伍。

    話說舊朝有個賢士,家住上蔡,曾經擔任過房君,專門管理房舍和人口統計的事務,人們稱他為房君蔡賜。此人文濤武略,雖然沒有葛嬰那樣的武功,但是學識卻比葛嬰還要讓人讚賞,為人謙和有禮,忠心不二。因為秦統一六國後便隱姓埋名,帶著小童遊曆中原。正好在苦縣看到縣令張貼的陳勝的招收賢士的公告,常與他往來的一個道友常勸說蔡賜道:“如今天下紛亂,房君為何不趁此機會流芳百世呢?”蔡賜被他勸得多了,便也萌生出入伍的念頭。於是便把自己的名帖拜送到縣令府上,苦縣縣令一看時蔡賜,忙雇了車馬載著蔡賜送到陳縣來麵見陳勝。陳勝聽聞是房君蔡賜已到城外,於是便備了車馬要親自出城迎接。陳勝、董茹、孔鮒的車子早早就在城門外等候房君蔡賜的到來。

    隻見城外的官道上一輛馬車過來,緩緩停在陳勝等人的車隊麵前。下來一個老者,隻見老者慈眉善目,一頭白鬢,白髯至腹,他身穿普通的文人墨客衣服,但是卻身背弓箭,倒顯得不倫不類,此人正是蔡賜。陳勝走上前施禮道:“恭候蔡大人多時了。”蔡賜微笑還禮道:“何德何能,勞煩大王親自出來迎接。”董茹也上來道:“請蔡大人進城吧。有了蔡大人輔佐,相信我張楚一定可以恢複楚國。”蔡賜還禮笑道:“想必這位就是雪花公主了。”陳勝道:“正是我妹妹。”蔡賜道:“一國欲富欲繁,貴在體製健全,家和人興。張楚國建國雖短,卻有大王這樣的敢為人先,公主這樣的博憐天下,真是難能可貴,秦朝必亡。”陳勝笑道:“蔡大人說笑了。來我們進城再議。”於是陳勝等人迎接蔡賜進入城中,叫人安排好蔡賜的府邸,加封蔡賜為殿前右丞相。

    議事廳上,陳勝把四路大軍攻占了城池,為了不使再次丟失,把留守陳縣軍中的所有大將小將都已經派了出去駐守各地的城池,目前宮中無可用之將的事情說了一遍。蔡賜聽完,略一思索道:“大王,我向您推薦兩個人。”

    陳勝喜道:“何人?”

    蔡賜道:“大將軍周文、張賀。”

    陳勝道:“大將軍周文,也就是以前我爹的頭領?”

    蔡賜點頭道:“項燕軍敗後,他一直在附近隱居。張賀是此地的一個山寨頭領,自封為將軍。此人甚為耿直,忠心,從不欺負百姓,專門劫掠秦軍過路的錢糧,所以秦軍也常來追絞他,但是自從大王收複此地之後,他就沒事兒可做了。張賀是不可多得的人才。我可以寫一封書信召這兩位賢才來為將軍所用。”

    陳勝喜道:“如此甚好。”

    於是蔡賜修了書簡,讓士兵送往隱居的周文、張賀處。周文隱居在山中,這日在路邊砍柴看到一個背上插著張楚旗的送信士兵騎著馬沿著山路上來。這個士兵看看這山路崎嶇,毫無人煙,到哪裏尋找這個周文呢,正獨自嘀咕,看到路旁竟然有一老頭在砍柴。便拱手拜道:“老人家,你是否知道這山中有個叫周文的大將軍?”話剛說完,隻見這個老頭支起身子,頭轉過來,眼中一道寒光逼人,道:“你找周文有何事嗎?”這個士兵常跑戰場,看到這道目光非同一般,隻有將士之風範才有,便心中隱隱知道了幾分,立馬下馬跪倒道:“小人奉陳王、蔡賜大人之命,請周將軍出山助我張楚。這裏有蔡賜大人的書簡。”說完呈出蔡賜的書簡。

    再說到張賀,整日悶在山寨中,因為陳勝已經把土地分給百姓,所以百姓都有土地可以耕種,山寨中的兄弟大部分都請求回去種田了,就算不種田的有些也請求去加入大楚軍,張賀是個明白人,兄弟要走絕不強留。所以到最後,就剩下自己加上三五個小嘍囉獨自守著這偌大的山頭,也覺得沒有什麽意思。現在看到陳王親自派人來請求自己過去擔任將軍,自然也是滿心歡喜。張賀對送信來的士兵道:“你回去告訴陳王,我明天就下山去陳縣報到。”

