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零三八章、與叛可否
字數:2082 加入書籤
相傳,“一畝三分田”這個典故,出自於三皇之首的伏羲氏。
在“重農桑、務耕田”的以身作則下,伏羲氏會在一畝三分地上禦駕親耕。後來的黃帝、唐堯、夏禹等也效法先王,傳為佳話美談。
當然了,那是很遙遠的時代,誰都不知道真假。
華雄就知道自己來守孝了以後,鄉裏的亭長來說他可以墳邊的土地上自種自食,一畝三分以內不需納糧繳稅。而且守孝結束後,這塊地也是個人的“自留地”,仍不用納糧繳稅。或許這才是“一畝三分田”的由來吧。
但即使是有這樣的好製度,貧窮之家也沒有守孝的能力。
如今的西涼豪右比比皆是,“富者田連阡陌,窮者無立錐之地”絕非虛話。
黔首們根本找不到能耕作的土地安葬親人。
如果他們跑去偏遠的山澤中開荒,就會得到西北狼群熱情的歡迎和感恩的報答,將他們的孝心升華:給亡者守喪,變成為亡者殉葬!
華雄安葬父母的地方,就是隻能選擇在貧瘠的山腳下。
所謂的一畝三分田,隻能稀稀落落的種桑樹。還是不知道,它們能不能在貧瘠的地力上存活的那種。
所以呢,涼州的黔首百姓,都養成了下葬後連續三天到墳墓上去給親人“送飯”晚上也要守在墓地),每逢七天為一七到墳墓前祭奠禱告即可。
畢竟孝心這種東西,重的是心,而不是形式。
不過呢,家中有百來畝良田的華雄,還是有能力守孝三年的。
在他獨自去尋凶的時候,乞兒措木主動讓族人來幫忙耕種;他回來了以後,便大手一揮表示以後田畝的出產對半分。讓伺候莊稼的羌人,高興得直接搬到麥田隴上住了。
另一方麵,則是他賊寇頭顱過市揚名州郡的好處了。
在大漢朝,聲望是個好東西!
在他守孝的期間,經常有人慕名而來結識一番。
恰好,能閑得蛋疼四處交遊的人,家境都挺不錯。來的時候,也沒有空著手。
而華雄很小氣的,隻拿出幾塊麥餅和清水來招待.......
咳咳!
是守孝期間的規矩,不能參與任何娛樂活動,還有不能婚嫁、夫妻同房、飲酒吃肉等等。
反正就是說,華雄小賺了一把。
這些物資,他分了一小部分給總角之交王達家中和鄉裏父老,其他的都扔給了乞兒措木。說什麽,是給族裏的少年郎添加點衣食。
這也讓乞兒措木開心莫名。
不但感慨之前結交的明智,還將很隱秘的事情扔出來一起商談了。
駐紮金城郡的湟中義從,其軍官北宮伯玉、李文侯最近很積極的,派人聯絡自己和其他羌胡部落,好像是想趁著大漢朝討伐黃巾的好時機舉事。參狼羌的羌種大人,覺得有利可圖,打算小小試探下了。正詢問各個大小部落,是否願意跟隨而去呢!
乞兒措木的部落雖然小,但也得到了消息,正在左右為難中。
是故,就趁著機會來問問,對自己部落很好的華雄。
畢竟當初華雄的打算,是要去投軍的。自己的部落參加了舉事,以後就要和華雄對陣沙場了。
華雄聽完,就陷入了沉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