劍氣長 第一百四十四章 渡人

字數:5165   加入書籤

A+A-


    劍氣淩霄!
    老僧開口說話,在小和尚看來,很是不可思議,他曾經不是沒有想過老僧隻是閉口不言,但他陪著老僧走了五年,從未聽到過老僧開口說話,因此他才放心說出了許多事情,就是想著老僧反正不會開口,也不會吐露出去,但剛才那一瞬間,他確確實實聽到了他人話語,小道幽長且偏僻,平日裏很少有人來,因此可以排除他人作怪。
    難不成是老僧真會說話?
    那為何過去幾年不說?
    小和尚想著想著,便覺得有些迷糊,一時之間犯了愁。
    老僧依舊閉著眼睛,但他卻將小和尚一舉一動看得清清楚楚,就連心中想法亦是知曉,這對他來說並不是什麽難事,他若是想知道一個人心中想法,除去天地之中那幾位聖人之外,很少有人逃得過他的神通,小和尚隻是個普通和尚,自然不會例外。
    麵對小和尚小心翼翼的追問,老僧微微一笑,溫聲道“我何時說過我不會說話了?”
    話音落下,小和尚就張大著嘴巴,滿滿的都是驚詫,回過神來之後,便覺得有些羞澀,微微紅著臉,不敢去看老僧,隻是低著頭說道“您為何不早點開口說話?”
    老僧輕笑打趣道“你這小和尚天天話這麽多,就像是寺裏的流泉,怎麽都停不下來,我又找不到說話的時候,就隻能閉口不言,聽著你說嘍。”
    其實小和尚話雖然多,但卻不是真的多,要是真像流泉一樣不停歇,那恐怕沒說多久嗓子就幹了,老僧之所以閉口不言,全然是因為童心未泯。
    修行數千年而不對萬事萬物覺得厭煩,所靠的便是這一顆童心。
    童心有童趣。
    聽著小和尚講述,又何嚐不是一種童趣?
    小和尚抿了抿嘴,竟有些委屈,做勢好像要哭出來一般,但想著不能在外人麵前流淚,便硬生生忍住眼淚,開口道“您……您欺負我……”
    言語中有著輕輕哽咽。
    老僧啞然失笑,此時他真覺得小和尚有些意思,身上滿是童趣,而不是像寺廟中其他和尚那般死氣沉沉,整日裏除了念經就是念經,沒有半點趣味。
    老僧“望向”小和尚,饒有興趣說道“你這就有些無理,我何時欺負了你?”
    小和尚扁扁嘴,想說些什麽,卻又說不出來,剛才的話腦子一熱就說出來,現在想來,好像真是這麽一回事,一直都是他在說,而老僧隻是當著一個看客。
    無理的好像是他。
    小和尚有些不開心。
    小和尚底氣不足道“但是您知道了許多我的……”
    話沒說完,便被打斷,老僧笑嗬嗬道“我可沒說過我一定要聽,是你自己說給我聽的。”
    小和尚啞口無言,抽了抽鼻子,吸回要流出的鼻涕,決定不再理會老僧,明日你自己過來吧。
    小小的和尚,心中也是有著小小脾氣。
    當然,是人都會有著脾氣,無論是誰都不可例外。
    老僧和善笑罵道“你個小和尚,還真是
    心眼子多,要得這麽記仇嗎?”
    小和尚有些疑惑,輕輕啊了一聲,轉過頭,疑惑的看著老僧,他怎麽知道自己記仇呢?這很不應該呀。
    老僧理所當然地說道“你還想著明日不扶我了呢,這如果不是記仇,那還什麽是記仇?”
    小和尚沒想到自己的想法會被猜出,更沒想到會被說出來,臉色漲紅,低著頭顯得有些局促不安。
    他覺得今日事情很是奇妙。
    有些偏離想象。
    一時間不知道該說些什麽,隻能閉口不言,想著蒙混過關,心中想著等今天晚上回去之後去食堂找師兄多要兩個素包子壓驚,要不然晚上睡覺都睡不香。
    其實他本來可以走的,但不知為何,想法剛生出,便消失的一幹二淨,讓他覺得待在這裏陪著老僧才是正道,很是奇妙,但又理所當然。
    畢竟這是老僧的童趣之心。
    老僧笑著問道“既然你每天都會有這麽多麻煩事,那為何不想著去推辭呢,大雷音寺中人人平等,並不是非要你做這些不可,你為何要來做?”
    大雷音寺是佛教祖地,異常宏大,在天下佛教中人看來,是一處朝思暮想而求之不得的聖地,在其中可以無憂無慮,這是眾多佛教中的一貫的心念,但在小和尚身上,卻見不到分毫無憂無慮,有的隻是為每日瑣事而操心,這很不尋常。