    第二天,周文、張賀果然如約而至,二人在城門外相遇,互相看見對方身材魁梧,麵羽不凡,拳腳間透著硬氣,便知是不可多得的將才。所謂英雄相惜,周文、張賀互相通報了各自的姓名,都言早有耳聞,如今一見,甚是仰慕,寒暄過後二人一同騎著高頭大馬進入城中來,一老一少,行走在陳縣城中的街上,來到了陳王府大門外,下得馬來靜候。早有衛兵進去通報陳王。陳勝帶著蔡賜、孔鮒、趙強等一班大臣出來相迎。周文、張賀看見陳勝帶著大臣出來,便跪倒在地參拜:“拜見陳王!”陳勝遠遠就疾步走過去伸手扶起,激動的道:“總算把兩位將軍給盼來了,快快請上殿去再說話。”於是拉著周文、張賀的手進入大殿中來。招呼李蓮等太監端來茶水果品擺在低案上,各人各自入席,互相通報姓名。

    周文道:“陳王,我與令尊大人曾經一起共事於項燕將軍旗下。令尊大人為了救吳廣都尉的父親,在亂軍之中身重數刀。此等英雄當真是天下不可多得。果然是虎父無犬子,如今陳王帶領義軍,推翻暴秦,恢複楚國,當真是名留青史之舉。我周文願意用這剩下不多的時日,追隨陳王,為恢複楚國貢獻自己的生命。”

    陳勝聽得甚喜,道:“周文將軍對出國的衷心當真是天地可鑒。來,一起飲了此杯。”說完,和眾人一起端起酒杯喝光。

    蔡賜起身對張賀笑道:“久聞張賀將軍帶領一幫人劫富濟貧,想必也是嫉惡如仇,敢為百姓出頭的人。”

    張賀起身笑道:“蔡丞相過獎了,山野村夫一個,帶領幾個弟兄攔路搶劫,打家劫舍而已。”

    蔡賜道:“張賀將軍真是謙虛。張賀將軍武藝高強,附近的百姓對張賀將軍劫富濟貧的行為深有口碑,這是眾人皆知的。”說完轉而對陳勝說道:“大王,我看加封周文、張賀為將軍,即刻起為大王效命如何。”

    陳勝喜道:“周文將軍已經表態允許,不知張賀將軍意下如何。”

    張賀起身拱手道:“大王,張賀一山野村夫,蒙大王寵愛,加封將軍,必當誓死追隨。”

    陳勝甚喜道:“如此最好。周文、張賀即刻加封為一品將軍。”

    蔡賜起身向周文、張賀兩人賀喜,轉而對陳勝建議道:“如今吳都尉的大軍久攻滎陽不下,依我之見,應該即刻派周文帶領大軍直逼鹹陽,鹹陽告急,滎陽可破。”

    陳勝略一思索,想起周文曾經也是領過兵打過仗的人,應該知道這麽做合不合適,便問道:“周文將軍意下如何?”

    周文拱手道:“屬下寸功未立,遠領軍前往。”

    陳勝大喜道:“甚好。如此便調撥4萬軍馬讓周文將軍率領,直逼鹹陽。張賀將軍就留守軍中,作為都城的禦用守將,保護都城的一方的平安。”

    眾人在下麵一齊拜道:“大王聖明!”

    話說到武臣率領張耳陳餘大軍北征趙地,渡過白馬津,越過黃河,每到一地,武臣就到各鄉去遊說,“秦國的亂政酷刑殘害天下百姓,已經幾十年了。北部邊境有修築萬裏長城的苦役,南邊廣征兵丁戍守五嶺,國內國外動蕩不安,百姓疲憊不堪,按人頭收繳穀物,用簸箕收斂,用來供給軍費開支,財盡力竭,民不聊生。加上嚴重的苛法酷刑,致使天下的父父子子不得安寧。陳王振臂而起,首先倡導天下,在楚地稱王,縱橫兩千裏,沒有不響應的,家家義憤填膺,人人鬥誌旺盛,有怨的報怨,有仇的報仇,縣裏殺了他們的縣令縣丞,郡裏殺了他們的郡守郡尉。如今已經建立了大楚國,在陳地稱王,派吳廣、周文率領百萬大軍向西攻擊秦軍。在這時不成就封侯大業的,不是人中的豪傑。請諸位互相籌劃一番!天下所有的人一致認為苦於秦國的暴政時間太長久了。憑著普天下的力量攻打無道昏君,報父兄的怨仇,而完成割據土地的大業,這是有誌之士不可錯過的時機啊。”這一番話說得圍觀群眾哥哥義憤填膺,熱血沸騰,各路英雄和豪傑都覺得說得很對,紛紛表示願意加入大楚軍。趙地百姓一聽說原趙國的名人張耳陳餘都在輔佐大楚軍,於是也紛紛表示要加入。於是武臣收編軍隊,擴大隊伍,一下子就擴充道十幾萬人的軍隊。