    小和尚沉默片刻,方才低聲訴苦道“寺廟中的師兄每日的功課都很多,不僅要誦經還要修行,沒有時間來做這些瑣事,於是我就來做,其實也不是厭煩,這麽多年來早就已經習慣了,更何況大師傅也是做這個的,大師傅很沉悶,做完事情什麽都不說,隻是默默的去前院看菩薩,但我知道他心裏不大樂意,這麽大的雷音寺,隻有我們幾人打掃,很不好的,本來應該埋在心裏,但我覺得應該跟人說一說。”
    老僧默默聽完小和尚的絮絮叨叨,神色一如既往帶著笑意,隻是相比之前,這笑意就有了不同,但到底是何種不同,沒人說的清楚,猜的明白,或許隻有自身知曉。
    老僧走過前去,在小和尚愕然中拍了拍他的腦袋,沒有說話。
    再然後,老僧便在小和尚目送之下離開了,走得很穩當。
    小和尚很是疑惑,撓了撓頭,轉過身,總覺得自己忘了一件事,直到看見那條掃帚時才想起,他還要去掃地。
    剛才浪費了好大一通時間,不知道還來不來得及。
    小和尚拿起掃帚,開始掃聚落在地上的菩提葉。
    但他不知道的一件事是,他的頭上有一道佛印若隱若現,放著淡淡金光,在菩提樹的金光照耀之下,愈發凝實。
    不知從何時起,他手中掃帚揮動速度愈加快,平日裏要花費好大一番功夫才能掃去的落葉,現在居然還是輕鬆就清開一大片,省下很長一段時間,隻不過他渾然不覺,隻是覺得要快一點,再快一點,等到停下掃帚時,便陷入了一種玄之又玄的境界,通體開始散發著淡淡金光,原本甚是明亮的菩提樹光亮,一時間都被掩蓋下去。
    好像是不敢和其爭光。
    ——
    陳問離開晉國之後,並沒有很快回儒教學府,而是在人界行走,他自從踏入修行之道以來,便一直在大周天下呆著,從未離開過,其實也尋常,在這天地之間,就算是修士,也大多都是在自家地方呆著,很少有人離開。
    畢竟路上危機不斷,萬一不清不楚就死去,那就很不值得。
    但陳問藝高人膽大,自然不會懼怕危機,在這天地之間能殺他的或許有,但真的不多。
    聖人一步,踏出便是千裏。
    在正午時分,這位聖人在誰也不知道情況下,來到了慶元國都,並未有去酒館客棧吃飯,而是尋了一個學堂,本來那裏的先生是不願意他來,說到底還是為了米糧,但和他講過一番學問之後便對他心悅誠服,若不是年齡已大,說不定還要跪下來拜師。
    可見這位聖人學問之大。
    學堂環境算不了多好,同樣也不大,很是簡陋,稍微享過一些福的便會覺得坐不下,但陳問並沒有流露出絲毫不適。
    反而是有些懷念,當時他的求學之道,也是從一處破落學堂開始,本來是想著以後去做個大官,再也不受窮苦日子,世人常說習成文武藝,貨與帝王家,說的就是如此,但世事難料,誰能想到一個鄉下孩童,竟然能跨入修行之門,並且能一步步修行到現在這個境界,被人尊稱一聲陳聖,恐怕在當時誰也沒有料到,或許就連收陳問做學生的那個老夫子也沒料到自己一時惜才,竟然惜出個聖人來。
    若是傳出去,不失為一則美談。
    隻是陳問的先生早早的就死了,並沒有見到現如今這光景,倒是可惜。
    聖人聖人,三分帶著聖,七分帶著人。
    有些惆悵和感歎亦是難免,畢竟不像道教那般天道合一。
    陳問回過神來,看著正在準備飯食的教書先生,看著那舍不得米糧的樣子,問道“一些米糧而已,並不值多少錢,為何如此舍不得?那後麵倉庫裏不是滿滿一堆嗎?”
    教書先生將鍋架在柴火上,感歎道“這世道不容易,在饑荒時候,百姓還易子而食呢,連樹皮都給啃光,現在生活雖好一些,但也須節儉,不知怎麽的,慶元這些年來天災人禍不斷,先是在早些年鬧了僵屍,僵屍過後又是洪災與旱災,那時候的米可金貴啊,您別看我現在隻是省了一點米,但真到那時候啊,說不定能多活一段時日。”
    教書先生的回應並不是陳問心中期待那個回答,但卻另有一番道理。
    陳問微微點頭,不再言語。
    不近人間煙火近千年,現在再見倒有些大驚小怪。
    陳問轉頭看向門外積雪,想著一些事情。
    不多時,飯做好了。
    粗茶淡飯並不如何豐盛,卻有著格外一番香氣。
    兩人對坐吃完,教書先生便開始收拾盤子去洗碗,等到他洗完碗回來時,卻發現陳問已經不翼而飛。
    在他坐的那條凳子上,放著一本書,以及一袋銀兩。