    張耳陳餘看著軍隊一下子壯大起來,想到單靠這樣的一個出征將軍的名號很難號令這麽多的人,於是張耳建議道:“將軍,我們的軍隊擴充道十幾萬人,已經不僅僅是一個將軍所轄的編製了。如今陳王做了大王,您應該采用個別的名號才能更好的編製軍隊,方便管理啊。”

    武臣道:“也好,重整編製,可以讓更多有才能的人得到提拔。”

    陳餘道:“不如將軍自立為武信君,如何?所謂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我們這麽做也是為了方便管理軍隊。”

    武臣喜道:“甚好。”於是,武臣便自立為大楚北征武信君,各將領依次各升一級,不少有才能的賢人良將得到了提拔。

    武臣自立武信君以後,便讓手下的將領一鼓作氣,一連攻克了趙地十幾座城池,傳達大楚軍的稅收政策和鏟除暴秦的決心,趙地百姓無不歡喜。敗逃的秦軍紛紛投靠一些堅守比較牢固的城池,不敢出戰,死守以待救兵。一些城池的秦軍軍官見農民起義軍如此厲害,便望風而降。聲勢浩大,就隻有範陽城市目前急需攻克的了,可是範陽守丞就是不肯投降,城中百姓紛紛咬牙切齒,對範陽府令不肯降的做法很不滿意。武臣便帶領大軍朝著範陽城方向而來。

    範陽有一術士,名為蒯通,此人生性喜歡占卜,又不會溜須拍馬,但是是個大膽有心智的正直人。蒯通聽說張耳陳餘效命於武信君手下,便想:武信君有良才輔佐,範陽城百姓也該是從水深火熱中解救出來的時候了。

    於是蒯通便拜見了範陽府令,要求一定要親自麵見府令。大廳之上,府令問道:“蒯通,你為何一定要親自麵見我?”

    蒯通對範陽令說道:“我私下聽說您將要死了,所以前來表示哀悼慰問。雖然如此,但是還要恭賀您因為有了我蒯通而能獲得複生。“

    範陽令說:“為什麽對我哀悼慰問?“

    蒯通回答說:“秦國的法律非常嚴酷,您做了十年的範陽縣令,殺死多少父老,造成多少孤兒寡母,砍斷人家腳的,在人家臉上刺字的,數也數不清。然而慈祥的父輩孝順的子女沒有人敢把刀子插入您肚子裏的原因,是害怕秦國的酷法罷了。如今天下大亂。秦國的法令不能施行了,然而,那些慈父孝子就會把利刃插進您肚子而成就他們的名聲,這就是我來哀悼慰問您的原因啊。如今,各路諸侯都背叛了秦廷,武信君的人馬即將到來,您卻要死守範陽,年輕的人都爭先要殺死您,投奔武信君。您應該迫不及待地派我去麵見武信君,可以轉禍為福就在而今了。“

    範陽府令一聽,思索著這說的也是對的,如今外麵各個城池紛紛望風而降,範陽城眼下就是被攻占的下一個目標,不投降又能怎麽樣呢。

    範陽令於是就派蒯通去見武信君。

    隨著衛兵進入府邸,在大殿上見到武信君,蒯通說:“您一定要打了勝仗而後奪取土地,攻破了守敵然後占領城池,我私下認為錯了。您果真能聽從我的計策,就可以不去攻打而使城邑降服,不通過戰鬥而奪取土地,隻要發出征召文告就讓您平定廣闊的土地,可以嗎?“

    武信君說:“你說的是什麽意思?“

    蒯通回答說:“如今範陽令應當整頓他的人馬用來堅守抵抗,可是他膽小怕死,貪戀財富而愛慕尊貴,所以他本打算走在天下人的前麵來投降,又害怕您認為他是秦國任命的官吏,像以前被攻克的十座城池的官吏一樣被殺死。可是,如今範陽城裏的年輕人也正想殺掉他,自己據守城池來抵抗您。您為什麽不把侯印讓我帶去,委任範陽令,範陽令就會把城池獻給您,年輕人也不敢殺他們的縣令了。讓範陽令坐著彩飾豪華的車子,奔馳在燕國、趙國的郊野。燕國、趙國郊野的人們看見他,都會說這就是範陽令,他是率先投降的啊,馬上就得到如此優厚的待遇了,燕、趙的城池就可以不用攻打而投降了。這就是我說的傳檄而平定廣闊土地的計策。“

    武信君覺得有理,便聽從了他的計策,派遣蒯通賜給範陽令侯印。趙國人聽到這個消息,不戰而降的有三十餘座城池。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